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 死而不亡
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如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问:来看这第一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和「明」有什么不同呢?
来看一下这个「智」在《道德经》其他章节里是指向什么——
第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貌似这个「智」在老子的语境当中是有点贬义,是吧?
Cico:现在也是贬义,只是大部分人把它当成了褒义,没辙。
问:再往下看三处——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二十七章,「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虽有智巧,但还是困惑、迷糊。
第六十五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之国,国之福。」
那回到本章,怎么理解这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C:什么叫「知」?「人」是什么?
「知人」意味着这颗心充满了人的概念,人的画面,这颗心整天寻思什么?都在寻思人这些事儿——怎么能够获得好处,怎么能够上进、占有优势,怎么能够方为人上人,怎么能够出人头地……
这颗心这么运转,那可是疯狂的运转,真的是疯狂,大量的算计,大量的衡量,这颗心是越来越狡猾。
看似很聪明,这个变成了当今人类——估计那个时代也是这样子——人去追逐的目标,我要变得有智商,有智力,都是这个「智」。
这颗心这样运转的时候啊,那这颗心就完全被自我所困,对每个人都生成了画面,在脑海里面去算计不同的人。你看,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对不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不是知人,而是看清自己。
「知人者」是谁?谁在「知人」,是不是还是那个自我?这个自我有关于自己的画面,关于任何其他人的画面,整个内心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在运转。
「自知」意味着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没有主语,意味着是一个清空的状态。
看清、理解便是清空。清空,这颗心才明,否则就是浊,浑浊,充满了“我”的画面,各种自我的联想、欲望、想象,那这颗心极其的浑浊。
问:好,接着往下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有战胜,胜过,超过的意思。
C:胜人,意味着这颗心在衡量、算计、比较,想出人头地,想占尽好处,那这种「胜人者」能够迸发出一种非常强的能量,这个能量在这里就是「有力」,但这个能量充满了冲突,极其的暴力,所以,这个力就是暴力。
「自胜者强」,自胜,不是胜人。自胜,战胜自己,战胜自己意味着熄灭自我,剿灭嘛,这是胜的本意。熄灭自我,这叫胜,这叫成功。
但你看这个世界,「胜人」被当成了成功,“我”要位居高位,“我”要成为人上人,“我”要出人头地,在竞争当中取胜,在那种暴力中,那个被认为是成功。
但「自胜者」意味着把自我熄灭,这是真正的成功。自我熄灭,能量自然汇聚,这可是真正的「强」。「知人」有主语,「自知」没有主语;「胜人」有主语,「自胜」没有主语。
问:那这个对应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语汇当中,即「观察没有观察者」。
C:对。
问:克也会说,can the consciousness empty itself?意识能否清空它自己,和这个「自知者明」,是一个意思啊。
C:没错,完全一个意思。
问:好,咱们往下看——「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强(qiǎng),勉强,竭力,尽力的意思,「强行者」就是勉强行事的人,「强行者有志」,什么是「志」?
道德经第三章也谈到「志」,「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那什么是「志」?
C:「志」就是雄心壮志,它是个幻象,说白了是个病态,但这个时代以病为美,不是吗?各行各业都是以病态为美态,以怪态为常态,到处都是这样子。这个「志」意味着这颗心被一个画面所劫持,想要去实现那个画面,那就要努力,就要挣扎,叫「强行」。所以有志者强行,强行者有志。
什么叫「知足」?知道满足,这是我们当代语汇,它是个画面,满足是个画面。在意识上知道满足 和 在意识之外亲自看到足够了是两码事,所以,此知足非彼知足。
但是若这颗心被志向所劫持,呀,不够不够,“我”还得想要更多,“我”还得获得更高的位置,我还要成为人上人之人,上人、上人……这颗心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富有。
所以这几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都是在说这颗心能否没有寻求。这颗心被自我所困,各种算计,也都是寻求。想胜人,也是寻求;强行有志,都是寻求。
问:好,接着往下看啊,最后这两句——「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住所、处所的意思。但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叫适宜的地方。
C:适得其所。这颗心没有寻求,一切适得其所,everything stays in the right place(每样东西都呆在合适的位置),那一切才会长久。但如果通过寻求、造作、控制、压制,想要实现,想要维持,没有长久这一说。
问:这个让人想到道德经之前有一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起脚尖是站不久的,跨着大步走也是走不远的。
C:没错,只要一努着来,控制、压制,一切都脱离了原来的位置,那自然不能长久。
问:最后这句呢,「死而不亡者寿」,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说的是,肉体死去了,但是精神没有消亡,这样的人是真正的长寿。
C:还是画面,能否这颗心在这一刻死去,人好好的活着,这叫「寿」,而不是自我想要永生,那个不是寿。而是这一刻这颗心能否死掉,彻底的放下清空,身体还活着呢,这叫「寿」,这个没有画面,这个是事实。
问:那这句话让人想到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的,「End, while living」,结束,在活着的时候。而且这一切发生在此刻,是吧?就在这一刻,这个内心对所有的过去死去,但这个身体现在还活着,在每一刻「死而不亡者寿」。那这么解释,老子和克说的简直就是一回事儿,特别特别妙。
问:这个和很多版本的解释不一样,大部分的解读都认为这个「死而不亡者」是指身体虽然死亡,而精神不朽才是长寿。但是Cico你为什么会这样投射,而且有这样的确信?
C:因为那种解释还是一个想法,一个理论。精神还是一个画面,还是一个意识的活动,那一个想法没有现实意义。
问:比如像,老子或克里希那穆提这样的人也是肉体消亡了,但是他们的洞察、思想通过文字流传下来了,那这样理解又有什么不妥呢?
C:流传下来,并不代表有多少人真正的开悟、理解,变成自己的东西,还是变成了意识的画面,没有评判,没有说对与错。是,老子、克里希那穆提的东西,这些分享、这些内容,时间永恒,跨越时代,永远是常青树。
他们能够这样是因为他们在每一刻都死去,在他们活着的每一刻,那个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每一位真正用心理解探索内心的朋友来说,那个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可操作性。
问:这样去解读「死而不亡者寿」,真是太妙了。
C:真正的理解来自于清空——都看明白了,自然这些文字也不再滞留。
所以,得去用心体会,当这么理解的时候,一下子文字就散去了;但如果不这么理解,那么理解,感觉那个画面也挺美好,它没有散去,没有圆上,圆上意味着清空。
所以,这个需要每一位朋友亲自体会。理解道德经的过程,就是忘掉它的过程。
问:好,这一章不长,但是好多处都解读得特别妙。
最后再来回味一下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问:好,咱们下章再会。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