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 46 · 知识
大家好,
今天,咱们来聊一下「知识」——这样一个非常底层的话题,底层是因为它非常的基础,又极其重要。
我们的生活跟知识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去理解我们的人生,很大程度上要去理解知识和每个人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个话题非常的底层,谈论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因为我们对这样一个非常底层的事物已经积攒了很多的误解,去消除误解的过程,也是理解内心的过程。
内容如下——
说到知识,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里不断地学习、接受各种所谓的知识;人的思想也在知识的累积下,不断的发生变化;我们常说给自己充电,也是汲取知识的意思;我们还有各种口号,知识就是力量等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知识非常的重要。今天,咱们一块去看一下什么是知识,我们不去评判知识的好坏,但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跟很多的人生困惑有关系。
▸
什么是知识?我们是否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看似我们从小到大,在教育中不断的去汲取知识,获得学位,所谓的“武装头脑”,但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知识吗?
在冥想中,我们也说到观察内心世界的规律,理解内心,理解自性,需要放掉任何过往的经验和知识,用一颗新鲜的心,在此时此刻,观察内心世界。
这样一种描述,可能会给一些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那就是知识不重要。
知识重要、不重要,这是一种评判。
今天咱们通过内心世界的观察,来理解一下知识本身,为什么我们需要放掉任何的知识和经验,来观察内心世界?
什么是知识?当这样一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原本似乎非常清晰的概念顿时变得模糊。
「知识」本身就两个字,它对应的事情非常的抽象。
知识有各种载体,文字、图画、公式、视频等等,然而这些都是符号,它们所对应的是一系列想法,能够唤起各种思维回路,各种画面,而这些复杂的组合就是知识本身。
可以这么说,知识跟想法难以分割,难以区分,它们都是神经回路的运转产生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去学知识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知识总是旧的。
可能对你来说,在你学知识之前,知识对你是新的,但放掉“你”这样一个中心的角色,来观察知识,我们会发现知识本身就是旧的,跟你知道不知道无关。
当你说 “当你不知道的时候,知识是新的”,这时候,人又回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放掉任何的自我,我们去看知识,去理解知识,你会发现知识本身总是旧的,因为想法也总是旧的。
知识通过文字、视频、图像记载下来,这个过程已经表明知识是旧的;通过这些符号来唤起特定的想法,没有什么是新的,这个需要我们去观察和体会。
▸
第二点,知识总是片面的。知识的产生、对知识的描述和理解,本身需要一个非常复杂的条件/假设,正因为有这些条件/假设来让知识成形,所以,知识总是片面的、局限的、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
咱可以举一个数学上的例子,比如计数法,它的假设就是十进制,满10进1,9+1=10。
但换做另一种进制,比如计算机采用的是二进制,满2进1,1+1等于10。
你看,
在十进制下, 1+1=2,
在二进制下,1+1=10。
再比如,英语是一种常见的知识和技能,但用英语也只能和那些会说英语的人交流;对于不会说英语的人来说,英语和鸟语,没什么区别。
这只是数不清的例子中的两个,来展示知识的局限,这需要每个人去观察、去体会。
总之,知识是旧的,知识是片面的。
▸
而冥想是什么呢?冥想是观察我们内心世界,从整体上观察内心世界,认识内心的规律。
什么是整体呢?整体即不做区分,不做判断,不做划分。
当我们有了分别心,有了各种判断,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差,那个不错,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这都是划分,都是分裂,分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冲突、矛盾。
整体的认识内心,意味着我们去观察内心,不做任何的判断、评判、区分。
而知识是片面的,如果我们不放掉所有的知识,就会用这种片面的感受来观察内心,这种观察就会被这种片面所扭曲,所观察到的内心也无非是我们所拥有的知识的一种投射,旧有的知识的投射。
所以,当我们没有把知识放下的时候,我们活在过去,用过去的眼光,来感受当下内心的变化。
▸
有人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呢?问题大了去了。
知识总是旧的,知识总是片面的,但内心总是新的。每天每个人都会遇到新的情况,不一样的神经回路的唤起,不一样的外界环境。
所以,每时每刻我们内心的状况总是新的,这一点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去感受、去观察,不要被语言所阻碍;超越任何的语言,去观察我们内心。
任何一刻都是新的,但如果我们通过想法,通过经验,通过知识,来去理解此时此刻的内心,那我们的理解必定是扭曲的。
▸
有人会说,“当我遇到情况的时候,我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呀”。
这句话没问题,但这句话也挖了一个坑,当我们遇到新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需要先看清楚情况,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才可以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我们没有否认在某些场景下,知识有它特定的作用。
