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初探 · 8 · 看到自我挖的坑
文稿
Cico:这里,无论你身处何方,此刻咱们在一起观察内心,理解自性,向内探索,去理解“我”这个构架。自我——这个困扰整个人类的问题,“我”在,人性就没了。
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无论在学校、在工作环境、在家庭生活里面,这个“我”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冲突,各种各样的精神挑战,各种各样的奇葩想法、画面,都跟这个“我”不无关系。
向内观察,理解自性,就是理解整个“我”的构架,为何“我”如此的活跃?为何“我”感到“我”如此的真实?
“我”究竟是谁?
问这些问题本身就是去质疑、去诱导内心,合适的观察,去反思反省,为何所有的问题都跟“我”相关?
为何在每天的生活里面,这个脑子里面啊,想的最多的画面——我应该怎样,我不应该怎样,我感到后悔,我很想怎样,我非得怎样,当这个“我“如此活跃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来运转,不是吗?
一个人所做的事情,从教育到工作到生活,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我”的概念来展开,我的家庭,我的学历,我的工作,我的一切。
当“我”在的时候,我只在乎我,一切以我的利益为重。这个“我”可以跟任何事物等同,跟所谓的家庭等同,跟所谓的事业等同,跟某个国家等同,或者某个组织。
总之,有“我“在,我就不关心别人,不在乎别人,我只在乎我,从个人生活到所谓的家庭生活,你看,都是这样一个“我”的概念;
到组织、公司、国家也都是我的概念,我要为组织贡献力量,我要为国家流血牺牲,“我“无处不在。
“我”在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关怀;关怀在的时候,“我”不在。
▸
咱们为什么要观察内心,为什么向内探索?
向内探索是任何一个真正谦卑的人的必经之路,去亲自看到,去亲自理解,“我”所制造的各种的破坏,各种的问题,各种的荒谬……
因为“我”很恐惧,所以我得撒谎,我可以去扭曲事实,来欺骗我自己,各种的自我欺骗。
从个人到国家无处不在。
整个大脑如此的困惑,不都是因为自我的算计吗?有了“我”这样一个中心,各种的衡量,各种的想要在互相掐架。
当任何想法围绕着一个中心运转的时候,想法之间必然会打架,必然会出现冲突。这样一个状态,内心充满问题,充满挑战,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在的时候,我从来不反思,面对各种我所制造的问题,我非得想找到解决方案,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
当“我”去寻求方法的时候,肯定会有其他人,去向你卖弄方法,毕竟,这个我对方法有需求,那必然会有其他的“我”,出来讹你一把。
从日常的生活到商业领域,到精神世界,到处都是。
这个“我”只想寻求方法去解决问题,却不去反思,为何“我”不断制造问题?
理解自性,理解人生,就是去亲自看到、观察到“我”为何总在制造问题,总在挖坑,挖坑的速度远远大于填坑的速度。
而理解这样的一个“我”,一个狡猾的我,一个充满暴力的我,一个恐惧的我,不是只去观察这一个人,而是要把整个内心放在整个世界上,观察这整个世界的动态,整个世界我的动态。
去理解这个社会是怎么构建起来的,看到荒谬的地方,看到虚假的地方,即刻看清,即刻否定,内心才可以触碰真相。
看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互相影响,互相沦陷,看到整个社会自我之间的交互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分裂,充满了问题,理解整个世界构建的过程,也是理解自我构建的过程,理解自性的过程,也是理解整个世界的过程。
但你看,很多人接触冥想,整天把关注点放在自己那些小问题上,好像这个世界跟我无关,我只想解决我的烦恼。
所以你看,这个方法变得特别的流行,各种各样的方法五花八门。从古至今,方法不断。真正解决问题,不是在这些方法上,而是真正看清问题。
答案不在问题外面,答案只在问题里面。
去看到这样一个“我”的存在,构建了一个内部世界、外部世界,这样一个分类本身是各种冲突的根本来源,这里需要每个人亲自去观察,为何有内外之分?
