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 1 · 谈全然和专注

觉醒在此刻2022年1月线上直播实录 · 第一部分,视频、音频、文稿如下——

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全然和专注
谈全然和专注
0:00
/47:11

大家好,每位朋友好,欢迎每一个人在这一刻,拿出这个时间,拿出这个精力,也是这个魄力,我们一起相聚在这里。

每个人来自不同地方,天南海北,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的忙碌,能够把所有这些事情放在一边,咱们此刻什么事情也没有。

一起去观察,一起去理解,理解这个什么?

内心、人生,不是你的人生,也不是我的人生,而是这个人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交互,各种各样的事情,来自不同人的方方面面的。但我们很少有机会去坐下来,一起坦诚的交流一番,这份坦诚变得越来越稀少。

无论你是工作还是学生,还是做任何的事情,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面具,你戴着,我也戴着,我们很少有机会去摘下这个面具,去看一看这个面具。

有家人、有朋友、有同事、有同学,各种名号的关系,但我们却很少很难去坦诚地把一些事情说清楚,说明白。所以啊,咱们在这个场合,咱们放下所有的面具。


这颗心很敏感,不是吗?其实任何的面具啊,这颗心都能意识到。

咱们放下所有这些伪装的面具,在这一刻,咱们一起去观察、去理解,看看能否发现在这漫长的人生中,是否存在永恒的东西。这个人类数千年以来,一直在追寻的、一直在找寻的东西。

咱们一起打造这样一个场合,能够开诚布公坦然的谈这些问题。谈,意味着客观,否则没法谈,对不对?我们得放下各种的判断,各种的谴责,各种的排斥,各种的回避,这本身就是魄力,不是吗?

一起看看人类所经历这些问题,都是什么问题,我的问题是否跟他人的问题不一样,真的有“我”的问题吗?还是只是问题。

所以啊,咱们在这样一个活动里面,卸下所有的包袱,放下所有的已知,我们从零出发,去观察,否则没法观察,对吧?

从零开始,放下一切,带着一个初心,这本身已经意味着自由,不是吗?

自由意味着卸下任何过去的包袱,过去的就是已知的,已知的就是过去的。

能否此刻、即刻放下,你一定能,咱们现在就这么做。

所有人参与这样一个活动,对内心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来自外界的,而是我们每个人亲自做,那就是全然在这一刻去聆听。

全然,意味着完整的样子;

聆听,意味着大脑在听这个声音,在观察大脑对言语的反应,同时,这个大脑在观察自己,完整地观察自己,在理解讲话者在说什么。

你看,一方面要觉察自己对语言的反应,不坠入语言,另一方面,观察自己来体会、来理解讲话者说什么,这就是全然的听。

这也意味着咱们所有人都得超越这个语言,超越意味着全然;

这个所谓的“奇迹”——加引号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全然的过程中。若咱们每一位朋友都可以这么做,在这一刻,咱们都在冥想。

反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活在自己的想法里面,有自己特定的愉悦,无论在学校、在工作,还是在其他的环境里面,我们的交流都趋于肤浅,这些肤浅的交流不需要全然地聆听,都是那些同样的表达,同样的意思,超越这个肤浅意味着全然。

我们很少彼此的聆听对方,大脑总是根据它的已知来翻译、来转录,放眼望去,咱们的生活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误解,大量的误解。

这种封闭的生活方式,这种被想法所围困的生活,意味着没有全然,也意味着恐惧,因为恐惧才变得畏缩,构建更多的墙。

在这个意识的世界里面,通过各种的理论、信念、信条,来勾织各种各样的墙,美其名曰,保护自己,但实际上,真正在发生什么呢?

这些墙不断地巩固这个自我,这个“我”内心极其地躁动,极其地封闭,极其地孤独,极其地渴望陪伴,渴望陪伴,渴望交流;这些墙本身都是想法,都是言语,都是影响。

从自我的视角看,“我”在保护自己,但跳出来一看,整个大脑被想法被言语所玩弄各种的影响,这颗大脑从来就不消停,每个自我觉得,哎,我要构建一堵墙保护自己;

放眼望去,每个自我,它的模式居然一样,不断被各种的新的理论、新的想法,各种离奇的画面、观点所影响、所左右,这就是我们真实发生的情况。这个自我的感知跟真实发生的情况大相径庭。

全然地听,全然的生活意味着意味着这样一个听的过程,这个生活的过程本身没有这个中心,没有这个我。

全然本身意味着清空,放下所有的知识、已知,带着初心去看、去体会,这样想法才会合适的位置上;也只有这样这颗心才不会被影响,你看,多么反直觉。

“我不听,这样我就不受影响了”,这是自我的这种感知;

但当这个大脑放下任何的防备,全然地听,全然地感受,看清真相,看到本质,这颗心才可以真正的不受任何影响,也没有任何的控制。这需要每一位朋友在日常生活里面亲自去体会。

当然,不是说什么声音你都得听,而是当这个生活在一个不得已的环境下,全然地聆听,不逃避,不躲避,不回避。亲自去体会,亲自去验证,去体会什么是全然。





谈到这个全然,我们不得不谈一谈这个集中注意力。

从小到大,在接受的各种的教育中,集中注意力,不断地被提及——希望把大脑锚在一个点上,不分心。

你看,整个的社会分工也都是基于这样一个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上,你有你的专业,我有我的专业。

在教育中,这种分学科,从初中高中可能就开始了,更不用说在大学里面有各种各样非常细的学科。当然咱没有谴责这些分科,而是看我们内心为何变得如此的专注?