如果我们忽略了看清问题——这个关键步骤——只是盲目的运用知识,那未必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先看清问题,再采取行动。当然采取行动的本身,就是看清的过程。
看清的时候,需要有一颗新鲜的心,不被知识所累,不被过去所累。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清晰、平静地看到问题,才有明智的行动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某些知识可能有用,但我们要意识到 看清 最重要。
▸
观察内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自己从整体上感知内心的过程,这跟知识的这种片面性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从小到大一直被告诉,如何去学习知识,让大脑陷在某一个内心的小角落里面,却不知道如何去整体的观察,感受内心世界。
刚才咱们也说了,整体的观察需要我们超越语言,超越想法,用一个空白新鲜的心来观察。
知识和我们的关系
回到知识本身,来看一下知识和我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绝大部分知识由文字、图像等等各类符号来承载。我们所谓的汲取知识,实际上就是让这些符号、图像等等,变成记忆的一部分。
当知识在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时候,其实也就是想法的出现。
想法是什么?想法是对记忆的响应。
这个怎么解释呢?你看,如果我们没有记忆,哪来的想法?正是因为有了记忆,想法才会基于记忆产生内容,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知识也是这个道理。
当知识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时,想法就可以产生。这时候,知识就进入了我们的意识。
但知识终究是个想法,如何感知这个想法,如何感知知识,这是另外一个事情,可能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换句话说,那就是如何去运用知识,而不被知识运用?
或者说,如何能够合适的理解知识,而不被知识误导,这取决于我们对内心的理解。
当我们能够从整体上理解内心的规律,理解自性,看清自心,这种整体认识不会让你误解任何的知识。
从整体到片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反过来不行。
想从片面的知识去理解内心,不可能。
当我们从片面的知识入手时,把知识当作了权威,希望通过知识来理解自己。
很多人依然在读各种心理学读物,想通过知道各种心理学概念来了解自己,通过片面的知识来理解整体的自己,不可能。
所以,整体理解内心,将帮助我们每个人去合适的认识知识,让知识在其合适的地方,发挥其合适的作用。
什么是对知识合适的感知 ?
这里咱们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但不要被这几个例子所累,咱们要保持觉察。
比如说水深100米,这是一个字面上的知识的记载。你把这样一个信息、知识放入到意识中,如何感知它?
如果我非常擅长潜水,水深100米,可能不是什么事儿;但如果我是一个旱鸭子,不会游泳,那我会觉得这水好深好深啊。
你看,如何感知这份知识,需要的是我们的智慧,需要的是我们对内心的观察。
再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吃糖会长胖。那什么是对这个知识的感知呢?
如果你平时吃糖吃得特别多,或许你的感知就是“我要少吃糖”。但如果你平时很少吃糖,你可能完全忽略这个知识。
所以,你看,知识放在那里,用文字符号来承载,但是人如何去感知它,这需要我们对内心合适的洞察。
这部分可能甚至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
因为知识最终对应的还是神经回路,如何感知知识,意味着如何唤起合适的神经回路,而不是被知识本身的反应一些唤起不太合适的回路,给内心带来压力、压抑,打破平静。
如何合适的唤起神经回路,意味着我们需要洞彻内心的规律,理解自性。
冥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神经元的运作规律。而大脑的神经元四通八达,你理解它只能通过整体感知来理解,你不可能通过大脑一个小的区域,来理解整体的大脑。
大脑小的区域,对应的就是各种片面的知识,从局部永远无法准确理解整体,完全可以看清局部。
知识 & 教育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谈谈教育。
当今教育过分强调培养技能,灌输知识,让每个人被陷在内心的一个小的区域里面运作,让人变得专业化。
这实际上分裂了每个人,每个人都局限在大脑的一个小的区域,没有对整体内心的认识,这变成了我们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互不理解,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当我们的内心深陷在一个小的角落的时候,没有人性。这话说得很惊悚,但就是这个理儿。
当我们思维被局限在一个小的地方的时候,整个人的行为的运作方式,都变得非常的机械,没有了人性。
所以,教育中的一个遗憾就是,没能培养一个人从整体上去观察内心,理解人生,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从整体上去观察内心,理解人生,才能帮助每个人更好地汲取、看待和运用知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缺了这种教育,也就缺了人性教育,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意识形态,哪种教育机构,哪一种教育构架,都存在同样的问题。
说白了,教育的未来,就是人性的教育,否则人类将走向……,大家自己想去吧。
知识 & 语言
说到知识,我们不得不再提语言,因为我们人类大部分知识都是由语言来承载。
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合适的感知语言和人的关系。对于大部分人,内心世界就是语言,语言就是内心世界,不是吗?
