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原文如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问:第一部分的关键词是「得一」,什么是「一」呢?
Cico:「一」就是全,完整,没有对立,没有分裂,没有冲突,整体,全然。
「一」意味着真。
「得一」意味着这颗心完全完整,没有分裂,没有对峙,没有矛盾,那自然一切正如这段话所说:
「天得一以清」,整个的宇宙、自然,也包括内心的规律,完整,没有冲突,自然清晰;
「地得一以宁」,自然是一切安宁。
「神得一以灵」,这个「神」就是能量,精气神,自然灵验。因为没有冲突,没有分裂。
「谷得一以盈」,没有额外的水道来分走这个水,自然在一条道里面,完整充盈,能量汇聚,所以「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自然如此嘛,能量没有被耗散,没有被永无息止的冲突、分裂对峙所耗散,那自然能量得以汇聚,所以万物才可以欣欣向荣。
「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侯王」也就是说这样一个部落、群体、国家也罢,它的首领若活在真相中,活得完整,自然以天下合一为正统,自然ta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延续真相,展现真相。
所以你看,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一」,合一。
问: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刚才Cico你提到分裂和冲突,什么是分裂和冲突?
分裂是不是指不同的方向?想法的移动有了不同的方向,比如说两个方向,这就意味着往不同的方向去走。
C:不是这样子。只要有了方向,就是分裂,方向意味着意志的推动,“我”的推动,这样一个作用本身制造了分裂。
问:有了方向就有分裂?
C:对,只要内心有了方向,并孤注一掷去追逐那个方向。“我”在追寻它,“我”的欲望,“我”的意志,这样一个内心动作本身就制造分裂,更不用说两个方向了。
问:这个方向就是因为自我有了这个寻求,才有了一个方向。
C:是,那样一个寻求本身产生幻象,让这个画面滞留,让这颗心被一些幻象所劫持、包裹。
这样一个包裹的过程本身就是分裂,因为没有包裹的时候,这颗心处在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
一旦包裹,这个包裹本身就是分裂,而且这个包裹可以无限划分。
问:没有分裂,就是说内心没有特定的方向,无为。
那整个自然界倒是也没有一个什么特定的方向。
那这个时候行动是怎么发生的呢?能量往何处去,这不也是方向吗?
C:你看,这地方就是语言带来的误解。你有了方向,只要你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可以无限划分,所以会变成有无数方向。
问:方向无数划分是什么意思?
C:只要你有方向,这个方向就可以变成无数个小的方向。
所以显然,只要这个行动是用于追逐某个方向,就会迷失,就会因为内心陷入隔绝,陷入无限的划分、分裂、对立、矛盾,这颗心最终没有行动。
什么是行动啊?
真正的行动是能否让这颗心一直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全然的状态,合一的状态,这个行动本身意味着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没有问题。
你看,在这样一个社会,在这样一个极其混乱的世界里面,应该有怎样的行动,让心处在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那个行动本身是真正的行动。
问:但全然就是说,看到整个内心想法的移动,不被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劫持?
C: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各种的画面、方向、欲望、吸引、勾引……这颗心非常容易被影响,一种被影响的结果就是遵循框架,去追寻,有了各种的方向,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在这样一个追逐中,这颗心自然会迷失,因为这个方向太多了,充满了对立,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困惑。
在这样一个遵循框架的活动中,这个“我”的意志感觉好像没有,它跟整个大部队在一条线上,所以这颗心觉察不到“我”在推动,“我”在推波助澜。
但,这颗心停下来去观察这一切,观察这样一个如此困惑、如此混乱的想法的移动,带来众多的冲突、矛盾、问题。
这颗心能否不被任何的方向所困?
能否依然处在一个无边无量的、合一的状态,完整的状态?这个需要行动。
而这个行动不是因为自我而推动,不是因为欲望而推动,而这个行动让心能够处在无边无量的状态,这个行动本身是明智的行动。
我们得先去理解整个社会框架对我们人的影响,我们人不自觉的条件依赖于这个社会框架,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框架下的移动,容易忽略这个“我”的存在。
因为在这样一个遵循的模式下,这颗心感到一种确信的假象,但实际上还是“我”的移动,是“我”们的集体运动。
问:好,接着往下看——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翻译成白话,推而言之,
天不能保持清明,难免要崩裂;
地不能保持宁静,难免要震溃;
神不能保持灵妙,难免要消失;
河谷不能保持充盈,难免要枯竭;
万物不能保持生长,难免要灭绝;
侯王不能保持清静,难免要被颠覆。
对这几句话,Cico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C: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对吧?
没有清晰,那只会分崩离析;
没有宁静,不得安宁,那一切都会最终荒废;
没有合一,神就不在了;
没有充盈,必然要枯竭;
没有生,必然是灭;
不以合一为正,自然都是自取灭亡。
问:好,接着往下看——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孤、寡、不古,都是在古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此非以贱为本邪(yé)」,这不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不是吗?
所以说至高无上的荣誉是没有称誉。
对这几句话Cico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C:越是身居高位,越得自谦。
高低没有分裂,没有划分,贵贱也没有划分,这颗心必须得自谦、谦卑,才可以处在一个合一的状态。
如果这颗心不谦卑,这颗心又很贵很高,那就会让自我无限猖狂,自取灭亡。
问:对「至誉无誉」,Cico的投射是什么?
C:最高的声誉不需要别人来夸你,恐怕是最高的声誉,大部分人看不到而已。
大家在言语上那种夸赞都是充满了问题,充满了各种内心的活动——“我”的活动;
而真正好的东西,这个“我”看不到,所以「至誉无誉」。
问:好,来看最后这两句,「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形容玉 华丽珍贵的样子;
珞珞,是形容石头坚实的样子。
C:所以既不想像玉那样华丽,也不想像石头那样坚硬。
问:Cico认为这里是既不像玉一样华丽,也不像石头那样坚硬。
有的版本解释为,不想像玉那样华丽珍贵,要像石头这样坚实质朴。
但是像你这样解读也说得通,因为在《道德经》当中,水的柔弱是非常推崇的自然的品格。
所以,你觉得这里说的是不像玉那样,也不像石头那样。
C:对。
完全的无我、无名。
问:那这个和第三十六章的「柔弱胜刚强」,也有对应的地方。
C:没错。所以这样一种比喻看怎么理解了,都是指向那个意思,无论对这个石头怎么理解,那个意思没有扭曲就可以了。
问:好,以上就是第三十九章的解读,这一章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得一」,是吧?
「一」也意味着完整,没有分裂、冲突,自然也就意味着和谐。
C:空间、自由、能量、行动、爱。总之,「一」就是一切。
问: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有这么几句话,「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两处的「一」应该是相近的意思。
C:没错。
问:好,最后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问: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咱们下章再会。
C: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