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初探 · 7 · 关系、创伤和疗愈

7-1 哲思+冥想引导:理解自性,即理解人性
0:00
/1738.186969

文稿


咱们一起观察内心,在此刻,一起清空,全然地观察,全然地接纳,去理解内心究竟是怎么运转的。

去认清自性,认清这个世界,内心即世界,世界即内心,无论外部世界多么喧嚣、多么吵闹,我们所感知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每个人有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现实,因为每个人 ta所投射的世界跟ta的内心活动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都不一样,所以这样一个外部世界充满了各种的自我投射,不同的投射相互冲突、相互矛盾,这就是困惑、问题、挑战。

若一个人无法认清自己、看清自己,就会被各种各样荒谬的自我投射带走,这些所谓的自我投射,就是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各种影响的最底层的构建。

我能否过一个不受任何不良影响的生活?一个不受任何不良影响的人生?我能否平静的、快乐的,在这样一个充满自我投射的世界上,好好地活着?

去理解这些各种各样自我投射,不是去观察别人,我们无法观察别人, 不是吗?

你看,每个人都外在行为非常的不一样,从外在行为去推断一个人内心世界,非常的不靠谱。但你看大部分人只爱观察别人,各种说三道四,各种的谣言满天飞,对于任何一个人,所谓的其他人,我们只能看到表象,无法触及内心深处。

而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我们既可以看到表象,也可以走得更深,看到自己的内部世界,去理解这个自我是什么,这个自我投射是什么,为什么自我投射会有如此强的影响?去理解我的生活是如何被各种各样的宣传、文字、传统文化所影响,去观察为何我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如此的迷失?

这就是观察自己的独到之处,能够超越表象,超越任何的外在行为,去深刻地理解自己,然而观察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观察自己需要极其的坦诚,需要放下自己任何的画面,否则,我们自己是难以直视。

难怪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在说别人,观察别人,因为那个真容易,对吧?但一说到自己,一观察自己,那些自我的形象就受不了了。

所以去观察自己,就是要坦诚,不是去评价自己,不是说自己好不好,这个对,那个不对,要放掉这些所有的判断标准,在这一刻观察自己,没有任何的言语标签,如实地看自己;

不是通过那些名字、标签、描述,来看自己那些都是假象,而是全然的、在此刻感受内心的变化,感受整个身体的知觉、感受,观察大脑对周围环境画面、文字、符号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看似是在观察自己,实际上是在观察人性,自己跟别人没什么差别。

一个能够读懂自己的人,一定能够读懂他人;也只有在读懂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才可以走出自我投射,才可以真正的精神独立,不受影响,看破各种各样的假象,内心巍然不动,这才是冥想,这才是真正的禅。

真正的禅,没有传统,那些打着传统旗号的东西一定不是禅,无论叫禅,无论叫冥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咱们能否在此刻一起观察自己?全然的观察,全然的关注,全然的接纳,在言语之外,在想法之外,去即刻感知内心的活动。



好,那么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面,咱们一起冥想,Cico带领大家清空想法、画面、言语,在安静中观察,在观察中安静。


慢慢地闭上双眼,全然地聆听,聆听周围的声音,无论是什么,去听,去观察大脑的反应,任何画面的出现,让它出现,让它自生自灭,继续全然地听。

(安静,感受)

现在,咱们扭动一下脖子,去感受脖子的声音,脖子周围的各种的变化。


慢慢的,把头转向一侧,归位;

再把头转向另一侧,感受肌肉拉伸,感受脖子周围的声响。

(安静,感受)

慢慢的,回到呼吸上来,

自然地吸气,

自然地呼气。

没有控制,只有全然的观察。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全然的感受身体的膨胀。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全然的感受身体的回落。

全然意味着不介怀,放下所有的判断,无所不包,全接纳。

(安静)(钵声)

每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留意一下注意力,是否还在呼吸上。

若想法已经袭来,放下、接纳、不判断,继续回到呼吸上来,回到全然的观察、感受,一次又一次。

(安静,感受)

