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老子/道德经》的第80章,原文如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80章 · 上
0:00
/980.1632

问:来看第一句,「小国寡民」,这是在说什么呢?

Cico:在这样一个人类意识活动极其密集的时代,各种的“大”都出现了——大城市,各种的聚集人口,各种想法上的聚,整个人类被社会心理框架所框限,那么多人都在爬那个非常陡峭的梯子。而放眼这整个世界,那些空旷的地方,那些自由的地方,却人迹罕至。

「小国寡民」意味着,人能否从这个意识活动中走出来,不再为这样一个聚集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人不再被意识活动所困的时候,自然是「小国寡民」——一切都是分散的,分散的状态岂能有大的状态,岂能有多的状态?

大和多本身都是聚的展现。聚,来自于意识活动的相互靠拢,相互模仿,相互遵循,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理解「小国寡民」重在理解什么是聚,什么是混乱?什么是失序?看到假象,这颗心自然理解什么是「小国寡民」。否则这颗心被语言所劫持,去想象「小国寡民」,结果这颗心被自己的想象所欺骗。

那你看,这四个字对应的状态,在这个时代,在每一个时代,对于一个人来说,它究竟有什么实用价值?

「小国寡民」能否出现,来自于每一个真正严肃用心生活的人,ta亲自的行动,那就是活在未知中,完全的独处,不被当下社会的危险所劫持——无数的影响,无数的操控,无数的荒谬,不被这些东西所劫持。当这颗心完全独处的时候,这自然已经在迈向小国寡民。

问:好,接着往下看,「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什是十倍,伯是百倍,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之器物,但不用。

那比如在农业中,一些大型机械让劳作变得高效,「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这句话对当今生活的启示是什么呢?

C:这一刻能够清空这颗心,这一刻不被任何的想法所困,意味着这颗心在这一刻通盘放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那一切才可以适得其所。

收割庄稼有收割机可以使,节省体力也没有问题,但这一切来自于一颗安静、细心、谨慎的心来用这些设备。

否则这颗心不安静,这颗心充满了无数的机械性回路,那整个设备使用起来更加得猖狂无序。你看整个世界,所谓工业化的世界,各种东西都是量产,一切都是过剩,来制造愉悦,满足人的愉悦。

当这颗心真的安静敏锐,ta发现任何一个机械性的产品都有它的危险,因为大脑机械性的回路非常容易形成。

一个人能否从这句话中看到老子的用意,不是纠结于用还是不用,当这颗心真正清空的时候,没有什么纠结。


问:好,接着往下看,「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字面意思是使民众看重死亡而不迁徙到远方。

C:「重死」就是看重死亡,我们得理解什么是死亡?

这里老子说的死亡,不是大脑想象的那个死亡,那个画面可以想象,带来无数的反应、恐惧。

但这颗心能否死去?意味着清空,这个最重要。

你看,咱们这个时代互联网到处都有,人类的手机设备、移动设备在不断地制造愉悦,唤起想法。

「使民重死」就是这颗心能否把清空当作第一要务,这颗心清空的时候,那自然整个身心极其的安静,才不会造作。

在古时候,这个造作展现为「远袭」,远袭意味着危险。意识活动不息止,就会产生各种不明智的行为举动,看似远袭是为了追求那个欲望满足,但是却让整个身心处在真实的物理危险中。

在当今这个时代,交通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可以在不同的大洲之间穿越,看似这个远袭没有那么不安全,但人的意识活动变得异常的疯狂、无序,展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逃避,无数的吸引,这个「远袭」对应着意识的扩张。

现在远袭的物理危险可能比较低,但人类心理上的远袭变得更加的疯狂,每个人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愉悦,这个自我隔绝变得极其之深。

问:《道德经》第 33 章也说「死而不亡者寿」,那处的死和这里的死指向一个意思哈?心理上的“我”能够完全死去、清空,物理的身体才能健存。

Cico:没错。


问:好,接着往下看,「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有船有车,但是没什么可坐的;虽然也有兵甲武器,但是没有什么可陈列的。

C:当意识活动能够清空,能够放下这一切的时候,那自然可以有船,但是没有多少人去坐这个船,因为那里面都对应着各种的努力,各种的使气,没有必要的时候,不坐。

同样的,武器、装甲也可以有,但不能去陈列它,不能去展示它,因为那些都是意识活动,产生好斗性,产生进攻性。

这颗心死不了,整个的身心就会出现问题,战事、战争导致杀戮。

这颗心放下、清空,那生活在一个不同的维度展开,那自然「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问:Cico,你怎么看老子说话好像很绝对,所以有时候也会让人误解,比如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对文字较真的人可能就会困惑了,“知者不言,不说话啊”,但当时Cico的解读是,不是不说话,而是不说废话,让语言适得其所。

包括在这一章的解读,你也是说,不是说一点不用,适得其所,必要的时候用,心理上没有寻求的时候,该用的时候用。

C:老子这些话看似绝对,但实为冲抵这个自我意识的“绝对”。


问:哦,就是自我一直在喋喋不休,一直在言言言,所以「知者不言」。

C:闭嘴吧,先闭嘴。

问:一直在用用用。

C:先不用!

问:一直在乘乘乘。

C:先不乘!

问:一直在陈陈陈。

C:先不陈!

