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原文如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问:来看这第一部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C:罕见,这样的人非常少。
问:「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等的根器闻道,将信将疑。
C:不在少数啊。
问:「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C:数不胜数,这就是现状。
2400年前的现状,也是此刻的现状,“永恒”的现状,这个“永恒”,真是永恒,对吧?一代接一代,现状永如此。
这个「上」对应着那些真正严肃探索、想要彻底理解自己,彻底改变这个世界的人(这个世界就是我,我就是那个世界)。「上」,极少数人在这样一个范畴之内,大部分人听不进去。
你看,「中士」指向那些内心有痛苦的人,有麻烦的人,占了很大一个比例,但依然听不进去,将信将疑,到处求道,到处串门,就是不进门,这样的人不少,内心有痛苦,烦恼很多。
这个「下士」就属于内心被各种的愉悦所包裹,这颗心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它的痛苦、烦恼。
所以,这个「笑」很有意思,这个「大笑」意味着大的恐惧。
你看,人真是有意思,越是大笑,越是大的恐惧。「不笑不足以为道」,你看道和这些人的恐惧是在一起的,通过道的折射,这些人有莫大的恐惧,所以这个「笑」是掩饰。
这就是非常神奇的地方——指向真相的东西,居然能够唤起这么多人的恐惧;不是「道」唤起恐惧,而这个自我如此之深,这个生活充满了恐惧,这也是在触碰有缘人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事情,对吧?
很多人无缘,因为这颗心自我隔绝太深,不勤奋,听不进去,各种的误解,徒生各种的恐惧。
当这颗心在勤奋实践的时候,这颗心没有恐惧,「勤而行之」,岂能笑之。
真正严肃的人,生活中不乏欢笑;大笑之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的恐惧。
所以,自我的感知跟所谓的真相、跟这颗心没有自我的状态,感知完全相反,大相径庭。
这个「中士」还能够多少意识到ta的痛苦、问题。
这个「下士」掩耳盗铃,装作啥事没有。
这反映了整个人世间的各种现象、状态、人的习性。
问:好,再往下看,
「故建言有之」,于是有这样的话——
「明道若昧」,光明的道路看似暗淡;
「进道若退」,精进的道路看似是退步;
「夷道若纇(lèi)」,平坦的道路看似崎岖。
C:你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自我的世界,一切都是反着。在自我的世界,一切围绕着愉悦,追逐愉悦,逃避问题。
所以,在那种感知下,就会出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的感知。
「昧、退、纇」都代表着自我放不下愉悦,放不下,所以这颗心就无法合适地感知,看到问题的本质。
问:接着往下看,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反而像是空旷的谷;
「大白若辱」,辱通古汉字“黑辱”,是指黑垢。
C: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特别清白的状态,饱受侮辱,其实一回事。
为什么呢?因为这颗心越是清白,越是明亮,这个镜子照出自我的各种丑陋,所以自我就得去侮辱它,想把那镜子砸碎,不想看到自己丑陋的样子,这就是「大白若辱」。
问:「广德若不足」,宽广的德却好似不足。
C:好像,哎,你这德性不够啊,我们这个道德,各种的光鲜亮丽,高尚,极其高尚,自我世界这个道德的感知是扭曲的,充满了表现、展现,对吧?有道德,有为,都是这些想要表现的冲动。
真正的德行宽广,味很淡,却真正的实际,「广德若不足」。
问:下面这句「建德若偷」,建通“健”,健全的德行看似是偷机取巧,偷有懒惰、怠惰的意思。
C:这说明啥?健全的德行,不装,真正的德是不费劲,假德都是在费劲,对吧?各种表现,各种展现,所以,「广德若不足」。
我在费劲展现我的德,你这好像不怎么有德。你看,都是因为费劲,这样一个努力本身唤起的比较、衡量,扭曲的感知。
「建德若偷」意味着这颗心一切以不费劲为核心;想、算计都是费劲,衡量都是费劲,各种的伎俩都是费劲。
而「建德」健全,意味着这颗心是一切以不费劲,一切以清空来运转,所以这颗心自然会有明智的行动。
对于一个在努力遵循、努力彰显的心来说,感觉「建德若偷」。
问:这两句和之前第三十八章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C:没错,所以你看,「建德」意味着真正的德行,意味着突破所有的体面,假德都是体面,体面意味着费劲,一直在那折腾,在那装。
所以,真正的德行跟体面无关,体面妨碍德行。
所以,这个「偷」意味着不体面,但只有这样才是健全的德行,没有体面一说,一切以这颗心不费劲为中心,意味着这颗心才可以单纯、质朴、可靠。
问:好,下面这四个字「质真若渝」,渝,矢志不渝,渝有变的意思。
C:「质真若渝」还是「建德若偷」的延伸。
真正的德行啊,这个人特别得变通,但这个变通中始终展现一个非常真的品质,这个人没有任何体面,但这颗心非常的实际,也非常质朴,天真,人见人爱,真是这样子的,这叫做真实。
一个真实的状态,没有体面,所以变通。
这种变通不是小聪明,不是耍奸俱滑,不是自我世界各种匪夷所思的“变”,而是这颗心在观察、在看,特别得实际,这就是「质真若渝」。
问:接着往下看,「大方无隅」,大的空间没有边角。
C:咱们当代语汇也用,这人真大方,你看大方、大气,没有边际,这叫大方。
问:下面「大器晚成」。
C:或者说「大器免成」,真正的大器不需要成,成不需要去构造它。
「晚」还有一个时间概念——大器要晚成,小器早成,其实不是这样子的,真正的大器不需要成,大器就是大器。
问:好,下面这句「大音希声」,真正宏大的声音听起来反而是没有声音的。
C:什么叫「大音」?嗓门高的声音是大音吗?显然不是。
这个大音对应着气场,对应着这个内容的影响,对应着质量、真实。
所以,这些真实的东西能量巨大,不需要嗓门很高,也能够带来极其震撼的效果。
就像咱们很多人去触碰真相,这个真相,无论我们多么的蔫声细语地描述它的内容,它的本质总是给心带来极其的震撼。
问:其实「大音」是不是也对应着寂静呢,「大方无隅」,「大方」已经不再是方了,「大音」已经不再是声响了。
C:寂静是最大的声音。
当这颗心触碰真相,这个真相所带来的震撼意味着寂静,对吧?「大音希声」,都是反着来的。
问:下面这句「大象无形」。
C:「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第三十五章)。
「大象」也就是这些极其抽象,但的确存在的东西,无论叫它真相也罢,叫它道也罢,它的确存在但却没有形状, 没有形态,所以「大象无形」。
问:下面紧接着说,「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三十二章谈到「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似乎在传递同一个意思。
C:没错,不用多解释了,已经很明确了。
问:最后这句「夫唯道,善贷且成」,怎么理解这个「贷」呢?
C:「贷」意味着给予、施与,也意味着宽恕、放下。
这也意味着跟道为伴,这颗心真是大方,也只有这样一颗心才可以成就,不是自我所追逐的成就,而是这颗心没有执着,能够放下,能够给予,这本身就可以成就任何事情。
问:回看这一章,好些个字都用得特别妙,这个「贷」就妙。
最后再来回味一下这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问: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四十一章,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