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 75 章,原文如下——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曼解道德经 · 第75章
0:00
/631.5392

问:来看第一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众饥困,是因为上层吞吃税赋太多,所以饥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上层有各种的为,因此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众之所以不在乎死亡,是因为上层寻求奢生厚养,所以民众轻死。

Cico:哎,当一个人在读这三句话的时候,ta的心态是怎样的?一种同情「民」的状态?一种谴责「上」的状态?还是跟「上」在一起?谴责「民」的状态?“诶,难治啊”。

问:有没有可能既不是站在「民」的立场,也不是站在「上」的立场?就是客观地看这样一个事实。

C:那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

问:就是说,既不和「民」等同,也不和「上」等同。

C: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颗心得知道什么是「民」,什么是「上」?「民」和「上」是什么关系?「民」和「上」跟自己是什么关系?

一个愿意统治,一个愿意被统治,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呢?没有民,岂能有上?没有上,岂能有民?看似对立,但却互相依存,这就是自我的世界。从古至今,人的称号总在变,但自我的世界充满了对立,却总是沆瀣一气。

「民」和「上」看似是两个标签,但实际上都是自我的活动,他们的想法组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框架——「民」遵循这个体系、构架,被统治;「上」看似在统治,但实际上也在遵循,所以这个自我的人群都是围绕这个画面而活。

这个画面所构建的想法的构架、社会的构架、权力的构架,整出这样一个「民」和「上」的对立。看似对立,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想法的活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是内容上看似相冲。

所以当这颗心看清了「民」和「上」的本质之后,那再去读老子所写的这三句话,自然就不再有误解——谁也不向着,既不站在民这一边儿,也不站在上这一边儿,自然看到在这个想法的构架里面,各种的博弈,各种的此消彼长。

一个人能否看到这三句话背后真正的用意,而不是被这三句话表面的内容带跑,要么开始同情民,要么开始指责上,或者站在上的一边,说民该如何治理。

你看,大脑自己坠入幻象,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理解这三句话指讲什么。所以你看,读道德经,可能跟道德经没有关系,而是去观察自己的心态,这颗心是以怎样的角色来去读这些文字?

问:这三行字里没有提到「圣人」两个字,那圣人和民、上的关系是什么呢?

C:「民、上」都是自我的活动,这个自我的活动完全地息止,那自然是「圣人」,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个圣人可以生活在民间,也可以生活在这个“上流阶级”,加引号。但圣人就是圣人,既不是民,也不是上,哪里都可以有圣人。

问:挺妙的,来看最后一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无以生为」一般解释为不把厚生奢侈作为追求的目标。

C:「以」就是方向,「生」就是各种的舒适、各种的愉悦,「以生」是追逐各种的愉悦。没有这个我,也就没有这个「以生」,也自然无为,所以「无以生为」就是无为。

问:道德经之前有一处说的是「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第20章),这两个「以」是一个意思哈?

C:没错,有方向意味着全是自我隔绝,意味着这颗心看不到危险,追逐愉悦,岂能看到危险?看不到危险,送死,就会出问题,对吧?影响物理安全,所以「无以生为」就是无为,无为才可以「生」,所以「贤于贵生」,自然如此。「贵生」就是求生、贪生,过分地追求舒适愉悦。

问:之前有一句「益生则祥」(第55章),过分有益于生命,是一种不好的兆头。

C:那个老子还有一句话叫做,「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42章)。

问:道德经 5000 多字的感知是融会贯通的。

C:没错。

读道德经,读懂它不是基于文字,也不是基于这些解读,包括这里的解读,而是一个人真正用心地、如实地观察自己,那一切都会自然展现。

问:好,最后再来品读一下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好,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 75 章。

C: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