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 53 · 代际沟通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代际沟通,内容如下——
问:你看,我们还没有展开聊,仅仅是「代际沟通」,可能已经在你的脑海里触发了很多画面,每个人都有家庭,家人之间的过往纠葛……这些画面有没有让你产生反应?有没有把你劫持住?
在我们往下聊之前,我们能否把一切的过去、所有的画面全都清空,好像过去什么都没有经历过,再来看这个话题。
C:这样一个过程,虽然不是在静坐冥想,但已然是一次冥想。当你的内心是完全清空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听进去,客观的观察这一切。
问:这里的「代际」只是一个噱头,代际沟通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沟通,那沟通是什么?
C:两个人的沟通,就是发生在两个人的大脑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了神经元的反应和响应。
通过这种响应和反应,特定的思维回路——对应着个人的想法、信息等等——从一个人的脑子里面,到了另外一个人脑子里面。
能否100%不失真传递,那是一个非常高超的艺术。
沟通出现在不同的形式上,语言沟通是我们最常使用的沟通方式,通过符号来传递我们的信息。从言语沟通,到每个人使用互联网读书、写信、聊天,基本上都在靠语言进行沟通。
即便大家不说话的时候,也可能是一种沟通。比如说两个人闹别扭了,冷战不说话,但沟通并没有终止。
当然除了语言的沟通,还有各式各样的沟通,我们的言行、举止、表情,绘画、音乐等艺术表达。
总之无论哪种形式,最终还是人和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互动。
▸
问:代际沟通和其他场景的沟通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咱们先抛除所有的家庭因素,先去看所谓的不同年代人之间的沟通,对于绝大多数人,一个20岁的人跟一个50岁的人很难沟通,为什么?
我们需要从每个人的内心状态看起。对于绝大多数人,活这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各种画面累积的过程,各种想法,各种画面堆砌的过程。
这些画面和想法既堆砌了一个自我,也堆砌了各种的幻象,这些对想法和画面的反应,各种因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现实,所谓时代的烙印。
说白了,大部分人都活在过去,活在想法里面。这就意味着一个二十岁的人出生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下、时代背景下,跟一个五六十岁的人会形成完全不一样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若两方都没有理解内心规律,都没有看清自性的话,那这两方的沟通是非常困难的。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现实里面,对对方都是困惑不解。
问:你说的现实,就是说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也是很多想法的集合?
C:还包括对这些想法的反应。
问:这个反应是指什么?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C:比如说恐惧,就是人对某些想法的反应,愉悦也是对想法的反应,这些反应让每个人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有不同的感知。
这在一个人的现实里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问:就是说,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在焦虑担心的问题,和一个二三十岁的人在焦虑和担心的问题,可能不是一个问题。
C:尽管都是焦虑,但这得依赖于他们两个人,能否看到这都是焦虑。
问:那就是说不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想法里,不同的现实里,想法没有交集,所以就很难沟通。
但在代际沟通中,也有一个词叫「忘年交」,就是说不同辈分之间的人,也能聊到一块去。
C:当忘年交发生的时候,也只有在双方都能够从自己的小现实里面走出来,能够认清这一切的时候,才更有可能发生忘年交。
我们需要看一下交流,因为大部分人都活在想法里面,所以这些活在想法里面的人,他们交流的时候,总在谈论过去,相似的过去,才会谈得投机。
若我们不活在过去,若我们不谈论过去,还交流什么?
如果我们都能共同面对内心的真相,内心的规律,这是唯一能谈的——那就是谈心。
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发生忘年交。忘年交只是因为生理年龄有很大差别,但心理上可能没什么差别。
一个70岁的人,TA的心有可能非常年轻,可能比一个30岁的人还要年轻,这一切的奥妙都在我们内心世界的规律里面。
▸
问:刚才说到了抛除家庭因素的代际沟通,加上家庭因素之后,有什么变化呢?
C:如果没有家庭因素,这种代际沟通,还存在一种双方的选择性。
在合适的机缘情况下,出现所谓的忘年交,一旦加上家庭因素,这种选择性空间基本减为0,对不对?
刚才咱们也说了,大部分人活在过去,这一生就是一个想法累积的过程,一个画面累积的过程,跟家庭没有关的两代人的沟通,聊不来就拜拜了,对吧?
一旦加上家庭因素,你聊不来,但你们还是一家子。
问:问题就在这里,人们对家人之间的代际沟通有很多期待。
为什么?因为大家在一起生活了一二十年甚至几十年。
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好像给人一种我们共享了很多现实的感觉,就是说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事情,我们的过去有一些共享的记忆,我们的想法是有交集的,但为什么沟通不了呢?很多人在这里很困惑。
C:这个纠缠太深了,对吧?
