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二十九章,原文如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29章 · 全
0:00
/20:09

audio-thumbnail
29-1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0:00
/6:10

问:「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取」和「为」,Cico怎么理解这两个字呢?

C:「欲」就是欲望、想要,有动机,有目的。

这个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取」。

那怎么实现「取」呢?那就要「为」,欲为之而取天下。


问:就是这句话,把这两个词的顺序颠倒一下也成立,「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将欲为之而取天下」。

C:好像这个老子有这样一个表达习惯。

所以你看,一个「欲」,一个「取」,一个「为」,把这整个内心的动态完全展现——有方向,有目的,有控制,有努力,有挣扎,那老子就直接给结论了,不可行。

这就是自我的活动,有欲望、有动机、有目的、有手段。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这样?有目的,有目标,想要找到方法,想要找到手段去实现它,那同样的,老子回答了,「不得已」。



问:嗯,这么解释,妙,确实是妙。

那咱们接着往下看,「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天下者,神器也,天下是神圣的器物,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这个「天下」指的是什么呢?

C:单从这几段话里面去理解的话,那Cico倾向于认为,「天下」指的就是人心,这整个心的动态,无论是一颗心,还是无数颗心,总之啊,是那颗心。

你看,这个人头,这个人的外观好像能够这颗心带来一个分割、分裂。

我们往往以人为单位,来数有多少颗心,但实际上那个人头本身有很大的误解,带来很大的误导。

能否放下那个“人”的视角,只有内心。

包括这个所谓的君主也罢,那个想要去「取天下」的那个人,ta也是天下的一部分,ta绝对不是独立于这个天下之外,这个微妙的关系体现在咱们生活的每一刻。

这一刻,人和社会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社会?对吧?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怎么想,怎么表达,谈吐举止,这就是社会一部分。

换句话说,每个人就是社会,这个社会也是每个人的体现。


当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看问题的时候,这个视角本身带来完全的扭曲,所以,人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人。

但如果把这个社会想象成外在的、外部的,哎,这个自我视角已经出现了,“我要去拯救这个社会”,得了吧,你先救你自己吧。


问:那这是不是为什么克里希那穆提说,「你就是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你 / You are the world, the world is you」。

C:没错。

这里提到天下,千万别想象成,在你之外那个叫天下,每个人都是天下的一部分,你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你,这是事实,但需要一个人去看清它,去体会这样一个自我的视角,是如何妨碍看清什么是真的。


问:嗯,那后面这两句呢?「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C:「为」和「执」在一起,有「为」就有「执」,有「执」就有「为」。

「为」就是控制、达到、实现、做,有方向,叫「为」;

「执」就是把持、执着、滞留,都叫「执」。

这颗心一旦「为」一旦「执」,就会出现这个我,这个我一在,就出现了以我为中心的视角来看问题,这个视角看问题,看啥错啥,看啥扭曲啥。

所以,天下神器不能有我呀,「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audio-thumbnail
29-2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0:00
/0:52

问:下面这两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C:这个「败」和「失」,千万不要去给它灌输画面,“呀,我没有获得天下”,那叫「败」,“我失去天下”,那叫「失」,那还是通过成就的视角来理解,那是不合适的。

「为者」「执者」就是我,“我”本身就是「败」,“我”本身就是「失」。

问:那就是说,无我也就无为,也就无败,也就无执,也就无失。

C:没错。



audio-thumbnail
29-3 故物或行或随………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0:00
/6:46

问:好,妙,妙,咱们接着往下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

或嘘或吹:出气缓曰嘘,急曰吹。

不同版本里这句话的字略有不同,比如,有的版本最后一句写为「或载或隳」(载,安稳;隳,危险崩坏),这里不再细究,且以这个版本为主。

这句话可翻译为,有的行前,有的随后,有的性缓,有的性急,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

C:其实这几句话也没有必要完全逐字逐句翻译出来,因为这个点不在这几句话的意思中,而是这些话连起来所呈现的动态,「或、或、或、或」,这个词是核心,意味着一切都是在这个动态变化中,这就是整个自然的规律,也是内心的规律。

这整个神经元活动的连接、断开,连接、断开、连接,整个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这些东西。

所以,这就是内心的规律,也是自然的规律。但看到这个规律,看到这个变化,一定没有这个我在,我在看不到这些。

这里还是有这个语言带来的误解,这个看到本身没有看到者,当这颗心看到这些动态变化的时候,这颗心也在动态变化。

问:那这几句和下面这句有什么关系吗?下面这句说的是「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过分。

奢,奢侈。

泰,在古文中有过分、甚、极端、大的意思。这和上面这句话有什么关系吗?