(每一分半响罄一次)

(响罄两次,以示结束)

动动手指和脚趾,挤挤双眼,慢慢地睁开眼睛。

内心不介怀,内心自由自在,

全然地感受,全然地关注,全然地接纳。

(完)


7-2 外在生活的稳定,无法掩盖内心的挑战
0:00
/313.2512

文稿


问:很多时候,生活从外面看上去很好,工作稳定,亲密关系和谐,孩子健康,但“我”内在总是感到不满足,不安全,不踏实,仿佛尚未触碰到生活的真谛。一个人要如何过一生,答案在哪里?


Cico:答案在这里,这一刻,在每个人的心里面。

外在生活的稳定无法掩盖内心的挑战、困惑、迷茫。很多时候跟随这样一个社会构架,生活看上去很容易,但内心却总是难以平静下来,各种各样的欲望,各种各样的寻求,感到不安全,尽管很安全。

其实你看,外界环境即便再安全,内心感觉不到安全,这就是一个挑战,一个问题,一个威胁,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威胁。

要过这一生,意味着过好每一刻,当一个人能够过好每一刻,所有的每一刻加起来就是一生。

过好这一刻,意味着内心不能陷入想法,内心不能受到任何影响。

一个受到影响的心啊,总不在当下,总想要更多,总想寻求这个,寻求那个,寻求安全稳定。“我”的心无法安住在当下,我得观察——为何我的心无法在当下安住。

我不是去控制我自己,要安住当下,这也不可能,也不现实,而是我去全然的观察自己,观察我生活中的所有的元素,各种的想法的动作,理解我究竟是谁,去看清整个自我的活动,去理解家庭跟我的关系,工作跟我的关系,想法跟我的关系,语言跟我的关系。

“我”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但我能否看清自己和周围任何事物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向内观察,去理解为何内心无法安住当下,这整个理解的过程本身也是让我们内心安住当下的过程。

去深刻理解过去、未来都是想法,而只有过好这一刻,一刻一刻地过,过好它,这自然便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7-3 一个人浮躁、撒谎,怎么办
0:00
/194.4032

文稿


问:伴侣比较浮躁,喜欢追求外在的东西,理想很多却很少行动,并且容易撒谎,我该怎么办?


C:首先无论是不是伴侣,我们在观察这样一个人,ta的整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是来自于各种的影响——来自所谓的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文化、各种的传统,各种的价值观,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理想,大脑完全陷入想法,自然也就没什么行动。

一个活在想法世界的人,自我必然是高度活跃,自我非常狡猾,所以撒谎也是自我狡猾的一部分。

那若你有这样一个伴侣,该怎么办呢?

能否点亮自己的自性之灯?

能否创造机会和条件去跟自己的伴侣一起观察内心,去创造一些条件环境,去做更多的内心的深度沟通,这个需要技巧。

比如说ta爱撒谎,那我们在跟ta交流的时候,能否掌握技巧,不要轻易去戳穿ta的谎言。

很多时候,这种简单粗暴的戳穿,反而能够带来很多自我反应,更多的自我回避。

而是我们能否创造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沟通的环境,咱们一起去观察,让ta自己亲自看到这些问题,对ta自己、对整个家庭的影响,这需要你保持内心有爱,你自己需要保持一个正直的状态,你的一举一动对ta的影响也很大,去观察,去跟ta共同找到合适的方式。

(完)


7-4 点亮自性之灯,再谈代际沟通
0:00
/290.3792

文稿


问:“代际沟通真正有希望吗?父母总是期待、要求,好累”。


Cico:这个问题 Cico得谨慎回答,不要指望Cico说有还是没有,而是需要你亲自看到这样一种现状、现实。

你看,人被各种各样的画面所劫持,每一代人有ta所谓的时代的画面,所谓时代的印记,但终归都是大脑深陷在这个意识领域,深陷在自我的窠臼中。

上一辈对下一辈以关心之名投射出各种的期望、要求,其实也不过是一种自我投射,希望ta所谓关心的人,ta的孩子能够实现ta想要的画面,或者说希望孩子来按照ta的画面来活,这真的是关心吗?还是希望从这样一个画面实现中大脑汲取愉悦?