你看父母和子女,父母从小把子女养大,这一过程非常的复杂,因为现在双方有大量的交互,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形成他们关于孩子的画面,各种所谓的期待,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在所谓的中华传统道德的约束下,也希望孩子能够怎么做。
虽然很多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不需要回报。但你看这个观念非常深,包括养儿防老,这种观念依然大量存在,这种重男轻女依然存在。
父母在不断的累积这些关于孩子的画面,期待。同时在这些所谓道德约束下,父母们也不小心、不经意的把这些画面强加给孩子。
但同时子女本身也有关于他们自己的画面,双方各自对自己有一个画面,双方各自对彼此有一个画面,双方往往还彼此把画面强加于对方。
▸
C:你看,从小到大,父母和孩子这样一个代际沟通,冲突不断。
问题在于冲突不断,这些冲突都没有解决掉,都是不同想法之间的冲突,对不同想法的反应不一致,所带来的冲突。
这些问题没有被消解掉,它变成一个个创伤,一个个导火索。
在中国这种传统家庭文化的影响下,即便子女到了成年,这种关系依然非常的牢靠,把大家捆的牢牢的。
孩子进入成年之后,他的内心里面很多思维回路,都是过去形成的回路,一直在运转着,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觉,这是一个事实。没有觉,就意味着这些回路会肆无忌惮地在运转,在积累。在这种情况下,代际沟通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C:每次所谓的沟通,一旦出现矛盾,会触发过去许多个导火索,大脑像过山车一样,或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有时候,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像第一个倒下的牌,然后触发一连串的想法、反应,矛盾冲突就起来了。
大家都活在过去,活在过去我对你的印象中。每次沟通,特别是出现矛盾的时候,这些过去所积累的画面,以及这些画面的反应会瞬间袭来。
刚才咱们也说了,这种矛盾它所带来的问题是非常深远的,跟别人一个小的过节,可能隔天就忘了。因为它就是一个导火索,但是跟这样一个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一旦发生矛盾,它触发的导火索是多方面的。
要平息,就要让整个的导火索全部熄灭。如果你不正念,如果你不冥想,如果你不看清内心世界的规律,不好办。
所以,亲人互相伤害,它的后果是非常严重。
▸
问:就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可能真正的从过去当中解脱,从过去的所有的这些记忆画面、导火索、创伤当中解脱?
C:没错。无论此刻你是父母还是子女,你不要问别人是否能从过去中解脱,你只需要问你自己能否即刻从过去中解脱?
放下所有的过去,卸下所有的负担,即刻清空想法,这意味着你要彻底理解整个人类思维的构架,整个人类意识的内容,去看清我们整个问题的来源——
那就是人一直活在过去中,不断的累积画面,不断的累积想法,不断的被各种想法劫持,所带来的不同的幻象,不同的现实,以及我们各种累积的伤害。
因为我们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去全然的关注一个问题,去解决它,每个问题都是三心二意的,没有彻底解决,留下这些问题不断累积。
问:你这里说的解决是指什么呢?
C:解决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全然的关注他,觉察这些问题的产生,不用想法去干涉,只是理解问题的本身,让它自行消失,这叫解决。
就是看清整个问题的源头,看到它是怎么产生的,怎么出现的,看到它,不让想法去干涉它,然后它就会自然消失。
▸
C:你看,人活到现在,所有过去那些问题的累积,都是困惑的累积。只要有困惑,问题就不能得以解决。
走出困惑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问:那就是「解决问题」相当于斩草除根。在我们心田上的这些杂草,想要清除,需要除根,去深度觉察那些在思维底层一直活跃着的问题回路。
在冥想之后,当内心足够安静,觉察足够敏锐的时候,这些底层的思维回路是能够看到的。
C:随着你的内心变得更加安静,你能更加看清底层的回路,当你看得更清的时候,你的内心更加的平静,这是一个交织的过程。
不是说我得先把内心彻底平静了,才能看到这些问题。而是平静本身有助于你觉察这些问题;同时,当你觉察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反而更加有助于内心的平静。
问:就是说定慧一体,由定生慧,以慧助定。
C:没错。这需要每个人去感受、去玩味这样一种内心的奥妙。
问:之前你说到,先不要问别人能不能清空过去,先问问自己现在能不能清空过去?
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自我很容易有一个反应,那就是:我能做到,我能放下,但是另一方放不下。
子女说,我能放下,父母放不下;父母说,我能放下,子女放不下,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声音呢?
C: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你说你放下了,但你又说你父母没放下,这说明啥?这说明你没放下。如果你真的放下了,你还在乎父母放没放下吗?
同样,如果此刻你是父母,你说你放下了,子女没放下,显然你在说谎,你也没放下。如果你真的放下了,你还在乎子女放没放下?
想法就是如此的神秘,如此的黏。一不留神进入想法,整得跟现实一样,“你看我放下了,别人没放下”。
列位看清楚了,你依然在想法里面,当你真的放下了,而不是嘴上说说,你就点燃了你的自性之光。
这束光会照得非常远,即便你所认为的那些不可改变的父母或子女。当这束光照过去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你都无法想象。
▸
问:这个时候,在想法里可能还有一种声音:我放下之后,那另一方的反应,我都可以不管不顾了吗?
