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五十五章,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
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pìn mǔ)之合而朘(Juān)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问:来看前两小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赤子指婴儿;心怀道德的深厚,好比婴儿一般。
Cico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C:没有太多。有一点,但只是一个辅助的解释而已,那就是「德」不是一个应该是的画面,这颗心清空、简单,这颗心自然是「含德之厚」。
这样一颗清空的心,这样一个单纯的状态,不就是一个婴儿的状态吗?
人能否洞彻这个世界的复杂,因而能够保持一份简单、单纯,这就是真正的「德」。
▸
问:这颗心清空、简单,但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危险啊,这方面老子怎么说呢?往下看——「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虿 chài,蝎子一类。
虺 huǐ,一种毒蛇
螫 shì:蜇咬。
攫鸟,鹰隼一类的鸟。
C:这里老子用的比喻,对吧?各种的「蜂虿虺蛇、猛兽、攫鸟」,都是指代各种自我世界的展现,各种自我的活动所展现出的不同人的特质。
但是呢,无论是哪种自我的活动,面对这样一个单纯简单的状态,这个自我都下不了手。因为这个简单的状态,好比一面镜子。
自我的活动都是基于对方的反馈,基于对方自我的活动,我反过来给你,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完全内心清空的状态,一个完全没有威胁的状态,自然这个自我也不会去攻击ta,损害ta。
问:如果「赤子」清空、简单,内心没有暴力,但是如果「蜂虿虺蛇、猛兽、攫鸟」,他们被画面劫持了,并没有真正看到这是一个「赤子」。
C:这还是语言的误解,不是说这个没有我的状态,在这里束手就擒,不是那样子。
正是因为这颗心没有我,没有画面的滞着,这颗心看得透彻,所以才会有果断的行动——看见那只鸟,依然深陷自我隔绝,展现攻击的时候,赶紧跑。
问:想起来了,老子说过,「犹兮若畏四邻,豫兮若冬涉川」,出门像冬天涉足冰川,像害怕邻居一样;但是有一章也还说到,「果而勿骄,果而勿强,果而不得已」。
C:没错,所以这些所展现出外在的状态就是这几句话,但不是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状态在这里任人宰割,不是这样子的,而是这颗心在全盘地观察,这颗心才会有真正的保护,真正的安全,所以这句话要这么理解。
▸
问:好,接着往下看,下面这7个字也非常妙——「骨弱筋柔而握固」。
C:所以,骨弱骨强,筋是否柔软,只是表象,能量是否在,能够握得紧,这个是关键。看似这个骨头很柔弱,筋很软,但能量充足,所以一样抓得很牢。
但你看,我们整个的意识世界都在使劲,都在争强好胜,都在追逐,所以骨头感觉很硬,一切都很僵硬,但它未必抓得牢。
所以,这样一个整体状态意味着这颗心不使劲,没有能量的耗散,所以能量才可以汇聚,能量汇聚本身就意味着能够抓得牢——「握固」。
问:其实道德经不同的章节,似乎都在传递同样一种感知,这里说的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前面有一章有提到「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真正善于结缘的不用绳子去捆绑,但是也不会松散。
C:没错,所以指向一个状态——能量汇聚这是根本。
▸
问:能量汇聚,又和接下来这句话也卯上了,下面这句有意思了,「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牝pìn,雌性的鸟或兽;
牡mǔ,雄性的鸟或兽。
朘Juān,通常解释为小男孩的生殖器。
作,挺举。
精,精气神。
其实最初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是有一点点小诧异的,因为关于性的东西在中文的语汇中通常是比较回避的,是吧?
所以有的人觉得「朘」太露骨了,哎呀,这不是「朘」,所以有的版本写作「全」,“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C:关于这些东西避而不谈,还有大言不惭地谈它,都是一个问题;要么追逐它,要么回避它,都不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本质的路径,而是这颗心能否不追逐、不回避?