C:那可是完全对应起来了。

这颗心能够感受到动态,意味着这颗心本身在动态中,这颗心在动态中意味着这颗心没有“我”这个视角。

有“我”这个视角,意味着这颗心被这样一个停滞的意识活动所绑架、所捆绑。这样一个停滞的意识活动,意味着各种的画面的滞留,这些画面的滞留本身,就意味着极端,而我们整个人的意识活动充满了极端。

你看,「甚、奢、泰」都在指向这个极端,都是我们的意识中有各种的为之,包括追求这个物质财富,这个奢侈呀,我要变得更富,更靓丽多姿,更引人注目,这都是这个我在「为之」,在「执之」。

「甚」,各种极端的想法,「泰」,各种过度的行为,都是这颗心在不断地追逐什么,「欲取而为之」,所以才会「甚」,才会「奢」,才会「泰」。

这样的心自然无法看到整个事物的动态变化,这样的一颗心也就自然完全陷入到自我隔绝中,那些停滞的画面中。



问:你刚才的这些阐述,似乎不是那么好理解,从整个内心的动态变化,然后说到了意识的停滞意味着极端,这中间是什么关系呢?

C:你看,这颗心总在动态变化中,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完全无为的状态。

只要有为,意味着寻求,想要去实现什么画面,「欲取天下」,只要有寻求,那这个画面就滞留,我要实现什么,那个“什么”滞留了。

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极端,它打破了内心动态的变化,这本身就是「为」,这本身就是「执」。

这颗心只要不在环中,必然会去追逐某个方向。

只要不居于环中,都是极端,都是甚,都是奢,都是泰。

这就是咱们这个大脑可视化思维的局限,想成一个圆,中间有一点,旁边叫极端,内心不是这样子的——要么在中间,要么就在极端,还是那个0和1的问题。

你看,这样一个0和1的过程,在我们这个观察中,处处得以体现,要么在环中,要么这颗心必然在某个极端上。



audio-thumbnail
29-4 你的心就是天下,能否亲自把它收回
0:00
/5:36

C:当今这个世界,什么是天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个政治充满了「为之」。你看,老子时代的那个天下,如果咱们说这个外部天下的话,那个时代人可没那么复杂,这颗心还能够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运转。

但当今咱们这个天下已经非常得不一样了,过去几百年,武器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致命,威慑作用变得更强。

同时呢,工业化的发展完全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同时呢,大量媒体工具的发展,从报纸、电台、电视到这个电脑、互联网,它变成了各种意识形态传播的利器。

这些媒体变成这样一个宣传机器,在不断地影响大脑,控制大脑,几乎每个人都被自我沦陷。

所以当今这个天下是一个完全「败」的状态,完全「失」的状态,所以自然跟这些话无法对应起来,已经「败」了,已经「失」了。

问:那听您这么说,有一种很无奈的这个心情啊。

C:千万不要无奈,也不要绝望,而是你能否亲自把天下收回来,你的心就是天下。

放眼望去,这个外在世界已经败了,已经失了,但你能否变成这个希望?

你能否亲自观察,亲自理解自己,亲自把这个我从这颗心中清除掉,亲自把天下收复回来,这样我们才可以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天下。

问:这个时候自我的一个反应就是,唉呀,那整个天下都这样了,我变了,能有什么帮助呢?

C:如果你真的想变,你就变了;你不想变,你的理由啊永远说不完。

一颗真正想变的心,变了;一颗不想变的心,总想遵循、总想模仿,那自然不想变的理由,三天三夜说不完。

问:是,这个部分让人想到这个克里希那穆提说过的,点亮自性之光,但不是点亮一个蜡烛,而是点亮那个光,一个永远无法被熄灭的东西。

C:当一个人真正点亮自性之光的时候,那ta自然会发现这束光能够照到哪里。

问:其实,克还有一个相关的表述,当一个内心真正彻变之后,这个变化会在整个人类的意识当中,像涟漪一样铺散开来。

C:所以问题就是,这一刻,我能否真正变化,我能否真正地息止?

“我”永远无法想象这盏灯是怎样的,当这个“我”息止的时候,当这盏灯点亮的时候,亮了就亮了,不需要知道它亮着。

问:好,那关于第二十九章,咱们就品读到这里,最后再来回味一下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培或堕。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问:咱们下章再会。

C: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