ta是否真的把ta的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或者说ta是否真正看见了ta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概念上的“孩子”。

你看一个人但凡陷入到意识中,陷入到自我中、各种的画面中,这个人被自我所隔绝,ta无论再怎么说,再怎么所谓的关心,若强迫、希望另外一个人来实现ta的画面,这本身其实很残忍,也很暴力,不是吗?

所以看清这一点,内心也就不再纠结,能否亲自活在真相中,让自己的灯——这盏内心的明灯点亮,来照亮、来影响其他人,包括父母、上一辈人,不要期待任何人会改变,但你能否亲自活在真相中,亲自去活,亲自去理解,该应付的应付,但看清意味着内心不再反应。

真正的沟通来自于双方各自观察内心,否则这个沟通没法存在,更不用说继续。

好,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7-5 小时候父母离婚的心结,如何放下
0:00
/489.6512

文稿



问:小时候父母离婚成了每个人的心结,为何拿不出魄力,果断挥别过去?父母想用钱表达关系又让我陷入困惑,当内心受过创伤,能否真正愈合、清醒,重新去爱?


Cico:当然。

你看这个问题信息量比较大,单凭一言两语,Cico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提问者背后的初衷,或者说ta的经历、ta的问题。

看到两点,第一个就是如何放下过去,第二点,如何从这些创伤中走出来,其实这两点也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内心彻变?

首先,在这样一个人生的经历中,有多个角色,父母、孩子,有各种的社会观念,结婚、离婚,还有这个钱,还有表达关爱,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每个人都困惑,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想要用钱来表达关爱,但孩子就会有另外的画面产生,大脑总在比较,对吧?“别人家,人人都好好的,没有离婚,我们家父母离婚了”,这样一种比较本身总在产生伤悲,不是吗?

因为我跟这样一个家庭,跟父母的婚姻状态等同了,人家没有离婚,人家一定是快乐的,我父母离婚了,一定不快乐。

能否看到,觉察到内心总在比较?能否看到这颗心不敢一个人?不是说你周围没有人,而是内心能否完全独处,能否撕下“父母”这些标签?

而是看到这是三个人之间的互动,三个人能否从这样一个角色中彻底走出来?

父母、孩子从生理上存在是这样一个纽带,对吧?父母要养育孩子,我们所谈的父母孩子,ta变成一个心理角色,远远地超出了人的生理范畴。

想必提问者可能接近成年或者已经成年,无论多少岁,你看我们得看到这样一种标签,婚姻,整个的社会习俗,整个的社会观念都是各种各样的画面。

当然,Cico在这里不可能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解决你的问题,因为这需要你一个人亲自去解决,去透彻地理解想法的构架、想法,在我们人生中方方面面的展现,从社会、传统、文化到我们的个人生活。

这个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内心完全独处的过程,我的心能否不再依赖于这样一个极其腐败混乱的社会构架、框架、文化、传统制度……各种没用的东西,能否去理解整个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去理解这个钱。

比方说,当我们能够理解自己,理解自性,当内心完全被同理心占据,无论父母怎么做,无论怎么离婚,无论发生了什么,离婚了也罢,家庭出现了各种的裂痕,裂纹也罢,能完全的包容。

能否回到人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包容,自己这颗心完全清晰的时候,别人的困惑看得一清二楚,那种深度的同情、感知也就自然到来。

但反过来,每个人都困在自己的心里面,总对别人表面做的事情产生反应,而无法去通盘理解整个事情后面的苦衷,那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是你人生的一个坎,但能否先把这个坎放到一边?

