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

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三十六章,原文如下——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曼解道德经 · 第36章
0:00
/9:53

问:先看这第一部分,「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歙(xī),收合的意思。Cico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C:这几句话在阐明人动用意志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这个意志其实就是欲望、想要,越想要什么,什么反而得不到。

想要它收敛,它却变得愈发的张狂;

想要削弱它,它变得更加的强大;

想要废掉它,它反而变得更加的兴旺;

想要获得它,结果呢,反而失去了东西。

能否看到人被欲望所劫持,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越是想要什么,越是得不到,越是绝望,越是寻求,越是感到不安宁。

这就是人的意识活动,但凡有方向,必然会带来反作用力。

问题越是纠结,问题越在,一回事。

越是回避,问题越明显;越是想去追逐安全感,越是不安全,所以就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儿,需要一个人亲自看到它。

越是在内心上有小动作,越是反着来,越是制造问题,毕竟这个“我”所带来的感觉跟真相相反。



问:这样解读,听着确实是这么回事儿,但是这个解读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不太一样,你觉得咱们有没有必要去看一看,通常是怎么解读这几句话的?

C:可以啊。

问:有的会从权谋的角度来解读——想要收敛它,必然先让它张狂;想要削弱它,先让它强大起来,物极必反;想要废除它,先让它兴旺、发狂,忘乎所以;想要夺取它,提前给予它。

虽然差不多都是这些字,但背后的关注点很不一样。对此,你怎么看?

C:多少有一点不善的感觉,有一种自我之间勾心斗角的一种权谋,一种似乎在把这些真相用在不该用的地方,很难评论,但是多少有一种心机很深的感觉。

在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其实这种心态的人很多,或许ta能看到一些内心的蛛丝马迹,但ta用这些东西来助长一个人的反社会人格,所以这东西不能去轻易评论它。

或许在那个时代,在那样一个诸侯列国互相对峙的时代,好像这些话能够带来一种谋略的感觉。

但实际上,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谋略都是条件思维,本质揭露的就是内心的规律——这样一个“我”的意志,“我”的作用,往往是适得其反,这是事实,需要每一个人亲自看到。



问:下面这句「是谓微明」,你有什么想补充的吗?

C:其实说的很明确了,「微明」,很细微,但也是非常的透彻、明确。正是我们这些各种的“我”躁动,在施加各种的意志力,在去追求各种的欲望,自生烦恼。



问:接着往下看,「柔弱胜刚强」

C:什么是柔弱?这个柔弱是个形容词,是个画面。

从自我视角看,没有“我”是柔弱,有“我”是刚强,仅此而已。

没有“我”,战胜了这个“我”,所以「柔弱胜刚强」。

「柔弱」真的弱吗?「刚强」真的强吗?都是表象,都是假象。



问:下面这句「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C:鱼脱于渊,好比利器示人。国之利器不可以展示,一展示会让更多的人变得聪明智巧,这些深邃的东西变成了自我使诈的新的工具;鱼脱于渊,鱼就不能活了,国之利器示人就不再“锋利”了。

问:这个「利器」,一说是指权道,一说是赏罚,一说是指圣智、仁义、巧利,还有的说是权柄军力,还有一说是严刑峻法。

C:总之,这个「利器」就是心法,内心的规律,掌握理解内心的规律,这本身就是最锋利的武器,看似最柔弱,实为最强大。

但这些东西不能轻易展示,理解的不透彻,展示的不完全,只会被更多的自我所利用。

你看,当今这个世界有众多的非常隐秘的思维活动,奸诈阴险,人变得越来越狡猾,这都是危险,所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可能在指向这一点。

但无论怎样,最后两句话不影响整段的理解,因为整段的核心在于能否看到欲望、意志带来反作用力,带来烦恼,带来问题。



问:好,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好,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36章,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