事实就如此嘛,一个婴儿的状态,不知道这些男女交配这些事情,这些关于性的各种的画面,但整个的身体能量充沛,这是生命体。
你看,婴儿鲜活的状态,自然它有勃起,是正常的,是能量在整个身体自然流动的结果。
但我们在这样一个意识的世界里,对这样一些男女交配,或者说这些性爱有了无数的画面,各种的污的画面,各种的应该是的画面,各种的模仿的画面,这些画面跟所谓的一个人的私生活这个词联系起来,所以整出各种所谓的不好意思。
在西方世界大言不惭地谈,各种的荒谬的表述、展示;在东方世界、在中国的文化氛围里面,这东西都不谈,所以都是问题。
实际上放下那些画面,看一看人这样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那性也是感官的一部分,它自然有它的位置。
虽然老子在描述这些东西时没有那些画面,老子也意识到很多人有那些画面。大部分人进入意识之后都有这些画面,可能来自各种的影响,所以未曾真正理解什么是性,当这颗心真的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有它的位置,不用回避它,但也不值得整天谈它。
所以,「精之至也」,这就是精神气最高境界——能量在整个身体自然流动,没有滞着,没有形成各种的聚,整个身心浑然一体,当能量流入到生殖器的部分,那勃起或者有各种的性的冲动,生理冲动那是正常的事情。
看清它,但不要被意识污化它。
问:这个话题,还是指整个的神经系统和画面的关系,是吧?
C:是,你看这些画面本身也能唤起各种的感觉,没有这些画面,感觉依然在。
但问题是这颗心能否亲自体会到,这颗心没有画面滞着的时候,这些感觉依然在,完全可以适得其所,而不是去压制它、回避它,那是另外的一个画面所驱使的,对吧?
但也不是去追逐,追逐它也是画面,回避它也是画面,而是全然看到整个身心实际上在发生什么?这样一切才会适得其所,不值得谈论,但也更不值得回避它。
▸
问:好,咱们接着往下看,「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整天哭,但是嗓子不哑,和之至也。
C:哭,不是声嘶力竭地喊,没有情绪,嚎啕大哭,但是嗓子也没喊哑,正常,因为能量没有极端,对吧?
一旦这颗心用劲,声嘶力竭地喊,由各种的情绪,这个喊就特别地卖命,特别地用力,那自然会损害声带,损害嗓音。
所以,「和之至也」意味着能量的流动没有冲突,意味着这颗心不使劲,无为,自然整个身心的能量流动就是一个「和」的状态,没有极端,所以没有分裂,有了极端,一定是分裂。
所以,可以「终日号而不嗄」,意味着整个能量和谐的流动,「和之至也」。
问:接着往下看,「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它指向什么呢?
C:这颗心亲自体会到,亲自这么生活过,知道什么是「和」,不是各种意识形态中所说的和,这个和,那个和,都是伪和;而是这颗心亲自这么生活,发现这样的能量流动没有冲突,没有矛盾,这颗心不使劲,所以无为,这个「和」意味着永恒。
你看,不使劲儿、无为,反而这个状态是永恒的,不是说没有波动,千万不要着相,而是这颗心不使劲儿,这个状态一直是「和」的状态,所以「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这颗心亲自看到这样一个永恒的东西,无法用语言描述了,那这颗心自然是清晰的,「明」就是清晰。
问:这两句话和克里希那穆提说的timeless那个状态,有什么关系呢? Time是时间,timeless是没有时间的,和时间无关的。
C:永恒就是跟时间无关。
问:比如说,我们内心的使劲、冲突。
C:这个制造了时间概念。
问:因为时间就是所谓的过去、现在、未来,但未来也是过去的投射。其实心使劲那个状态,它和我们过去经历的东西,过去积累的画面之间也是有关系的,是吧?
C:是有直接关系的。我们整个身心这样一个时间概念,本身就是这颗心使劲的结果——不使劲,没有时间,一使劲,哎,这个想法开始移动,这个时间就出现了。
所以,「知和」意味着这颗心不使劲,所以这颗心没有被时间概念所框限。同时,这颗心不使劲,这个感知才不被扭曲,感知不扭曲,这意味着永恒。
问:这里也蕴含着一个活在此刻、活在当下的含义是吧?
