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 3 · 人在职场,能否「入军不披甲兵」/ 学知识时,大脑发生什么 / 观察自身教育的痕迹
以下是「觉醒在此刻」2022年12月的第三部分——
完整音频——
分段音频和文稿——
主持人:好,那咱们现在进入到问答环节,来看第一个问题——“认可不带目的地生活与工作,放下名利权情,但在企业中,上级与组织每年都有明确的任务,这无形中就有了目的,你需要用理性及意识去完成,为了完成你就被拉入意识的洪流,这时如何保持平静与清醒的心?”
Cico:观察、理解意味着要放下“我”这个边界,那我得去理解什么是企业,什么是组织,它们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咱放在这里,咱们一起去理解,观察什么是组织,什么是企业,它是否存在,还是一个概念?现在直接观察。
无论是什么企业,什么组织,打着什么名号、称号,请问是否是存在的实体?还是一个以概念为基础的一个东西,想必这个不难回答。这颗心只要用心的观察,这个很容易回答对吧?显然是概念。
请问这个概念和这个自我有什么差别?自我是概念,对不对?自我不存在,它不是观点啊,你能否看到自我不存在?在咱们这些探讨、这些探索、这些理解、这些观察中,当这颗心看到自我也是一个概念,一个意识的活动,那这颗心开始想,唉,那这个组织、企业、国家、家庭,咱们可以把它说的更广泛,和这个自我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这些东西换着名字叫,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无论叫企业叫组织,叫国家也罢,好像都是这个自我的延续,自我的展现。
我的目标,我的愿望,我的梦想和这个企业、组织的任务愿景有何差别?还是本来就是一回事儿,这个自我非常小的目标,非常狭隘的东西,非常卑鄙的东西,换个名字叫组织,叫国家,叫上级,叫企业,就升华了,就变得高大上了?
就好比在教育中,教育一个人你得有目标有理想,你要做这个国家栋梁之材,让自我的动机变得高大上了。你现在不再是自我的目标了,你是国家栋梁的目标、梦想,有差别吗?
看一看这个人类意识的各种障眼法,制造各种的概念,但本质上都是自我的活动,无论叫企业、叫国家、叫组织,都是自我的那些卑鄙的活动,那些愚蠢的活动,那些荒谬的活动的一个掩饰,能否看清这个本质?
不是去拒绝它,不是去否定它,不是去谴责它,而是能否看清这都是我们人这些意识活动,在这整个社会事务中的展现,方方面面的展现,无论是企业、国家、部委、组织、单位都是人,最终都是人的活动。
但你看人啊,总是通过外在事物来贴金,来把它升华,整的跟高大上一样,你看我的这个企业,“这个企业多么有社会责任”,“你看我这个做慈善呢”。看清楚,都是通过这些外在事物在贴金,在掩饰我们这个内心自我的活动,这个充满冲突的活动,希望给它赋予意义,来获得一种愉悦。
能否理解这一点?意味着你在这样一个企业中工作,或者是任何的组织工作,这本身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活动。一颗清醒的心,意味着这个“我”不在,那“我”在本身,这是我们整个人类意识活动的内容。那这颗心跟这些活动搅合,参与这些活动,那自然也是自我的活动。
提问者的问题是,那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怎么保持平静和清醒?也就是说,在自我无法息止的情况下,我如何保持平静和清醒?那请问,这让讲话者怎么回答?请问每一位朋友,你该怎么回答?
这颗心看清这个意识的危险,这个自我意识的危险,不可靠近,不可接近,一接近,自我传过来,对吧?整个意识活动,人是一体的,那这颗心能否用果断的行动,能否找到这个夹缝,能否在一个所谓的岗位上没有这些目的,没有这些任务?
你看老子有这么一句话,今天Cico引用了好多老子的话,咱再来一句啊,「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披甲兵」,提问者或许也代表了很多人,去亲自体会这句话指向什么?
能否入军不披甲兵?用心体会,行动即刻发生。好,那咱们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问:既然Cico谈了教育这个主题,就想请问关于心理动作的一个问题。学知识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这里面好像充斥着暴力和强迫,好像没有暴力和强迫就不存在学习的过程。想请Cico分享一下你的观察,我想这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C:刚才提问者问,咱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脑究竟在发生什么?这里咱们一起体会,一起去观察,非常仔细地观察。
首先假如说学这个东西,没有考试,没有考核,你还是否想学?当这个东西跟你的学位,跟你的成绩,跟你是否毕业不相关的时候,你是否想学?
