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二十四章,先来看一下原文——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xiàn)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24章 · 全
0:00
/9:38

audio-thumbnail
24-1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0:00
/4:09

问:先看第一部分,

企,踮起脚尖;

跨,跨步前行;

伐,夸耀;

矜,自重。


翻译成白话就是说——

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

跨步走路是走不远的;

自我表现反而不见得明白,

自以为是反而不得彰显,

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德,

自我矜恃、自傲自负,反而不能长久。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行为,就像是吃了多余的食物,让体态臃肿。

Cico对这几句话的投射是什么?



C:这些话在指向什么?是不是都在指向人的意识活动充满了控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志展现,这都不自然,自然也不长久。

踮着脚走路,跨步走路,都不自然;那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全是这个“我”的意识活动在那张牙舞爪,这都是额外的、外在的、多余的。

但人类就整天追逐这些多余的东西,这就是整个人类的意识问题,充满了自我,充满了控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意味着控制、寻求,有动机,有目的,有方向。

若一个社会所有人都这么着,那这个社会就极其堕落,极其荒谬,这些额外东西都是人为的、假的。



问:刚才,这个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个字「为」,这些都是在「为」是吧?

C:人为嘛,所以变成了「伪」,对吧?

无为,就是内心没有这些活动,也自然就不会有这些多余的东西,也不会余食赘形;所以,才会无所不为,所以这颗心才能够hold住很多事情,这个能量没有用于各种自我的活动。

这个「为」消耗了人的大量能量,反而「无为」,才能把这个能量汇聚起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个能量才能用来 做 - 事 - 情。

否则内心里面有各种的「为之」,结果各种的冲突、矛盾、困惑,这个能量完全被想法、被这样一个意识所耗散,结果是「不为」。



audio-thumbnail
24-2 自见者不明……故有道者不处
0:00
/4:49

问:好,来看这一章的最后两句话,「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令人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C:「物」指的是一个人整个身心以外的东西叫做物,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的活动、意识的活动,它是「物」,不是人的一部分。

问:但是这些想法也是神经元的活动呀。

C:是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失序的结果,失序导致的问题。

咱们说人的身心的时候,它指的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显然这些想法、这些自我的活动来自于失序,它不是整个有序身心的一部分。



当这些东西展现出来的时候,大脑自然会困惑,所以,困惑唤起困惑,自我唤醒自我。

这个「或」通困惑的「惑」。困惑来自于这颗心有选择——这个或者那个,才会出现困惑。

所以,我们人的这些意识活动,这些自我的活动,这些人为——各种的展现、卖弄,都在制造困惑,那自然一个活在真相的人,必然会远离这些东西,看清它,看清整个自我的活动,整个想法的移动,「故有道者不处」。



「恶」也不用多解释,对于任何一个内心敏锐的人来说,看到这些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这颗心自然会有反应,一个有道之人,自然也看不惯。因为它符合这个内心的直觉——disorder、失序、问题,这是病,该治,对吧?这是人的一个正常的直觉。



但你看,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直觉被各种的想法所淹没。

这个时代越来越自我,越来越个人化,个性化,这个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满大街都是。

这颗心一不留神,就认为这个是正常的。这颗心去模仿,去遵循,也去变成一名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那这样一个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这个在西方社会看似已经到了底,但可能啊,没有什么底线;在中国、在东方社会也在往那方向发展,这是切切实实的危险。无论在中国,在西方国家,这是我们整个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问:好,那「曼解道德经」第二十四章就解读到这里吧。

最后再来读一下原文——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好,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