有了内外之分,大脑就自动的向外寻求,找方案,却意识不到,问题就处在有这样一个内外之分。
为何内外之分如此的真实?
尽管你坐下来仔细一看,这个内外之分的确很荒谬,但为何内心感到内外如此的真实。
这样一个观察,这样一个询问,这样一个严肃的态度,深入进去观察内心的感知是如何被扭曲的,这整个过程就是咱们所说的冥想、禅修、内观,无论什么名字都行。
文稿
现在,咱们一起清空内心,一起冥想,一起在观察中清空,在清空中观察。
轻轻地闭上双眼,挺直上身。
慢慢地扭动脖子,感受脖子周围肌肉的放松和吃紧,感受聆听颈椎的声音。
(40秒)
恢复到静止状态。
自然地吸气,自然地呼气,你就是呼吸,没有任何的方向,任何的画面,全然的观察,感受呼吸。
观察你对画面、言语的反应。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并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或是鼻孔的凉爽,或是身体的膨胀,无论是哪里,把注意力放在感受最明显的地方。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感受空气离开身体的感觉,或是鼻孔的微温,或是身体的回落,无论是哪里,而注意力放在感受最明显的地方。
无论是周围的声音、光线,无所不包,全然地接纳。
(2分钟)
留意一下注意力是否还在呼吸上,若想法、画面把你带跑,没有关系,全然地接纳,即刻放下,即刻行动,即刻回到呼吸上来,回到身体的感觉上来。
(2分钟)
(罄声)(1.5分钟)
(罄声)(1.5分钟)
(罄声)(1.5分钟)
(罄声)(1.5分钟)
(罄声)(1.5分钟)
动动手指和脚趾,积极双眼,慢慢睁开眼睛,恭喜每一位完成了本次冥想练习。
文稿
无论此刻你多忙,多劳碌,此刻我们能否放下一切,把一切撂在一边,咱们一起去观察自己,理解自己,我们能否在这一刻真正的相遇? 能否真正的照见彼此?
观察内心,人不需要去信什么,不信什么,而是一个人亲自去观察,看到它。
看清,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这个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什么样子的?
一颗能够看清的内心,不需要去信;信什么意味着内心没有看清。
去观察到整个内心的活动,不光是我自己的活动,我还要观察到所有周围人的活动,内心不分你我。
在那种观察中,咱们看清。看清则放下,放下则自在,自在才会有同理心。
否则整天愁眉苦脸,苦大仇深,内心被各种的计较、责备、数落所困着。
这样的内心充满了好斗性,充满了恐惧,不爱自己,也不爱他人。
所以,去让内心的同理心焕发出来,意味着我们得放下所有这些永无止境的是是非非,在此刻,在每一刻观察自己。
从自己的行为里面、想法里面、情绪里面观察自己,不是去评判,不是去指责,就是简单的观察,接受自己此刻的样子。
我完全的接纳,接纳不是说喜欢,那是自恋,也不是不喜欢,各种对自己的评判,那是自残。
接纳就是观察,没有评判,没有谴责,才可以观察,也意味着一颗清空的内心才可以观察。
否则,那些所谓的标准、评判都是各种获得的想法,来自他人的评论,来自各种教育、媒体等等的灌输。
这样内心不是空的,也就没法观察,也就没法接纳。
所以,现在咱们一起清空内心,放下,啥都不重要,内心不需要记挂任何的事情,让内心空下来,这样咱们才可以真正的观察自己,全然的接纳此刻、每一刻内心发生的状况。
文稿
问:如何理解俗语“相由心生”?看周围的人,尤其是成年人,仿佛的确如此,又没有科学依据。
Cico:相由心生,“相”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外貌、表象,这个叫“相”?还是各种各样内心的展现?不仅包括外貌,包括谈吐,一言一行,包括整个姿态,所以咱们得先理解“相”是否指的是这些。