看看我们的日常行为,整个人的反应完全基于语言,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难听的话,我们整个内心的状态完全被语言劫持,变成了语言的奴隶。
这种对语言的执着,也让我们对知识——由文字记载的知识——产生了很大的执着。
所谓的形式知识,因为都是由语言来构建的,我们才会出现所谓的死记硬背,这种形式知识变成一个产业链,教育难辞其咎。
大家各种的死记硬背,拿个证,拿个学位,也都是我们人和语言这种混乱的关系所造成的。
人对语言的这种执着,整个的思维方式完全基于语言,抠字眼、字斟句酌,这种形式堆积出来的知识往往非常的复杂,非常的绕,非常的扭曲。
那些所谓的学术研究,好多都被语言所累,弄出一些所谓的奇葩结果,还通过媒体反过来继续污染大众的意识。
而整个社会对知识的推崇,变成了对这种形式的推崇——一种更深层次的形式主义。
所以,想要善待知识,合理的看待知识、运用知识,我们需要去突破非常多的屏障,包括对语言的执着,对内心的认识。
科学 & 知识
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面,科学总是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看到一些人从事所谓的科学,就认为他们在生产知识,造福人类。
但我们得看一看什么是科学?科学作为一个产业和科学作为一种精神,这是两码事,完全不同的事情。
因为语言的问题,我们容易把科学产业误解为科学精神。
科学作为一个行业,就像洗浴行业一样,没什么差别。一个搞洗澡的,一个搞科学的,都一样。没什么好与坏,没什么高与低。
但科学作为精神,就完全不一样了。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整体认识、整体观察。
什么是客观?客观就是整体认识。如果你能够整体地观察和认识你的内心世界,那你本身就具备科学精神。
每个人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自己的心田就是试验田,每个人都是科学家,也就是具备科学精神的人。而通常所谓的科学家只是从事科学那个行当的人。
真正的科学精神来自于人性的光芒。
但如果人被文字所累,被想法所累——这是很多当下做学术人的现状——这些文字、想法就变成了新的权威。看似在做科学,其实跟科学精神没什么关系。
▸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知识很容易坠入各种形式。
你看,万事万物,只要是有各种的心理构架,非常容易变成形式,但形式本身毕竟不是知识。
还是那句话——
整体理解内心世界的规律,我们才可以把各种片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去甄别哪些知识有用,哪些知识没用,让知识各得其所。
之前我们谈到了教育,教育的专业化,让每个人局限在特定的思维领域内——这种所谓的专家模式,带来了各种的分裂。
什么是分裂?思想的不同就是分裂,想法的不同就是分裂。
但如果没有整体的认识到想法的不同,且没有觉察到整体内心的一致性,这就是分裂。
你看,在媒体中,各路专家都在拼命发表自己的声音,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去觉察,不要被这些片面的声音带走。
内观是第一要务。
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专家”,我们的人生只在那一些非常小的思维区域里活动,大家互不理解,所以一旦碰撞,必然会产生冲突,冲突带来了每个人的自我被唤起,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与人的隔绝、矛盾的激化。
刚才咱们也说了,这为社会上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埋下伏笔。
所以,你看,知识的累积,需要我们理解内心的规律。运用智慧,不被知识所累,否则当我们积累了过多的知识,它们在意识中没有被清空的时候,我们对知识的反应会扭曲我们的人性。
你看,中文也有各种字眼描述这种状态,比如书呆子、精英等等。
而冥想,就是观察内心世界,恢复人性,不扭曲的活着,意味着我们需要清空意识。
知识,可能作为记忆还在,但它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场所、合适的场景下,才可以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
这也就是所谓的合适的想,整个过程都是冥想的一部分。观察内心世界,你不需要有任何的心理权威,任何所谓的知识,一旦变成心理权威,必将阻碍向内探索。
所以必须得否定知识本身,也就是告别一切心理权威,这样才可以去整体地理解内心世界。
但这里不要被语言所误解,否定一切的知识,不代表你拒绝任何的知识。
知识有它的位置,前提是你需要认清自心之后,才可以合理的使用、运用、看待知识。
学术 & 哲学
最后咱们来说一说,学术这个行业。学术,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高大上,各种的高精尖学问。
但别忘了搞学术的人,TA也是人,学术只是一个行业而已,没有真正的好与坏,人性都一样,没有人性的时候也都一样。
刚才咱们说过,在科学领域,在其他的学术领域,对文字的执着,对形式知识的执着,很普遍。
