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先来看一下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23章 · 全
0:00
/11:49

audio-thumbnail
23-1 希言自然
0:00
/5:11

问:先看第一句「希言自然」,

「希」的字面意思是少说话,通稀少的稀;

「自然」,原来如此,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道德经》之前也有一句「悠兮其贵言」。

Cico:少说话,语言用到合适的地方,这是本来的样子。

但人类被语言所框限,对吧?整个大脑完全依赖于语言去表达、去声张、去展示。

每个人都特别能说,即便嘴上不说,心里也是各种的嘀咕,这都展现着语言给人类意识所带来的扭曲和问题。

一个正常的人——真正正常的人——这个语言一定得适得其所。

语言有其功能性的作用,但能否不让这个语言进入到这个内心层面。否则在内心里面,语言不断的反刍,让各种的画面滞留,产生一个所谓的永恒的假象,这都是我们人类的大脑对语言的执着,让语言利用了大脑,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那再看下面这句「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

「孰为此者?天地」,谁使它这样呢?是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乎,而况于人乎」,天地尚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

C:所以,还是在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人类语言的滥用、误用在不断的反刍、重放,让画面、想法滞留,产生一种永恒的假象,但实际上也在变。

但这颗心被这些语言框限,完全陷入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里面。

放眼中西方整个世界,无论在哪个文化国家,都被语言所坑陷,整个的意识形态全是语言,对吧?各种的口号,中国的有中国的,西方的有西方的。

然后,通过语言来制造各种的法规、法令,咱不是去谴责这些法规、法令,有它的位置。但人一旦执著于语言,会制造大量的没有必要的法规、法定。

在每个社会、每个文化里面,各种的繁文缛节,特别是西方国家,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文书、规定,跟胡扯一般。



问:「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句话让人想到,人的寿命几十年、顶多一百年,人也像地球上的草木生命一样,从出生、成熟到消亡,但只有人会想,“那我这个肉体消失之后,我有没有下辈子”?包括轮回转世的想法,这是不是语言带来的意识的滞留、假象?

这个自我的生成、活动,这个想法是什么在承载?

C:都和这个语言文字也有直接关系嘛。

所以这就是人类的伤悲,构建了各种的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中,每个人都陷入到这样一个意识的小角落里面,动弹不得,冲突满满,问题多多,所以「希言自然」。



audio-thumbnail
23-2 道者同于道
0:00
/2:36

问:好,咱们往下看,「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C:这几句话,如果逐字逐句翻译其实没有太大必要,而是理解这几句话指向什么。

那就说这颗心能否完全在当下?无论此刻经历什么,发生什么,能否泰然处之?不逃避。



问:怎么能从这几句话联想到在当下呢?「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C:这三句话的点在这个「同」上,只要这颗心不在当下,不可能「同」。

不同意味着分裂,意味着对立,意味着冲突,也就意味着挣扎,意味着矛盾。



问:不在当下不可能「同」,在当下才能「同」,那在当下意味着什么呢?

C:意味着这颗心是新鲜的,是清空的,这颗心的运转符合天地的规律。

问:没有被想法、语言、画面所隔绝。

C:隔绝来自于滞留,对吧?画面的滞留产生隔绝。所以「同」意味着没有隔绝,没有滞留;没有画面的滞留,意味着浑然一体,也只有这颗心完全在当下的时候,才会浑然一体,这是「同」。

问:就是说你认为,其实也没有太大必要去揪这个「道」是什么呀?「德」是什么呀?「失」是什么呀?

C:不合适的关注,导致这个意识不能清空,整天想着道是什么,德是什么,失是什么,这是新的问题。



audio-thumbnail
23-3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0:00
/3:06

问:关于「道、德」之前也谈过,但是在这句话中,这个重点是这个「同」。

那接下来三句话,重点也是这个「同」?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C:刚才那三句话点在「同」上,这几句话进一步升级,点在「乐」上——有「同」才有「乐」。

这颗心完全在这一刻,才有「同」,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这颗心自然会「乐」,「乐得之」,这就是内心的真相。

完全在这一刻,内心里面完全的接纳,这颗心才会清晰、锐利,才会有明智的行动。



问:来看最后两句话「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C:刚才咱们解释了「同」,解释了「乐」 ,解释了「同」和「乐」的关系,但这需要一个人亲自发现它,亲自看到这个无比的正确性。

但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活在想法里面,所以成批成批的人将信将疑,还有成批成批的人不信。所以「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没辙。


问:好,这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

咱们再来回味一下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咱们下章再会。

C: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