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无法通过语言承载

大脑处在这样一个由言语构建的世界,周围有大量言语堆砌的声音,各种的说法,各种的口号,各种的引用,各种稀奇古怪的表达。

一切因为语言的滥用,变得乌烟瘴气,这是一个人所处的现实世界,无论再怎么粉饰,这是一个人最为实际的情况。

当大脑看到这个实际情况,ta该怎么办?继续被这些言语的假象裹挟着、困惑着、冲突着?还是看清,清空这些意识垃圾。

面对这个言语极其泛滥的世界,理清这颗心和语言的关系,迫在眉睫。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付诸能量,去亲自观察,让大脑从一切与文字的纠缠中走出来。这颗心清空,才可以与这个世界真正打交道。

毕竟真实的世界,无法通过语言所承载,任何语言的承载都是假象。

所以,这场人生通盘的观察,全然的观察,没有终点,这场旅程能否是你人生的全部?

什么是压力? 

问:什么是压力? 

Cico:对你而言,压力是什么?

问:压力就是滞留的想法,常常是限期要完成一些事情,而且要达到一定标准。 

C:这是多个“应该是”画面的组合,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 

这个大脑能够去解构各种“应该是”画面的组合,这意味着我们要去探索人类的根本话题。大脑对人类的根本话题有了深刻理解,ta自然能够解构各种应该是画面所对应的想法的组合。 

大脑才可以真正切实际,看到哪些事情是真正必要的,它所带来的压力,你必须得回应它,解决这个事情; 

哪些压力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自找”的,那就在全然和无为中,让大脑瓦解这些无用的东西,甚至生活要做调整,远离这些毫无意义的压力。 

这时再回来看,大脑不再纠结压力的问题,因为压力对应很多底层的问题,大脑看清了底层问题,大脑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理和应对—— 

有些压力,它可能是信号;

有些压力,是完全没必要的事情,所以这颗心清晰透彻。

问:当有压力的时候,身体也会发紧,比如想法多的时候,脖子会发紧。 

C:这是因为大脑完全陷入各种“应该是”画面所带来的冲动,在整个身体上到处乱窜,产生各种症状,大脑看不清,纠结这些症状,也只是延误。 

当大脑能够解构各种“应该是”画面的组合时,它所看到的压力,已经在另外一个维度。

问:当心里默默对自己说,「相—信—自—己」的时候,一字一字,很慢很慢地说,似乎也有一种心神安定的效果。 

C:相信自己什么呀? 

问:相信自己大脑的智能,能搞定这些事情。 

C:所以,这个方法慎用,大脑必须全然看到自我的活动,否则变成自我加强。 

这个方法,Cico不建议去传播,全是误解,每个人亲自找到适合的具体的方法,围绕着本质。 

满大街,满大网,不都是方法嘛,为啥?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方法有用,赶紧分享,还觉得自己做好事呢。 

所以这个东西,谨慎。用心,抓住本质,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分享就谨慎了。 

而且方法可能不是一劳永逸的,大脑一旦执着于方法,就出问题,所以最关键的还是——时刻和本质待在一起。

闭上眼睛,全然地感受

问:人,有没有过度依赖视觉?眼睛看到东西的比例,在大脑中的成相和实际大小,是不完全一致的。

很多时候,路灯看清来比月亮和星星还大。

Cico:但你需要运用逻辑才可以看得出星星要比路灯大的不是一个量级。

对于这些外部事物,掌握这些逻辑,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这个大脑有各种的条件依赖,它们在一叶障目。

突破这些陷阱,难度远远超过物理世界的陷阱。

问:语言的出现,可能也是因为人类视觉的发达和依赖,毕竟语言是符号,是对画面的抽象。

C:但它本身也是画面。

问:那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整个神经系统的运作,会感受到什么呢?

C:无论视觉、听觉,还是各种感觉,都是相。若想法基于此开始移动,这里面有辨认,有识别,大脑很容易进入聚的状态,会唤起大脑细微的神经冲动。

这个冲动不息止,会让神经元活动聚上加聚,大脑就会陷入想法和意识活动里。

大脑能否不聚?能否让所有这些神经冲动息止,那这意味着大脑无为、全然、不使气。

闭上眼睛,

感受这一刻,

感受整个身体的感觉,

不使气,即看到使气,

无为,即看到为,

让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瓦解这些冲动,

那整个身心自然和宇宙相连。

冥想引导

去感受呼吸,但同时你不存在。

为何不直接摆脱对所有想法的执着?

冥想里面没有权威,只有你一个人去探索。

冥想引导只是给大家指个方向,怎么过去,每个人得自己找路。

让想法不超出当前的生活场景

亲自发现这个大脑所需要的,

不再依赖于任何人,ta各种的描述,

这颗心能够亲自看到,亲自发现,这胜过千言万语。

通盘地理解,冥想技术才能适得其所


在通盘的理解下,大脑才可以把冥想技术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当声音响起的时候,声波传到我们的大脑,整个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开始对这个声音产生响应,进而触发整个大脑的动态,全然观察这个动态和变化,观察有没有联想、反应,这是冥想的一部分。

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想法自然地浮现,很多想法对应着各种各样的冲动,能否hold住,继续观察呼吸,感受呼吸。

观察想法背后各种的冲动,但不追逐、不控制,​全然即无为。看到这些冲动,自然地展开,自然地消逝,内心不追逐,只是去观察。

全然意味着没有控制,没有排除,没有排斥,无所不包,这意味着整个大脑对整个周围的环境、身心有觉察,这意味着化解所有的专注。

全然的状态本身,其实就是熄灭自我的过程,让整个的身心回到自然,跟自然接壤,不隔绝。

看到彻底改变自己的紧迫性,不是谁告诉我这个多重要,而是我亲自看到必须得变化,彻底的变化,这整个都是冥想的过程。

咱们说的冥想,意味着人生需要发生彻变,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彻底改变当前这种生活的困局,人生的困局。

冥想技术和对整个内心的观察,是完全一体的,不可分割的。

单做技术,不去观察内心,那这技术继续去加强这个自我欺骗;你光观察内心,不去运用技术,很多时候,想法依然非常的狡猾。

大脑如何才能「看到」实际情况?


大脑如何才能「看到」实际情况?

这实际上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鲜有人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你看,一个人被自己的追逐所迷惑,成就、名声、物质,各种的愉悦、满足……同时,一个人总是被无数的问题所困扰——恐惧、焦虑、压力。

所以大脑没有能量,

去看到实际的情况,因为能量都被耗散了。

去看到实际情况,需要大量的能量,这意味着大脑得汇聚能量,放下追逐,能够清除一切的恐惧、问题,通盘地清除。

那这个能量的汇聚,自然能够爆破一切假象,让大脑看到实际上在发生什么。

当大脑真的看到的时候,所有的困扰全部瓦解。大脑才可以进入一个完全不可言说,

但的确存在的一个状态。

在那个状态下,大脑才可以发现,

什么是真正无价的东西。

只有在那个状态下,大脑才可以舍出各种有价、有形,令人心发狂的东西,但却永远无法给人带来意义的东西。

而人能够看到实际上在发生什么,这本身就让整个人生有了意义。

那当一个人能够致力于,

在ta的整个人生中看到实际上在发生什么,

也就是触碰真相,

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去谈什么是真正的冥想。

让大脑走出一切幻象,这颗心没有任何相的滞留。

能够突破层层假象,看到真相,保持一颗清澈透底的心,这就是真正的冥想。

这是一门艺术,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艺术。

什么是冲突?


什么是冲突?

冲突的本源就是想法。

想法里面有无数的分裂、划分,这对应着无数的冲突,当大脑把想法奉为神坛的时候,那冲突就变得非常明显、要命。

人把想法看得如此重要,所以这个冲突、矛盾不仅让人产生隔阂,而且一个人的内心也是支离破碎。

人在想法里面有不同的方向——无数的方向,无数的追逐,每个方向之间是不兼容的,它的对冲本身意味着冲突,意味着痛。

去解决冲突,意味着大脑理解、看到冲突是怎么产生的,也是理解、看到整个想法的移动。

在生活中解决冲突,得看到每个人都困于想法,困于无数的方向,困在无数的追逐和执着中,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一个人不可能期待别人去改变,那个期待本身只是另外一个想法和幻象。

很多人通过期待别人应该怎么做,整出一个正义凛然的假象,但自己却不做任何实质的变化。

一个人自己的大脑能否不困于一切方向里面?

也就是说,大脑能否没有方向?当一个人真的拿出所有能量,去亲自发现,能否这么着的时候,ta在瓦解冲突——不是调和,而是瓦解、粉碎。

“大脑怎么才能没有方向?”

首先,不要被语言误解,大脑不被任何方向困住,意味着大脑通盘、全然地观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大脑不得不倾斜于某些方向来解决实际生活的挑战,只有全然无为的心才能谨慎地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倾斜于某个方向,但不困于某个方向,这是生活的艺术。

倾斜于某个方向,是果而不得已;倾斜也是暂时的,倾斜方向是为了没有方向。

希望每个人能从这些有限的文字中,结合自己的观察,去捕捉那份超越语言的无限感知。

不和真相失联


不和真相失联,意味着生活始终要去回应根本问题。

在生活的每一刻回应根本问题,也就是大脑能否没有任何相的滞留,这样大脑才可以去面对和解决一切问题,这个叫做不和真相失联。

那什么是失联呢?

失联就是大脑被想法产生的无数问题困住。大脑整日忙着解决由想法构建的无数支离破碎的问题,也就是在想法中迷失、飘走。

所以回到本质问题上来,意味着大脑无论在怎样的生活场景下,洞彻想法的本质,能否在这一刻看到整个世界原本的样子。

那意味着想法不超出当前的场景,那一切才可以适得其所,整个意识活动,才可以自主地清空,大脑不失序,也就不失联。

周一,慢下来

周一,在名义上,是一周的开始,很多冲动容易唤起,这一天,我们能否过得从容一点? 

无论周围多么匆匆,这颗心能否慢下来? 

走好这一步,过好这一刻。

晨起冥想片刻,让大脑放下它所积累的一切,复归于无物。 

清空,清空的是执着,是控制,是抓取。

在这一刻,感受这整个身心的变化。

吸气。

呼气。

起伏,

律动。

一颗清空、轻盈、平静的大脑会怎样应对这一天,我们不知道,一切在未知中。但首先,大脑卸下所有的负担,平息所有的恐惧。 

一个没有恐惧的大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

为何要忙

问:最近这段时间,Cico你也有些忙,因为有些事务需要处理,今天终于能够休息一下,对这段时间的忙碌,有什么体会?

Cico:有句话说的是“忙得要死”,但实际上是忙得没工夫“死”。这个意识活动一直在持续,有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各种各样细微的愉悦,各种各样的恐惧、担心、盘算。

一忙起来事情很多,越忙事情越多。忙的都没有时间让这颗心死掉,这个忙对应着大量的寻求,大量的神经脉冲。 

大脑忙碌意味着整个意识活动进入套路,所以停不下来。大脑总是被占据着,只要这个大脑被占满着,它一定会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根本问题是先静下来。 

当大脑能够回应这个根本问题——让心静下来,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问:忙,左边是忄,和心神有关;右边是亡,意指丧失、消失。这里的“亡”和刚才说的忙得没工夫“死”,有什么不同? 

C:这里要区分对心的赋义。 

刚才咱们说心死不了,因为咱们给“心”的赋义是各种各样意识活动的内容;但当这颗心被理解为「一颗清空大脑的状态」时,“忙”就是说这样一个状态不在了。 

很多时候,咱们说「这颗心」,它指的是这整个机体,包括整个大脑、整个神经系统的运作。所以还得结合不同语境,超越不同语境来理解。

问:现在感觉忙是一个危险的事情。 

C:我们得看到这个大脑为什么要忙?是怕空着,怕什么也不是,怕没有了身份,没有了这个标签,大脑总想抓住什么,获得一种充实感。 

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不得已忙碌,但这个忙能否是为了不忙?而不是一直忙忙碌碌,让这颗心填满着,来追求那个所谓的充实。 

一颗繁忙的大脑最具挑战的事情,不是那些数不胜数的问题,而是静下来。当大脑能够不忙,其实整个的身心才有能量,才有行动。

大脑深层的寂静来自于放下


大脑深层的寂静来自于一颗果断行动的心,能够主动结束,在心理上结束。 

这需要大量的观察、魄力,因为它和想法是反着的。想法是总想延续、持续、扩展,所以总是停不下来,总是息止不了。 

只有一个勤奋的大脑,全然地观察,直接感知更是直接行动,心理上结束一切,那大脑的空间才会到来,各种不可言说的事情才会发生。 

整个世界由想法带来的构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细微,但凡大脑接受了这些框架,这个过程中,一定是遵循、模仿、追逐、实现,那结束变得异常的困难。 

反过来,那样一个状态居然特别惧怕结束。因为有太多执着的东西,太多能够带来愉悦,各种打着“安全、满足”等各种标签的愉悦。 

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不是去正当化什么,也不是去谴责什么,而是大脑能够和根本问题呆在一起——在这个由想法所构建的世界里面,清空放下一切,变得尤为重要,也尤其困难。 

但对于一个严肃探索、用心发现的大脑,没有退路;要解决一切问题,没有退路。 

唯一的出路,就是心理上能够结束,能够放下,那大脑才可以重生。 

奇迹需要每个人亲自验证,亲自发现。言语只能说到这里,再说下去,那份言语只是去破坏这份寂静。 

咱们在奇迹中相遇。

必须遵循吗?能否敢于突破?