如果咱俩理解得一样,咱们接着往下谈。相由心生,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决定了这些“相”是如何展现的。去看到内心的状态和“相”的展现的关系,需要一个人亲自地理解内心,理解动态。
内心也受制于各种各样外在的影响,但这颗心是否有内力来守护好内心的秩序?否则这颗心被各种的影响所操控,整个的“相”就会趋同。特别在一个社会里面,人受制于同样的文化,同样的意识形态,各种各样同样的外在的影响。这种整体的“相”高度的趋同,对吧?有类似的行为,类似的反应。
回到科学依据,什么是科学?那些整天号称做科学研究的真的是科学吗?不见得是。
严肃理解内心,观察内心,这种状态本身是整个人类最具科学精神的东西。亲自看到,亲自理解,什么是相由心生?这种确信本身是最真正的科学依据。
否则,你看这整个的社会、世界在树立各种各样的权威,跟所谓的科学依据没有关系。
依赖于一个人亲自看到观察,这是一个非常细致的过程,非常严谨的过程,非常客观的过程。若全世界那些所谓从事科学的人,倘若有1%的人能够这么做,当今世界这个科学将会是另外一番风貌。
文稿
看看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考虑,整天想着算着自己那些利益,那些纠葛,每个人被这样一个自我所隔离,大家互不理解。
自己一个人不自在,孤独,想要寻求别人的陪伴,结果呢,跟别人在一起也不自在,又想要一个人在一起。
我们能否放下这个自我,放下这种隔离?
能否看到咱们彼此都在受自我之苦,自我之痛?
这也意味着咱们每个人都需要审慎的、仔细的、平静的观察内心,观察自我的活动。
若内心要完全独自,这意味着内心没有任何的比较,也就没有任何的所谓的适应、遵循。不是说内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内心没有任何“应该是”“不应该是”的画面。
你看,这样一个社会构架充满了各种的“应该是”“不应该是”的画面,各种的问题。
倘若内心依然想去遵循这样一个构架,内心势必产生各种的问题、冲突和矛盾。内心为了那个所谓的安全感,在不断去挤入这样一个社会的构架。
我们得看到现实——内心从来就没有平静过。
一个平静的内心特别的安全;
一个不平静的内心总在寻求安全感,却未曾真正感到安全。
所以,一直寻求安全感,却未曾感到安全,内心必然会焦虑,长期焦虑,因为内心害怕,为何我总寻求,却总得不到?
若一个人亲自观察,观察这一切,去观察,去看到寻求本身破坏一切,寻求安全感,破坏了安全感,寻求稳定感,破坏了稳定感。
所以,当一个内心不受到任何的影响,再亲自观察整个的人生,去亲自发现这一生究竟图什么。
若一个人知道,这一生平静快乐是最根本的“目标”,目标打引号,因为这个目标不可寻求,TA势必会把所有能量,都用于这一刻,每一刻,过好它。
但倘若一颗内心,不是独自一人,内心有各种的假设观点,各种的结论……
在这种影响下,内心充满了冲突,充满了困惑,看不到快乐和平静是根本,总是去寻求所谓的安全感,优越感,内心不得安宁。
当我们每一个人此刻,每一刻独自一人的时候——内心里面独自一人——没有任何的言论、结论、观点,没有任何的应该是、不应该是,没有任何关于“我”的画面,没有各种的寻求、想要,内心能不自在吗?内心能不充满爱吗?
正是有了寻求、想要,才会带来伤害。
因为一颗寻求的内心对此刻不满,想要过一种超越此刻的生活,结果是自陷囹圄。
只要内心不在此刻,内心便被困住,因为自由自在,只在此刻。
文稿
问:鱼是否会孤单?
Cico:要理解鱼,我们的内心必须得回归自然,去感受整个神经系统的协调,它的规律,否则人一旦陷入到这个意识中,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中,ta就无法理解自然,无法理解动物。
你看这个问题问,“鱼是否感到孤单?”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感到孤单怎么办?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感到孤单,动物也感到孤单吗?
