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原文如下——
大道汜(sì)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问:先看这第一句,「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汜,广泛、普遍的意思。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Cico:真相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在万事万物的存在中(想法除外),想法不是那个万物。
所以,「大道汜兮」意味着真相无处不在,一个真正用心观察的人,会发现生活处处都彰显真相,要么展现为假象,但依然是指向真相。
所以,这颗心完全活在真相中,意味着这颗心自由自在,不被画面所劫持,所以这颗心没有坏心眼。
同时,这颗心灵活变通,可左可右。这颗心没有任何可执着的,不被任何画面所劫持,自然是灵活,变通,不腐败。
问:好,看下面这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恃,依赖,依靠。
「辞」可以怎么理解呢?
C:不辞辛苦,不辞劳作。
问:虽然很辛苦,但是嘴上也不说辛苦,这个「辞」是言辞、说道的意思?
C:可以这么理解,低调,不是个事儿,对吧?
不辞劳作,没觉得这个是劳作;
不辞辛苦,也没觉得这个是辛苦。所以,「万物恃之以生」,也没觉得是啥,也没觉得自己很重要。
问:有的版本把这个「辞」解释为推辞,万物依赖它生长,但它不推辞。
C:推辞给谁呢?
其实,这都是文字本身带来一些非常小的出入,这颗心不当回事儿,低调,也自然就不推辞。
推辞意味着埋怨、抱怨,意味着不接纳,其实都是那么回事。但不要去纠结这些字词的小意思,它不影响大意思,只要这颗心看到了整体指向什么,这些词怎么翻译,不太重要。
问:往下看,「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衣养,有版本作“衣被”,意为覆盖,衣养万物,护养万物。
归,返回,归附,归属,归宿的意思。
Cico怎么理解这两句呢?
C:「衣养万物」挺形象。
你看外面的野鸭生了小鸭子,保护小鸭的时候,都是用翅膀盖住小鸭子,类似于「衣养万物」,「不为主」意味着这个鸭子没有觉得它是老大,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
同样在这里也指向这个真相,这颗心活在真相中,也没有觉得自己「为主」,真相可以保护任何的事物,但真相本身自己不为大,所以「可名于小」就是低调,不起眼,尽管极其重要。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自然所有的事物都围绕着这个真相,这个大道,这个宇宙的规律,无论用什么语言去称呼它。你看,所有事物的存在、生长需要大道。最终呢,所有事物也都会归顺于大道。但即便如此,这个道依然「不为主」。
所以,从这一点看这个道也很大,因为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道、这个真相。
从相上看,可大可小,道衣养万物,不起眼,但所有的东西、万物始终围绕着这个「道」,这就是大,但无论怎样,这个道本身始终是「不为主」。
问:所以下面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C:所以这样一个真相也罢,大道也罢,它活在未知中,不知道自己大,不认为自己大,但它却很大,也很小,小在不起眼,方方面面都存在。
「大」意味着所有的事物,整个自然、万事万物都围绕着这“东西”,东西加引号。
所以,这颗心活在真相中,自己感觉不到自己大,不自以为是,但这个真相、这个大道所展现的状态,岂能用一个「大」字来描述呢?
问:好,那这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三十四章,最后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问:好,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