问题是这颗心必须遵循吗?有没有可以突破的地方?能否敢于突破? 

能否去亲自看看这个事情本身,我该如何去突破,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一味地去按照某些要求。 

能否去突破,能否放下所有的体面去突破它? 

在做中突破,需要一颗安静的心,能够去沟通,沟通体现在方方面面。 

突破,同时这颗心能否独处?不受周围人的影响。 

亲自发现,转换,转换所有的局限,而不是被局限所局限。 

突破,这些条条框框都是文字,没有所谓的应该是,不应该是,切实际,这叫切实际。 

突破是去看到这些真正的不合理的地方,亲自碰,亲自去看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方式来做。 

敢于突破,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这对应着深切的关怀。 亲自突破这些条条框框,这么做本身就在传递无限的信息。

不属于任何群体


这个世界的人,构建了无数的团体,从家庭到单位,从学校到社团,从公司到组织,从团派到政党……

人类在想法里面构建了无数的群,但当一个人用心地观察,审慎地理解,ta一定会看到,无论是什么样的群体,冲突、隔阂、矛盾、不解,层出不穷。

 这些群落,带来一种在一起的假象。实际上,这个陷入想法的大脑总在分崩离析。 

看似在一起,却恍如隔世;看似经常相见,但实则形同陌路。 

在想法的世界里,人永远不可能在一起,永远有隔阂,想法的无限划分,这是必然结果。 

这样的活法所对应的令人绝望的孤独,也是整个想法无序蔓延的结果。 

一个人能否清空这个意识活动?不再被任何的想法框架所束缚。 

那这个人不属于任何的群体,而所有这些不属于任何群体的完整独立的人,却能凑巧在一起。 

巧了。 

真的是巧合吗?

谈谈预先安排、纾解压力


问:最近在准备一个考试,感到压力、紧张,也感到整个想法框架对身心的影响,或是危险,更是感到在想法里提前安排、打点好一些事情的必要性,让身心免于受累。 

 在这方面,Cico其实你常常能提前安排,纾解压力,能否谈谈你的体会。

C:“提前”两个字,非常危险。 有前就有后,这带来想法的移动, “想着提前”是很危险的。 

大脑能够「做到提前」和「想着提前」是两码事。 

能否把“提前“两个字扔掉?因为现在谈它,一定会存在“想要提前”——这样一个细微的、隐蔽的,但的确存在的思维倾向。 

关键不是在“我要怎么提前”,核心点不在这里,而是大脑看到整个社会的危险,大脑才不属于这个社会。 

但凡大脑属于这个社会,这个大脑本身就是危险,它岂能看到危险? 

所以,一个人能否让整个社会心理框架从自己心里彻底根除、瓦解,这个大脑自然变得鲜活。

看到社会的荒谬,层层套路,层层枷锁所导致的能量耗散,让整个身心完全塌陷、萎靡,看到这个危险。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才能去直面最为实际的问题,那个实际问题不是“我如何有房有车有钱”,那个和实际问题没有关系。 

实际问题是一个人能否活在这个社会,但和这个社会不相关。回应这个根本问题,大脑在未知中自然有它的秩序,自然会有明智的行动。

保持未知


大脑保持未知,意味着清空所有的意识活动,不是忘记,不是失意,而是没有画面的滞留。 

你看,大脑非常容易陷入细节里面去,想法总是可以无限的划分,产生无数的细节,也就是各种细微、具体的相。 

细节以及各种各样的神经冲动,一揉搓,大脑就困在细节里面去。这个状态非常的精明、小气,用老子的词语,叫察察。你看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 

这里面充满了冲突,充满了问题,因为这样一个过程意味着大脑一直在使气。 

大脑走出已知,其实就是即刻不使气,那大脑才可以自己从一切细枝末节中走出来,大脑才可以回到一个大气全然的状态。 

但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套路非常的深,大脑需要通盘的观察和理解,清除一切套路。那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才可以充分地运转。 

让这颗大脑自然处在未知中,那些已知才可以适得其所。 

老子说,这些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所以你看,自我就是这样的困难户,困在已知中,居然害怕“未知”,因为ta所害怕的“未知”,依然是一个画面,依然是已知。所以,这个自我一直在“为”,一直在竭尽可能来阻碍大脑走出已知。 

善,在未知中。 

所以,熄灭这个自我,走出这样一个困难户的状态,是一个人一生的头等大事。此刻,你在解决它吗? 

战争是整个人类想法冲突的最终展现


Cico:战争是整个人类想法冲突的最终展现——杀戮。 

从个体想法的极端产生的残酷行为,到整个人类有组织的杀戮、伤害,可见,当人类把想法当成真的时候,它所产生的极端暴力,在人类过去上万年的历史上,反复上演。 

人类在想法里面所形成的权力构架,得益于每个人都在遵循模仿,让少数自我们能够恣意妄为,战争、杀戮也变成少数人决策的结果。所以,这样一个框架所对应的恐怖和这种残酷,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因为每个人都在遵循,都在模仿。 

所以,一个人能否从一切框架中走出来?让这个腐朽的世界不再相关。 

想法制造了无数的隔阂、对立、不解,它所产生的冲突,所对应无法发泄的冲动,最终产生了杀戮、杀害。 

让这一切能够息止,意味着一个人要彻底根除一切暴力,这意味着通盘的观察、勤奋、用心。 

问:如果战争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地域? 

C:列位,当你内心没有任何暴力的时候,并且这个状态是你一直的状态,你知道该怎么做。你谁也救不了,能做的就是远离战争,远离杀戮。 

平时,你内心没有任何暴力,你的精神层面、你整个人已经在远离战争,当战争发生在你的身边,你需要做的就是物理上远离战争。

问:什么是反战? 

C:反战是另外一种自我表达,给大脑带来一种正义感,但实际上没有解决任何问题,没有阻止过任何战争的发生,因为根不在那里。 

看到人类这样一个荒谬的局面,战争不可避免,它总是在发生。 

如果每个人都是老子,仗打不起来。 

现在极个别人是老子,这话是说给极个别人听的;如果每个人都接近老子的感知,这话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清空所有意识的内容,这叫做正


列位,每个人的生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邪,可以说是邪气横生。但是不要对“邪”这个字产生偏见和反应,因为在我们当前的语境下,这个字有各种各样很邪的联想。 

我们去理解什么是邪? 

大脑被相困住,被各种各样的思维套路困住——寻求所导致的神经脉冲闭环,让大脑一叶障目,产生各种各样奇特的行为,那这个世界奇葩层出不穷。 

看到这一点,大脑能否走出一切的思维套路?大脑能否处在一个全然的状态?清空它所有意识的内容,那这个状态,叫做正。 

当一个人处在这样一个状态的时候,ta才可以理解什么是邪。 

同时在这样一个正的状态下,才可以压住各种的邪。这才是邪不压正,扶正祛邪。 

这个世界各种的机械性回路全是邪,当一个社会基于各种机械性回路构建的时候,能不邪气横生吗? 

别人的各种邪,一个人该如何回应? 

这个回应不是言语的回应,而是来自实际行动,那就是让整个身心正直。 

做一盏明灯,照亮黑暗的地方。 

这一切都在言语之外,但它的确在发生着。 

能说的都说了,剩下的我们每个人亲自感受到,这个叫「在言语之外」。

什么是根本行动?


Cico:列位,这里咱们所说的行动,不是想法所带来的行动;那些想法所带来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有它的位置,但这里我们说的是整个内心、大脑根本的行动,理解并贯彻这个根本行动,我们生活中那些想法对应的行动,才可以适得其所。 

那这个根本行动是什么? 

结束、清空,这就是根本的行动。 

这个行动跟想法没有关系,而是来自这个大脑直接的感知,看到套路,看到根本危险,果断决绝地行动,让这个套路息止。 

那这个行动的发生,意味着大脑不会深陷,不会围困,这样才可以游刃于这个想法所构建的世界里面;那基于想法的行动——在这个框架下、文化下、特定的事务中——才可以散发智慧的光芒。 

否则,各种的行动都是鲁莽,都是无知,一塌涂地,让整个的身心困在里面,陷在里面。 

所以,这个根本的行动就是让大脑能够处在未知中,不让相滞留,不让画面滞留,只有这样,大脑才可以处理已知,让已知适得其所。 

那这样,咱们再谈想法世界所对应的行动,那里才会有明智的行动。 

结束、清空,做到这个东西,不需要时间。 这个大脑放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放下一切执着,和时间没有关系。 当大脑看到为什么放不下,去关切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脑不会说“我做不到”。

当大脑不去关切根本问题——为什么放不下——而是接受了这个放不下,没有拿出能量去解决它,产生一种“做不到”的结论。这个结论反过来,继续妨碍一个人做不到,这也意味着根本行动没有发生。 

冥想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列位,当你这样关切的时候,冥想已经发生了。

那全然、无为,是这个关切的根本。在这样一个关切的过程中,根本的行动发生了。

真相不是知识,重在心行


大脑得通盘观察,理解整个想法的活动、意识的活动,远离危险。 

当大脑靠近危险、接近危险,出现状况的时候,能否即刻停下来?即刻放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让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即刻充分发挥,让问题在未知中瓦解。

在已知中寻求解决问题,只是增加更多问题。 

这样一个“东西”,它不是知识,它不像知识那样可以习得、可以积累,而是来自于大脑在生活的每一刻果断地行动,在行动中亲自验证。 

 一次又一次。 

只有这样,生活才可以和真相为伴,那份感知没有被扭曲,那份清晰伴随着这份感知。 

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知识,都不可传授,但一个人可以亲自去发现。 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亲自与真相为伴,那这样的生活本身就是真相。

人生是一场抛弃的旅程


心理上抛弃一切,放下一切。

这颗心捡起东西太容易,这颗心放下一切,抛弃一切,需要这颗心果断的行动。 

什么是果断?果断意味着打破想法的连续性。果断也意味着无为,从有为到无为,之间只是果断,从有到无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即 刻 从 有 到 无。 

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东西,物质、想法、名声、财富,这颗心能否不染着?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这颗心能否不为诱惑所动?果断地放下,不追逐,不依附。 面对这样一个总想捡起的倾向,这颗心能否无为? 

无为,便是这场不断抛弃旅程的核心。这一刻,每一刻,能否无为?


