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老子》的第69章,原文如下——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9章
0:00
/737.3552

问:来看第一句,「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Cico怎么理解这句话?


Cico:谁敢为主?谁敢进寸?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敢为主的人,敢进寸的人,为何?

不都是因为这颗心充满了寻求、贪婪、狡猾、自私,整个自我的活动展现出好斗性、进攻性,彼此都敢为主,彼此都敢进寸,结果竞争变得愈发的强烈。

特别在军事上,你看军备竞赛,不都是来源于此吗?图这个自我的声张所带来的愉悦和舒展,结果这个气氛越来越紧张。

这个世界是自我的世界,这颗心能够放下这个“我”,能够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究竟在发生什么,这颗心必然有明智的行动,不敢轻举妄动。因为稍一动,就可能唤起周围各种自我的进攻性。


问:那如果是我这边退了一尺,但对方得了一寸又要进尺,那怎么办?

C:「果而不得已」,面对自我的进攻性、好斗性、扩张性、占有性,那这颗心果断回避,但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对吧?

明智的行动,不是说一味地让自我不断地扩张,而是能否让自我息止,能否「镇之以无名之朴」?能否采取必要的措施,「果而不得已」?


问:好,接着往下看,「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行,行列、阵势,摆出阵势好似没有阵势。

攘,有怒而奋臂的意思。

扔无敌,有的版本写作“乃无敌”,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

执无兵,虽然有兵器,却像没兵器可执一样。

这几句话怎么理解呢?

C:这几句话是不是在展示这颗心没有我,能够放下这个自我,但也不得不采取措施,很多时候「果而不得已」,但它的目的不是去反击,不是去消灭。

所以「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意味着这颗心做做样子,「果而不得已」,但并非真的去打仗,并非动真格的。

行,但又无行;攘,但又无臂;

扔无敌,执无兵,

这跟「不敢为主,不敢进寸」是相对应的。

所以你看,这颗柔弱的心,没有恐惧,敢于面对,「果而不得已」,目的不是为了去打仗争斗,而是能够解决问题,这也算是「镇之以无名之朴」。

因为是否动真格的,对方能够感觉到,动真格还是不动真格,那可是天壤之别。


问:好,接着往下看,「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之前提过,「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C:什么是「敌」?

能否放下那个时代可能对应的背景,或许那个时代跟这个时代没有太大差别。

那「敌」指的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敌人?自我是真正的敌人。

谁轻敌?这颗心被“我”所困,自然轻敌,因为它看不到,也意识不到自我的危险,因为自己就是危险,所以「轻敌几丧吾宝」。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指向什么?指向一颗清晰的心,不为“我”所困;“我”在,不慈,不俭,敢为主。

问:这个敌未必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自己心中这个自我的升起,也是轻敌。

C:没错。


问:好,来看最后这两句,「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抗兵相若」有的版本写作「抗兵相加,抗兵相如」,总之就是说抗兵相当、举兵相当的意思。

「哀者胜矣」,哀,有的解释为慈,所以通常有人把这句话解释成两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

Cico怎么理解这句话?


C:咱们接着前面这两句话,「轻敌」意味着这颗心陷入自我,所以敢为主,敢进寸,所以双方都是自我的活动。

这个好斗性就来了,自然「抗兵相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杀戮,意味着两败俱伤。谁赢?

悲哀的人赢了。

问:就是说悲哀的人不是这打仗双方,打仗双方都没赢。

C:而是战后那些还活着的人。还活着,仅此而已。但那种失去,那种伤痛,不是悲哀是什么?


问:所以你看,为什么解读《道德经》通常都会陷入一种对立的视角呢?

C:自我的视角就是对立的视角。

所以问题还是在于——这颗心是否熄灭自我,否则这颗心带着一个「轻敌」的状态去解读道经,所有的问题都来了,对吧?依然是自我投射,依然是自我那个对立视角下,那个想通过言语的优势,来获得一种愉悦。

但问题是,这不是原意,也不是本意。

所以,理解《道德经》,理解老子之言,就是理解自己,这颗心必须得熄灭自我,否则,任何的解读都是通过这个自我的投射,扭曲、混淆是非。


问:好,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 69 章,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