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77章,原文如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xiàn)贤。
问:来看第一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举高一点,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Cico怎么理解这几句?
Cico:「天之道」是人的整个意识活动的规律,这自然也是自然的规律。
自然规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聚,自然散;一旦出现聚,就会出现灾难,比如说干旱、洪水。
所以自然规律,一切都是去分散,不聚,偶尔聚一聚,就会出现一些灾难,当然这个灾难是人类定义的,对吧?
问:如果没有人在地球上生活的话,无论是地震,火山爆发,它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是事儿。
C:即便是洪水、暴风雪,对于整个自然的生态来说,它依然是一个趋于散的过程,只是说在某一个时间点,它呈现一个所谓的聚的状态,但在这整个时间动态中总是趋于散,一旦有聚就会有极端的天气。
问:这个极端天气本身就是从聚回到散的过程,是吧?降雨、降雪。
C:是,你看我们谈自然规律,可能这些相比较多,咱们回到内心里面来。
整个内心的规律也是趋于散,不聚,聚就出问题,聚就出现各种扭曲,所以为什么要「冲气以为和」(第42章),就是要这颗心不聚。
问:这个聚是否就是画面的滞留?因为可能底层的寻求、恐惧,一个画面在脑海中散不开。
C:滞留,有寻求,能量往那个地方走,结果是聚上加聚,问题就会越来越多。
问:那打散这个聚意味着什么呢?现在很多人感到焦虑,或是抑郁,或是睡眠遇到挑战,那本质上都是聚造成的,那聚的散,意味着什么呢?
C:意味着不聚,意味着这颗心鲜活、淳朴,符合自然之道,意味着熄灭自我。
人的自我活动其实是聚的结果,各种关于我的画面的滞留——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我的安全,我的地位等等等等,基于我有无数的寻求,结果都在加剧这个我,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意味着「冲气以为和」,意味着居于环中。
▸
问:好,往下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反着来了。
C:没错,从最细微层面,也就是咱们的意识活动,这个自我的活动就是一个聚的展现,而且整个自我的活动是在加强这个自我,在加强这个聚,这本身就是奉有余而损不足。
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来看,整个人类在这个意识的世界里面都在倾向于聚。
首先,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聚集的人口是越来越多。
第二,人在意识中特别容易跟风,众星捧月,形成聚,各种流行的东西都是一个聚的东西,所以你看,整个自我的活动是在不断地加强聚。
问:你看天之道和人之道,毕竟人也是动物,人之道和天之道唯一的不同是不是在于人的意识活动太过于活跃、复杂、发达,想法对整个身心的扭曲太大?
C:没错,「天之道」是人的意识活动规律,「人之道」就是自我的规律。
▸
问:好,接着往下看,「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C:为何这么说?一个活在真相的人,看到聚的危险,所以它得不聚,那不聚意味着「有余以奉天下」,这不是一个刻意的行为,而是看到这样做的绝对必要性。
但你看「人之道」,自我的活动是越攒越多还不够,这颗心从来没有感到安全,但已经多的不能再多了,这就是整个人思维的极端,这个自我的活动走向自我毁灭。
问:嗯,来看最后这三句,「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有所作为,但不视为己功,有所成就但是不居功自傲。
下面这句,有的读作「不欲见xiàn贤」,不愿意显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读作「不欲见jiàn贤」不愿意看到自己有多余的,贤字下面是贝,有财物有余的意思,这二者有差别吗?
C:为而恃,功成而处,见xiàn贤,或者见jiàn贤,这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聚的发生。
问:就是意味着画面的滞留和等同?做了这件事情,在脑海中滞留下来,并发生了 等同,唉,这事是我做的,然后我有很多的愉悦、成就、安全。
C:你看,一旦有了聚,这个自我的活动就开始了,聚本身就是自我的活动。
一旦有自我的活动,就「欲xiàn贤」或 「欲jiàn贤」,都是一回事嘛,尽管意思可能不太一样,本质一样。
自我活动特别爱展露,特别爱展现,这个展现、展露也是希望能够获得掌声、赞扬、声誉,这就是xiàn贤或jiàn贤,结果是让聚持续,聚上加聚,这是人之道。
所以圣人,也就是有道者,看到这样一个聚的绝对危险性,可以做事情,可以功成,但必须得清空,必须低调,不让聚发生。
所以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中变得异常出名的人,问题多了去了,那样一个大众文化,那样一个名声在不断地唤起聚,唤起自我。所以一个人能否把这样一个真相贯穿在整个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特别在这些有余的地方,荣耀、成就、奖赏等各种有余的地方,这颗心能否抵抗住诱惑,能否「损有余而补不足」?
「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有爱,才有慈悲,否则这颗心一定会因为「奉有余」而被那个方向劫持。
「奉有余」本身就是聚,本身意味着方向,本身意味着隔绝,在那里没有爱,也没有慈悲,只有坚强,「坚强者,死之徒」(第76章)。
▸
问:好,最后回顾一下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