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81章,原文如下——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曼解道德经 · 第81章
0:00
/712.0832

问:来看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什么是信?什么是美?

Cico:「信」意味着清空,能够清空这个意识的内容,清空所有的画面,这个叫「信」。

「信言」就是能够让这颗心清空的言语,能够让这颗心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这也是「信言」的一个作用。

什么是「美」?愉悦就是美,愉悦来自于各种画面的反应,有愉悦意味着画面的滞留,意味着不能清空,所以「美言不信」。

各种美好的言辞,有愉悦,只是带来一些画面的滞留;当然也有它的反面,所谓负面言词造成的伤害也是画面的滞留,所以信言不美不丑,美言不信,丑言也不信。


问:好,接着往下看,「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C:你看「辩」这个字两边都是辛,中间有个言,辛就是辛辣,言字旁就是说,这是一个言语的对峙,言语的冲突,争来争去,这都是言语、画面、相。这意味着这颗心被这些相、这些意识活动所困,当大脑被这样一个画面、意识活动所困,岂能清空?

「善」来自于一颗清空的心,能够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内在的、外在的究竟在发生什么,这个不是言语,不是画面,不是相,显然无法通过「辩」来看到。

所以「善者」意味着一颗清空的心在如实地观察,跟「辩」无关;「辩者」陷入意识活动,陷入相,陷入言语,没有再如实地观察,所以不善。


问:好,往下看,「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C:之前有一章是这么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不知,博者;不知知,病也。

什么是知?这颗心一旦陷入到已知的活动,被已知所困,这个已知总是有局限,总是一个小区域,岂能「博」?

所以「知者不博」意味着这颗心被已知所困,所以这颗心跟那一丁点知识等同,自然无法广博。广博意味着一颗清空的心,无边无量,可以观察,才可以发现。

「博者不知」意味着这颗心不被已知所框限,才可以真正的「博」。


问:好,接着往下看,「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C:「积」也就是滞,停滞、积累,「圣人不积」就是说这颗心不积累画面,这颗心可以清空,这个叫「不积」。清空不是忘掉,而是这些画面不在意识中不断地唤起,所以叫「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这样一个状态越是与人分享,这样一个清空的状态愈是鲜明。善也是如此,善是越给越多,爱是越给越多。

所以「既以与人己愈多」,这样一股清空的能量,这样一个清晰、明澈、有爱的状态,越是分享,越是传播,越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6章)。


问:好,来看最后两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C:「天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我们的意识活动规律,整个万事万物,这样一个无形的主宰,「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意味着做事情,来冲抵自我世界的各种为,本质上也是「利而不害」,那这样一个为,是冲气以为和,出于抵消自我世界无数的为、疯狂的为,那这样一个状态,本身跟自我的世界毫不相关,自然是不争,所以,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乃替天行道。


问:好,那这就是道德经的第 81 章,也是最后一章,作为这 5000 多字的收尾,最后一章谈了什么呢?

C:这一章还是回到了一个人该如何处世、生活,在这样一个极其暴力无序的世界上,这颗心能够清空,这个语言才可以适得其所,「信言」才可以是生活的语言。

这颗心清空,才可以「善」,善才可以远离一切言语的纷争。

这颗心能够清空,不滞留画面,能量充盈,才可以流向更多人。这样一个能量流向的过程,无穷无尽,源源不断,这样一个状态,ta做的事情不再是一个自我的视角——那个非常局限的事情,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无数的衡量、算计,而是这颗心与真相为伴,「为而不争,利而不害」。

通过真实的行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展现真相,这就是真正的替天行道,这也是真实的生活,自然的生活。


问:好,那以上就是对第 81 章的解读,下期音频咱们一起回顾一下「曼解道德经」从开始录制到最后一章,一共 19 个月的时间,这整个录制的幕后故事和心得,咱们下次再会。

C:咱们下次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