所以问题的本质来自于我们的理解自性,理解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何内心如此感到孤单,也自然会知道鱼是否感到孤单。
孤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隔绝。当一颗心被隔绝的时候,内心才会感到孤单。那一颗心怎么才会被隔绝?一个充满爱的心,一个大气的心,从来没有说过它孤单。
相反,当这颗心被自我所割据的时候,每个人都深陷自我的小世界里面,整天围绕着“我”转,这种自我隔绝,产生一种非常强的孤单的感觉。
即便周围有人,有家人、有丈夫、有妻子,有孩子,内心这种被自我所隔绝的感觉,也就是孤单、孤独,特别的强烈,各种想要寻求找个伴,找个能够理解我的人,各种的寻求,这种寻求展现在外在行为上,往往也容易给别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徒增新的问题、挑战、冲突、困惑。
所以解决这个孤单、孤独,不是去满足这个寻求,而是看到这样一种严重的内心失调,大脑的失调,失调意味着“我”占据了主导位置,这也意味着要解决这样一个极其普遍的所谓“人”的问题,那就是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扭曲,熄灭自我。
我在,没爱。整天渴望被爱,我不在,内心充满爱,一颗充满爱的心,从来不去索取爱,只有关爱,真正的爱是给予,一颗给予的心,怎能孤单?
所以你看整个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被各种的自我活动所隔绝,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得看到这是人类大脑的一个失序。当然这个失序的造成有很多原因,需要每个人亲自去理解想法的构架,理解语言的问题,来观察整个想法的移动,来理解这样一个非常巨大的人生困惑和问题。
当我们真的能够放下自我,清空自我,清空旧的意识,一颗平静的心自然也会知道鱼的感受。
没有失序,没有混乱,没有自我,哪来的孤单?
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文稿
问:生活中总想控制,发现控制之后,想让自己不控制,那是否还是控制?彻底放下控制,意味着什么?
Cico:你看,什么是控制?彻底放下控制,意味着大脑得知道什么是控制,这个理解什么是控制的过程,本身就是放下控制的过程。控制,意味着大脑有一个画面,我得实现这个画面。
你看,呀,我不应该这么做!“我不应该这么做”本身是大脑呈现的一个画面,只要大脑去实现某个画面,这就是控制。大脑不应该实现这个画面,又变成一个新的画面,所以我不应该控制。“我不应该控制”本身变成一个新的画面,去实现,那还是控制。
正如提问者的问题所描述,大脑明白了,噢!只要有画面所劫持,大脑要去实现画面,包括“不要控制”的画面,“不要控制”还是一个画面。
那大脑就知道了,好,我此刻清空,放下所有的画面,放下这个我。我、自我也是各种画面的集合,对吧?我要成为这个,我要成为那个。
我的名字、我的声誉、我的地位、我的工作、我的学习、我的学位、我的职称,都是画面构成这样一个压根就不存在的我,放下这个我,放下各种的画面,内心不被画面劫持,不是说内心没有想法,而是不被任何的画面所左右。
在每一刻,大脑观察、觉察,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能否一言一行不被画面所困、所推动、所阻碍,这本身就是完全活在当下的过程,也是彻底放下控制的过程。
文稿
问:为什么有的大脑喜欢刺激的事物?