自由在想法之外(冥想技术引导)


(一声长罄)(敲木声) 

自然地吸气,

自然地呼气,

不需要控制,

呼吸自然地进行。 

(30 秒) 

现在把双手或者一只手放在头顶上,把手当作梳子,来回梳理,感受手指和头皮接触产生的感觉。 

(30秒) 

现在恢复到静止的坐姿。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并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或是鼻孔的凉爽,或是身体的膨胀,无所不包,全然地感受。 

(30秒)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你呼气,并感受空气离开身体的感觉,或是鼻孔的微温,或是身体的回落,接纳一切,用心地体会。

 (2分钟)(敲木声) 

若想法浮现,自然的放下,继续感受呼吸,在自由的气息中观察,让想法自生自灭。 

若想法又浮现,再自然地放下,继续感受呼吸,体会合适地关注。 

(2 分钟)(铃声)

(2 分钟)(铃声)

(2 分钟)(铃声)

(2 分钟)(敲木声)

放松一下注意力。 

想法总是局限的,充满了各种的对立,各种的非黑即白,各种的是是非非;内心便充满矛盾,困惑。 

一颗困惑的心,不自由;一颗不自由的心,困惑不已。 

想法可以想象自由,可以渴望自由,然而那种“自由”只是一个概念,由想法钩织的画面,所以依然是想法。 

当一颗心被困在“自由”这个概念里的时候,这颗心不自由。 

自由自在一定在想法之外,这意味着一颗安静的心,放下对各种想法的执着;没有执着,内心也变得安静,恢复自由。 

一颗自由的心,不是去追逐什么梦想,而是安然过好每一刻,平静,快乐,自在,在此基础上,去行动,一切才皆有可能。 

最后,动动手指和脚趾,挤挤双眼,恭喜你完成了本次冥想练习,祝平静,快乐。 

(一声长罄)

放下一切想法、一切执念,亲自看看会发生什么


当大脑陷入到画面的追逐时,那它就被无数寻求所对应的各种冲动所困,因此,画面变得无比的真实。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指着画面活。所以有无数的分裂,各种的部落、群体,各种的对峙,各种的隔绝。 

所以,这样一个状态,大脑极其得躁动,从各种的画面中寻求满足、安全和信任,但这颗心始终获得不了那种确信和安稳,这颗心总是有各种的疑虑,各种的揣测,这一切依然是这颗心躁动的表现。 

一颗心能否看到这整个的过程?能否致力于让这颗心静下来,让所有的冲动、躁动,在无为和全然中,自然地息止。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个人得有魄力,在心理上放下一切执着。 

执着的不都是画面吗?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框架、奖赏、地位、名声,不都是各种各样的画面吗? 

对应着应该是、不应该是,画面之间有无数的比较、衡量,陷入画面,这颗心不可能静下来。

但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统统地放下,这个需要时间吗?“给我点时间,我能放下“。 

能否看到这个荒谬的地方?需要知识吗?“告诉我该用什么方法放下“,能否看到这个荒谬之处。放下,统统地放下,跟时间无关,跟知识无关。 

为何不先放下?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但放不下,我们整出无数的理由。整出无数的方法、法门、路径,好像能够引领我们到达那个可以放下的点。

 但此刻本来就可以放下,统统地放下。 能否有这股魄力,能否跟整个大脑在放下那一刻的跌宕起伏为伴。 

能否先跳下来?所以,一个人能否让这个真正的行动发生。在这一刻,没有选择,没有退路,放下一切想法,一切追逐,一切执念,亲自看看会发生什么。

为啥会后悔?第六个烧饼的故事


最近花了4个月,费尽周折解决一个事,然后大观说,早知这样,那前3个月按兵不动,直接第4个月发力多好。然后Cico的一段评论,引发一阵爆笑,由此有了今天的内容——

Cico:一个人吃六个烧饼才饱,花了六个烧饼的钱,然后说:“哎呀,早知直接吃第六个烧饼了,还可以省下五个烧饼的钱”。

别看这个故事很弱智,但是列位,在我们人生中,各种后悔情绪,只要仔细看,跟这个是一样的。只是说一个人执念太深,一直看重于ta所执着的东西,所以看不到“后悔状态”跟“吃第六个烧饼”是一回事。

人把第六个烧饼概念化之后,就出现一个荒谬局面,或许下次ta去饭店,和老板说,“给我来第六个烧饼”。

老板说:“啥?”



问:那在冥想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进阶的过程?有渐修,才能顿悟?还是这里不能随便联想?

Cico:在这个地方,有些人可能把它和时间、过程联系在一起,这地方一定得小心。

首先,渐修、顿悟,不能谈,为什么不能谈?凡是涉及过程变化的东西,一谈容易变成心理时间,着了相,产生各种的次第,这都是想法、语言所制造的欺骗,说白了,这是不合适的关注。 

一切在未知中变化,如果你想在已知中知道怎么变化,获得确认,完了,这就变成各种精神领域的东西了。进了那个套路,可危险哈。

咱们说吃烧饼,这里的时间是物理时间,吃东西,一个烧饼接一个烧饼,这是物理时间;把胃填满,血糖升高,然后不饿了。

这个物理时间没有问题,但是忽略物理时间,也是大脑想法捉弄的结果。

问:把不存在的心理时间,当作存在,是问题;把存在的物理时间,当作不存在,也是问题。

C:是。

心理时间是一个概念,是以我为中心的想法的移动;意识不清空,这个心理时间产生存在的假象,那人的整个行为就会出现扭曲。

当大脑被心理时间所困的时候,ta自然也容易忽略物理时间。这个吃烧饼的人,是一个自我被心理时间所困的人。 

所以大脑需要清除所有的心理时间,意味着熄灭这个我,ta才可以看到物理时间,才可以看到整个想法的移动。

意识熄灭后,这个“我”不存在,“我”就不再连续了,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时间了,大脑才能看到物理时间——人的成长、各种的变化、技能的获得,包括吃六个烧饼才能吃饱,这里面都包含着物理时间。

所以,大脑能否不被任何的意识活动所占据? 

能够清空,能够直接感知,那自然能看到什么是心理时间对应的各种假象,什么是物理时间。那这样的状态,大脑不可能后悔。否则,一定会执着于吃第六个烧饼,那后悔变成了生活的常态。 

如何活在这样一个坚硬的世界? 


这个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深陷自我的囹圄,有无数的自我投射,基于自己的体验、结论、拾得的影响,各种的创伤所遗留的行为,在不断地建起更多的墙。 

美其名曰为保护,但实际上,这个监狱是越累越厚。在隔绝中,问题从来就没有减少过。 

作为一个能够清醒生活的人,如何在这样一个坚硬的世界活着? 

需要委曲求全吗?显然,面对无数自我各种的、独特的墙,这颗心没有任何退路。各种的委屈求全,最终只是让这颗心冲突满满,深陷在和自我的纠结里面。 

那这颗谦卑的心,这颗清晰的心,这颗充满能量的心,能够去撼动这一颗颗坚硬且脆弱的心。 

撼动、拆掉这些墙,所有人都自在。尽管自我总在想法设法垒墙,捍卫这堵墙。别忘了自我就是那个困难户,自我在,没有人自在。 

那一个人的人生,能否活在真相中? 

什么叫震撼出场?就是撼动每颗坚硬的心,把墙拆掉,没有阻碍。 

老子说「无有入无间」。

不要想着变成任何人


不要想着变成任何人,你想要变成的那个人的状态,背后对应着大量想法的活动,也对应着各种的盲目,结果是”恰到好处“,才有了那样一个状态,那个不可复制,任何复制只是徒劳。 

人的意识活动和言语表达,总是报喜不报忧,真实的情况,其实你是无法通过言语来知道,你只能亲自观察、亲自感知。 

不是通过表象来获知,而是需要一个人亲自观察,超越表象,看到实质。 

这个世界无数大脑有各种的盲目,不同的盲目配合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一个人有那样一个状态,或许是令人羡慕的状态。 

但这跟一个人在当下,ta的实际生活状态是不一样的。看到一个人的实际状况,也就意味着看到自己的实际状况,那大脑不被幻象劫持,而是致力于觉醒。 

通盘的理解,通盘的观察,大脑才可以触碰未知,活在未知中,这跟盲目不一样。盲目是意识不到,但当大脑真的活在未知的时候,用老子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不要变成任何人,而是致力于这颗心没有盲点,通盘地观察、清晰,让大脑从一切已知中解脱。

享受平淡,每天都是节日

在整个人类的意识活动中,什么是节日?通过各种的刺激、满足和愉悦,在短时间内,集中地共鸣、烘托,产生一个极具影响的场域。 

生活体会不到那股平淡的滋味,充满了冲突、问题,所以这个愉悦变得愈发的重要。

 倘若一个人能够平静地生活,能否享受那个平淡但甘甜的滋味,每天都是节日,而不是每年就那么几天。

想法里的节奏 ≠ 神经系统的律动

我们这个世界的节奏,全是来自于想法的活动,对应着大量的寻求,大量应该是的画面,这个节奏几乎主宰了每个人的生活。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节奏。 

大城市的节奏,就像漩涡一样,来席卷更多人,吸引更多人,这颗心被这个节奏裹挟得躁动不已。

当这颗心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节奏就跟不上了,就会出现各种的连锁反应和问题。 

但很多人却想着去修复这颗心,回到这个节奏上来,但却不去亲自发现这个节奏背后的残酷、麻木、盲目,以及对整个人性、整个世界、整个地球的毁坏。

所以,你看人的这样一个生活的节奏,它是机械性的;想法是机械的,所以这样一个节奏转起来停不下来。 那一个人能否看到这个节奏的残酷、暴力和隔绝?

看不到,为什么?

难道是因为这颗心没有看到、感知到,这整个大脑、整个神经系统的律动; 难道这整个的身心依然被节奏裹挟,这个节奏在压制整个神经系统的律动? 

当这颗心亲自感受到这种律动,当生活基于整个神经系统的律动,那这个生活才是自然的,也是天然的,也是清醒的,也是充满关爱的,也只有这个状态,ta才能看到各种想法所制造的节奏的残酷。

整个神经系统的律动,就像老子所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第25章),一切的问题都会瓦解。

但这个被节奏裹挟的大脑,有了无数的为,总在破坏大脑的律动。 所以,问题总在滞留、叠加、累积,这样一个大脑可谓强,

老子说嘛,「心使气曰强」(第55章)。

整个节奏的构建,意味着大脑一直在使气,所以一个人能否亲自发现,亲自看到使气,大脑不使气,去触碰这个自然的律动,那一个人的生活,能否基于此展开?

看到交换的问题,能否不争


Cico:自我世界把一切资源都把持了,在自我视角下,一切都是交换,所以人的基本需求、根本需求,在根深蒂固的交换视角下,被淹没了,也变成了交换的筹码。 

交换,对应着利益,对应着愉悦,对应着满足,但交换中,只有自我隔绝;在交换中,个体意识在不断地被加强,人与人的界限被凿实。 

所以在交换的大前提下,那种碰撞、那种隔阂,让大脑往其它方向逃,这也变成了个体意识的发展,深入到各种自我的活动中——体验、幻象、经验、知识,隔绝变得越来越深,不可调和。 

这样一个状态,被想法裹挟着,带来非常具有杀伤力的节奏。这个自我隔绝的大脑忙碌着,每个个体都不可接近,所以彼此更加远离。 

所以你看,交换,通过货币,变成隔绝自我的联系,但实际上在延续、加强自我隔绝。 

这个大脑清醒,看到了这个世界的问题,那它自然知道该如何活在这个暴力的、荒谬的世界里面,如何保证最基本的需求,但不卷入到自我无休止的事端中,那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生活的艺术。 

问:你说“它自然知道”,但此刻我还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活在这个世界上? 

C:你的生活要真正地切实际,看清人真正需要什么,根本需求——吃、穿、住;围绕根本需求,看看生活怎么展开。 

这个根本需求是为了保证大脑神经系统不受扰动、安全,同时不坠入到想法所构建的那些无休止的愉悦和追逐中。因为在追逐中,在逃避中,大脑又忽略了让大脑安全的东西——那些根本需求。 

问:自我世界都在争,怎么办? 

C:大脑能否不争? 

在实际情况中,这颗不争的心,在面临实际情况的时候,神经系统的智能自然发挥作用,从自我的世界里面,汇聚资源,把资源流向该流的地方,顺便解决自己的根本需求。 

得看到,这颗心知道什么是善,它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善,也得看到自我总是被“逼着”行善。大家自己体会吧。 

所以,不让善泯灭,大脑就不会失序,具体做什么不再是问题,因为善是最高准则。 

问:那什么是善呢? 

C:这个大脑能否清空?在全然和无为中清空,那这个大脑自然知道什么是善。 

别忘了,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忙的状态很暴力,不可靠近


这个世界忙啊,忙变成正当理由了,忙的人,也假设别人忙,也希望自己的忙能得到理解、宽恕,但仔细一看,这个忙是什么?为什么要忙?

如果我们不去理解人为什么如此忙,这个忙就容易变成借口、逃避、掩饰。

其实你看,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发生的事情,大脑随便动弹一下,就忙起来了。

这个聚特别容易发生,聚上加聚,深陷进去,出不来,就这样一直忙下去。

这个忙带来一种充实感,忙中需要愉悦,所以追逐成就、效率等等,变成了忙中必备。

这个忙可以帮助一个人出逃,逃避问题,逃避这个现实,但这个忙吸附了大量的能量,想法的活动所制造的节奏,让大脑被这个想法的节奏所困。

所以人其实很焦躁,停不下来,一停下来,那无数的冲动让大脑惶恐。但忙中都是乱象,忙中充满了差错。忙中衍生无数的疏忽、大意,忙的状态其实很暴力,不可靠近。

忙碌的大脑想要做好事,但它做的任何事情,本身就具有杀伤力,因为忙本身就是问题。

不忙,能够停下来,这是真功夫。因为这意味着完整的观察、理解,没有任何的逃避、演绎。那这颗心没什么恐惧,没什么困惑,它为何要逃?