对方伤心了、难过了、失落了,我也无动于衷?
C:咱们一说放下,很多人就会把它理解为跟父母或子女绝交,不管不顾,对不对?
列位,那个跟放下有关系吗?
这个放下是指什么?说的是不介怀,不反应。无论对方说什么做什么,自己心里不反应,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
因为你看开了,看清了,放下了,不介怀。这时候,你才有智慧去处理这样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当你看得清清楚楚的时候,或许这个问题对你已经不再重要。
但此刻你无法想象。
▸
问:前面谈到了什么是沟通,也谈到了代际沟通的特殊之处,那当正念的这套回路在内心运转起来,一个人会怎么处理代际沟通呢?
C:当一个人真的能够理解内心的规律,理解这一切的本质,这个问题对TA来说不是一个问题。
平静、快乐,需要每个人洞察内心规律,来运用智慧来完成。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
很多时候你不去沟通,你不说话,反而可能是最大的沟通,当然视你的情况而定,这只是一个例子。
每次当你见到对方,各种反应所带来的冲动,让你无法控制你要表达什么。当你能够觉察这一切,就能够平静的处理这一切。
别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当你没有反应的时候,对方也无法因为你的反应而继续反应。
如果可以,去影响TA,不是说刻意去影响,你做好你自己,先把自己的自性之灯点亮。
▸
问:这个影响和改变,有什么不同?因为在家人之间,经常会有一种想要改变对方的冲动,父母想改变子女,子女想改变父母,这里的影响和改变有什么不同?
C:改变是两个自我之间在打架,跟正念没有关系,跟冥想没有关系,跟人生本质也没有关系。
想改变别人还是在想法里面,希望对方能够按照自己的画面来活,还是那些画面的打架,
而影响是你做好你自己的事情。
你就像是一朵花,绽放的时候充满香气,别人凑巧过来闻一闻很香,然后走了,还有很多人直接路过。这些跟你都无关,这就是影响。
让所有的问题,在你这里终止。
如果你是子女,如果你真的能够看清这一切,你就知道怎么去养育你的子女,你就知道怎样才能够避免这些代际沟通的问题。
所以,当你能够点亮这样一盏灯的时候,或许我们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这个话题咱们过去谈过很多次,未来还会再谈。
尽管从小跟一个家庭长大,但大家都活在想法里面,各种的想法、画面的累积,所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非就是这些画面之间的关系。
我们人与人之间真正有过关系吗?有多少时刻,你跟家庭成员在真真正正的聊天?谈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不对?
谈心,意味着谈话的双方需要非常坦诚的面对自己,只有两个能够对自己完全坦诚的人才可以在一起谈心,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解决代际沟通的终极方案就是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被各种意识形态,各种传统观念所强加的那些家庭概念。
不是说把这些外在形式都抛除掉,我们能否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否把父母当朋友一样,把子女当朋友一样,大家都是在这个世界上活那么几十年。
当你真的爱你的父母,当你真的爱你的子女,这种对待不恰好就是自由,让彼此自由,我们才可以真正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当你我都自由的时候,还存在什么代际沟通问题吗?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人所有的问题,困惑都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教育到沟通,到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其实说到底,就是每个人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是怎么运转的,所以也没法观察到别人的活动。
父母没有,子女也没有,两个困惑的人在一起纠缠。彼此都受制于各种外界影响,各种意识形态,各种所谓价值观的影响。
只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内心,才可以理解这些所谓的美德,传统指的是什么?
当一个人没有理解内心的时候,TA无法理解这些所谓的美德、道德指的是什么。
而只会被这些通过言语所堆砌起来的标准所束缚,带来各种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
问:听你说了这么多,我又回到当下的环境,看我和家人之间的代际沟通。
现实可能是令人愉悦的,也可能充满了各种无奈。如果是很无奈的,矛盾重重的局面。我能做些什么?
C:看清这一切,你便认清了什么是无可奈何。当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你还需要去做什么吗?
你的任何一种想做、想要改变,都是来自内心的欲望;当你不想做,不动用念头去改变,未必不能改变什么。
庄子说过,无为而无所不为。
当你能够真正认清这些无可奈何的时候,你的不作为,也就是不通过想法来干涉,继续强加,继续抵触,继续谴责,继续比较等等。
当你内心没有这些心理动作的时候,说不准,也能发生些什么,但此刻你无法想象。
当下,还是问问自己,我能否彻底放下一切?
▸
问:关于代际沟通,咱们聊了不少,最后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吗?
C:希望每个人都能向内探索,走走看。即刻行动起来,未必是你外在的动作,而是内心的动作。
内心是一个整体,当你看清了那些底层的问题回路,不仅是代际沟通,还有其它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代际沟通,是另一个观察内心的角度,仅此而已。
每期空谈,咱们都是换一个角度看内心,下期,咱们接着聊。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代际沟通 · 上》 《空谈 · 代际沟通 · 下》)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