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63章,原文如下——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问:来看第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Cico:这九个字可以有多个版本——
一个字版本叫「无」;
三个字版本叫「无,无,无」;
六个字版本就是「无为,无事,无味」;
九个字版本就是原文。
「无为」本身来自这颗心全然、果断的行动,所以这个「为」不是传统的“为”,这个「事」不是传统的“事”,这个「味」也不是传统的“味”。
这颗心鲜活、主动、全然、果断地行动,才能「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问:每次解读,Cico你说的话都不一样,上一次讨论的时候,你说「为无为」就是没有我;「事无事」就是不制造问题,不找事,没有事端;「味无味」就是不找刺激。
C:嗯,这解释不错,赶紧放进来。
问:在《道德经》第12章里有这么一句话,「五味令人口爽」。
C:没错,不是回避美味,而是不寻求刺激,所以这颗心得慎重理解,不要误解。
问:好,接着往下看,「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报怨以德,在原文中加括号,因为有的版本中没有这句话。
C:这颗心「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那大小多少也就不再计较了。无、无、无,啥都不重要了,所以才能「报怨以德」。
问:报怨以德,不容易做到,是吧?
C:所以下面就谈这个难和易的问题了嘛,是一体的。
问:好,咱往下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C:「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也对应起来了。
为、事、味,容易;难在无为、无事、无味。
这里,咱们得去理解一下什么是「易」,它的本意是什么?「易」就是倾向于,容易和倾向于是一个意思。
想法移动的方向,这本身就是「易」,各种的惯性思维,这也是「易」。人有各种的偏见、思维方式、思维倾向,这都是「易」。没有觉察,这颗心自动那么想、那么走,这是「易」。
「为大于其细」,什么是「细」?
「细」是细致,细致不是细节,不是那些琐碎的内容。人的想法中有无数的划分,关注到非常细的细节,这个细节还可以再分新的细节,整个所谓的研究特别容易陷入到这个坑里面去。
细致意味着这颗心不坠入细节,才能处理好细节,所以这颗心能否处理细节,但不坠入细节?这个是关键。
这对应着「为大于其细」,你不能忽略细节,但你不能陷入细节,能否做到?这就是这句话所对应的本意。
问:你这样解读,和很多处都不一样,很多解读把这个「易」解释成“容易”——处理困难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入手。
C:哎,我们得一起观察,列位,对于这个解读,我们得体会这个解读者的心态是什么?
当这个大脑想到去做容易事情的时候,这个大脑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一种满足感,一种愉悦感,所以这种解释本身能够给大脑带来愉悦,但这个解释并非真正的意思。
你看,大脑想,“哎,我先做容易的事情”,这个谁都可以想到,因为这个想本身就容易,你看。
问:什么是容易的事情呢?
C:容易,意味着符合思维惯性,符合想法移动的方向。你看,当解读者陷入到这个想法移动的方向时,去解读这段话,那还是在违背这段话原有的意思。
这颗心能否不被任何的思维惯性所束缚?
当这颗心说,我要去先做容易的事情的时候,这个“容易”已经不是这段话里面所说的那个「易」了,还是自我视角对容易的定义——越是符合直觉的越容易。
问:咱们再看下面这四小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C:这几句话依然是对前面这两句话的一个延续,对吧?
真正的难事就是——能否不坠入这些惯性思维?所以「必作于易」。
大事意味着细致,细致意味着把握好合适的细节,不坠入细节,这本身是大事,所以大事在每一个层次上都大。但这个细致意味着这个心「大」,通盘,不坠入细节。
所以,我们得提防这个词语所唤起的画面,好像能够带来一种理解的感觉,但未必。你看这里,难、易、大、细,其实没有画面;一旦有了画面,那这个理解就容易出现问题。
就像刚才这句话,「大小多少」也是如此,因为「大小多少」是采用自我世界的语汇,就无论大小,无论多少,其实不再相关。
问:好,接着往下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C:这个「(终不)为大」和前面的「为大(于其细)」可不是一回事儿——是这样一个状态的心,它不自大,这颗心非常的细致,非常的敏锐,也非常的大气,完全的合一,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是「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所以这样一个品质不自大,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大事。
问:来看最后一小段——「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C:「轻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终不为大的「为大」,对吧?高估自己,高估事情,低估事情的复杂性,所以轻诺必然导致寡信。
「多易必多难」,这颗心越是在“容易”里面搅合,各种的惯性回路、惯性思维,这颗心越容易自大,对吧?
容易产生一种“哎呀,这事小菜一碟”。
但实际上在发生什么?都是坑。越是陷入到这些惯性回路里面,越是命途多舛。这些「易」意味着各种的轮回、各种的套路,所以多易必多难(nán),多易必多难(nàn)。
问:妙,实在是妙。
来看最后这两句——「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字面意思是,所以圣人好像总是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难,反而最终没有了难。
C:哎,这个解释有问题——不是圣人把问题看得很难,这明显是一个自我视角的解读,自我觉得这挺容易的,干嘛他看的很难,你看,是不是有这意思?
实际上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圣人在干嘛呀?在「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个叫「难之」。它不是一个形容词,这么做,什么结果,无难事,这是事实,但需要每一位真正用心的朋友亲自验证。
所以,这颗心得先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再回来看什么叫「难」?
这就是我们在意识上探讨的局限性,这个大脑跑得特别快,总想知道,哎,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
但先做,才能到;你不做,想不到。
问:如果现在我的生活中就有一个挑战,一个难题,一道难关,此刻我就挺想知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这说的是啥呢?
然后Cico你的感知是,这个「易」就是人的惯性回路,机械性的回路,想法很容易往那儿跑的方向,通常人们说的直觉,一想就那么想。
那如果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那那凡事都要去打破这个机械性回路吗?
C:这颗心「图难于其易」,不是去做苦行僧,不要误解了,千万不要误解了,物理上我们需要容易、舒适,对吧?因为物理上你不舒适,不容易,你要费劲,大脑也会使气,也会出问题。我们物理上不再使劲儿,能够松下来,这个易我们需要,对吧?
但心理上能否就在这一点,不要再走了,但你看心理上还会去追求容易,进入到各种的愉悦终,各种想法画面中,结果呢?又远离原点,制造无数的坑。所以,物理上容易没有问题,但精神上这个容易全是坑。
所以,难事,什么是难?难在反直觉。
能否不机械?这个世界最难的就是不机械。
当这个事情成的时候,这样一个不机械的状态,那是善,那是皆大欢喜,但它反直觉。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在鼓捣美言美行这些容易的事情,结果呢?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你的生活,全是坑,全是问题,意义何在?
所以这一章关键点就在于能否走出这个回路的陷阱、思维的陷阱,能否看到什么是难和易?不是那个画面。这可能是理解老子其它内容的关键之一,也是理解自己的关键之一。
你看,这段文字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但这段话真正的意思是否在流传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能否让这段话真正的意思、原来的意思流传开来,让善流传开来。
问:好,最后再来回味一下这一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