亲自去理解自己,理解内心,这样才可以理解每一个人,理解这样一个社会上各种的无可奈何,然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坎究竟是否还是一道坎。


7-6 想离婚,有顾虑……谈爱和婚姻
0:00
/426.0512

文稿


问:婚姻是什么?想离婚,又怕难过,怕孩子受苦,怎么去面对?


Cico:你看,婚姻观念是中国传统非常强的一部分,家庭观念完全根植于婚姻观念。

婚姻意味着两个人捆绑在一起,两个不自由的人捆绑在一起,这样的婚姻充满了问题——每个人都不自在、不自由,两个人在一起更是不自在、不自由。在这样一种形式婚姻的背后,对应着我们人对自性的无知、不了解。

你看,整个中国社会,婚姻是件大事。但有多少人真正有一个幸福的婚姻?人过得糊涂,一个人糊涂,两个人在一起是一起糊涂。

家丑不可外扬,每个人都陷入到各种各样的家丑中,都不外扬,整得外部世界感觉非常地太平——但看看我们的生活,都是这些糟心事儿。

结婚离婚,这都是形式。问题是能否看清这些本质,能否在心理上摆脱这些纠葛?不离婚,孩子未必不受苦;不离婚,心里未必好受。

为何要把自己的心情、把这种投射基于离婚还是不离婚的想法?“呀,如果我离婚了,怎么怎么着……”“如果我不离婚,怎么怎么着……”能否先撇开所有这些事情,所谓的孩子、其他人,能否先去理解自己?

理解在这样一种婚姻的关系中,自己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观察这些问题,不要说谁对谁错,去观察两个自我之间的冲突,去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不要认为它是个婚姻,我们就变成了夫妻,我们就看不到彼此都是人了。

夫妻也罢,婚姻也罢,都是一个概念,这不是实际,更不切实际。我们能否回到人的层面,看看这些问题,观察一下各种运行的回路?无论每个人生活在怎样的家庭里面,或者有怎样的婚姻,能否让心走出这样一个婚姻的束缚?能否去观察自己,让人性绽放?理解自性的过程,就是人性绽放的过程。

看清这样一个概念、一个套路,不要纠结于它。一个不幸福的婚姻,一个充满问题的婚姻,或许会带来很多很多不利的影响。要真正保护一个孩子,是让他/她从小活在真相中,理解这些真相,不被各种的画面所劫持,被各种的诸如“我的父母离婚了”那种画面所劫持,是让孩子从小在真相中长大,在人性中长大。

当一个人真的成长在人性中,成长于真实中,看清这一切;当一个人人性绽放的时候,内心也充满了真正的关爱。

有爱的时候,人的关系没有婚姻,胜似任何的婚姻。没有爱,徒有婚姻,也依然是我们人性的悲催。所以不要纠结,先去看清,任何的概念都没有意义。看清、理解,人性、婚姻、孩子,内心一切自然会有解决方案。


7-7 放下情执,建立人与人的关系
0:00
/387.7232

文稿


问:对于情执,如果看清楚了,是不是就无爱、无恨、无悲喜了?

Cico:你看这个语言真是充满了各种的误解和困惑。这里说的“爱、恨、悲喜”,都是在想法对立层面的,跟「博爱」、跟「同理心」、跟「爱」没有关系,跟快乐也没有关系。

这个情执——对所谓的爱情、亲情,各种所谓的情执,这种执着本身就是对画面的执着,好像双方应该怎样怎样,产生怎样的感觉。大脑被各种应该是的画面、不应该是的画面所劫持,认为,哦,这才是爱情,那才是亲情,这是友情。

人都在变,人有各种的标签,在这种由标签、概念所钩织的关系里面,有喜有悲、有爱有恨。爱,来自于所钩织的美好的画面,产生欢喜、喜爱;恨,来自于想法产生的各种的反应、联想、丑陋的画面,产生的各种负面反应。

整个所谓的关系都是在构建各种各样的画面。只要内心执着于一个画面,内心必然会产生冲突,冲突要么变成悲,要么变成恨。没有冲突的时候,那些画面的愉悦,变成所谓的喜、爱。

