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致虚极,守静笃
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音频、文稿如下——
问:先看前面这两句「致虚极,守静笃」。
致,做到、达到。
虚,虚空。
极和笃,皆指极度、顶点。
C:「致」和「守」都是行动,不是意识上的一个寻求,而是亲自行动。
「虚」对应着不执着,彻底的不执着。
「静」也就是内心的寂静。
当这颗心没有任何执着的时候,这颗心寂静,这也指向了内心的绝对秩序——彻底放下所有的执着,守护好内心的寂静。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无论做什么,守护好这个寂静。
问:有人把「致虚极」解释为空到极点。
C:这个语言啊,怎么说都行。每个人使用语言的方式不一样,ta把这个字的意思用得也不一样.
当这个内心没有执着的时候,那不就是空吗?
没有着相。
但是呢,这个空也可能会引来歧义。因为这颗心容易把这个空给着了相,所以意思可能差不多,但可能在这个表达上,或许会带来一些歧义。
问:那这两句是不是还可以理解为,把人的意识活动减到最少呢?仅保留最必要的部分。
C:这样说也有误解,也会带来一些相的困惑。
可以这么说——
那就是清空这个扭曲的意识,这个扭曲的意识来自于各种的执着、着相、等同,所以这个意识,它一直不清空,因为总是有东西著着。
但这个扭曲的意识可以清空,不是说没有意识,而是意识没有扭曲。
问:好,那看下面这两句,「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作,生成,活动。
观,观察。
复,循环往复,更新再始。
C:只有这颗心真的寂静,没有任何的扭曲,它的意识自然存在,也自然清空,总是循环往复。也只有这样,这个心才能够看到整个意识的动态变化,整个想法的动态。
这个「万物」看似指的是万物,总归都是我们的意识活动,大脑的相,大脑展现的画面,我们言语所构建的概念,一切都在动态的变化,没有滞留。
这颗心能够全然的观察,观察各种的套路、回路;当这个意识啊,没有任何扭曲的时候,这个意识活动产生,也自然清空。
问:「万物并作」,怎么理解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万物——太阳东升西落,草木的生长,风雨雷电——天地之间的万物也在运转,这个万物和在意识上的万物有什么关系呢?
C:清空这个意识,你就是万物的一部分,否则在这个意识中的万物,都是相——可以指向那个万物,但不是万物。
既然能够看到万物,那这意味着都是我们的意识活动;
不是说不存在,但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都是我们整个神经系统所展现的内容。
我们在意识上给各种事物取的名字没有问题,但这个名字本身,叫这个物,叫那个物,叫万物,可以指向这个自然界存在的万物,但毕竟不是自然界存在的万物。
我们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依然是整个神经系统所展现的内容。
你看,多么细微。
问:好,那接着往下看啊——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芸,一种普通的草,生命力很强;芸芸,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C:你看,万事万物都在各自的循环里面,各自的套路里面,回路里面,本身是完整的,每个生命体的展现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看到这一切,意味着人自己的这些扭曲的意识活动要息止,内心真正的寂静,没有任何的执着,这颗心它的意识活动,才可以跟这个自然接壤,也像万物一样,「各复归其根」,自然的出现,自然的清空。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命就是生命,复就是重复、新生,那归根就是清空嘛。
我们的意识活动得自然的清空,内心才能处在一个动静合一的状态。
这个意识活动的清空本身意味着人总是焕然一新,对吧?
没有画面的滞留,没有那些过去,没有那些所谓的我、你,各种的着相,各种的执着,那这就是自然的人生,自然的清空,自然的更新,这颗心才可以永远年轻。
问:那这和第十五章说到的,「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一个意思。
不盈,不满,内心是空的,才能够去故更新。
问:接着往下看——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C:「复命曰常」,一个真正自然的人生必然是这样一个状态。
意识出现,意识清空,这个内心总是在更新,总是焕然一新,这个本身是常态,是一个与自然接壤的人生的常态。
这颗心它的意识活动能够看到这些内容,能够看到这样一个人生的本质,本身就意味着开悟、清晰、通达,也就是「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这恐怕是这个世界的常态吧。不知晓这个规律常态,乱作妄为就会带来很多的危险。
这个「妄作凶」,这个「作凶」本身意味着精神暴力,一切的「凶」,各种的事情都是来自于这个精神暴力,为何会有精神暴力?
其实就是这颗心没有看到生活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本质在哪里,所以这颗心困惑。
一颗困惑的心,总在追逐即刻的利益,即刻的满足,即刻的想要。
之所以「不知常」,也是因为这个意识活动从来就没有息止过,没有体会过什么是「常」。
相反,把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意识活动当做了正常。这个“我”一直在,大脑有各种各样的着相、执着;周围人也都那样,结果呢,这颗心就无法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当一个人的意识有这种扭曲存在的时候,这个意识,就清空不了。
在这样一个无法清空的意识里面,追逐各种的愉悦,即刻的满足、想要、爽,变成了常态。所以,各种的妄念丛生,自然这样的人生充满了精神暴力,这个世界也必然是充满了暴力。
问:好,那接着看最后这一部分——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晓这个常态规律自然包容,包容所以公允,公允所以周全。
C:「知常容」也就是说,这个心看到了、也体会到了,什么是一个真正的人生。
看到了这颗心能够清空,能够归根,这颗心也就不再跟各种各样的事情较劲,不再计较,自然这颗心极其的大度,有容乃大。
也只有这样一个心,才可以真正的公允、不计较、大度、正直,才能真正去关注大问题,核心问题。
否则这颗心,整天在那算计、计较、执着,陷入到各种各样的次要问题里面去,自然也就没有公允这一说。
「公乃全」,公允才可以周全,还是这样吗?这颗心可以清空,有非凡的气度,才可以合适的关注,让一切让事情变得周全。
「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也没有必要逐字翻译,这样一种清空的状态,这颗心可以承载一切,才可以让一切周全,这就是道。
「天」意味着这就是人内心最根本的东西;
「久」意味着这才是长久之道;
「没身不殆」,这样一个状态本身完全展现了自然的意识,自然的人生。
即便这个身体随着衰老,没有了,但这样一个精神,这样一个气质,这样一种品质,亘古不变,这才是永生。
这段话本身指向的就是人生的本质,一个没有任何扭曲的意识,这个意识活动才可以适得其所。
问:好,那以上就是道德经的第十六章,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