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五十四章,原文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54章 · 全
0:00
/18:06

audio-thumbnail
54-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0:00
/6:17

问:来看这第一段「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于建树的不可拔除,真正会抱的不会脱落,这两句话让Cico联想到什么?

C:「善」的根基极其稳固,不可根除,所以「善建、善抱」可以说是「建善、抱善」,只要整个事情完全基于「善」,它一定是稳固的。

因为「善」意味着没有反义词,没有对立面,「善」,你没法去反对它。

你看语言上我们可以说好坏,这个「善」不是一个语言,不是一个字“善”,而是它对应的真实的状态——意味着没有对立,没有分裂,完全的一体,无论哪颗心都不可能去反这个「善」,找不到把柄。


问:这和第50章提到的「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C:是完全的一回事儿,只是不同的表述而已。


问:语言上经常会出现“善、恶”这一对反义词,善恶里边的“善”和这里的「善」不是指一个东西,是吧?

C:因恶生善不是善,善中无恶才是善;否则,善中有恶那还是恶,恶中有善依然是恶。

这个「善」是绝对的善,能够消融一切的,这个状态是事实,不是一个言语所钩织的幻象或画面。





问:Cico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绝对吗?

C:绝,对,完全的对,无论在什么条件、什么情况下都对。

无条件的对,绝对的对,绝就是完全嘛。


问:那相对呢,是在某些前提、某些条件、某些情况下,假设下它是对的。

C:是,比如说我们整个的社会生活,整个的法律体系,整个所谓的制度规则,特别是这些经济制度,所有的对与错都是相对的,相对的意味着既不对也不错,没有对也没有错。

绝对意味着它没有任何的假设,没有任何的背景,没有任何的条件,不会受制于任何其他的这种前提,这个叫绝对。


问:真正的善就是纯粹,完全的善。

C:是,但我们在语言上去说“绝对”这两个字它往往跟大脑走极端、钻牛角尖对应起来,认死理。


问:但其实是不合适的联想。绝对和想法里走极端完全不是一回事,不是在一个维度上。

C:真正的东西,它不在这个相里面,所以真实的东西特别的绝对。

但一旦进入到相层面,想法、画面都是相,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在里面去追求对与错,走极端,那个“绝对”是有问题的,一定会带来各种的非常极端的问题、矛盾。

所以,「善」不是一个言语,在这样一个真实的状态中,「善」是绝对的,它没有任何的前提,没有任何的假设。


问:好,这就是「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怎么看待这句话?

C:整个的生活构建在这样一个绝对的好基础之上,那一切都不会有问题,也不会有矛盾,也不会徒生纠纷、战争,那自然人才可以跟一切包括大自然和谐共存。

「子孙」指的是后代。


问:不是说非得是自己家的子孙来供奉祖宗的那个意思,是吧?

C:不是那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后代才可以安心生活,继续在这样一个善中生活,活在善中,活在人性中,这个比啥都重要。


audio-thumbnail
54-2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0:00
/6:48

问:好,接着往下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修为,修行,修养。

C:「修之于身」意味着身心合一,意味着知行合一,这不是「真」是啥呀?完全的「真」,没有伪善,没有虚伪,这是真正的品德,这个「德」就是「真」,真实。


问:下面「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C:你看这几句话,开始从一个人开始扩展到周围人,以家为单位,因为这个是我们周围物理距离可能最近的人。

若家里的每个人也都是「修之于身」,知行合一,「真」的状态就会有富余,怎么理解呢?

「真」,真实的状态,意味着这颗心没有被这个“我”困住,所以这颗心是清空的,身心合一,整个能量没有被意识活动所耗散、所浪费,所以能量汇聚,生命体特别地有活力,这个叫「真」。

当家庭所有人都这么生活,这么真实地存在的时候,能量的汇聚就产生了富余。

你看,从一个人到一个家,真正的文化已经产生了。当一个人真正修行的时候,ta能活得「真」;当一个家这么修行的时候,这股「真」的能量有剩余了,有富余了。


问:刚才Cico提到文化,让这个大脑想到,克里希那穆提在一个谈话当中提到,什么是culture / 文化?

Culture is the flowering in goodness,is the flowering of goodness. / 文化是在善中绽放,文化是善的绽放。

C:没错,所以这几句话完全是说一回事。


问:而且从身到家,从一己之身到一家,这里边也蕴含着关系是吧?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修之于乡,其德乃长」,长,有茂盛、繁盛的意思,比「余」还要多。

再往下,「修之于邦,其德乃丰」,「邦」有国的意思。如果国都这样,「丰」比「长」还要多。

接下来呢,「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C:当每一个人都完全活在「善」中的时候,这个「善」,这个「真」是整个人类的普世价值。我们放眼当今这个世界,以自我视角为主导的天下,什么都有,但就是缺乏「善」,因为“我”本身否定了「善」。

这段话看似是老子的想象,但这个想象绝非想象(not what should be),它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what can be),但尽管从未发生过。这是基于这颗心对真实、对真相、对人生本质的感悟所得到的合理推理,这个推理完全可以发生。


问:所以克里希那穆提也这样问过,can we bring about a new society,a good society?我们能不能真正去创造建立一个好的社会?这一切的起点对应着一个人的彻底转变,也对应着这一段的第一句话了,「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C:一切都是来自于「修之于身」。

所以对于这样一颗心,看到这样一个世界,能否停止模仿,能否独处,能否亲自「修之于身」,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看到别人都那样,那我干嘛要「修之于身」呀,这个社会在这样的想法下更是「终身不救」。所以这颗心能否停止模仿,能否即刻从自己做起,能否自己活得真实?能否不看别人、不学别人。

问:「绝学无忧」嘛,学有模仿的意思。

C:没错。


audio-thumbnail
54-3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0:00
/3:58

问:咱们接着往下看,「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C:为何这颗心能够知晓天下?不是因为整天看新闻,整天听这个人说,那个人说,看这篇文章,看那篇文章,整天嚼舌根,那个不可能看懂天下;而是来自于这颗心亲自观察自己,「以身观身」,身处在家中,家归于某个乡,乡归于某个邦,邦属于天下,所以一切都是来自于观察自己,理解自己,自然可以理解一切。

但你看这个时代,我们人总是向外探索,向外追寻,总是去追求各种的画面,累积各种的相,想要知道,出于好奇,出于猎奇,结果大脑塞入了无数的相,这些都直接妨碍一个人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本末倒置。


问:这个理解和一个人彻变的关系,用这一章的两个字,似乎也能概括——「观」和「修」的关系,是吧?

C:观,是观察、理解自己,修就是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实践,修观一体,要亲自去实验,亲自去体会,看到这个世界、这颗心究竟在发生什么。

所以「修」和「观」这两个字,它不是一个完成时,它也不是一个过去时,它永远是一个进行时。因为真实人生那就是动,充满了行动,「修、观」都是行动。





好,最后咱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五十四章,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