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 15 · 谈语言的本质
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语言。
语言,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当中,甚至晚上做梦的时候我们都在说话。我们完全习惯了、甚至忽略了语言的存在。但不论觉察与否,语言的影响一直都在。它在帮助,也在束缚。
我们对语言寄予了太多的期待,期待语言能完好地传达心声。但正是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把我们置于更大的误解当中。语言有局限,也有边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它的不完美。
今天,我们谈语言,是为了能够超越语言,摒弃对语言的执着和期待,跳出语言所代表的符号思维,去感受内心和世界。
内容如下——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一套符号,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文字。比如,汉语用「书」这个符号来指代书 ;英语用「book」来指代书。看到或听到这些符号,会让我们想到书,并进一步触发和书有关的联想、经历和看法。
这不难理解,但问题是,我们用语言太久了,忘了语言是符号,就好像忘了钱是纸一样。
语言是一套能引起大脑反应的符号。
从神经元的层面来说,语言是什么呢?每个语言符号都对应着意识层面的一些神经回路。
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把某些神经回路和一些符号对应起来。当听觉和视觉接收到这些信号的时候,便会唤起相应的神经回路。这是语言最基本的雏形。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对大脑有一种启发效应。你听到、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而这些想法又会触发新的想法。
这里有个问题是,语言会让你想到什么,也是一种习惯,是在过去没有觉察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在mindless的情况下,你积累的一些原始习惯,变成了非常强的条件反射。
但是这种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大脑是可以重新连接的。当你觉察到这种条件反射的时候,它就开始变弱了。在长期的正念练习之后,它就会逐渐消失,这就是正念里说的「不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实现「不反应」,是通过一种不刻意的方式。在此时此刻,不带判断地观察,渐渐地,回路就被改写了。这个过程适用于其他任何思维习惯的改写。
还是拿语言为例,通常,别人说好听的话,你高兴;别人说难听的话,你难受。而所谓高兴、难受只是一种原始的条件反射。
当我们意识到、觉察到这种条件反射时,它就变弱了。当你对语言不反应的时候,便是一种新的状态——宠辱不惊。
语言是一种妥协的交流艺术
语言是一种妥协的交流艺术,是人们在某个点上达成共识的结果。
既然语言是符号,对应着一些神经回路。那么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发明一套符号,来把自己的一些神经回路对应到那些符号上去。但问题是,只有你能懂,别人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所以,如果我们要交流,要协商,只有大家一致认可用某个符号来指代某样东西,才能交流。当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之后,这才变成语言。
这个取得一致、取得共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妥协的过程。
想一想,刚出生的婴儿,什么话都不会说。TA想吃奶,就咿咿呀呀,或是哭。然后才慢慢知道,那个东西是nǎi。于是也在大脑里连接起这样一组回路。同样,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这个过程也是类似的。
语言是一种妥协的结果,它让交流成为可能,同时,带着满满的误解。
比如听到「一个杯子」,咱俩想到的杯子画面是不一样的。我的是个高脚杯,你的是个马克杯,我的是个绿色的杯子,你的是个红色的杯子。OK,这是个杯子,没问题。
但如果深究细节,一定会发现我们有不一致的理解。
对于同样的东西,大家有不同的联想。当我们用语言沟通的时候,如果在某一点上能够达成共识,那么便有了理解。但如果达不成共识,就产生了误解。
但是达成共识是个偶然事件,是幸运的少数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借助语言的交流,满满都是误解。
有人说现在语言已经这么丰富了,可以表达很多东西了呀。但一定要看清楚,语言再怎么丰富,也无法逃脱神经元层次上的局限,它依然是一种妥协的交流艺术。
正是因为语言交流是不完美的,我们还会依赖其他方式来交流,比如通过眼神、表情、语调、姿势,或是绘画和音乐来传递信息。
什么是真正的交流?
当我们从神经元层次看交流的时候,会发现交流无非就是我们在彼此传递神经回路,神经回路的传递是交流的本质。
很多时候,真正的交流是无法用语言传递的。比如,内心的感受、情绪,有多少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内心状况的时候,语言是有局限的。
所以,有成语说得好,词不达意。意,心上的声音,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还有成语说得好,心心相印,两颗心相互印证,大家心意相通,想得差不多,不用交流,就能理解彼此。
当然,我们还需要使用语言,但要意识到语言的边界,语言的局限,不要执着于语言。我们是语言的使用者,没必要成为语言的受害者。
在生活当中,我们怎么去使用语言呢?说到底,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我们通过正念冥想来理解内心是如何运转的,当你感受到内心的规律时,你自然会对语言的运用和力道,有所体会。
如果你仍想参考一些原则,那么不妨带着爱和友善去使用语言。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当你了解了内心的规律,便能以更有觉察、更谨慎地方式,使用语言。
语言是一种绝对化的符号思维
语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它是一种简化的符号思维。当我们依赖符号思维的时候,很多问题便产生了。
大脑和内心的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连续的、复杂的,但是,当我们把内心的东西变成语言的时候,它就变成绝对的、离散的、简单的。语言,就是把复杂的思维动态简化成一些符号而已。
实际上,我们总是依赖于这种简单绝对的语言去做推理。正是因为这种用语言思考的方式,我们才会有各种的逻辑谬误。
当用语言思考的时候,我们也会用语言来定义自己。我要成为一名医生,我要成为一名律师,我要成为一名演员。
当你用语言来定义个人身份时,你的真实自我和这个描述必然会发生冲突。
因为语言的描述是静止的、绝对的、简单的,而一个人的真实自我是复杂的,动态的、变化的。
你看语言对我们影响多大?我们可以用语言来构建一个自我形象,但那个自我形象并不是真正的你。
还有一个话题,在东西方讨论得都很多,那就是性取向。当我们用gay(同性恋)和straight(异性恋)来定义这两个人群的时候,我们就简单化了、绝对化了。要么必须喜欢男人,要么必须喜欢女人。但是人的喜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相对的过程。
有些人处在中间地带,这样他们就对性取向产生了困惑。因为所谓的性取向是我们用语言来定义的。正是这种定义让很多人疑惑,我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也是语言带来的问题。
所以,这种符号思维,给我们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正念 & 语言
现在我们回到正念冥想这个角度来看问题。
在正念冥想中,我们会意识到语言的边界。我们观察内心,观察情绪和想法。当观察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语言,只需要感受就可以了。
符号思维也会影响到冥想的体验。
一是很多初学者在练习正念冥想的时候,会有各种想法来阻碍他们关注呼吸。
二是,很多人是想着呼吸那种幻象来呼吸,并不是通过直观的感受呼吸来冥想,这也是符号思维太根深蒂固的原因。
所以在正念冥想中,我们尝试去放掉想法,放掉任何一种符号思维方式,来重新训练我们大脑,来感受当下,感受身体的知觉,感受内心的变化。
脱离对符号、对语言思维的执着,是在正念冥想上所必经的一步,我们需要解套。很多套都是来自于一种符号思维,都是语言的这种绝对化、简单化所带来的幻象。
在正念冥想中,希望大家能够去感受语言的边界,去觉察对语言的过分执着,去觉察这种执着带来的烦恼。
一切都是觉察,语言也是我们觉察中的重要的一部分。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语言》)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