忙的意义在哪里? 

看清了,大脑发现,一个清醒的大脑,清晰为伴,智慧加持,行事果断,招招奏效,胜过忙乱不堪的生活。这颗心不忙,忙碌才不是事;忙,也不再是借口,因为这颗心能够即刻结束忙。

钱,是人类所有困惑的集中体现

钱,是整个人类所有困惑的集中体现。 

钱,对应着衡量、比较、追逐、欲望,疯狂地赚钱,极尽可能地省钱,结果就会导致金钱的积累、财富的积累,变成”我“的一部分。 

钱多了,怕贬值,害怕各种人惦记这些钱;所以大脑就会有恐惧。 

所以你看,有钱,也差钱,很容易发生,或许这个差钱是导致ta有钱的原因之一。 

钱有了,但差钱的回路还没有息止,大脑就一直困在钱的世界里面。 

没有钱,不差钱,不是问题,什么问题也能解决;有钱、差钱,问题多了去了。 

这个世界,有钱且差钱的人,不在少数,这让钱的位置和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显著,也自然是失衡、失序。 

所以,大脑能否不差钱?不差钱,不是说ta浪费钱,乱花钱,而是大脑理解什么是钱,看到它的极其的局限性,看到钱对整个人生的摧残,那这颗心才可以不差钱。钱,才可以适得其所。 

否则,那个差钱,就是寻求,在不断构建这样一个自我的活动。差钱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也一定对应大量的伤痛,因为寻求本身一定会制造问题。 

差钱,是一个机械性回路;不差钱,意味着大脑不机械,它意味着全然的观察。 

不差钱,内心自然富有;差钱,永远无法填补那个贫瘠的空虚的内心。

什么是想法?想法真的重要吗?


你看,我们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把能量都用在了由想法所推动的各种事情上。

这样一个能量的流动,意味着想法极其地重要,这变成了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大脑运转的前提。

但却没有拿出这份谨慎、严肃、谦卑的态度,去发现什么是想法,为何想法如此重要,想法真的重要吗?

想法是如此容易地生成,无序地生成,胡乱地生成。被想法推动,或去实现一个想法,那各种的神经冲动即刻唤起。事,就来了。一个事接一个事。

那我们整个的世界,都是基于想法的构建,想法有它的位置,但想法无序地蔓延,无序地扩展,无限地分裂,无限地分化,很自然,想法超出了它的位置,因为想法已经太泛滥了。

想法的泛滥,体现在人各种各样独特的癖好、兴趣、特征; 

想法的泛滥,也体现在各种社会的规范、考核、要求中; 

每个人的大脑几乎都被应该是的画面、不应该是的画面所劫持,所以总在毫无觉察地情况下,把想法强加于他人。

这是整个世界的常态,但正常吗?

一个人的大脑能否不让能量耗散在各种各样的想法中,而是让能量汇聚,去探究、发现什么是想法。

能否让这样一个转变发生?

看似文字表述十分地简略,但这个改变的发生,意味着我们整个意识活动的突变。

什么是想法?它不是一个言语的答案,这不是考试,而是一个人在ta的生活的每一刻,能够时刻感知到,什么是想法,才不会被想法带走、被想法裹挟,想法才可以待在合适的位置上。 

说起来可能不起眼,它给一个人所带来的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也是无法想象的。 

在观察中,恢复寂静


人类的意识活动,实在是太造作。用语言、符号、相所承载的内容,对应着无数的寻求,无数的神经冲动在活跃着,稍一聚集,就产生问题、极端。 

这个大脑能否只是去感受、去观察,看到整个想法的移动,但不去追逐那个画面或排斥另外一个画面。 

也只有这样,整个的身心,才可以安住在这一刻,与此时此刻的场景为伴,去感受这个大脑的紧,来自不同方向的撕扯。 

亲自发现,亲自看到,什么也做不了,只是观察,因为任何的做,任何的为,只是让大脑又多了一个方向。 

所以只是这样一个观察,通盘地看到各种的寻求,看到语言永远不是真的,看到各种的相、想法的移动。在这样一个通盘的观察中,大脑自然无为,那神经系统的智能就会瓦解所有的方向。 

当这颗心非常寂静的时候,也是非常敏感、非常敏锐的时候,能量饱满,跃跃欲试,但没有任何的泄露。精力充沛,人生自然是生机勃勃。 

但你看,整个人类,去追逐各种的幻象,那里有满足、有愉悦、有虚荣,却舍弃了这个最重要的、最必须的东西,那整个世界一定是黑白颠倒。那个世界压抑、痛苦、困惑、隔绝。 

那一个人能否去回到根本——让这颗心静下来,放下手头、心头所有的追求、追逐,先放置一边。 

在无为中,在全然中,回到根本。

原地闭关

为何要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某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才能闭关。 

能否在此刻,在当下的生活场景中,这颗心,就闭关? 

原地闭关。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全然,是塞其兑。 

全然,是天衣无缝。

观察者是什么


观察者就是过去,这个大脑累积的这些经验、已知、结论、观点、偏见,等等等等。

这些东西的滞留变成一个滤镜,总在转录、折射、过滤这个大脑所接受的信息、看到的东西,所以大脑总在这样一个扭曲的状态里面,那这个大脑能否熄灭这个观察者的角色。

只有观察,但没有观察者,这也意味着大脑能否走出过去。在这一刻,一颗初心,完整地,通盘地,没有任何扭曲地,看到这一刻究竟在发生什么,这对应着大量勤奋的用心的观察。这颗心得静下来、闲下来。

大脑习惯于各种的为,这个为充满了追逐,也充满了逃避,这本身在压制。

当大脑不在为的时候,也就是无为的时候,这些藏在无意识深处的那些旧有的回路,才会浮出水面,大脑才可以看到;

大脑所一直逃避的问题,才会浮出水面,重新观察,看到实质,问题解决,那这些问题、伤痛也就不再是问题、伤痛。

一个人能够致力于这么做,大脑也是在熄灭这个观察者的角色,这对应着整个人意识的突变。能够把这个事情作为人生的最高优先级,这是魄力。

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把这个所谓人生的最高优先级,我们的人生才真正开始。无论做什么,这个大脑永远不脱离这个最重要的事情,那人生才可以在善中展开,一切自有分寸,这个人生自然充满了乐趣,也充满了意义。

和宇宙连接

这颗心能够跟宇宙连接,就是要清空整个意识活动,全都是假象。

什么是人与人连接的基石


是通过画面吗?是通过言语吗?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来往吗?各种各样的交换,各种各样的交互,这样真的能够连接人与人吗?

当一个人静下来,看一看这一生整个动态,人来人往,一切都是短暂的,各种的交往,要么是有着共同的利益,在某一方面,有特定的、共同的、相似的愉悦。但人总在变,这个被想法所包裹的大脑,它的意识内容也在变。

在这样一个不断的变化中,什么不变?

那份纯真不变。

但问题是,大脑是否还纯真?

纯,意味着淳朴、单纯,

真,也就是真实。

这颗历经岁月、历经沧桑的大脑,是否还纯真?

没有纯真,已经没有纯粹,也没有真实,这样的一个大脑,必定迷失在这整个混乱不堪的人生中,即便ta用心地交往、社交,也无法挽留任何的关系,因为这颗心不再纯真。

纯真才可以连接你我他,才可以连接每一个人。纯粹的是真实的,一定是纯粹的。 

那一个人能否回归纯真? 

这份纯真是人与人连接的基石,这份纯真是多么容易被淹没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面。 

曼谛悟思,这样一个事情也罢,这样一个东西也罢,旨在辅助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回归纯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曼谛悟思意味着那份纯粹、真实,所以纯真。因为纯真,因为善而产生的连接,没有目的,没有交换。这份关系真的很瓷实,不需要维护,因为这份纯真是对关系最有效的维护。 

一个人能否重新拾回这份纯真,重新感受纯真的力量,纯真本身就是力量,纯真本身就能量的汇聚。 

曼谛悟思辅助每一位用心生活的人,用心生活的有缘人回归纯真,回归质朴。 

与曼谛同行,意味着过一个纯粹的人生,真实为伴,与自然接壤,善作为生活的根本。

什么是冰释前嫌?

In attention, everything dissolves.

在完整的观察中,一切烟消云散。

理解恐惧


在观察中自由,在自由中观察。

去发现问题,这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想法本身就是危险。

观察,没有观察者,没有这个“我”。 

为何大脑总是抓住过去不放?

能否亲自看到,这个恐惧来自于哪里?这个看清的过程,就是消除恐惧的过程,也是回到此刻的过程。 

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理解整个恐惧形成、运转的过程。 

外表的忙碌、勤劳不能掩饰这颗心极度的懒惰。

心理层面的恐惧来自于想法,想法的活动滋生了恐惧。想法是什么?

什么是成功


问:什么是成功? 

Cico:如果你知道什么是成功,那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什么是成功,意味着大脑已经受到了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媒体都在宣扬成功,所以当你知道什么是成功的时候,问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大脑能否放下这些影响,不知道什么是成功,那问什么是成功,才有了意义。 

那什么是成功?不失败,便是成功。 

那什么是失败?那得看到这个世界,几乎每个人、大多数人,这个人生很失败,各种的问题,各种的恐惧、焦虑、困惑、隔绝、孤独,等等等等…… 

老子有句话: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无执,无失败。 

这个大脑充满了为,有无数的执着、执念,这样的大脑充满了问题,这个状态就是很失败。 

ta可以取得所谓世俗的成功,但整个人生统统地失败,ta的问题,ta的痛苦,ta的困惑,自己心里清楚。 

所以说,什么是成功?这个人生完全的不失败,它自然是成功,这样的人生,ta不知道自己成功,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是成功,这样的存在对应着无限的美,这本身就是成功。 

一朵花绽放,它不需要知道自己绽放着。 

 问:人生的能量往哪里去? 

列位,先保证人生不失败——在刚才语境下的不失败——这个是人生的前提,基于此,做啥都行,做啥也错不了。 

但只要有为、有执,做啥都会出问题。

每天晨起静观,聚气凝神,恢复元气

问:Cico,为什么你每天早上的第一件要事,依然是静坐/静观/冥想/调息,无论叫啥。 

Cico:想法非常的隐蔽和狡猾,所以让大脑通过调整呼吸也罢,安静也罢,给整个身心定定调,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自己。否则很多时候想法在大脑里默默地转着,它是一个机械的过程。 

所以在安静的过程里面,让大脑能够静下来,这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所以每天还得做。 

每天生活有很多事情,几乎周围所有人都在用想法,想法的局面、偏颇、狡猾,很容易把大脑带进沟里去。所以,静下来,很重要。 

这一天,在世间生活,想法免不了,但重要的是行动——打破想法的连续性,那静观、观呼吸,无论称它为什么,有它的作用。 

同时,大脑不要对它有不切实际的幻象,围绕着本质,让冥想技术适得其所。 

▸ 

问:你说的冥想技术是指什么?每天你在静观的时候,整个内心的动作是什么? 

C:去观察大脑的紧,感受呼吸,聆听周围的声音,觉察到使气,放下一切控制。 

在这一刻,即刻做起来,5分钟,10分钟,甚至半小时,更长时间。 

让整个意识活动,在全然中清空。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推理、思考,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 

即便睁开眼睛,回到生活里面去,让这个状态一直在,伴随左右。在安静的状态下,照顾好每个念头,让想法的使用非常谨慎,让合适的聚适得其所。 

▸ 

问:每天早上冥想半小时后,这个大脑能感到一种沉静从容,这一天应对事情的时候,不那么容易陷入反应。 

C:这些都是比较具体的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本质是什么?首先,大脑对本质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冥想技术。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咱们无法谈冥想技术,也不可能谈冥想技术。 

说白了,谈哲思、大话题,特别公开,反而谈冥想技术,是分享给“少数人”,真正去理解大话题的人,才可以合适使用冥想技术。 

但反观整个世界,冥想技术到处宣扬,求方法的人不计其数,这颠倒的,你看。 

问:有的人,静坐的多,哲思探究不够通盘深入;有的人,思辨多,但每天不怎么静坐。 

C:实际上,真正深入理解之后,安静、让大脑静下来,必不可少;深入探索后,已经是想法之外的事情,你发现,安静、静下来特别重要。 

所以,咱现在谈到冥想技术,是在通盘的理解基础上,包括Cico早上起来,无论叫仪式也罢,或是用四个字,可以叫作——聚气凝神。 

实质上,就是恢复元气,让这一整天从元气充盈开始。 

这个元气在,大脑自然不容易陷入到反应中,这个觉察很高。所以,呵护好这股元气,元气意味着能量的汇聚,能量不耗散于各种的机械性套路中。 

每个人按照具体的情况,让完全的安静纳入到生活中来。 

生,很重要;死,也同样重要。

什么是虚荣

Cico:这个世界,虚荣的人很多,那什么是虚荣?为什么要虚荣? 

