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好,今天,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十三章,音频和原文如下——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13章 · 全
0:00
/1002.7712
audio-thumbnail
13-1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0:00
/327.147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得宠和受辱都会令人惊慌,很多人把心头大患看作和身体一样重要。

什么是宠辱若惊?得宠,仍然是卑下的,得宠惊慌,失宠也惊慌,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把心头大患看作和身体一样重要?我之所以会有心头大患,是因为这个自我存在(为吾有身,这个自我有可以着的地方)。如果自我不在,我有什么心头大患呢?

因此能够像呵护身体那样呵护天下的人,才能把天下寄托给ta,能够像关爱身体那样爱护天下的人,才能把天下托付给ta。


下面分段来看——

「贵大患若身」,一说认为这句话原本的顺序是「贵身若大患」,但为了和上面「惊」字协韵,就把顺序颠倒了,这种解释挺常见的。

Cico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C:这好像是自我欺骗,就为了一个押韵,就这样写,这个理由也太牵强了吧。

因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深」,ta的视角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自我视角出发。

所以,在自我的视角里面的「大患」,就是指心头大患,包括各种的反应,各种的神经质,各种的纠结,各种的找茬;这个自我一出问题,都是大患。

在这样一种「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的状态下,意味着自我高度活跃,自我非常的琐碎,自然这颗心啊,就不值得信赖,因为完全不着调。



问:什么是宠,什么是辱?

C:有宠才有辱。

一旦有了宠,这样一个状态本身意味着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人与人自然的这种关系就被打破了。

这个「宠」本身是个画面,得宠意味着大脑被灌输一个画面,必然大脑会感到震惊;这个失宠本身也是给大脑注入一个画面,那还是一个惊。

问:「贵大患若身」说的是自我对这个世界的反应是吗?把意识上的得失看作和整个身体一样重要。

C:或者说,ta没有意识到那个是外在的,所以ta把所有一切都看作是内在的,都是像身体一样,所以出现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脑注入了画面,自我对各种画面产生了很强的反应。

问:说到这,下半句也就明了了,「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audio-thumbnail
13-2 何谓贵大患若身
0:00
/167.8112

怎么理解下面这句话呢?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为吾有身」,有的解释成,我有这个身体;有的解释为,因为我有自我,Cico怎么理解?



C:「吾」就是我,也就是这个自我;「身」意味着存在,这个自我的存在就是来自于各种的着相。

所以,“我”一旦跟任何事物一等同,“我”就出现了,“我”就存在了,“我”的问题就感到特别的实在。

但实际上,都是因为“我”着相,带来一种“我”存在的一种错觉。

所以,这种所谓的心头大患都是这个自我着相,所以产生了各种反应,变得特别的真实,以为好像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但实际上不是那样子的。

「及吾无身」意味着当我不着相的时候,“我”也就没有这个所谓的「身」,不存在,那也自然没有任何的心头大患,这颗心才安定,才清醒。

问:「患」只是心头大患吗?只是意识上的忧患吗?有没有物理上的危险?当物理上的危险迫近的时候……

C:只有心头没有大患的时候,这颗心才可以看到物理上的大患。

否则只要心头有大患,外面什么危险也看不到,心就是这么充满欺骗性,自我隔绝,自我孤立,所以没有心头大患。

只要没有心头大患,这个我空掉,自然真正的危险,才可以感知看到。所以,这颗心没有毛病,没有问题,才可以真正面对和解决人生的问题。



audio-thumbnail
13-3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0:00
/169.4672

问:好,下面这几句呢?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个为字还是应该读成wéi是吧?若读wèi的话,为了,有了目的。

C:有了方向,也就意味着有了分裂。

我为你,意味着你和我有分裂;我为天下,那天下和我是什么关系?也是一个分裂,意味着这样一个视角本身依然是自我视角。

问:wéi,有作为的意思,明智的行动。

C:所以,你看,自我真的不在的时候,这颗心才能看到,才能真正的呵护自己的身心,意味着心头没有大患,心清醒,这颗心才可以呵护整个身心。

问:呵护整个身心和呵护天下的关系,其实是一体的,对吧?

C:自己的心没有问题的时候,这颗心才可以看清楚这个世界是怎样的,ta才可以采取明智的行动,让这个世界变得安宁。

因为天下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内心的运转,能够呵护自己的内心,也就意味着能够呵护每一个人的内心,这才是「为天下」。

这意味着内心清空,没有任何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的画面;而是全然的理解自己,理解自性,也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处理如此复杂的人类关系,人的关系。

所以,这样子,天下才可以寄托于ta,因为ta没有这个我存在,否则,“我”一在,这个“我”在干嘛呀?

权力、利益、派别,欺世盗国,历朝历代不都是这些事吗?



audio-thumbnail
13-4 为何贤君明相少
0:00
/338.5232

问:说到这,这么一个问题就浮现了,为什么历朝历代真正的明君贤相不多?

C:有吗?

问:为什么像《道德经》里描述的这种圣人,很少走到治理天下的位置上。

C:咱可以回到第十二章,大脑本身总在累积画面,「去彼取此」是一件需要付出极大魄力的事情。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自然去追逐这样一种方便、容易。

五色、五音、五味,大脑非常容易陷入到对画面的追逐,对愉悦的追逐。

人这种意识活动本身,意味着圣人很难有ta的位置.

整个社会都呈现了各种的心理框架,是因为各种自我互相争斗,互相对峙,最终产生的妥协的方案——

那就是通过有通过建立游戏规则,建立思维框架,也是取其方便之处,但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遵循、模仿的思维体系,让整个社会都被强制在这样一个社会框架里面,在遵循、在模仿,那这个离真相反而更远了。

这都反映了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意识活动,充满了各种的条条框框,各种的框架,意味着我们不再以「人类」相见,而《道德经》里面的描述,「故贵以身为天下」,天下指的是人类之间。

但我们这个世界,人已经完全陷入到意识活动里面来,里面有它的利益,有它的这种愉悦,整个世界的人完全陷入到这里面来,那自然跟这些没有什么关系。

这样一个天下是一个自我的天下,变革、变化不是在当前这个天下的基础上进行变化,而是整个天下要进入一个新的维度,意味着每个人本身要发生彻变,要「去彼取此,为腹不为目」。



所以,看到这样一种极其现实的场景,这样一种无可奈何的场景,不是说人变不了,而是需要拿出很大的魄力,去严肃的探索和理解。

一个能够活在真相的人,内心自然远离这样一个社会构架。因为这颗心已经看清了不可救药性,去产生一个新的社会、新的天下,需要从我这里开始,我不能期待任何人、其他人来做什么。

那种期待、那种依赖也是个自我欺骗,而是能否从我这里发生真正的变化,毕竟嘛,故贵以身为天下,我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我。

所以,不要把这个天下理解为外面的天下,我要去拯救其他人,不是那样子的。



故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意味着天人合一。

所以,这句话不是说给任何的君主,而是每一个人内心清空,爱护自己,才能爱护每一个人。

当然,在中国文化下这种官本位思想,可能会把这句话投射为各种的治理也罢,那些都是外在的,非常外在的,而是内心里面能否真正的清空、合一。


问:好,这就是《道德经》的第十三章,咱们下章再会。

C: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