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64章,原文如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4章 · 全
0:00
/23:12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4章 · 上
0:00
/14:54

问:还是从头看,「其安易持」。

Cico:它原本的意思是什么?

咱这样说,看着这个大脑有什么感觉——安逸的状态容易维持,容易保持。安逸意味着懒散,意味着六神无主,意味着愉悦,意味着迷失,意味着隔绝。

安逸的生活,心神并不安。但安逸的生活容易维持,只要是坑,它的存在都容易维持,那安逸的生活也是坑。

不是说要变成一名苦行僧,而是得看到安逸的状态容易维持,打破,不容易。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能够看到这四个字在指向什么——不是说不能有安逸,而是这颗心能否不坠入安逸?对吧,生活得需要安全,需要物理空间,需要各种的物理条件,没有问题。但这颗心能否不坠入安逸?

因为「其安易持」。


问:好,下面这句是,「其未兆易谋」,兆,兆头,事情出现的迹象;谋,谋划、考虑、思考。

C:你看,从第一句话到第二句话,都有这个「易」,「易」意味着不祥,越是容易,越是问题。

「其未兆易谋」意味着什么?

从外面看好像风平浪静,但这颗心已经开始有动作了,早有风生水起,但表面依然是风平浪静。

你看,对应到每个人的生活里面,是不是这样子?表面好像没事儿,但这颗心里面早有算计,早有考虑,有各种的心机开始出现了。

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其未兆易谋」。


问:关于这两句,通常会解释为,安稳的状态比较容易维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征兆的时候就开始考虑、谋划,来防止事情发生,要是这么理解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妥吗?

C:你看,这个「易」无处不在。这个大脑非常容易坠入到这样一个文字的假象里面去,被文字劫持,所以就顺着文字来翻译,特别容易,好像能够对应到字面意思上来,但实际上,容易是假象。

当一个人没有观察自己,理解自己,就和文字,翻译文字,没有意义。


问:老子的这些文字,是在一种自然的感知下,审慎地变成了这些文字,重新去触碰这种感知,才能去理解这些文字

C:所以,咱们把这个文字重新解读,是为了方便传递感知,不是就字面意思去翻译,那完全是多余嘛?


问:好,咱们接着往下看,下面这两句也有这个「易」——「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泮,分散,也有一说通“判”,「其脆易泮」说的是什么呢?

C:想法的活动充满了分裂,充满了冲突,制造无数的不和、纷争,动不动就分道扬镳,动不动就吵起架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都是想法的活动带来无数的冲突,所以「其脆易泮」。

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矛盾、摩擦,不都是这个问题吗?两个人说散就散,都是这个问题「其脆易泮」。


问:这个让人联想到Cico之前说过“想法很黏”,那“想法很黏”和“想法很脆”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C:如果不粘,就不会有「其脆易泮」这个说法了,对不对?

粘,意味着这个大脑总是跟想法黏着、附着、执着,每个人着不同的相,哎,结果分道扬镳了,所以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当回事儿。

那怎么办?只有冲突,只有嘎嘣脆。

问:(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C:嘎嘣脆嘛。


问:好,往下看,「其微易散」,微,细微;散,散开、散落。

C:也是涣散,反正就是散乱、涣散。

什么是「微」?这颗心特别的小气、小心眼、琐碎,这意味着这颗心完全被想法困住,这样一个状态可谓是涣散,对吧?

在想法里面,有各种的影响,这颗心非常容易被忽悠,能够聚在一起;

同时呢,这样一个状态,每个人陷入到自己的想法的世界里面去,有各自的追求,有各自特定的反应,各自的喜好,所以一片涣散。

尽管这颗心被各种的影响所控制,产生一种一致的感觉,但定睛一看,还是分散。

问:那这四句说的都是想法的特性,意识活动的特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C:没错。


问:往下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C:当这颗心能够完全如实地看到前四句话所指向的东西,那自然会「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因为这颗心真正的敏感、敏锐,能看到、捕捉到,每个人的心思在怎么发展,有什么动态。

所以,这颗心才可以果断地行动,在外表看来,还没有出现征兆之前、出现事情之前,这个人的意识活动已经开始活动了。

所以,这颗心能否看到这样一个现实,果断地行动来制止这个意识上的小动作,不让这个事情发展起来。

「未有、未乱」指的是外在的,展现出来的,对吧?人的行为,人的举动、举止。

「未有」,就是外面还没有,这个意识活动已经有了;「未乱」,外面还没有乱,这个意识活动已经乱了。

这颗心敏感,意味着能够看到这些意识活动,它已经先于这些外在的活动展现;也只有这样,这颗心才可以果断行动,来不让问题出现,所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问:好,接着往下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字面意思是,合抱而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担泥土;千里远行,是从脚下这步开始的。Cico觉得这么翻译合适吗?