C:当然了,自然就活在当下了,而不是去追求我该如何活在当下,而是「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这颗心只要感知没有被扭曲,这颗心始终是清晰的,「知常曰明」。
▸
问:好,接着往下看,下面这两句就值得说道了——「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益,水漫出来;富裕,富足;利益,好处。
祥,凶吉的预兆。
Cico怎么理解这两小句?
C:「益生」在当代语汇中用的不多,但偶尔在一些特定的术语中会有这两个字,益生菌,你看这个词这么用,带来一种愉悦,有益我身心,有益我生活的东西,叫做益生。
但什么叫「生」?生,人生的生,不是画面。「益生」,益,通溢,超越生活本分的东西,叫「益生」,那这意味着不祥之兆。
这颗心一旦超出生活原有的本分,这颗心在干嘛?追逐,想要更多,「动之于死地」啊,所以一个意思。
但我们当代语汇,「益生」、「祥」的意思发生了很大改变,指向了很多愉悦的内容,让人感到一种愉悦的感觉,但实际上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跟愉悦是大相径庭。所以你看人的意识依赖语言发展到今天,过分依赖语言,通过语言来制造一个愉悦的画面,所以很多意思都产生了扭曲,这是问题。
「心使气曰强」,什么叫「使气」?
使劲和使气是一回事儿,什么叫使气?气就是能量,「使气」意味着让能量向特定方向走,只要能量向特定方向走,就会出现一种强势的状态,所以叫「曰强」。
在之前的章节里面,老子也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两个「强」指向一回事儿。只要这颗心「使气」,意味着能量按照特定的方向,这意味着能量的耗散,就会出问题。
「心使气」和「益生」也是一回事,这颗心有了追逐,有了方向,能量开始耗散,“元气”就出现了耗损,加引号的“元气”。
元气意味着能量汇聚的状态,意味着这颗心不使气,但这颗心「专气致柔」。「专」意味着汇聚,人生这样一个「和」的状态,是一个持续「专气」的状态。
(注: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专,一说通抟,汇聚的意思。)
所以,「专气」意味着这颗心汇聚能量,否则「心使气」意味着能量按照特定的方向走,带来无数的各种的意识活动。这颗心完全坠入到已知中,「终身不救」。
这颗心能量汇聚,意味着「专气」,整个的生命活动才可以在未知中展开,能量自然地推动行动。
问:Cico你提到能量汇聚,什么是能量汇聚?
C:能量汇聚就是熄灭这个我,清空意识活动叫能量汇聚,这个汇聚的能量自然用于行动。
问:提到「气」,道德经里有三处——
第一处,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第二处,第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三处,第五十五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刚才Cico你说了「使气」、「专气」,那「冲气以为和」,你的理解是什么?
C:当这颗心在「使气」的时候得采用策略,就是「冲气以为和」,回到「专气」的状态,否则能量继续泄露。
这个回到之前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是一回事儿。
「知止不殆」意味着即刻收手,即刻清空意识,即刻「冲气,以为和」。
▸
问:好,接着往下看,「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强壮,也就会走向衰老,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的,就会早些死亡。
C:没错,所以能量耗散用于大量的意识活动,这颗心其实就是作死。因为这颗心能量用于各种的意识活动,会带来各种的不明智的行动,危及生存。所以「物壮则老」,这样的心特别操劳,自然衰老也快。
这又回到了养生的根本——整个身心能否处在一个能量汇聚的状态,活在未知中,能量用于行动,不是整天在这个想法里面打转。
问:其实「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之前出现过,在第三十章,是这么说的,「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强和壮,之前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C:但你看我们当下的语汇,“强壮”带来一种愉悦的感觉,但实际上放下这样一个愉悦的感觉,内心使气儿曰强,强曰壮,「物壮则老」。
但同时这颗心清空,能量汇聚,不用于意识活动的消耗,整个的身心才可以平衡地发展,身体才可以健康,一切才可以适得其所。
所以,道就是柔弱,「弱者道之用」。
▸
问:好,最后,一起来回顾一下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55章,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