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知其白,守其辱

第28章 · 知其白,守其辱

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原文如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注:原文中括号内部分,在有的版本中无,一说为后人添加。看似“白”与“黑”相对,“荣”与“辱”相对,但考虑到《老子》第41章有“大白若辱”一句。可见在老子原文语境中,“白”和“辱”有相关之处,所以,本文解读,省去了括号内部分。)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28章 · 全
0:00
/24:16

audio-thumbnail
28-1 知其雄,守其雌
0:00
/10:39

问:先看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谿,山涧。

Cico对这句话的投射是什么?

C:「知其雄,守其雌」,什么是雄?什么是雌?

雄,字面意思就是雄壮、雄健;雌就是温柔,雌柔。

倘若这颗心争强好胜,追逐名利,追逐位置,那这颗心必定倾向于「雄」,或许这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有关系。

放掉这些联想,去看这句话,「知其雄,守其雌」,「雄」意味着这颗心的动态,这颗心的暴力;

「知其雄」,意味着这颗心完全看清看到了ta的暴力,这颗心才可以「守其雌」,也就是说这颗心才可以没有暴力。

什么叫「知」?是否肤浅,取决于如何理解这个字,这也是我们在观察自己中,观察这颗心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什么叫「知」?「知」不是知识,而是在这一刻能否完全地看清,意味着清空,这叫「知」。



问:刚才你提到暴力,当用这个词的时候,你想用它来指代什么?因为这个词可能在大家的脑海中,唤起的是不同的画面,可能是肢体的冲突、物理暴力、战争等等。

C:尽管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匮乏所谓的物理暴力,有各种的媒体新闻在报道,每个人也能看到。

但与之相对的所谓内心的暴力,其实也非常明显。

或者说为何要区分物理暴力和心理暴力/内心的暴力?一区分,这颗心只去关注所谓的物理暴力,却很少去观察、理解内心的暴力。

世界上所有的物理暴力全是来自于内心暴力,那为何要整出一个物理暴力、内心暴力?为何不直接去解决这个暴力?

放下这些画面,这些战争、打斗,这些非常明显的暴力之外,这颗心的暴力,每个人恐怕很难否定,每个人肯定都有觉察。



问:内心的暴力包括控制?

C:贪婪、欲望、自私、排斥等等等等,自我投射、强加于观点,总之,暴力其实非常细微。每个人真的愿意看,一定能看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些事情几乎发生在每时每刻,发生在每一个人与人所谓的交流中。

你看,人的言语沟通中有大量的暴力,各种的算计、衡量,那些无数的小伎俩,都是内心暴力的展现。可以这么说,这个自我就是暴力的根源。

你听到讲话者这么说跟你知道是两码事。切不要把听别人这么说,当成了知道,那是自我欺骗。

「知」意味着这颗心亲自看到、感受到、感知到暴力,亲自看清,那这颗心自然「守其雌」。

问:这个雌是没有暴力吗?这个雌是雄的反面?

C:言语上,有雄有雌,看似对立,但实则是两个完全不搭嘎的状态,只有一颗没有暴力的心,才可以「守其雌」。

所以你看,语言非常容易带来对立,去理解这个东西得超越语言,「雄」和「雌」也只是语言,真正背后所指向的状态,它是完全不搭嘎,不在一个维度上。



问:「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怎么理解这个谿字?

下面对应的是「为天下谷」,「谿」和山也相关,是指山谷深处的夹道、山涧。

C:咱们就一块说,把「谿」和「谷」放在一起,看看指向什么?

这个山谷就是两个山之间的夹道,能够走路,意味着这就是「道」。所以,「谿就是「谷」,「谷」就是「道」。

所以,「知其雄,守其雌」是大道;「知其白,守其辱」也是大道。

问:如果这么解释的话,那就通了,桥接上了。

C:好,那就继续往前走。



问:「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C:「常」就是持久;「德」指的是什么?道即是德,德即是道。

「道」可能偏向于更加抽象层面的,「德」倾向于具体可感知的展现层面的,但实际上「道」和「德」是一回事,这就是道,德自然不离。

问:婴儿这个词在《道德经》当中出现了好几次婴儿指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C:不能着相。首先一个人变成婴儿不可能,已经长大了。那用「婴儿」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婴儿的状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跟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毫不相关。

还没有学会那些成人世界的机械性回路,各种乌七八糟的东西,「复归于婴儿」,自然就不难理解——清空所有的机械性回路。

这样一个肮脏的社会,这样一个极其混乱的世界,跟这颗没有暴力的心毫无关系,毫不相关。

问:好,这就是第一部分「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28-2 知其白,守其辱
0:00
/4:40

问:来看第二部分,「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里也出现了白和辱,「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C:「知其白」,「白」就是清白,清白意味着天真无邪。那怎么算是「知其白」?