虚,和实相对,荣,和辱相对,大脑为何要虚荣?虚荣给大脑带来什么? 

一个人虚荣,难道是害怕自己什么也不是?不愿看到自己什么也不是,所以要通过各种的贴金,来实现一种自我满足、自我哄骗,这里面有愉悦,所以,人就这么虚荣地活着,骗自己,也骗其他人。 

这个虚荣,不仅在一个人身上展现,也在各种的组织、构建中,甚至国家中存在;从商业到政治,各种的吹嘘中,也存在。 

这些最终归结为人本身的虚荣——实际上什么也不是,却不愿意接受什么也不是。那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我们整个语言的使用,也变得虚假,夸大其词。 

商业、政治,都在以各种方式制造一种虚假的美感,或是一种壮观、壮举,或者品味。从各种的品牌,到各种的奢侈品,这里面都有虚荣的影子。 

金钱,更不用说了,它所对应的所谓价值,变成了虚荣的筹码。 

所以,这一切都是自我活动的造作,自我觉得自我很重要,所以,自我因此而存在。 

但自我本身是个幻象,所以,一个人能否活得真实?接受真实的样子,没有虚荣,这个大脑才轻松、放松、自在。 

什么是真实?真,所以实;实,意味着确定的、确信的;虚,反而是充满了恐惧。

 所以真实的人,心里没有恐惧,很踏实,但这却让虚伪的人,后怕。 

因为真实的人,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的都是各种虚假。 

说到底,一个人能否把能量完全汇聚起来,去粉碎一切虚荣的状态,亲自体会「真实」是什么感觉。

不倒,不是金刚不坏,而是倒不了


不倒,不是画面,不是金刚不坏,而是倒不了。

倒不了,就是可以有扰动、有晃动,但就是倒不了。为什么倒不了? 

因为整个大脑的运转不基于任何固定的想法、套路,所谓的传统、文化、观念,各种的应该是、不应该是……只要不基于这些东西,大脑自然可以和不确定为伴。

在不确定中,大脑可以发现什么是确定的,这就是倒不了的根本。 通盘地观察,看到大脑中所有想法的移动,处理和每一个想法的关系,谨慎地起心动念。

当大脑能够不被想法所困,它自然能触碰这样一个真正稳定却不可想象的感知。 

这需要无为,更需要理解什么是无为——在无为中,也就是即刻停止寻求,和此刻状况为伴,才能看到整个想法的移动,息止各种的反应,才可以围绕本质问题推理,那里面有理解。 

本质问题就是曼谛悟思在探讨的所有大话题——自我、语言、想法、等同、爱、欲望、愉悦、恐惧、时间、生死、暴力、全然、冥想…… 

这些话题都指向事实——更需要一个人亲自感受到这是事实,这无比重要。 

基于事实的推理,才是真正的推理。真正的推理是为了清空,清空意味着能量汇聚,能量汇聚意味着慈悲、爱和自由。 

在那里,大脑才可以邂逅那份无法言说的确定感。 

自觉和觉他是一体的


一个人真的在自觉吗? 

自觉和觉他是一体的过程。在觉他中,才会自觉;在自觉中,才会觉他。 

当一个人真的去觉他的时候,ta对自己有无比高的要求,因为觉他的时候,一个人骗不了自己;骗得了自己,就没法觉他。 所以,live the teaching,知行合一。 

One lives what he teaches, one teaches what he lives.一个人按照他说的那样去活,一个人按照他活的那样去说。 

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我们整个人的意识活动是连接的,各种社会现实,分享大量共同的相,这个过程不可能独善其身。要么被自我剿灭,要么就是一盏灯,驱逐黑暗,光明和黑暗是不兼容的。 

黑暗的地方,没有光明;光明的地方,容不得黑暗。 

内心的状态就是这样一个绝对的状态,所以去描述这个东西的时候,语言会产生绝对性,但一个人必须得跳出语言,看到内心事实的绝对性。 

所以,绝大多数人困在语言里面,要么整出各种武断的语言,要么整出优柔寡断、不确定、摸棱两可的语言,这样的语言都无法指向真相。 

真相很绝对。 

所以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为什么很绝对?绝,就是没有错;绝对,就是对对,这是绝对的本意。 

体会老子、惠能、克里希那穆提、曼谛的语言,都是绝对的,因为它指向的东西是绝对的。

走出过去,卸下所有负担

一个人怎么才能放下过去?放下过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咱们重新谈。 

我们的大脑一直在累积,过去就是各种累积的结果,累积的反应,累积的情绪,累积的伤痛,还有累积的荣耀…… 

大脑一旦被琐碎的东西困着,那任何一个小东西,都会让大脑崩溃。 

所以,从小到大,大脑积累了很多问题,有了很多的触发点、导火索,一触即爆,所以人生特别的脆弱,「其脆易泮」。 

那一个人能否致力于清除所有的问题? 

这对应着去观察整个想法的移动,不去评判,亲自观察那个反应,hold住,不断地回到本质问题上来,去亲自拆解。 

拆完之后,看看还剩下啥,如果不是空的话。 

一个人能否勤奋地这么做 ?别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全是借口。有精力挣钱,有精力消费,为什么没有精力瓦解过去? 

过去,要么是伤痛,要么是愉悦,说白了,都是负担。你可以喜欢愉悦,但大脑依然觉得是负担,你静一静,看一看,心里清楚的。所以,走出过去,卸下这个负担。 

那个是真正地呵护身心,那个才是真正地做善事。 

走出过去,修善人生。

谈节日气氛

节日的气氛,来自整个社会,区域,传统,文化的意识共鸣,制造了一个短暂且集中的愉悦。节日即将到来,有期盼,期待;节日即将过去,有失落。一次次重来,一次次重演。

但一个人的平静喜乐的生活跟节日无关,尽管这样的生活,既不追逐,也不排斥节日。

然而,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生活,要么冲突满满,要么很是无聊,节日变得很重要 —— 得追逐愉悦,更是逃避问题。

以愉悦为中心的商业活动自然跟节日“接轨”,节日变得越来越商业化,通过各种的媒体造势,舆论影响,商业的世界也在制造各种的噱头,各种的“购物节”。

一个人的生活被各种的节日所包围,对应着各种的意识轰炸,然而ta的问题却在积累 —— 焦虑,恐惧,困惑,冲突,等等。

如果不是这一刻大脑放下对愉悦的追逐,亲自观察,看到问题,那大脑一定活在时间概念里,一直在拖延,逃避,其实也在累积问题。

活在这一刻,意味着果决的心行,把所有的愉悦以及恐惧放置一边,亲自发现问题,亲自看清,让大脑清空自己,息止一切套路,回归寂静。

一颗安静的大脑,自在,有爱,这样的人生每天都是节日。

谈“催”文化:真正的关心是让心自由


问:被催婚、催生,怎么办?

Cico:理解,一个人得理解这整个背后大脑在发生什么,不光是一个人的大脑,是所有人,是整个社会、文化中那个想法的移动是什么。

为什么“催”带来如此强的压力?为何这股力量如此之强势?当有这么多人,十几亿人,都在靠拢一个类似观念的时候,这个黑洞的磁场变得如此之强,那个共同去维护的应该是的画面,变得一个很强的心理需求。

这样一个集体意识,对应着各种各样共同的应该是的画面,直观上给一个活在想法中的大脑带来确定感。当大脑发现自己和这个群体不一样的时候,或者看到自己周围的人跟大脑中所对应的那个群体不一样的时候,那期待就来了,“催”就来了。

希望眼前这个人 和 自己大脑中所遵循的那个框架、那个集体意识保持一致,以免让自己觉得不安全;

而且保持一致了,大脑还有愉悦,“哎呀,匹配了,太好了”。

那“催”就发生了,能否看到“催”的机械性?能否不要去抵触,而是如实地看到。

当一个人决定结婚了,ta可以结婚;一个人想有个孩子,ta可以有个孩子,但能否和“催”没有关系?

一个人也可以不结婚,也可以没有孩子,能否跟与抵触“催”无关?能否让“催”跟自己不相关?

当大脑不被任何机械性套路所困的时候,大脑才真正有爱,才知道什么是关心。

去期待别人完成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让自己舒服,否则自己感到不安全,这是爱吗?

真正的关心,就是呵护这颗心,让ta自由。也只有一颗自由的心,才可以呵护、关心,因为这份自由本身走出了一切想法的框架,看清了想法的束缚。

看到了真正的安全不是来自于靠拢、遵循,而是自由。

只有一颗自由的心,才希望所有人都安全。这份希望也不再是期望,因为自由本身就是安全。

整个的节日、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时间点,对应着无数的机械性回路、套路,集中展现。那一个人能否hold住?平安地度过。

穿越这一切假象,让这颗心静下来,一颗寂静的心,不被撼动,怎么催也没用。

春节交互多,怎么办


这是在中国、西方都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在这个时代,人口流动、迁徙变得前所未有的大,个性化前所未有的强,人的意识活动变得更加的琐碎、更加的细分,言语的交互,变得更加的困难。 

因为言语的表达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差别很大,言语是一套说辞,有礼节,有愉悦,都是按章行事,维持表面和谐。 

这个东西无需谴责,「美言可以市尊」(市,流通交换;尊,尊重),但前提是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语言才可以适得其所,但现实情况是,隔阂很容易存在,所以言语交互变得很有挑战。

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人的距离感很强;在中国,物质的逐渐丰盛也增强了个体意识,这种个体意识也在加强。 

所以,无论春节、圣诞节,在愉悦的气氛下,可以给交互壮胆。你看,都挤在这个时间交互,平时不联系,借由春节拜年,或借由圣诞节互相寄送贺卡礼物,理解这一切,既不排斥,也不接纳。 

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否把这颗心打开,能否没有隔阂,能否一起看到那些本来显而易见的东西,但却因为每个人自我的视角,所以看不到那些本来显而易见的心理事实。 

所以,在节日时间段里,交互、言语、刺激少不了,但一个人在通盘地理解,完整地理解,hold住,看到事实,和事实为伴,一切言语、相皆为假象,不要往心里搁。 

平安度过这个“欢”“聚”的时刻。

反应不是行动,什么是行动


Reaction is not action, what is action? 

问:感觉自己现在很多的行为是对社会需求的响应,但那个不是真正的行动,真正的行动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能量总是用于被动的应对,而不是主动的行动。 

Cico:有主动的行动,意味着大脑要有发力点,发力点在哪里?大脑要致力于不让任何画面滞留。 

问:为什么去应对各种事情,因为不应对可能有后果,这种担心就让能量流向去应付社会的心理需求。 

C:恐惧嘛,害怕被惩罚。 

但问题是,大脑是否通盘地观察,整个社会全是想法,想法在压制和扭曲感知,通过言语可以传递想法,为什么大脑即刻做出响应,要么去实现那个画面,要么去回避那个画面。 

是因为大脑没有完全意识到整个想法的局限,对整个身心的影响?是因为有愉悦?有愉悦,一定有恐惧。 

真否定的时候没有恐惧,你也不在乎什么愉悦了。但为什么这个否定没有发生? 

问:否定在未知中,但恐惧在已知中。 

C:想法构建无数的圈套,担心害怕都在那个圈套里面,愉悦也在那里面,但整个真实情况不是想法。 

但问题是大脑能否有这个果决的行动,否定,不再纠缠。 

否则,这样一个状态无休止,今天换这个事,明天换那个事,事总在换,模式没有变。 

整个还是大脑被想法困住,因为在已知中,好像我办完这种事,能怎么着,带来莫名的确信;不办这事,能怎么着,也带来莫名的恐惧。 

放下想法,其实你真的不知道。 

只有大脑能够清空,不再有任何画面的滞着,通盘的否定,真正的行动才可以发生,否则不可能。 

一个人得看到这个严峻的事实。 这个大脑必须照顾好一切能量泄露的地方。

没事的时候,让大脑没有时间


Cico:没事的时候,把大脑放在timeless的状态里面。 Timeless是没有时间概念的状态,能否做到? 