很多学校,咱指这个教育系统啊,有各种的选课,这些课中,是真的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还是矬子里面拔将军,不得不选,还得选够,要不绩点不够,毕不了业。哎,你看,这些东西好像跟学习知识都有关系。看似我们在做选择,但谁给我们选项,谁安排了这些学习内容?学的目的是为了成绩,能过,能考高分,能够用于各种的其他目的,但这颗心是否真的喜欢?还是无论这颗心怎么考高分,这颗心还是被目的所困,被这些压力,这些无形的压力——真的无形吗?其实很明显——所推动、所驱使。
这样一个状态的心意味着什么?备受压抑。那一颗备受压抑的心往往做什么?追逐愉悦。你看那个套路,那个典型的套路,追逐愉悦意味着什么?这颗心想要从任何一个小的角落里面去寻求愉悦,包括这个课不得不上,我就汲取愉悦吧,争取考高分,考得越高越好。
所以能否看到,这里面有各种的“变态”心理,加引号的“变态”,人这个自我活动就是变态。
当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大脑究竟在发生什么?刚才咱们说的是外围这一块,内外有别吗?没有别,对吧?这颗心在真正接触知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知识意味着画面的输入,对应着逻辑,对应着想法的移动,在特定行业,特定的知识——物理、化学这些,去学的时候,当这颗心没有压力,没有这些外在目的驱使的时候,那这颗心自然会去观察,哎,这些知识的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背后人的动机是什么?
但有了目的,我得考核,我得考试,我得拿高分,我得过,这东西就不在乎了,“我接受,我接受,我接受”。
在这个接受的过程中,这些画面有通畅的地方,因为毕竟知识是一个构架,这个会带来愉悦,“哎呀,我懂了,我好高兴”。你看这个自我的矛盾体,一方面自我被迫学习,被迫学这些知识;一方面当大脑在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有各种的愉悦,各种的舒展,“我懂了,我想得高分”,整个自我活动完全进入进来。
这个自我是个矛盾体,一方面被推着、被压抑着,一方面自我想方设法寻求愉悦,所以这颗心完全接受这个知识,不去质疑它,不去看整个背后那些知识的创造者,ta的自我的活动是怎样的,这东西是否真正创造了对人类有益东西。
当这颗心真正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发现没有多少东西是真正完全对人类有益的,这个自我的世界,这个自我的动机充满了复杂。
所以你看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自我的活动在追逐,所以它会接受,但这个并非真正学习知识的方式,学习知识意味着亲自观察,绝不接受任何片面的信息,意味着真正的学知识,这个大脑不聚,聚得适得其所。这颗心全然观察,这颗心没有目的,无为而无不为。
整个的教育框架、教育体系,各种的胁迫,这个“我”在追寻、在寻求,学了很多不需要学的东西,或者说需要谨慎学的东西,但为了这个成绩、为这个分数,为了完成什么目标任务,就像第一位提问者的问题一样,这颗心就被完全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当中。
当这颗心没有任何的约束,没有任何的压力,也自然没有这个我的时候,这颗心没有方向,也只有这样,这颗心才可以去学知识。
「学」意味着理解整个知识背后的人的想法的移动,学真正有用的知识。当真正有用的时候,这颗心在观察,不是另外一个人向这个人灌输什么,而是一起学习,教科书、书本就不再那么重要。因为整个知识背后的创造者,ta的思维动机,ta的自我的活动也需要看到,但显然这样一个充满目的的教育体制,这样一个环境,不允许,也没有空间让真正的学习展开。当这颗心没有胁迫,没有压力,去接触知识,这颗心才可以学到知识,学到ta喜爱的知识,知识也不再重要,不值得一提了。
因为这个人本身的人性是一切的光芒,但反过来,在这样一个自我的意识活动中,在这样一个自我遵循、模仿、追求的过程,使知识变得异常重要。因为这个知识也是这个“我”的一部分,“我”的内容。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上学、上课费劲,得全然地看,通盘地理解,这样一个压抑的环境,这样一个压制的环境,这不是教育的土壤。
这颗心能否在没有任何的压力、竞争、目标的情况下,自由地学习?或许那样,这颗心才可以真正学到有用的——对这个世界,对人类,对濒临灭绝的人性有无限的益处。
