为什么想要不想某些人,某些事?抵触意味着什么?
大家好,今天一起来探讨一个问题,“抵触想法意味着什么”,内容如下——
问: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看这么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冥想之后,意识到了什么是想法,
哦,原来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东西也都是想法的产物,也看到了想法带来的问题,甚至是危险。这个时候,内心对有些想法,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具体表现很多,也很细微,
Cico,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C:当这颗心在抵触想法的时候,那得问问,这颗心真的意识到了什么是想法吗?
能否看到这样一个抵触的过程,本身也是想法滞留的过程,若这颗大脑真的意识到了什么想法,那岂能让这样一个想法继续滞留下来呢?
只要大脑有抵触,意味着大脑有一个画面滞留,想去远离那个画面,或者是实现一个新的画面,总之,这个过程也是抵触的过程。
否则,如果这个脑海里面没有画面,大脑不可能抵触,也不可能防御,抵触本身也是自我构建的过程。
问:为什么一个人会去抵触想法?“我不喜欢那个想法”,那就是意味着还是有一个抵触者和评判者,是吧?
C:这就是我们在探索内心的一个误区,我们需要通过语言,来谈论特定的话题,去看到问题,但内心要清空, 要放下。
否则,仅仅是这个意识上的谈论,可能会制造新的画面。
比如说,咱们谈到想法的危险,这个是让整个神经系统看到想法的危险,来产生自动的行为,但若这个意识不清空,那“想法是危险的”这个画面滞留了,那ta的整个行为依然是基于这个画面,“嗯,想法很危险”,那自然,这种抵触情绪就出现了,这个“我”还在。
你看,这个地方非常细微。如何理解内心的状况,理解内心的规律,而不去形成新的画面,产生一个新的自我——“我懂了”。
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看了很多内容,也观察很多,但意识上没有清空,“我”懂了,这个新的“我”又出现了,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专家。
你看,内心的谦卑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东西,即便我们在探索内心、观察内心,你能否保持这颗心清空?没有清空的心,任何事情都会出现这个问题,走极端,因为画面滞留。
所以这颗心一旦坠入已知,即便通过冥想,还在已知中——“我懂了”,“我”还在,
“我懂了”这个画面还在。
那这只是通过所谓的冥想来塑造一个新的自我而已。
问:这让人联想到坛经的一句话,「念念无滞,万法无滞」。
C:所以,
咱们去探索内心,理解内心,我们得动用语言,动用想法,毕竟这个大脑在这样一个世界,它的生活完全基于语言,整个的意识世界都是想法的活动,我们只能通过想法来去捕捉、通过想法的描述、指向,来辅助内心去观察到想法整体的移动;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想法、语言的适得其所,来辅助清空这一切,但清空这个动作需要你亲自来完成。
这是为什么咱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不断的提醒每一位朋友,全然的听。
这个话本身可以指向真相,但这个话本身不是真相。清空这个想法不是没有想法,
最终是要熄灭自我,熄灭的不是想法,熄灭的是这个自我。
那我们就得理解想法和自我是什么关系?能不能想、合适的想,没有这个“我”?动用想法,但没有“我”?
正是因为这个“我”的视角,“我”的感觉让想法滞留。
但你看,这个“我”在指责想法,却看不到自己存在,却看到这个“我”存在。
这个自我的存在依赖于抵触,依赖于指责,当然也依赖于恐惧,寻求——在这个节目里,咱只说这两种—— 这个自我往往依赖于这个抵触,还有这个指责。
在这一种抵触的环境中,“我”抵触一些想法;自我就在,“我”指责这个想法, 是想法的问题,那这个“我”还在,但实际上是我在,让想法滞留。
而不是说我要没有想法,那这显然个新的幻象,是“我”的一个新的寻求,这个“我”依然在。
所以你看这个我如此顽固,为什么说真正的冥想是一个严肃的生活。你需要特别的严肃,特别的谦卑。当这个“我”完全不在的时候,想法才可以适得其所。
▸
问:那Cico,其实过去这几年你分享了很多对内心的观察,这个过程确实也动用了大量的想法,这个动用想法的过程和自我的关系是什么?对你来说。
C:对于Cico来说,在无论在直播活动中,还是在这种录播的节目中,这个分享本身没有分享者——一点我的感觉一点,我的影子都没有。
这个节目录完之后,甚至有时刚说完这句话,Cico就忘了他说了什么。
问:对于那些还没有体会过这种状态的人来说,可能会问,这真的能做到吗?真的可能吗?
C:对于Cico来说,是百分之百可能的,但对于你来说,你得亲自去触碰,这个冥想的确很深,的确很完整,很细致。冥想本身是一个清空的过程,是一个通透理解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去让你引以为傲的过程,不是一个“我”懂了的过程。
有什么可以自满的?有什么可以觉得优越的?一不留神,一夜回到解放前。
一颗真正冥想的心,一定是一颗谦卑的心。你发现谦卑是个多么难的事情,一颗谦卑的心,“我”没有位置,想法也不可能滞留。
问:好,那这就是本期的空唠唠,咱们下期再会。
C:咱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