我们得看到,当一个大脑、一个内心完全执着于这些画面的时候,这个内心跟谁都没有关系——没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没有画面,画面意味着故事、叙事,可以写小说,但那不是「人与人的关系」。「不能因为被贴上一个朋友的标签,就不是人了。人始终是人,动态的变化,无论怎么贴标签,人这种动态变化就在那里。

大脑执着于画面,就看不到人与人的动态,也就无法真正去呵护人与人的关系。当我们能够放下这些画面,在这一刻、在每一刻呵护人与人的关系,没有任何的执着,没有任何的应该是、不应该是,这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什么情,若真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意味着自由,而不是被捆绑、被束缚。捆绑、束缚,既有喜悲,也有爱恨,但这既不是爱,也不是喜。

一个自由的心,是一个充满关爱的心,也是一个充满爱的心。爱没有反义词,这颗心平静、快乐。

所以,人但凡执着于各种的画面,必然会坠入到各种画面所带来的反应,有各种各样的对立,也就意味着有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波涛汹涌。只有走出画面、放下画面,我们才可以看到彼此,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7-8 父母的一些特点,孩子也有,为什么
0:00
/304.3712

文稿


问:为什么父母身上的一些特点,自己身上也有?


Cico:遗传吗?显然不是,那咱们就得亲自去观察整个想法的动态。当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在那个状态下,ta的影响全是来自于父母和那些最亲近的人。大脑一直在比较,一直在适应,无论是小孩子还是成人,大脑都在这样运转。这个大脑对其他人的各种行为非常的敏感。

你看,为什么小孩子学习能力很强,模仿能力很强。第一,ta的想法非常的少,所以整个内心的运转还基本在这样一个整体的运行下,特别的敏感。

第二,大脑总在比较,总在基于当前的环境进行分析,进行比较。这意味着,当小孩子的大脑捕捉到了父母身上的这些特点,这些回路运转的时候,大脑自动认为这是正常的,大家都这么运转,好像没啥毛病,这就不自觉的把这些回路给捡起来了。

我们得看到这样一个非常细微的过程,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展现——那就是大脑总是想去适应,想去跟其他人保持一致。你看,只有这样,才会有中国、其他国家各种各样的文化,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习俗。所以,想要走出这些所谓的遗留,来自父母的、来自他人的影响的遗留,那就是要彻底地观察到整个想法的移动,这整个观察的过程本身,理解自性本身,就是走出各种套路的过程。

这也意味着内心真的需要独处,独处意味着不再去遵循、指望这个大部队,不再去跟别人保持一致,而是自己亲自去观察,亲自这么活,接纳一个真实的自己。去观察,不要想当然,不要正当化。这样,内心才可以变得细致,看到整个想法的动态。

一个从不适应的大脑,从不习惯的大脑,也是一个能够走出任何套路,不再进入任何套路的大脑,也是一个新鲜的大脑、清晰的大脑,也是一个能够真正触碰真相的大脑。


7-9 舒展的心,没有我
0:00
/576.467125

文稿


一个舒展的人生,这一刻,每一刻,内心在看清、在放下、在清空。

内心自由自在,这是舒展。

倘若一颗内心在不断的寻求,各种的爽,恰好说明了这颗内心不舒展,一颗舒展的内心,一个舒展的人生,没有寻求,这个心过好这一刻,已经过好了每一刻。

想法从不超越当前的生活场景,从不超越这一刻。

当一颗心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社会构架中,从小被告诉被灌输,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应该害怕这个,应该害怕那个。

我们未曾经历,却积攒了这么多的恐惧,这样的人生怎能舒展呢?