不知道这样的答复是否也唤起了Shuntaya内心的一些状态和感觉。
问:好,谢谢Cico。
有一个点对我很有启发——这个知识背后的创造者,ta的思维动机,这确实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角度,感觉是一锤子砸过来,然后有点醒悟了。
C:你看的确如此,很多教育从业者、所谓的老师,脑子里面都是知识,但却没有去理解这些知识背后那些创造者,ta的心理动机,所以ta这样一个状态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机器。
如果这样一个教育环境,这样一个教育体系,都是被这些教育机器把持着,看看这些后果,看我们这个世界,无可奈何。
所以,这颗心能否亲自去观察,去理解,知识不要拼多少,知识永远学不过来,到处都是知识,知识就是已知。
这颗心能否亲自观察、去看到、去真正接触那些——或许被这颗善良的心能够转换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好,那咱们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问:好,接下来这个问题,Cico看看要怎么回复,大家看看是要怎么回复。
今天Cico谈到了教育,然后谈到了去观察我们身上教育的痕迹,然后提问者就问“我们教育的痕迹有哪些”?但这个问题似乎再有一天一夜也说不完,现在这整个“我”的内容,其中有多少都是教育的痕迹?不知道Cico会怎么去回复这个问题,咱们这里的每一个人会如何作答?
Cico:首先这颗心是否看到这个问题,而不是被这个问题的反应所劫持。
提问者问,“我们的教育痕迹有哪些”?请问每一个人,提问者真正想问的问题是什么?你看表面是这么问的,实际上提问者的问题是什么?
提问者问,我该如何知道我身上的那些教育的痕迹?所以,看清了提问者真正要问什么,我们就去看真正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该如何发现教育给ta带来的痕迹,在ta身上留下的痕迹,显然这里咱们一一列举个,这个事儿,那个事儿,估计三天三夜可能也说不完。
这样说,整出这些画面、这些表达、这些论述,意义何在?即便跟你说了,这是讲话者自己的观察。你听到了,这个跟你看到你身上教育的痕迹,是一回事吗?或者说存在另外一种“方法”,一个途径,可以让这颗心到教育的痕迹是什么吗?咱们一起去探讨这个途径,这个方法,而不是去回答这样一个表面问题。去感受到这个痕迹,听别人说没用,对吧?别人说也都是画面,都是短时间对意识的影响,我得亲自观察这个痕迹。
痕迹在,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滞留,对不对?意味着滞留,否则没有痕迹了。这颗心清空了,哪有痕迹?有痕迹意味着有滞留,我怎么才能看到滞留?
那就回到了咱们这颗心如何清空?
咱们今天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探讨过,这颗心能否没有任何的目的,果断地行动、清空。
这句话咱们在这里再说一次,这颗心能否没有任何目的,果断地清空?当这颗心真的这么做的时候,这颗心就捕捉到清空的难度,清空的挑战,这些挑战、这些难度是不是在指向这些痕迹呢?
这意味着这颗心真正毫无目的,果断地行动、清空的时候,这颗心自然在观察,这个观察不是我在观察,而是这颗心在毫无目的地清空,那自然这些滞留、这些痕迹就可以被这颗心捕捉到,因为它在阻碍清空,它在阻碍放下,对吧?
这些痕迹意味着这颗心已经形成了模式,特定的思维偏见,当这颗心在毫无目的清空的时候,这些底层的东西,这些偏见依然在呐喊,哎,就此浮出水面。
所以提问者能否亲自这么做?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是你的老师啊。当这颗心把所有能量都用于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点灯,不是吗?
清空意味着能量的汇聚,清空意味着看清,这个看清的过程本身,就告诉你了,不是谁告诉你,而是这一切自然展示、揭示教育的痕迹有哪些。
当这颗心看到这些痕迹的时候,这些痕迹就此作古。
好,咱们这个问题就先回头到这里。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DG, LSJ)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