那意味着相没有滞留,这样做的时候,自然是timeless; 也意味着回到身体感觉上来,回到呼吸上来,让意识清空,自然是timeless。

问:你说的意识是指什么?只是想法的活动,还是也包括身体的感觉? 

Cico:这里所说的“意识”是指以“我”为中心的想法活动,这是一个持续的的过程,因为这个“我”对应着各种的回路、套路,所以这个意识活动息止不了,所以一直在延续,让这个活动息止,特别重要。 

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活动能息止,那我们自然的意识活动,或者说崭新的意识活动,才会出现,想法才能适得其所。

问:能否拿掐你一下,带来的感觉和想法的移动,举个例子。 

Cico:你掐我一下,大脑能感知到疼,这个和想法没有关系,但之后,它会唤起想法的移动。 

比如说,之前我有个想法——“我不喜欢被掐”,那被掐的时候,感觉会唤起那个想法的移动,带来厌恶的情绪,这就是“我”的活动。 

即便你现在掐我一下,我没有厌恶的想法,这个身体能感知到疼,但实际上没有“我”的移动,很快就过去了。 

但例子总有局限,比如掐的很重,那我得看看咋回事,因为它唤起整个机体的物理不安全,它必然会进入意识活动——所以例子很危险,永远不周全,出问题。 

Timeless意味着未知,没事的时候,大脑处在那个状态里,清空这个以“我”为中心的意识活动,这个能量自然汇聚,才有行动,这个和一个人在已知中追逐娱乐完全不一样了。 

那这个真正的行动肯定指向消耗能量,但不再是耗散能量,因为那个“我”不在了。 

你可以爬山、跑步、做曼谛……各种充满美感的事情。

放纵和控制,都是使气 / 独处,走出大众意识


Cico:极度的放纵和极度的控制,本身是一个病态。

这里面充斥大量的使气,列位,放纵也是使气。

因为超出整个身体智能的范畴,都意味着想法的推动,那能通过想法来压制整个身体的智能,只有使气,这样一个状态,非常的暴力。

那这个暴力体现在方方面面,这个人会很锐利、很硬,这样的状态值得推崇吗?

一个大脑不使气,它不可能放纵,也不可能控制,只有自然、自在。但这个状态好像从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偶尔练练冥想、搞搞正念,也只不过和这个自然的状态擦肩而过,因为ta并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冥想。

真正的冥想意味着独处,
大脑从一切大众意识中走出来。

大众意识有什么?都是这种个人视角的、充满各种精神暴力的东西在传播、在传递,要么特别励志的、要么特别催人泪下的,要么特别温馨的,都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造作。

大脑能否不使气?人能否自然地存在,自在地活着。

那大脑就要远离这样一个充满幻象的大众意识,充满幻象,也就自然充满操纵、影响。

给大众编织幻象,对应着巨大的利益。用各种各样自我视角的口号、言语的钩织,来施加影响,来企图获得一种共鸣,背后对应着巨大的利益,却让自我意识变得更加的深入,真是造孽。

那些放纵和控制的画面,很勾引人、吸引人,都是博眼球,这些东西不能展现的。但没办法,这个世界是一个相的时代,通过制造相,来唤起特定的反应,这对应着大量的利益。

这些幻象会短暂地滞留、反刍,一个人需要亲自看清、亲自走出来,这个世界真的很残酷。

问:为什么还总想去碰这些东西?

C:也是媒体轰炸、宣传,周围人的影响,产生很强的想法的势能,所以很多时候,难以抵抗这股洪流,但大脑得走出来。

大脑能否不操劳


操劳是一个特别常见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大脑和想法的纠缠,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了不纠缠,大脑总是屈从于想法,那想法不断、事不断,操劳不可避免。大脑能否不操劳?

意味着大脑总是被想法推着,得去观察整个想法的移动,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其实一直在和想法解除纠缠,但你看人的意识活动,非常的疯狂,有各种的套路在转着、在形成着、在积累着。

整个神经系统充满了各种的“结”,结意味着聚,聚意味着堵,所以一个人能做的就是通盘理解整个想法的构架,完整地看到想法的移动,这样神经系统的智能才可以充分地发挥,去瓦解这些结,无论积攒了多少。

只要大脑真正的无为、全然,那整个神经系统在做这个事情。

大脑没有任何的结,任何即将出现的结能够即刻瓦解,那意味着整个大脑的通透、自由、大脑才不操劳,行动才可以真正地发生,或许这整个过程就是行动。

每个人亲自发现,亲自探索,曼谛能做的事情,就是辅助一个严肃的人,亲自发现,但重点是ta来亲自发现。

什么是人类的悲催(sorrow)


问:克里希那穆提在分享中,常常提到sorrow,比如说:

“We said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tent is these three principal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 fear, pleasure, sorrow.”

“我们说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本身,这个意识活动由这三条主线贯穿始终——恐惧、愉悦和伤悲。”

(4th Public Talk, Saanen, July 18, 1976)

Sorrow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指向什么样的内心状况?

Cico:Sorrow直译为伤悲,但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奈,一种重复,一种没有生机、令人无奈的局面,除非一个人亲自改变,否则一定是无可救药,这个叫sorrow。

那回到神经元视角,怎么理解sorrow对应的大脑状况,它究竟对应着什么?

大量的神经元活动,对应着能量的流动,当这些流动出现极端的时候,意味着大脑出现了寻求和冲动,意味着能量流动很具有冲击性,到处猛撞,同时迅速着上相、文字、画面,对应着很强的抓取感。

这对应着相的滞留、相的累积,意识活动的固化,对应着自我的活动,对应着个人视角、个性化、独特性、特点、特征,对应着不平凡,对应着自私,也对应着烦恼,也是整个人类的暴力。

你看,整个能量流动出现了问题,它不再通畅,整个神经元的活动不再鲜活,有一部分长期活跃、滞留,所以意识活动清空不了。

这展现在人身上各种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套路、执念……无论用什么词语,列位,能感知到吗?

当人的大脑以这样的状态存在的时候,那种人与人的冲突、隔绝,还有我们当今整个世界展现的样子,不都是这个状态的直接体现吗?那这就是sorrow。

当一个人真的能够看到sorrow,意味着ta要结束自己的sorrow,这意味着走出一切套路,大脑的意识活动能够熄灭,能量的流动也不再有极端,不再滞留,自然通畅,这就是鲜活,更是真实。

这篇内容可能比较深,很多东西是文字上不好传递的,需要每个人亲自体会,这对应着我们以往所有内容都在指向的东西,以及每个人亲自的观察和感受。

当一个人能够消除sorrow,能够完全依仗神经系统的智能来瓦解它,那这里面有无尽的美感,更生发出对整个人类的关怀。

让大脑邂逅那份寂静


Cico:接触这些内容,接触这些真相,
是让大脑真正触碰那个寂静的状态。

不是为了去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
无论那个问题困扰一个人多久。

但如果大脑之前是为了解决特定问题,
当这个问题被恰巧(部分)解决的时候,
这个大脑就容易迷失,
因为它忘了这个事情最终的、
最根本的宗旨——

让这颗心真正寂静下来。

本着这样一个内在宗旨,
那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不光那个所谓特定的问题。

这需要一个人亲自揣摩、体会,
回到根本宗旨上来。

此刻,莫轻易问,“怎么寂静下来”,
一个人需要通盘地观察、理解、清空,
让大脑邂逅那份寂静。

信受奉行


「信」意味着清空,内心清空所有的想法,这个叫信,否则各种生疑,那个叫不信。

「受」意味着感受、深刻的理解,意味着整个神经元层面有直接的感知。

「奉」意味着内心看到了真相至高无上,所以这颗心在行动,在守护内心的秩序,那这既对应着「奉」,也对应着「行」。

「行」就是即刻的行动,即刻的清空,这也对应着「信」和「受」。

看清自己的过程,也是对这四个字进行合理投射的过程。

花开花会谢,想法能否也停歇?


在自然界里,也有各种引人关注、博眼球,比如盛开的鲜花,各种的颜色,各种的形状,散发着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蜜蜂们、蝴蝶们纷纷前去。

这就是自然界的美景,鲜艳的颜色、香味,都在给昆虫、动物的神经系统带来刺激,引发关注,但花终究要谢去,这种绚丽不会永远持续,尽管每年会重复,在同样的季节。

但你看,回到我们的人类世界,各种的博眼球,各种的专注,各种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不光是那个外部世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是这样,所以这整个意识活动,从来就不息止。每个人陷在ta所关注的,去展现、表达ta所在乎的,那整个世界变得头晕目眩,熙熙攘攘,的确无法直视,惨不忍睹啊。

这就是我们整个人类意识活动不熄灭的结果,到处都是一片狼藉,到处是一片失序。

你看,现在互联网时代,屏幕泛滥,视觉泛滥,各种的绚丽、色彩通过各种的屏幕在不断地展现、传播,这已经违背自然了。因为我们的意识活动,这样一个失序的运转,也已经违背自然了。

这个意识活动,之所以能够如此失序,和媒体的宣传,教育的灌输,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影响不无关系。

这样的大脑已经无法欣赏自然的美,因为自然对ta来说,也只不过是个相,不如看手机上的图片方便。

而欣赏自然之美,需要一颗清空的心,从一切聚焦中走出来。让这个大脑真正静下来,回归自然,才可以欣赏自然的美,能够这样做,这意味着人生前所未有的紧迫。

在这样一个失序的世界里面,自然地活着,是一件很有挑战,但也是一个人一生真的、或许是唯一值得做的事情。

为何有这么多心理依赖?


Cico:我们人的心理世界,
为何有这么多依赖?
或许因为依赖,
所以构建了这样一个心理世界。

我们依赖的是各种的想法、
概念、信念、结论,
总之是各种言语、符号、相所构建的东西,
这个非常容易发生,因为方便。

这样做,大脑就犯懒,
犯懒更这样做,
所以大脑惰性展现在这里,
我们整个人类的条件依赖,
和这个是有直接关系的。

整个世界,不同的地域,
分成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说白了,
和这个也有直接关系,
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
只要有特定的思维模式,这个人一定有心理依赖。

大脑依赖,
意味着依赖的是已知,由符号、相、言语构建的已知,
所以心理依赖本身意味着活在已知中。

当大脑出现问题的时候,
整个依赖的链条就会崩塌,
人陷入各种的问题和绝望中。

一个人能否没有任何的心理依赖,
这或许是一个真正严肃的人,
用实际行动回应的问题。

当这颗心完全没有任何心理依赖的时候,
它才真正有所倚仗,
倚仗的是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

列位,我们得看到,
这颗心充满依赖的时候,
它看似能获得一丝的确定感,
但内心并不安稳,
因为它所依赖的东西从来不稳固。

但当这颗心不再依赖的时候,
ta才能发现、领悟到这整个神经系统智能的奥妙,
那个是真正值得倚仗的东西,但大部分人却未曾触及。

当一个人能倚仗这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时,
ta才邂逅这份无法言说的确信,
或许那份美感都来源于此。

真正的穿越,是在已知和未知之间

真正的穿越,
是能够穿越在已知和未知之间。

使用已知,但不被已知所困,如何让已知适得其所,这是一门艺术,或许是这个世界唯一的艺术。

实际上,已知对应着非常多琐碎的点,各种的精确,对应着各种片段式的信息,大脑很容易往上着,因为这些具象的东西很容易给大脑一种确信感,所以很容易附着和滞留,所以已知变成了问题。大脑就会通过已知去看各种新的事物,结果,新的事物就没有看到,因为完全被已知的滤镜所折射、所曲解。

大脑因此困在已知中,已知永远是独特的,因为已知来自无数的琐碎信息的组合。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困在不同的已知里面,大脑活动的范围很小。而且每个人之间,冲突很明显,隔阂很明显,一个人能否致力于大脑走出已知,才可以让已知使得其所。

大脑处在一个不染着任何已知的状态,也就是未知的状态,不是啥也不知道,而是「知、不知」的状态。

这个清空的状态,也就是未知的状态,大脑才可以使用已知,已知不滞留,大脑始终能够回到原点,那这就是穿越——穿越在不同的已知里,但最终的落脚点永远在未知,在原点。

当一个人能够放下已知的时候,再捡起已知的时候,那个已知和之前的已知是不一样的。

也只有这样,这个人才可以接触、使用知识,让知识适得其所,大脑处在未知中,这颗心谦卑,那任何的已知才不会去构建那个自我——对应着无数的傲慢、懈怠、自以为是。

大部分人困在已知中,困在已知所构建的狭小现实里面,困在那里,也没法穿越。

别人的已知跟自己的已知冲突满满,不可兼容,这颗心能够清空,能够在原点,那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可以让一个人接触各种的已知,并能够从中跳出来,能够理解不同人的不同现实;

但能够回到清空,与自然接壤,那这颗心充满了能量,充满了爱,也是真正的慈悲,更是自由。

没有任何追逐的时候,或许你会经常遇到它

大脑偶尔体验到那种超然平静的感觉,
体验就体验,没问题,
为何大脑要成相,要记挂它,然后去追逐?