所以得体会这是老子用绝对的语言来冲抵那些绝对的语言。

问:这么解释明白了,「万物复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通过文字上的绝对来冲抵自我的在想法里的极端。

C:但前提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41章),去亲自感受到,去触碰那个真正绝对的状态;否则被语言所劫持,那只是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而已。超越语言,回来一看,才可以让语言适得其所。

问:解释清楚了,往下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在有文字之前,人们通过给绳子打结来记载事情。

C:这个点非常明确,那就是意识活动要简单,让想法适得其所;结绳意味着简单,这句话依然是在冲抵人类极其复杂的意识活动——意在返璞,不是复古

这个意识活动能否简单,能否清空?

你看人类有了文字,人类对文字的依赖,以及文字的构造,让想法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微,产生无数的扭曲、荒谬、暴力,所以这颗心能否简单?回到那个质朴的状态。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80章 · 下
0:00
/801.4832

问:接着往下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Cico:这个画面听上去很美,好像也能带来一种愉悦,但这颗心得清空,才可以看到这四句话指向什么。

「甘其食」,老子所说的「食」,和我们这个时代,消费主义当道的“食”还不太一样。你看这个时代,食物追求美观、味道、各种的刺激、各种的画面,这可不是「甘其食」,因为这种食物对应着愉悦,对应着刺激。

问:现在很多食物是麻、辣、烫、冰,「五味令人口爽」。

C:当这颗心在追求刺激,那吃的食物都是一些上瘾的食物,跟「甘其食」没有关系。


「美其服」,这个服装指向什么,我们也得掰扯掰扯。在这个时代,服装五颜六色,奇装异服,上面还印着各种的文字,这个时代的服装普遍用于自我表达,去吸引,去给人留下印象,对应着大量的意识活动,各种所谓的设计,它的心思都是在去展现、去吸引,这本身在扰乱人的意识活动。

穿上得体的服饰,「见素抱朴」(第19章),不对他人的意识活动产生扰动,同时还能够自然地展现人性之美,这颗心美滋滋的。

否则穿着那种吸引、勾引、卖弄、展示的衣服,这颗心有一种影响他人的愉悦,那个不是美,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那个是自我隔绝,完全在已知中。


「安其居」,这个居所在我们这个时代,变成一个交易的产品。人类在追求更好的居所,更舒适的环境,更大的房子,甚至是更豪华的房子,人类在这样一个意识活动中,把房子也变成一个交易的对象。在很多大城市,人类过度集中,房子可能都会很紧张。

这颗心能够「安其居」,得看到这个物理居所的绝对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这些物质条件,这都得需要一颗清空的心。看到这颗心,看到人类真正需要什么,才可以由内而外地焕发出这种「安其居」的心态。


「乐其俗」,无法正面想象什么是俗,看到人类自我世界整出的这些俗,真是俗啊。这些俗对应着无数的机械回路,在不断地唤起、持续人的自我活动,那不是这里所说的「俗」。

「乐其俗」,需要一颗清空的心,安静的心,才可以看到那些无伤大雅的东西,那个我们才可以称之为俗,「乐其俗」也没有问题。

若这颗心不能清空,不能如实地看到这个世界,它就被这个世界的俗所困。这些俗并非无伤大雅,而是在继续延续人的自我隔绝。


问:好,接着往下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这句话展现一种安静的感觉,寂静的感觉,寂静来自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息止,那自然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在这样一个内心安静、寂静的状态,一切适得其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还需要往来什么呢?

在人的意识活动中,人反而喜欢往来,往来能够带来一种所谓的连接性,一种安全感,一种愉悦,一种满足,但实际上却在加强我们的自我隔绝。自我隔绝就是被自我的意识、喜好、观点、感受所劫持,无法客观地看到这个世界。

这些往来都是意识活动,不是说不能往来,「执大象,天下往」(第35章)没有问题,但这颗心不执大象,那这个往来都是事儿。

每一个人得亲自看到,我们人类在意识活动中,有了太多没有必要的来往——这个所谓的全球贸易,不是说没有,可以有,但我们得看到全球贸易在这样一个局面下,都是在走极端、无序,没什么意义。这些贸易并没有真正地把人连接起来,反而每个人在追逐自己的愉悦满足,这份自我隔绝变得愈发的强烈。


问:第 80 章是道德经的倒数第二章,一共81 章,你怎么看这第 80 章?第80 章的内容很全呐,描述了衣食住行、习俗,有国家有地理,也有民众之间的交往,也有历史,有知识,有生产生活,也有军事,这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

C:这一章是作为老子这 5000 字的收官之作,之前 79 章的一个完全的总结,然后以正面描述的方式写下来,当然有风险,就是被大批大批的人误解。

这一章的内容是 what can be,not what should be。

什么是可以实现的,完全可以实现,但并不是什么应该实现的画面。

所以这个跟老子的理想没有关系,当说是老子的理想的时候,这个人又把老子贬为一个自我的活动。


问:整个这一章也在指向和平。

C:这个和平不是人类在意识活动中追逐的那个和平,那种和谐,那种愉悦,那个假象。

 问:那怎么看待这一章所描述的愿景和现实生活的对比呢?

C:这颗心为何要对比?不要被这些文字的画面所劫持,亲自体会当这颗心清空的时候,能否去捕捉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意象?

能否把这些意象化作为人在每一刻实际的行动——这个「小国寡民」就是自己,自己能否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暴力、充满隔绝的世界上,依然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国也是人,能否不被惊扰,能否不被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世界所扰动,那这颗心能否独处?这颗心才可以「执大象,天下往」,也可以「老死不相往来」,跟没有必要来往的人。

所以这段话背后的意象还是回到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ta的处事之道。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么活的时候,那这个所谓的画面自然实现了。


问:好,那以上就是第 80 章,最后再回顾一下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好。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