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谈 · 29 · 做自己
大家好,今天推送「空谈」,我们来聊聊,怎样才是真正「做自己」?这是一个无数人关心的话题,也是无数人困惑的话题。
- 做自己的第一步是什么?
-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 怎么才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 为什么他敢做自己,去当人体彩绘模特?
- 做自己有没有“代价”?
今天,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件事。内容如下——
做自己的第一步
做自己,先要懂得自己,懂得自己意味着要认识内心规律,要懂得内心是如何运转的。
实际上,这就是止观冥想。冥想没有固定的方式,每个人需要去探索自己的方式,来懂得自己、了解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在做,因为大家都有烦恼,都有困惑,都在想方设法去了解自己。
当然,这里的冥想不只是呼吸冥想,那只是形式。
冥想,是要观察内心世界,清晰的看到自己内心的状况,而不是用理论、观点去演绎它、修饰它,而是赤裸裸的看到它。
这种「看到」,结合我们的生活阅历,将会给我们带来对内心规律的洞察。
如果一个人真的懂了自己,才能懂得他人;
TA能做自己,也能尊重别人做自己。
如何懂得自己?
从操作层面来看,要懂得自己,就要观察内心世界的活动,不带判断,在此时此刻,放掉过往的经验和知识,不去阐释它,只是去观察、去感受。
这其实不容易做到。想想,为了找一个解释,让心里舒服一点,我们借用了多少名词,焦虑、抑郁、强迫症,原生家庭,边缘性人格障碍……。
能不能把这些「解释」都放下,纯然地去看,去感受,不去说「好」还是「不好」,只是去观察。
在观察内心的过程中,我们会深刻体会到内心的表象所带来欺骗性,不光欺骗自己,也欺骗任何人。
我们要做自己,就要去理解真正的自己,去抛开假象、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状况。
当内心安静而有序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我们来看三种情况,一起来体会一下。
/1/ 关于欲望
我想做一件事情,就去做,那就是做自己吗?反之,就是无法做自己?比如,我想去另外一个城市打拼,但是周围有很多的牵绊,我暂时无法实现目标。这个时候,就无法做自己?
在这里,不能简单地从外在的行为举止来看,是否做自己。比如说,我要去另外一个城市打拼,这或许是我们各种欲望的累积。
可能是你看到别人这么做,产生了嫉妒、羡慕,或者说是反应。当你没有觉察到这些东西的时候,这种外在表现是否是你的真实自己?
这种想要去某个地方,想要做某件事,想要成为某个人,只是一个想法,一种欲望。
看似TA此刻特别想去做这事情,但可能过一段时间,TA可能又有了新的想法。
当一个人没有真正觉察到内心规律的时候,TA所表现出的行为,有很强的欺骗性。
TA可能去了这个城市,待一段时间之后,又要去那个城市,然后又要去另一个城市,发现「我要去城市」只是一个习惯而已。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内心规律的时候,这种习惯只是在不同的场景下,不断的重复。
我们要去想一想,这个是你真正的自己,还是某些特定影响、习惯的结果?
首先要觉察到这是自己的一个欲望,或是一种习惯,然后再来做决定。当你觉察到「这是欲望」之后,再来看,我是要满足这个欲望,还是不满足。
“哦,这是我的欲望,我这次不能轻易去满足这个欲望,因为我已经满足了好多次,都是同样的类似的欲望。”当有这种觉察的时候,你正在向真实的内心世界靠拢。
所以,单纯满足这种表面的行为,不是做自己,那是一种放纵。
/2/ 关于放纵 任性
我总觉得,在家人面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比如,心里有情绪,在外人面前能面带笑容,但是回到家里,控制会减弱,很容易发泄出来,甚至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这个是做自己吗?
这个情况下,一个人的情绪还是各种影响、各种反应之后的结果。
你能否觉察到你的分别心?
你可以对同事好,但对家人大发雷霆,因为你觉得这是家人,意识到这种分别心;
意识到你的这种行为是各种反应、习惯、情绪的结果,而不是你的一种真正有意识的行为。
这种情况下,你这么做是不是也是一种放纵?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放纵」和「做自己」混淆起来呢?
放纵、任性,不是做自己。
放纵、任性,是内心各种没有被觉察到的情绪。
放纵、任性,是让内心的混乱外部化。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才是做自己呢?找回内心的秩序,你自己就回来了。
否则你就会被这些混乱的表象所迷惑,不仅欺骗别人,也欺骗你自己。
做自己意味着是你的内心有秩序,你知道你是谁,你知道这是你的真实自己。这样你才可以做自己。
但是,如果你内心混乱,还想把这种混乱给外化,这就是一种放纵。
当你不认识自己的混乱,你也看不清别人的混乱。于是,大家只有矛盾,只有冲突。
但如果我们认识了内心的规律,构建了内心的秩序,所谓的正念,你就知道,哦,这是我的真实自己。同时你也理解,这是TA的真实自己。
我要做我自己,也尊重他要做他自己。
/3/ 关于别人的看法
很多人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敢做自己。这种外界的压力可能来自家庭,来自周围环境,也可能来自一个社会的习俗规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下,咱们还是回到刚开始说的,怎么才能做自己?