C:关键是每个人怎么理解,能否看到这几句话在指向什么?

「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也就是说,这颗心能否在这一刻看到这个「毫末」,看到这个「累土」,看到这个「足下」。

「合抱之木」它的生成,来自于每一刻的生长,一点一点的

「九层之台」它的出现、它的构建也是来自于每一刻,一层层地往上垒土;

​「千里之行」能够走完,也是在每一刻,走好这一步。

这颗心能否在这一刻?在每一刻?


问:这么解读和刚才那样翻译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这三句话很容易理解成,最开始那个状态。

其实,生于毫末、起于垒土、迈出这一步是在每一刻发生的。

C:没错,它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但最终看似累积。

这颗心能否关注在这一刻?每一刻都是开始,否则事情没法完成,树也无法长大,台子也无法出现,这千里之行也不可能完成。

所以这就回到咱们这个大脑的意识活动,总在正面地想象——当正面想象的时候,它有头有尾,那这个头和尾就是这个想象的局限,那这个「生于毫末」,自然会想象成那树刚发芽的时候。


问:因为它的文字就是从生于、起于、始于。Cico,你在解读的时候,怎么就不会被这个文字的相所框限?

C:这三个例子本身也非常容易唤起大脑的正面想象,包括咱们说人生、死亡的时候,这个大脑也是这么正面想象,很容易一下子想到,最终物理上的死亡。但其实是心理上,这个死亡能否在每一刻发生,这样重生在每一刻进行,这个生于、起于始于,不都是重生吗?

所以你看,这就是咱们人思维的局限,是个正面的想象,哦,好对哦,带来一种愉悦,但这个正面想象在误导自己。

所以这颗心能否突破这样一个非常有局限的、非常具有欺骗性的想象,意味着这颗心能否不坠入文字,不被文字的联想所带跑,而是亲自观察自己。这一刻,这颗心「亲自观察」和「被文字的画面带跑」其实是两码事。

很细微,但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所以,所有的理解都是来自于亲自观察,而不能仅仅依赖于文字。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4章 · 下
0:00
/6:57

问:好,接着往下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C:「为」意味着不在当下了,对不对?有了目的去实现它,就不能「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

那必然会忽略这些细节——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但意义重大的事情。一旦忽略细节,忽略这些东西,必然会出问题。

「执」也是如此,「执」意味着有了画面,也不在当下。

所以,无论是「为」还是「执」,都是失败,通通的失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问:好,接着往下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民众做事情,常常在就要成功的时候而失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这几句话也是老子在描述大部分人的状况,那就是做事情不够仔细,不够细心,总有「为」,总有「执」。

其实事情能够完成,但因为「为、执」而彻底失败。这颗心不细心,不能够安于当下。

「慎」就是谨慎。

你看「慎」这个字,左边是心,右边是真——这颗心很真叫「慎」,怎么讲呢?真,意味着这颗心在这一刻没有幻象,不被幻象劫持,这个叫真。

那这样一个状态能够这么做,就是谨慎,所以「慎终如始」意味着这颗心能否没有为,没有执,不被幻象劫持,才能够看得到,看得到自然谨慎,那岂能有败事?


问:Cico关于「慎」的解释,挺妙的,这个以前从来没提过。

C:没有遇到这个字呢。

问:「慎终如始」这四个字也妙。

好,咱们看最后这一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欲不欲、学不学」,和前两章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个句式。


C:这个句式展现这样一个心理动作,那就是这颗心能否不被欲望劫持?

能否看到理解整个欲望的升起,不被欲望所劫持?能否不去追逐那些奢侈品,各种标价的事物,各种稀缺的事物,能否不模仿、不遵循?这叫「学不学」。学,容易;学不学,难。

「复众人之所过」,这样一个状态意味着能够看到各种人,ta的各种过失。

过失意味着忽略,因为这颗心不仔细,不细心,意味着不在当下,坠入幻象,坠入想法才有「过」,所以这样的状态小心翼翼,自然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不敢为」,意味着这颗心知道「为」的危险,所以「不敢为」。

「辅」意味着谦卑,是吧?不是说这东西告诉你,你就会了,你得亲自实践,「上士闻之,勤而行之」。





问:好,最后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好,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64章,咱们下章再会。

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