是一口咬定自己清白,还是这颗心看清了整个想法的移动,这颗心深知它的清白。

所以你看这样一句话,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可能会有误解,一口咬定自己清白和这颗心真的看到自己是清白的,那是两码事。

这颗心真的看清了,看到了自己是清白的,别人怎么说,各种的侮辱也就不再当回事。

因为无论是谁在侮辱你,ta所侮辱的对象跟你无关。



问:ta侮辱的是ta脑海中的画面,是吧?

C:没错。

「知其白」则「守其辱」,这个「守」不是控制,“我要守其辱”,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这颗心真的能够看清自己的时候,这颗心自然这么做,这个叫「守」。

但反过来,若说“我要守其辱”,那是控制,毫无意义。

问:这个「守」对应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语汇当中,对应的是哪个动词呢?

C:Be(是),stay(保持),be with what is,stay with what is(和是什么在一起),这叫「守」。

否则这个「守」变成动词守卫,我要防卫,我要坚守,这都是控制。

想一下是那么回事,做起来发现不可行,其实那种理解没有意义,只会带来更大的误解。

问:这里也隐含着无为的意思哈。(对)

继续往下看,「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木。

C:这个「白」就是「朴」,啥也没有。

「白」就意味着没有经过雕琢,质朴,只要跟成人世界一搅和,一切都变得特别得复杂,不可能有简朴,也不可能有清白。



28-3 朴散则为器……大制不割
0:00
/8:11


问:最后这几句,「朴散(sǎn)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Cico怎么理解这句话?

C:朴就是简朴、质朴,一颗质朴的心没有约束,则为散(sǎn)。啥也没有,对吧,也自然没有约束,所以「朴散则为器」。

问:《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提到「大器晚成」,也有人说是「大器免成」。

C:所以「器」就这个意思嘛,一个质朴自由的心,这是大器。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千万不要把「朴散」理解为一些外在的东西;圣人用朴散,圣人便是朴散。

所以,这个语言的描述和实际上真正发生的事情不能完全卯合,所以一定要观察这颗心是否坠入到语言的构陷中,要跳出语言的架构。

问:构陷?陷害的陷?

C:对,语言有无数的坑。你看人当下思维方式完全都是被语言所坑害,对吧?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统领这个国家,统领这个族群也罢,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这个事情,但整个世界所呈现的跟这个是完全相反啊。



问:那就来到了最后一句,「故大制不割」,很多人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把这句话解读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C:去提“政治”这两个字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危险在于这个词在我们当下这个世界是完全地被误用。

什么是「大制」?制指向什么?

问:制度、治理、规章 制度,也有规模、构造的意思。

C: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事物,复杂的事物,这个「大制」包含什么?是一些法律条款,还是比这个更加全面的东西?

或者说当这个圣人在治理天下的时候,整个的事物本身它是浑然一体,这个叫「大制」,浑然一体意味着没有分裂,没有分割。

一颗简单质朴的心本来就没有分裂,没有分割,它的一举一动所投射出来的东西,也是没有任何的分裂、分割。

但这里啊,老子是在畅想,假如圣人来治理天下,百官之首,那这个治国者的心思和关注点将完全不同于那些自我世界的人,这样的关注点才可以真正看到背后想法升起所带来的无数的分裂、分割、对立,才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的运转,不被想法的分裂、分割所劫持。

所以,「大制不割」就是整个人内心完整,在所有外部事务上的展现。

此刻咱们看来,这个想法也不切实际,必须是「朴散皆为器,人人用之」。

之所以这样一个状态本身不是说,“治国者需要那样,我就不需要了”,那又变成新的自我欺骗了,而是每个人都得「朴散」,才可以解决问题。

否则大脑就不断地制造分裂,不断地划分,无穷尽啊,所以要真正实现「大制不割」,意味着人人得朴散;

否则每个人都是一个划分,都是一个碎片,合在一起是一堆碎片,跟合一没有关系。



问:「大制不割」对应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语汇当中,可以对应到哪个词?

C:Totality(完整、全然)。

问:之前问你「大制不割」对应到英文的哪个词,你说的是oneness(合一)。

但 totality和oneness一回事,就像之前解读过的「一即是全,全即是一」,是吧?

C:没错,语言在变,但 这个理没有变,所以能否「知其雄」,能否「知其白」。



问:好,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

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sǎn)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问:咱们下章再会。

C: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