那就要懂得自己,懂得内心的规律。刚才我们提到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在面对别人看法,别人言论的时候,我们出现了困惑。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深刻的理解内心的规律。
我们之所以在乎别人看法,在乎别人的言论,是不是因为在乎这样一个「我」的形象?
既然我们要去懂得内心的规律,懂得自己,我们就要懂得自我在生活方方面面的显现,包括这个地方。当我们在乎别人言论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乎别人言论对我的形象的影响。
怎么才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首先,觉察到你的自我对你的影响,方方面面;当你觉察到了,你就有了选择。
第二,当我们在冥想中,开始不在乎自己的杂念,慢慢也就不在乎别人的杂念了。
第三,咱们往实际点说,别人是谁?千人千观点,你挨个听,你还怎么做人?
有时候,一个群体、文化、社会,可能对什么是好的,有一种所谓主流的看法。
但是,当我们懂得了内心的规律,就会意识到,所谓的主流,都是受到外部的影响,比如受到宣传的影响,每个人被影响之后,彼此又相互影响,相互增强,似乎这观点特别主流,特别对。
但这是一种假象。当一个社会、一个文化被一种观念主导的时候,那观念反而离真相更远。但是大家都这么想,好像是真相似的。
对内心规律的洞察,自然会带来勇气,让你去看破很多主流观点的假象。
当你意识到「主流」有问题的时候,你还怕「主流」的力量吗?它的能量顿然就消失了。
对你能够看破主流的假象之后,你还能不做你自己吗?
为什么他敢做自己?
Cico在欧洲当过一次人体彩绘模特。这是一次在市中心举办的人体彩绘活动,模特们赤身裸体,把身体作为画布,由画家在上面作画。
在传统观念里,我们都对衣服有很强的执着,放下对衣服的执着,去体验人体彩绘可以说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行为。为什么他能跳出主流的影响呢?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吗?听听他怎么说:
别人是谁?放眼全球看,60亿人,不同种群、不同民族,对裸体的观点也不一样。
关于裸体,东西方的观念有非常大的差别。
在西方,裸体文化来源于古希腊,到现在为止,裸体本身依然有一种坦诚的联想。但最近几十年,西方因为互联网的发达,色情业的发达,反而给裸体带来一些困惑。大家看到裸体,会立刻联想到色情。
在东方,我们长期对性是一种非常保守的态度。我们始终认为,裸体是一种不妥当的行为,但你看看不同的文化:
在印度,很多所谓的宗教上师,在仪式的时候,是一丝不挂的;在非洲部落,很多仪式上,也是赤身裸体。
纵观不同的文化,你会发现,每个文化、每个人群,对裸体的态度都不一样,这样你会意识到,关于裸体,没有永恒的真相。
每个群体对裸体的看法都是一种反应,而且是基于自己的现实。
我要按哪个群体的思维来生活?这个「群体」也是一个幻想。结果发现,我哪个群体也不属于。
当我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偏见之后,我就有意识地做出选择,决定去体验一把。事后,很多人说我有勇气。可能大家对裸体都有一些看法,只是不便表露。所以,人体彩绘的体验,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关于人体彩绘的经历,我们以后会再谈一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Mindiverse的公众号。
做自己有“代价”吗?
当我们做自己的时候,可能会和周围的人产生碰撞。之前表面的一团和气,可能会被打破了,人际关系的冲突也会给带来压力。那么,做自己有没有代价?
首先,一个硬币总是有两面,如果你认为有好处,那必然会有代价。所以,代价和好处是一个区分。所以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先意识到这种区分所带来的影响。
其次,我们总是处在一种人与人的动态关系中。所谓的「和谐」只是一种伪和谐。表面上一团和气,背地里勾心斗角,大家心里都清楚。
维持这种伪和谐,你并不感到快乐和平静。
但如果你懂得了内心规律,你的内心没有冲突,没有困惑,是平静的。你才能做自己。
但必然周围人并非像你这样去活。它必然会有所谓的冲突。但是别忘了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你也在影响别人。
你跟别人交互,你对别人的理解,实际上是你的投射,如果你的投射是基于内心规律的话,别人能感受到你的真诚,你的友善,看似是冲突,但是你也在显著地影响对方。
禅宗说的「自觉、觉他」,在这里同样适用。
当你内心没有矛盾的时候,
那些外部的矛盾不是什么事;
当你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候,
外部再平静,你也难受,对不对?
你的平静也能影响其他人,感化其他人。
▸
好,至此,本期的空谈就接近尾声了,我们来回顾一下——
要做自己,先要懂得自己。
怎么懂得自己?在平静中向内观察,才能看清真自己和假自己。
这就是冥想,冥想不只是观呼吸的形式,你的整个生活就是一场冥想。
非常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再会~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做自己》 )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