或许,
当你没有任何追逐的时候,
你会经常遇到它,
但越追逐,越抓不到。

静下来,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大脑完全静下来,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所有伤痛、烦恼都没了。

「静下来」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很困难,困难在于大脑在和无数细微的事情纠缠。每个人都有各种烦恼,大脑只要静下来,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能够体会到整个大脑、身心的智能,这是给一个人带来确信和安全的根本。

整个社会保证物理生存是一方面,心理上的安全,来自不着任何相,整个智能能解决一切问题。

曼谛悟思旨在辅助一个人找到窍门,静下来,大脑需要亲自观察,从一切纷争中走出来。

清空所有的冲动


为什么一个人的大脑充满了冲动?并且ta整个的人生被各种的冲动所推动,说白了,这很机械的,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大脑的冲动从哪里来?

一个人能否致力于清空所有的冲动?

那一个人怎么从当下的生活状态里面,进入到这样一个回应本质问题的状态里面,那每个人得亲自找路。

冲动是哪里来的?

是因为大量的随意的起心动念?

大脑积累了大量对相的反应,一旦遇到相,反应就来了,冲动就来了,那这些相被商业、政治利用,被文化、传统、周围人利用。

大脑有各种的辨认、辨识、各种的相,想要去知道,各种的猎奇心理,跟这些有关系吗?

各种的计划、规划,想要去实现什么、达到什么,总有目的,总要去实现某个画面,你看,这背后大脑有多少冲动?

能否亲自发现,亲自照看到这些冲动,能否让它息止?

不是让它附着在某些相上,产生一种平静的假象,因为它迟早还会回来的。

有些人通过拼命工作,各种的填满,以求获得一种平静的假象,结果生活变得非常的疯狂,恐惧也在那里——害怕填不满,害怕达不到那种充实对应的平静的假象,背后是整个大脑的躁动。

能否让大脑安静下来?在安静中,亲自体会到,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瓦解一切冲动。

冲动瓦解了,着相也就没有了,它是一体的过程,大脑才能真正非常谨慎地使用相,这是咱们人做事情、思考的基础。

等待,为什么难受?

Cico:等待,为什么难受?

不难受,咱们谈这个问题干嘛? 

等待的时候,大脑究竟在发生什么?

是什么画面,让大脑在等待的状态中,一直在执着于它?去实现那个画面,无论是收到结果,还是收到包裹,还是什么事情到来,什么人到来,总之是那个画面要实现。

但问题是,那个画面无法即刻实现,如果能即刻实现,那就不叫等待了。

不能即刻实现,意味着什么?时间的引入。

那在时间维度下,有各种想法的移动,画面一直实现不了,但那个冲动,想要去实现画面的冲动,没息止,所以大脑就躁动,躁动就带来各种的感觉。

不舒服,不舒坦。

那我们常常做什么?我们常常忍受、坚持,但能否即刻解决这个问题,先放下所有的画面?

让心彻底地安静下来,把时间彻底给灭掉。

这样做,和实际情况的进展,没有什么关系;不这么做,只是徒增额外的心理负担。

问:在等待期间,做点别的,转移注意力呢?

Cico:不能放下相,所以要找其他的相,来塞满大脑,来回避和忘掉那个相,以实现无痛等待。

能否先静下来?

无论那个事情在物理时间上是否发生,但此刻,能否完全空下来,静下来?

理解等待的过程中,大脑发生什么;

真的理解了,大脑知道该怎么做。

不是咱们告诉你怎么做。

静坐,静下来,

果断心行,不去想这个事,有能量富余的时候,去做其他事情。

观察,跟那个状态待在一起。

这是最重要的——理解整个过程。

理解,意味着不要产生新的应该是画面——我不能有冲动,我必须放下画面……

而是理解整个过程中发生什么,那等待就不是个事了。

真正的教育,致力于心灵的自由

自由就是能够放下想法所创造的一切,才可以使用想法,不拘泥于任何的模式、套路,灵活变通,但却不失秩序;灵活运用,却又不失质朴纯真。

这样的大脑没有负担,自然充满爱。 

自由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略谈静观和大脑重塑


问:Cico,能否从神经视角谈一下大脑的重塑。

C:为什么人一直没有发生彻变?为什么旧有的回路一直在转,不同的想法内容,不同的意识内容,不同的相,但是那套模式本身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

这是很多人无法变化的原因,就是那套模式没有静下来。

静观就是通盘地观察、理解自己,看到这个模式;如实地观察,如实地看到这个模式的运转,本身就让这个模式息止下来。

当大脑不再有任何思维模式运转的时候,大脑变得完全的安静,重塑已经发生了。

归零,从零开始,归零不是失忆,而是大脑完全地安静下来,这个叫归零。

你看,这个世界大多数大脑不安静,想必这句话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大脑真的完全静下来,重塑已经发生了。

那我们可以说,静观是让大脑真正安静下来的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无论你叫它啥。

问:Cico,现在怎么看待静观和科学的关系?

C:在静观中,大脑熄灭它的个体意识,大脑能够感知到、观察到整个大脑的实际情况,这对应着客观、完整、如实,这就是科学精神的起始点。

问:大脑怎么能够触碰科学精神?

C: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话题,具备科学精神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大脑能够通盘的观察,能够意识到想法的局限,能够如实地、客观地观察自己,观察此刻大脑的实际情况,不被想法所左右。

这些想法包括偏见、结论、标签、称号、荣誉等各种各样文字、相所堆砌的东西,能够如实地观察自己,这意味着前所未有的坦诚、前所未有的谦卑。

当一个大脑具备科学精神,意味着它能够如实地观察,不被想法所影响和左右,那大脑才可以走出已知,不被知识、不被想法框限,那这样一个具备科学精神的大脑,才可以在未知中穿梭。

在未知中,ta才可以自由,在未知中,创造才可以发生。

为何无数大脑都困在自己的故事里面?


为何无数大脑都困在自己的故事里面,所谓的人生历程里面?

每套故事对应着一个独特的自我,独特的个人体验,独特的人生经历,大脑困在故事里面,困在自己的问题里面。

大脑的能量都用在自我叙事的运转,个人故事的持续,能量完全锁在那里。当大脑看到实相,或许能量完全的释放,或许所有问题都没有了。

为何大脑有这么多恐惧,它在害怕什么?

恐惧来自已知,已知带来恐惧,这个套路在几十亿人身上反复上演,这个套路能否在你我这里息止?

大脑感到安全和自我感到安全是两码事。

自我的持续本身是失序,整个神经系统在反抗。人为和自然的较劲,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着。

当大脑不再被想法、言语、画面、符号所困的时候,大脑只有感觉,只有感受。

感觉无论多么汹涌,那是大脑此刻的实际情况,能否不再用已知去定义它?

当大脑在感受实际上在发生什么的时候,整个神经系统智能在充分地发挥,大脑才能亲证这个奇迹。

一个没有任何恐惧的大脑,光明,正大,悲悯天下,理解整个人类的疾苦。

让这个大脑完全地自由,让能量不再锁在已知中,那里有等同、执着、恐惧。

这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魄力——不再模仿,清除一切心理框架,大脑能否没有任何的心理依赖?

完全跟整个身体的感觉在一起,没有言语,没有标签,不去分析,不去界定。只是静静地观察,在全然中一切自然地切换,完全的不使气,松下来。

只是观察,放下一切的言语。

内心能否独处?看到整个环境的险峻


问:Cico,这次回大陆刚两三天,有什么新的感受? 

C:再次被整个人类社会的恐怖所震撼,忙忙叨叨的,这种集体的失忆、集体的失明、集体的失聪,再次被震撼到。 

无可奈何。 

也深知到,这整个环境的险峻——咱不用险恶,用险峻。 人为何会变成这样?那一个人能够独自独处,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问:这点让 Joyce 有感触,之前在荷兰的时候,因为自己的亚洲面孔,总能感到自己不一样。不同人种之间,语言不通,所以更能鲜明地感受到想法、语言给人类带来的分裂和隔阂。 

但回来之后,这种感觉不明显了,因为从外面看来,大家都是同种肤色和样貌,说着同样的语言,差别没那么大,很容易被裹挟进这整个社会的节奏中。 

在荷兰的时候,对想法和语言很警觉,回大陆这两天,是有减弱的,可能和回来之后,过渡安顿时期,事情突然变多有关。 

C:为什么会这样?这里Cico先说出来,需要一个人亲自观察。 跟那么多人交互,那个文字、相、言语所形成的短暂的想法的场域,这个场域中有大量的相,大量的我的活动,不可避免的事情。 

有冲突,也有伪和的一面,所以就被这个共同的场,带进去了。 能做的就是从所有的言语交互中,走出来。 

大脑在那个场域下,就不再清晰了。 这是为什么一个人独处变得如此困难,有太多的事,积累了太多的事。 

有人说,我不得不这么着,不得不那样,结果这些理由让大脑继续”济其事“。 
结果生活方方面面有很多很多事,都停不了,那一个人被分割在各种的圈子里面,那这个大脑既有个体意识,也更有群体意识,问题都在这里——全都是套。 

独处,意味着大脑这里面走出来,ta既不是个体意识,也不会被集体意识所裹挟。 

 那一个人生活,ta的人生能否基于此,否则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忙。 

 所以,挑战很大。

什么是无为?


什么是无为?

这个词容易对应着一些画面,产生误解。
大脑特别容易成相,
相特别具有欺骗性,
但大脑爱上当。

无为不是不作为,这个非常明确。

无为来自大脑放下一切的控制,
而不作为来自控制。

控制来自于整个大脑想法的移动,
追逐想法、画面,去实现它,
这本身是暴力的根源,
也是自我隔绝的根本。

控制,要么各种外在的为,要么不作为。

整个世界的构建,基于大量的为,
各种的为上加为,
同时呢,配合着各种的不作为。

不作为 和 各种的为,
在一个方向上互相加强。

这都是整个大脑在想法层面的展现,
想法有它的位置,
但只有这个大脑真正的无为,
它才可以运用想法,
大脑才会有作为,
才可以让一切问题,
从失衡的局面中消失。

一切才可以回归平衡。
这样一个品质的大脑,有绝对的秩序,浩然正气,没有恐惧。
大脑在为,一定有恐惧。

各种外在的为,或者不作为,都是恐惧的直接展现。
在这样一个大脑 为 的状态里面,
一个人创造了无数的危机、困局,各种的烂摊子。
“烂尾的建筑”到处都是。

当大脑真的无为时,
一定是感知即行动,
那里面没有丝毫的控制。
善,才可以真正地焕发出来。

否则,人为和不作为,扼杀一切的善。

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因为 人为 和 不作为总是一个人的事情。
人人这样,相互模仿,这个世界也就这样了。

所以,大脑真正的无为是真正的负责任,
那这就是这个世界的一盏灯。

没有黑暗,才可以驱散黑暗。

真正的修行,没有画面,没有过程,没有时间


问:Cico,在曼谛的语汇中,你极少提到“修行”两个词,刚在公众号里搜了一下,在过去5年的日更中,只有5条结果:

一条是解读坛经,
一条是解读道德经,因原文都提到了“修”字;
还有两条其实是一篇文章,发过两次,是觉醒在此刻的直播;
还有一条是在空谈中。

为什么你极少提到“修行”两个字?


Cico:你看在《坛经》《道德经》中,提到这个字的时候,很少单独使用,都有前后文,包括觉醒在此刻,也是如此。

在大众语汇中,这个词常单独使用,这意味着不合适的关注。单独使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分强调,当过分强调这两个字的时候,意思一定发生曲解。

这个曲解包括了什么?有时候和宗教有些联系,有些人可能会倾向于宗教,有些人会排斥宗教,这个词会带来很多问题。

但你看,放下“宗教”两个字,“修行”这个词单独使用的时候所带来的曲解,它会引入这样一个时间观念,貌似要修行去达到什么状态,修行变成一个过程。

这跟大脑总爱成相、总爱正面想象,不无关系。(正面想象:想象一些积极的画面,我能达到什么状态,这全都坠入幻象。)

那去实现、去达到,那这个修行一定是充满了控制,那它一定有路径、有阶段、有方向,那这个词就毁了。

什么是修行?咱能否现在给它重新赋义?来纠正它的意思。
没有画面,
没有过程,
没有时间,
大脑在这一刻如实地观察内心里面、外面实际在发生什么。

这不是想象,不是应该是的画面,不是理论,不是观点,不是结论,当大脑致力于这么做的时候,它看到了,那它的「行」一定会发生变化。

那大脑能否看到,在这一刻,点在哪里?