当我们在不断的比较,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在比较中,我们在调整,在适应这样一个规则,这样一个构架,在想方设法去挤入这样一个社会构架,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构架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够获得一种所谓的安全感、稳定感。

这颗追逐的心从不舒展。

不舒展意味着各种的压抑、各种的、冲突、矛盾,这些问题、这些冲突展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跟别人说话的语气中,对待自己的态度中,各种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抱怨、自责。

人常常认为这些都是一个单独的问题,具体的症状,大家都希望通过找到方法,找到门道来把这个症状去掉。

殊不知所有这些症状后面,都是来自于内心整体的困惑,整体的压抑,整体的不舒展。

你看,这个世界,好多人都在谈论不同的方法,这个法,那个法,各种法……都在探讨,如何让这样一个不舒展的人生变得实际,变得可行。

但一个严肃探索内心的人,需要亲自看到,亲自观察到,过一个不舒展的人生不可行,不可能;

需要亲自看到,真正切实际的、最切实际的就是过一个舒展的人生,过一个大气的人生。

所以,不舒展也意味着小气,各种的算计、比较,完全围绕着这个“我”来运行,“我”很重要,所以“我”才不舒展,对不对?

一个舒展的内心,没有我。

所以,去观察,去理解自己,理解自性,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真的是独自一人,不是说你周围没有人,而是内心里面完全一个人,不受影响。

倘若一颗内心整天想着自己,这个在西方国家极其普遍,在中国也相当普遍。

整天想着自己,那可不是一个人,整天想着自己意味着大脑整天有这样一个关于自己的画面,名字、学历、年龄、职称、经历、教育、财富、房子、孩子、车子、票子……

这些画面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影响,周围人的影响,社会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大家都这么想。

这完全不是一个人的状态,因为倘若一个人真的是一个人,TA不受到任何影响,内心里面也自然就没有这些“我”的画面,整天想着自己,那点利益,那点好处。

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真正跟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的在一起一个人。

一个人倘若知道如何自己一个人,如何能够自由自在,他便会知道如何去呵护任何一个人,让任何一个人自由自在。在这种自由中,我们才有爱,才有人与人的真情温暖。

所以,你看,真正的一个人也是真正的一起,那是合一。


7-10 冥想引导:感受,没有言语画面
0:00
/1083.599156

文稿


那咱们现在就一起,在安静中观察,在观察中安静。


找到一个舒适的位置坐下来,躺着也行,只要舒服就好。


若可以咱们一起闭上双眼,一同去感受呼吸,感受身体所带来的丰富的知觉,或者感受此刻心脏的跳动。


感受就是感受,没有画面,没有言语。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并全然的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可以是鼻孔周围的感觉,比如凉爽,或者胸腔的膨胀,自己亲自去发现属于你的感觉。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全然的感受空气离开身体的感觉。同样的,可以是鼻孔周围的微温,可以是胸腔的回落,自己亲自去发现,


感受身体内心完全的开放,完全的接纳,觉察各种的言语,各种的画面,各种的想法,任其自生自灭。


此刻感受身体,聆听周围的声音,也感受环境、身体,感受这种全然的一体性,没有任何的排斥。


(钵声)


每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留意一下自己是否还在感受,还在聆听。

若想法、言语、画面,已经把你带走,全然的接纳,轻轻的,不断的,回到呼吸上来,回到感觉上来,回到聆听上来,即可。

一次又一次。


(钵声)(安静)


(钵声)(安静)


(钵声)(安静)


(钵声)(安静)


(钵声)(安静)


(铃声三次)


当我们每一个人,此刻,每一刻独自一人的时候,内心里面独自一人,没有任何的言论、结论、观点,没有任何的应该是、不应该是,没有任何关于“我”的画面,没有各种的寻求、想要,这颗内心能不自在吗?这颗心能不充满爱吗?

正是有了寻求、想要,才会带来伤害,因为一颗寻求的内心对此刻不满,想要过一种超越此刻的生活,结果呢,是自陷囹圄。

只要内心不在此刻,内心便被困住,因为自由自在,只在此刻,过好每一刻,过一个简单、快乐、平静的生活。


本次引导冥想结束,祝平静、快乐。


返回目录 · 冥想初探 · 简问简答


‌Cico, 作为一个人,不属于任何的圈子、组织、群体。跨越中西方现实,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