如何超越这些形式去理解世界,理解人性,这也是为什么说学术需要非常强的哲学。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学术似乎跟哲学不沾边。当然哲学也得解释一下,很多人把玩弄想法叫做哲学,那不是哲学。
哲学实际上就是用合适的方式来做合适的事,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做合适的事情。
总之,所谓的哲学里面也有各种的混乱,就像每个人一样,TA所做的事情,必然有某种愉悦来支撑。
▸
说到这里,咱们已经谈了知识的很多侧面,内容可能比较的琐碎,比较的细致,这些都是来自于Cico个人的表达,希望大家能够超越这些语言和文字,向内观察。
Cico不是你的权威,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向内观察,去感受和发现真相。真正的平静来自于我们能够发现真相,并能跟真相和平相处。
学习 & 生存焦虑
你看,当今整个世界把知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似乎知识跟内心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非常分裂的观点导致了各种内心冲突的产生,内心矛盾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
所以,当整个社会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知识的时候,问题已经埋下了伏笔。
从各种教育到各种职业,都是所谓知识经济的体现。很多人学习知识的动机,是出于自我提升,自我的进取心,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焦虑。
在这样一个由社会构建的一个非常窄小的梯子里面,那么多人在爬,那么多人在竞争,这种生存焦虑无时不在。
人们去获取更多的知识,为了一个文凭、学位、技能……希望能缓解或消除这些恐惧。
所以,很多人学习知识的目的和动机,跟是否需要它没有关系,而只是为了缓解这些心里的恐惧和挑战。
然而,咱们在整个节目中也说了,知识和内心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不可分割的。
知识 & 扭曲
「艺多不压身」这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我们能否去仔细检查一下,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
当我们对内心没有觉察的时候,就会因为内心的恐惧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学习知识是为了消除自我的恐惧,这种动机会让知识在我们的意识中不断累积。
如果我们不了解内心,那就是任凭这些知识来污染意识。所以,了解内心的过程,也是清空内心的过程。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例子,知识过多的、无序的积累会扭曲人性。每个人都能感觉得到。
而这种出于自我、恐惧等各种心理因素,去学习知识和武装头脑,反而进一步加强自我,知识变成了扭曲内心的帮凶。
知识 & 精英
当整个社会的知识累积到一定程度,知识也会带来一种心理构架,在特定的环境下,这种心理构架,似乎不会带来什么冲突,还会给所谓的精英们,带来大量的好处和愉悦。
这是一种由知识带来的幻象,说到底还是想法,精英们从中感到了愉悦,TA会认为,所有人因此都能获得愉悦,于是,精英们想把这种感觉,推广给社会。
精英和自我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自我非常隐蔽,除非每个人去觉察、去认识什么是自我,才能有所识别。
所谓的精英,在社会上,通常地位很高,这种地位高,又进一步加强了TA的精英意识,TA认为,TA能代表所有人;但看不到内心极为丑陋,极为渺小的自我。
TA认为的好,实际上,是对其他人精神上的强加和摧残。精英成了某种英雄主义的代表,殊不知,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当今整个社会的构架,可以说是各种精英意识的投射,特别是政治构架和经济构架,都是精英意识的投射。
什么是真正紧迫的事?
所以,看似学习知识非常重要,但它真的重要和紧急吗?跟去了解自性、了解内心世界相比,哪个更重要呢?
内心和知识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咱们多次说过,如果只是把知识分割来看,内心的各种底层的矛盾,会一直在。
而这些矛盾也变成我们日常的各种烦恼,我们不断地去消解一个个烦恼,但为何不去消除这些底层的矛盾呢?
消除这些底层的矛盾和冲突,就是整个冥想的过程。理解内心,清空内心,方知人生的真相。
好,以上就是空谈·知识的所有内容,感谢大家的收听~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知识 · 1 · 知识是什么》 《空谈 · 知识 · 2 · 教育和语言》 《空谈 · 知识 · 3 · 科学、哲学》 《空谈 · 知识 · 4 · 生存焦虑,精英意识》 )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