点在如实看到此刻在发生什么,
「行」自然发生变化,
而不是去强调修行,
所以这是为什么这个词咱们提的很少。
因为根本不在这个词所指向的地方。

一个人能否去回应根本——也就是致力于发现这颗大脑在发生什么,经历什么?
如实地看到,
不经想法的扭曲,
这么做本身,
让大脑从一切套路中解脱出来——
这个不是时间,也不是过程。

那如果非得用“修行”两个字的话,
那这就是修行。

大脑为什么不喜欢被说教?什么是说教?


问:大脑为什么不喜欢被说教?什么是说教?为什么说教这么普遍? 

Cico:什么是说教? 

说白了,就是“我”以为“我”知道,我要告诉你,简称说教。实际上,“我”不知道。 为什么大脑不喜欢被说教? 

因为灌输的都是画面,被灌输了画面,大脑本身就产生反应,这跟洗脑有什么差别? 

我们整个大脑本身就在抵触画面的灌输,所以有的人在意这个事,就产生烦恼。 

为什么说教那么普遍? 因为大脑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知道,这个太容易发生。 

说白了,就是“自以为是”太容易发生,大脑不谦卑,那说教就异常容易发生。 

在说教中,大脑还能从表达中获得一种满足和成就,所以说教就会继续进行着。 

还有人觉得 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很多人这样想,结果就给说教提供了土壤。 

说教者的自我活动——我知道,你不知道,唤起了听者的自我活动——你凭啥教育我。那个场域下,都不谦卑。

但在一个真正严肃、坦诚的探索中,所有人都谦卑,谦卑意味着所有人都不知道。 

讲话者,他也不知道,所以他没什么可传授的,他只是邀请所有的参与者,一起观察、一起发现。 

我们所有人都是从不知道开始,看看我们能否一起发现,一起看到一些不可言说的,但的确存在的“东西”。 

或许这个过程,让大脑从一切问题中解脱出来。很显然,这个和说教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因为在活动中,讲话者主要在讲,而且他在讲台上,这个相很容易产生误解,实际上,这样做是方便大家一起探索。 

讲话者不是权威,他也不是在那个位置上指导任何人,只是方便大家能够看到、听到,这个和说教没有任何关系。

大脑真正需要的是自由……能否直接爆破硬核问题?

Cico:大脑真正需要的是自由,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 

问:为什么和想法纠缠起来,就不敢自由? 

Cico:因为一旦和想法纠缠,大脑就容易着上想法,产生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很多时候,还带来一种假的清晰感。 

这种感觉,大脑往往是依恋的,所以自然就害怕失去安全和稳定,所以恐惧就来了,就不敢自由了。 但同时,想法纠缠中,问题太多了。

所以,既得接受煎熬,也放不下想法所带来的那种安全感的假象,实际上是一种愉悦。 

那这个不解决,大脑又想找方法,去解决问题,来保留这份愉悦。 结果,大脑继续在想法中搅和,这个离自由越来越远,所以,大脑容易对想法上瘾。 想让大脑自由,必须经历这样一个“戒毒”的过程。 

想象的大脑自由 和 大脑自由是两码事。 

想着大脑自由,那自然出现各种的路径、方法、门派,但大脑自由是另外一回事。 

大脑放下各种的执着、依恋,本质上会经历各种的戒断反应,甚至大脑会害怕“自由”——因为大脑在放下一切的过程中,它又想要抓。 

一个人能否完全经历这个过程?否则,一定是叶公好龙,结果每个人的硬核,就是破不了。 

所以,这个问题,你必须直接爆破它,除了直接爆破,没有什么方式能够粉碎这个硬核。 

每个人的硬核,具体展现不一样;但这个硬核不碎,那意味着触碰硬核,一定会作凶,任何的修饰在硬核被戳的一瞬间,不再管用,硬核原形毕露。 

这个硬核一直在这里,任何事情都容易触发这个硬核。 

能否瓦解这个硬核?完全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愿意这么做。

放松,让神经元自然地舒展

放松 咱们放松一下

放 就是释放

松 就是松弛 松开

Fàng Sōng let's relax

Fàng means release

Sōng means loosen

放掉想法 放掉各种的画面

让整个的神经元自然的舒展松弛下来

这就是放松的本来意思

也是放松的最终意思

Let go of your thoughts, empty all kinds of pictures

Let the neurons naturally stretch and relax

This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Fàng Sōng

It's also the ultimate meaning of Fàng Sōng

你看 现代生活充满了各种的想法

各种想法的构架

各种的应该是 不应该是

However, modern life is full of ideas

The structure of various ideas,

various what should be, what should not be

活在这样一个构架里的大脑

神经元的活动异常的活跃

各种的思考 各种的计算 各种的衡量

让神经元的活动变得特别的聚

聚在某个区域 某个点 某个部分

When the mind functions in such a structure

Neuronal activity is abnormally active

All kinds of thinking, calculations, measurements

make the activity of neurons concentrated

concentrated in a certain area, a certain point, a certain part

每个人聚的区域不一样

这体现在每个人在生活里面

TA的关注点不一样 纠结的点不一样

甚至这个社会的分工 分化也跟这个有关系

Everyone has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is is reflected in everyone’s life

One focuses different, so what is one entangled in is different

Even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this societ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is

但无论怎样

这种聚的状态就是一种紧张的状态

没错 紧张

只要神经元过度集中的活跃

大脑就是紧张

But no matter what, this state of concentration is a state of tension

Yes, tension

As long as the neurons are active in an over-concentrated way

The brain is in tension

紧张意味着大脑一直在被各种想法劫持着

抓住想法不放 也就不松弛不舒展

那各种的精神挑战都来了

Tension means that the brain has been hijacked by all kinds of thoughts

holds on to the idea,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laxation or stretching

All kinds of mental challenges follow

你看 在当下这个社会在这个框架里面

有各种想法 人很难放手

想要拥有各种的财产

想要有这个 想要做那个

应该做这个 应该做那个

You se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in this psychological framework

There are various thoughts that people are hard to let go of

Wanting to own all kinds of property

Wanting to have this, wanting to do that

Should do this, should do that

当大脑无法从这样一个社会框架走出来的时候

那这个大脑总是处在一种紧张状态

内心总有烦恼 总有问题

When the brain cannot free itself from such a social framework

The brain is always in a state of tension

There are always troubles and problems on the mind

放松意味着即刻放下

即刻搁置任何的心理框架

即刻放下任何的想法

大脑即刻舒展

Fàng Sōng means letting go instantly

Put aside any mental framework immediately

Let go of any thoughts immediately

The brain stretches instantly

想要过一个放松的人生

意味着内心要保持觉察

在每一刻观察

能否做你的事情 但不让大脑聚

这需要一个人非常敏锐的观察

在每一刻的觉察

让大脑始终处在一个放松状态

If one wants to live a relaxed life

it means that the mind has the awareness

observe at every moment

Can one do things with proper focus but without concentration?

This requires a very keen observation

the awareness at every moment

so the mind stays relaxed all the time

这样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人理解自性

冥想的过程

好 咱们继续放松

放松这一刻

放松每一刻

Such a process is also the one where one understands the nature of mind and meditation

All right, let's continue to Fàng Sōng

Relax this moment 

Relax every moment

为何总想是点啥?能否放下任何的身份?


在这样一个自我的世界,身份变得很重要,对吧?身份对应着愉悦、对应着地位、对应着名声,这背后有各种各样的意识活动、想法的活动,能够让这个自我感到一丝的安全和稳定,所以能量都在用来构建这个身份

但我们得看到,自我的世界充满了冲突,冲突带来各种的烦恼、各种的困惑、各种的动摇。当这颗心完全陷入到自我的世界的时候,这颗心困惑,琢磨不定、飘摇不定。

因为身份就是那些词语,发现哪个词语也安不上,所以这个自我特别得苦恼,苦于找不到身份、找不到大部队。

这颗心能否看到,这些身份也都是标签,为了一个标签,为了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这颗心折腾得要命,费死牛劲,多假。

所以,这颗心能否放下任何的身份,不再纠结于身份,这颗心无所执着,无所等同。只有「人」这个真正的“身份”,加引号的“身份”,这才是生活。

没有身份意味着无名;

追求身份全是自我的躁动,追求个名分、追求个标签,到头来,一无所有、困惑重重,深陷自我,人生渺茫。

所以能否看到身份也是这个固定模式的一部分?能否跟不确定性为伴,跟啥也不是为伴,为何总想是点啥?

啥也不是多好,啥也能做;比啥都是,啥也做不了强,对不对?

所以,放下这些标签,熄灭这个我,做个完整的人,没有名分、没有身份,就是个「人」,没有名字。

无论别人怎么给你贴身份,都不重要了,因为这颗心看清了,这些都是假象。

这个身份是“我”的重要组成部分,熄灭“我”,就要放下所有这些标签,亲自这么做,亲自去发现真实的人生没有名字。

什么是真正的安全


我得先活得安全,我的生活才可以继续,所以,这颗心能否调整,整个的行动能否调整?物理安全绝对必要。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得有收入没问题,心也得感到安全。

心感觉不到安全,就会损害物理安全,也只有心感到安全,心才能看到物理安全。

心感到安全,意味着心清空自我,否则“我”总是感到不安全,没有“我”,这颗心才能看到真正的危险。看到真正的危险的时候,这颗心不需要问,“我该远离危险”,远离就行了。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不被自我钳制,不被自我压制,这颗心不被自我所困,这颗心感到安全,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这颗心才可以解决物理安全。

当这颗心真的安全的时候,没有我困的时候,这个世界大了去了,自由在那里,但需要一颗没有恐惧的心才能触碰这个自由。

所以,真实的生活需要一个人的行动,必要的调整,该有就得有,一言一行,能否展现真相?

能否不附和,能否不遵循、不模仿,不是去拒绝,不是去违犯,而是能否不遵循、不模仿,不随波逐流。

这个依然需要每位朋友大量的观察,看似有禁锢,禁锢背后可能是这颗心的执着、偏执。看清这些,或许在那之外,依然有无尽的自由。

关键是这颗心不能总在想,想不明白,这颗心必须即刻地行动——以无我的姿态,过你的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

——

想法如浮云,从想法上追求安全感就是如履薄冰。

当人人都在想法中追求安全感时,每个人的自我都高度活跃,当社会被这些自我把持的时候,那自我的碰撞所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这种冲击顿时击碎了这脆弱的安全感,一切变得如此的不安全,不确定,人人自危。

人寻求安全感,最终却让人陷入了各种不安全感。 能否即刻停止在想法上追求安全感、确定感?

当一个人不在想法上有任何寻求的时候,这是人最安全的时候,当所有人都这样的时候,这也是整个社会真正和谐的时候。 


不在心理上追求安全感

这颗心不再遵循,不再追寻,不再遵循,不再去追求所谓的安全感,想从这样一个已知中获得一种确信、确定,这带来一种安全感,这也是个幻象,心理上没有安全感这一说。

所以这颗心能否不在心理上追求安全感?物理安全非常重要,对吧?有住所,有食物能够保暖,有衣物可以保暖,绝对必要。

但心理上,当这些物理安全能够保证,心理上能否不再去追寻额外的其它东西,这个心理上能否跟未知为伴,这需要一个人大量的观察、勤奋的实践,并在触碰这样一个未知的状态。这一刻,这颗心能否亲自观察、看到?

意味着这颗心停留在未知中,否则过去渴望憧憬一个未来,但未来依然是过去的延续。一个活在未知的内心,它没有未来,因为它没有过去,这需要一个人亲自去实践,亲自去发现,当这颗心完全能够停留在未知中,能够解决好它的物理安全,不再有任何额外的心理上的安全,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感觉?

这需要一个人亲自发现,一个严肃生活对待人生的人,ta需要做的事情,也就是真正的冥想。这一刻,在每一刻,人生在未知中展开,能量的汇聚只在未知中;这个已知是一个能量内耗、外耗的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