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 惟道是从

曼解《道德经》第21章,原文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曼解道德经 · 第21章 · 全
0:00
/18:03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0:00
/4:53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问:「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大的意思;孔德,大德。

容,形态、内涵、言行。

惟道是从,由道所决定,或和于道的原则。

C:「孔德」就是大德,真正的美德。真正的美德的样子,就是一切从真相出发,一切围绕着内心的规律、自然的规律,这是美德,这个“美”没有反义词。

这个「德」是一种整体展现,来源于这颗心「惟道是从」,否则只谈「德」没有意义,变成了样子,变成一种现象,肤浅的表象。

所以,一个真正活在真相的人,ta无论怎么做,都是德,都是展现人性的美,美德。

问:关于这句话的解读,有的版本会去推敲这个「德」和「道」的关系,因为「道德经」嘛,好似这两个字很重要。

C:你看,据Cico所知,“道德经”这个名字不知道是谁给的,好像有的古文把这本书叫做《老子五千言》,意味着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添上去的。

去纠结于这个「道」和「德」似乎是不合适的关注,又变成了新的意识活动,增加了新的纷扰、噪音,其实这个关注点大可不必放在这里。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只要有道,怎么展现都是德,没有道,怎么展现都是缺德。

问:好,咱们往下看,「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恍惚,指那种忽明忽暗,似有似无的样子。

C:什么是「物」?那些物体叫物,这个好理解,因为非常容易想象嘛,对吧?

但这些言语、符号也是「物」。

「道之为物」,意味着我用言语去描述这个道,当大脑去依附于这样一个所谓的「物」的时候,通过「物」,通过这些言语来理解「道」的时候,感到一种恍惚不定,忽明忽暗。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意识的活动去理解「道」的时候,这个意识活动带来一种忽明忽暗的感觉,恍惚的感觉。

通过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去指向道,这样一个意识活动本身的状态,就展现为「恍惚」,这也是一个清空的过程,也是感受内心处在一个全然的状态。

所以,这就是我们意识的局限、语言的局限。其实,真正感受这个「道」,能否放下这个语言?不是说没有语言,而是不能依附语言。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0:00
/5:02

问:好,那接着往下看,「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恍惚惚之中有抽象的东西,恍恍惚惚之中也有具象的物,这是在指向什么呢?

C: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开始,我们通过语言——非常有限的语言——去描述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就是「惟恍惟惚」。因为在这样一个观察,全然的观察中,既有象,也有物。

「象」,指的就是内心里面的各种画面、想象,这是一个侧重点;「物」,就是具体的实物,包括文字、符号,我们能够画出来的、写出来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存在的物体,叫「物」。

在这样一个浑然的观察中,既有象也有物,象物合一。「象」侧重抽象,「物」侧重具象,本来都是整个神系统的展现、感知。毕竟这个「物」要看到它、摸到它、听到它,还是整个神经系统对其的响应和反应,「象」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就不难联想到,当下这个世界的意识形态,有所谓的唯心论,有所谓的唯物论,其实都在走极端。

这个世界,唯物论变得很主导,这个大脑执着于各种的语言、符号、文字,各种具体的实物。这样一种执着,让整个大脑陷入到语言所带来的抽象里面去,都是想法,都是画面。你看,无论是哪个国家,语言变得如此重要。

这个唯心论,就是另外一个极端,特别是那些去追求什么精神境界的,练什么功,那个走了另外一个极端——唯心,唯这个象,唯象是瞻。结果呢,还是大量的想法。

就是说,唯物、唯心这两个极端都导致了大量的意识活动、想法的活动。

但只有在这样一个全然的观察中,物象合一,物中有象,象中有物,这个心才能够去触碰这个真相,这颗心才可以清空这个意识。

比如说,在这样一个西方世界,大众路线都是唯物,这个所谓的小众即所谓的精神领域,都在搞这个唯心,中国也这样。

能否看到,这都是内心在走极端,或者说这都是内心的无知,无论是对「象」的执着,还是对「物」的执着,这个心都是在向外寻求。

清空意味着停止寻求,停止寻求意味着不存在极端,可以体会这样一个恍惚的状态,一个浑然一体的状态,一个物象合一的状态,才可以触碰真实——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0:00
/3:56

问:好,那接着往下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窈,微不可见。

冥,深不可测。

深远幽微当中,有精微细致的东西,非常真实。

C:这样一个内心的观察、理解,是非常细微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窈兮冥兮」。

在这样一个通盘的观察中,有其精华的部分,精髓的部分,这样一个精华、精髓,亘古不变,总在那里,所以是真的。但语言没法直接描述,它如果用语言描述的话,那就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但「其中有精」,这个精华、精髓就是真相,它的确存在,你却没法用语言描述。那这样一个精华、精微、精髓的东西,它指向了一个确信,因为这个是真的。

那这个确信意味着这颗心它的意识活动是清空的,清空的意识才意味着「窈兮冥兮」。

在这样一个清空的意识中,有其精华的部分总在那里,那个就是真相,不可想象,不可描述,但触碰它,这颗心就确信无疑,妙哉。

问:这个「精」有两个意思,一种是指细微,《庄子》中有这么一句话,「夫精,小之微也」,精微细致的意思,精髓。

也有人把这个「精」解读为精气神,就说「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这种深远幽邃的境界当中,内心真正的清空,无边无量的时候,这个能量是极其的充沛,极其的汇聚,那个就是精气神。

C:两种解释,一个意思,其实没有任何差别。一个侧重展现,一个侧重这个道的精髓,两个是合一的。

触碰道的精髓,也必然意味着清空,能量的汇聚,也就意味着这样一个精气神。所以,怎么解释都通,都是一回事。

在这样一个细致的观察中,能量的耗散息止了。这样一个饱满的精神头自然展现。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0:00
/1:58

问:好,接着往下看,「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从当今追溯到古代,它的名字亘古不变,没有消去,依据它,可以观察众生。我怎么知道众生的状况呢?是依据道。

众甫,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通“父”,众父,引申为万物起始。

C:意味着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根本。那去理解看到意识的根本,没有问题,对吧,指向那个意思,挺好。

问:另一种解释是,甫在古代是指男子的意思,「众甫」,众多男子就是指众人的意思,那「以阅众甫」,以观察众人的言行习性。

C:这还是一个意思嘛,这些东西也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展现,所谓的个性、性格都是这个意识活动的展现。能够看到,噢,这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是看到了这个意识的根本,意识的根源。

也就是完全理解自己,走马观花,永远不知道,永远无法理解,向内探索,通盘理解自己,即可理解众生相。

问:好,这就是《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咱们再来回味一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