专注于某一个领域、专注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点当大脑把能量集中在那个点的时候,这是一个大量动用想法的过程,充满了控制。

没有控制,这个集中注意力啊,这个所谓的专注,不会发生。

但几乎每个人都在控制,在意识上的控制导致我们觉得这个意识上的控制好像是正常的事情,这样一种控制,变成一个非常强的习惯。

你看,当我们看到一朵花的时候,大脑不自觉开始想,诶,这花是什么名字,大脑专注非常的普遍。这样一过程,咱们仔细看一看都包含了什么?

排除,钻入进去,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联想,也就是各种的想象。当大脑处在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当这颗大脑被打扰的时候,冲突即刻出现,想必很多人都有体会。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总在专注状态的时候,大脑非常容易被打扰,一打扰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这个大脑想要不被打扰,想要保护自己,通过构建各种各样的壁垒,希望能够维持它专注的状态,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大量的意识活动、大量的控制,而这样的一个活动的本身,这样一个控制的本身,这样一个专注的本身,不恰好也是这个“我”构建的过程吗?

专注带来一种滞留的感觉;滞留,就产生一种真实的错觉,所以你看,这个“我”为什么如此的“真实”,加引号这个真实,不正是因为,我们长期的这种控制压抑的状态,让这样一个原本鲜活的人生,变得麻木、静止、问题多多,这个人啊,净事,都这些问题。

只要大脑处于这个专注状态,这个大脑就会被打扰,就会出现各种的神经质。

在我的生活里面,在我的工作学习中,在学习某些知识,在运用某些知识技能的时候,可能需要这个专注。

但回到我的人生里面来,过我的人生,过这样一个人生,为何这样一个专注的习惯,跑到了我的内心领域里面来?

我从事牙医,白天鼓捣牙齿,晚上做梦,脑海里面都是各种的牙齿,因为专注,这颗大脑被各种的事情填得满满的,大脑被打扰,产生新的烦恼,这个烦恼又变成了新的专注,一个事儿接着一个事儿,总在做加法。

我为何就不能去观察观察自己?去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人生,我为何不这么做?

因为我不会,我的生活里面只有专注,我从来没有欣赏过什么是自然,我从来没有真正的看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朋友,脑海中总是各种的画面的联想——各种社会世俗观念的联想,很少有机会去看看这个天空。

大脑总在专注,我不知道什么是全然,所以自然我也没有机会去观察自己,因为观察自己本身,意味着结束这个专注——即全然。

但专注是我这么多年的一个习惯,我的感知、我的对整个世界的理解,都是被专注所扭曲,当这个大脑在专注的时候,这个大脑的感知发生了扭曲,想必每个人也能感受得到;当这个专注不停止的时候,这个扭曲也就不停止了。

这个扭曲的感知带来一种我存在的感觉,非常的强,每个人都这么感知,互相一加强,嗯,我的确存在,真的吗?

你看,专注本身意味着互相影响,大脑一旦专注就被影响,所以为什么会在不同的国家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跟这个可是息息相关。

观察自己,去理解这个人生需要全然,全然意味着放下这个专注。

这样一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这个专注构建了很多人所谓的安全感,尽管大脑并没有感到真的安全,放下这个专注意味着撼动、晃动当前这个人生的构建,能否hold住?能否在全然的状态中去观察这些晃动?这些撼动?

否则这个大脑无限期的推迟、退延、拖延,所以回到冥想本身,回到内心的探索,回到内心的彻变,只会发生在这一刻。

这一刻全然,我们才可以观察,需要hold住、观察内心所有的变化,否则,就会无限制、无限期的拖延下去。

所以,在这一刻,全然的观察意味着这个大脑没有方向,没有寻求;方向和寻求导致了专注。

全然的观察意味着不寻求,没有方向,自由的探索,没有恐惧,这本身就意味着独处,对吗?

不跟随主流,不随大流,都是各种的方向,各种的寻求,一旦跟过去,专注就来了。

各种的影响都来了,跟随主流、随大流也就没法观察自己。问题来了,变成一个新的关注点、新的专注,那颗大脑又要去寻求新的方法来解决那些问题,那些方法又变成新的专注,能否在这一刻没有方向,不追寻?

自己一个人在这里观察,这个“我”压根就不存在,看看大脑会发生什么。

这样,咱们一起保持安静五分钟,咱们一起去体会一下,在这一刻,全然的聆听周围的声音,或者感受身体的变化。

这个呼吸也罢,

这个身体的膨胀、回缩、触感,

来,咱们一起做一下。

(安静5分钟)



(待续)

(字幕/文稿编辑MJ,YP,WX,YM,X)


下一篇:1月 · 2 · 放下自我和控制,回归自然

返回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