C:得看一下哪个大脑不对刺激敏感?所有大脑都对刺激有反应,可以说都“喜欢”刺激,喜欢加引号。
咱们得从整个神经元的运作规律来看,整个神经系统由数以千亿计的神经元构成,这样一套整个的神经系统,遍布在整个身体的所有部分,不断在跟外界交互。
你看,皮肤的温度,这个触感、按、压、痒、痛……各种感觉,这都是神经元在对周围的环境做出一个反应,一个回应。
不光是对外界环境的这种回应和反应,咱们脑海里面各种想法、各种画面所带来的反应,同样的机制。
咱们仔细观察,会发现神经元一旦对外界产生响应,它会活跃起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想法,想法很容易出现,但神经元息止可是反知觉的。
想法,我随便这么一想,哎,神经元就活跃了。
但我如何让想法息止?我只要有任何新的动作,就会唤起新的想法,只要内心有念头,一想,想法就起来。让想法息止反直觉,意味着我得啥也不干,真正地无为,想法才可以自然地息止。
所以,这个层面就告诉我们,大脑特别容易去寻求刺激,刺激意味着神经元被唤起。追求各种新奇的想法、体验、画面,这都是在寻求刺激。还有人喜欢冬泳,冬天在很冷的水里面游泳,那也是整个神经系统追求一种刺激。
你看,人活在想法里面,基本上都在追求刺激,对吧?通过各种的想法、画面,保持情绪稳定。我要通过某个信仰、某种意识形态来找到一种所谓心灵的慰藉。
想是这么想,只要内心处在刺激中,也是各种想法活跃的状态的时候,内心总是翻腾倒海,极其的不稳定。
你看这个自我非常的不稳定,为何有如此多的人这么的不靠谱?不都是因为自我存在于刺激中,自我压根就不稳定。
观察内心意味着我们能否从意识上停止寻求刺激。你看,各种的欲望本身也是在寻求刺激,对吧?寻求一种满足的状态。“我有一个画面,我想实现它”,那种实现所谓一个画面也就是理想、目标等等,它会产生是一种非常强的愉悦,都是在寻求刺激。
但一颗寻求刺激的大脑,怎能平静?怎能没有问题?
只要大脑处于刺激中,大脑的冲突必然会出现,也就是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文稿
问:怎么看待逃避这个心理动作?
Cico:逃避意味着恐惧,意味着大脑总想去追求那些所谓正面的东西,一旦去追求那些所谓的正面、积极的东西,大脑就会出现逃避这个问题。
只要大脑出现对立——好与坏,积极消极,正面反面,大脑就自然会去追逐一端,而避开另外一端,这就是逃避。
这也意味着这颗心无法正视自己,正面、积极都是画面,去回避那些消极的画面。但总之大脑依然处在画面中,这样的内心看不到现实;看不到现实,也就更不用说看清了,没有看清,也看不到,问题也会越来越多。
这是为什么人这一生,一旦活在这样一种“追逐 - 逃避”的回路中的时候,问题会越来越多,因为“追逐 - 逃避”在画面中,总在过去,但此刻问题是越来越多。
所以,去解决这个逃避,那就是要放下所有的画面,既没有积极的,也没有消极的,那都是画面。
而是观察自己,在这一刻,没有评判,没有谴责,没有各种的正当化,就是去观察,没有对与错,没有所谓的是与非,亲自去观察,全然地观察。
一颗跟此刻为伴的大脑、内心,一颗看到现实的内心——现实可不是画面,画面可不是现实。你看那些言语,那些观点,那些假设,那些结论,对应的都是画面。抛掉它,没有这些言语,在此刻,亲自去看这些回路,看这个现实,这才是真正的看。
当内心跟现实完全接壤,哪有正面这一说,哪有积极这一说,哪有负面这一说,哪有消极这一说,也只有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内心坦然,内心才可以解决问题,因为问题总在这一刻出现。
内心没有被想法劫持,那些所谓正面的想法,积极的想法,所以内心才可以在这一刻,带着初心,带着谦卑,去解决任何在这一刻出现的问题,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内心才没有任何问题的积累,这一生才有可能过得自由自在,永远年轻。
文稿
问:面对抉择不了的选择,放弃主动性,任其随机发生更好吗?
C:你看,这样一个问题背后可能有更多大的问题——
这个抉择本身是游戏的一部分吗?是你必须要做选择吗?是代表你的欲望吗?
这样的选择——选和不选,你能否看到背后所带来的影响?
不是说对你个人利益的影响,这个利益本身非常的不重要。如果一个人过度去追逐个人利益,自然ta已经无法看清该如何选择。
放下所有的个人利益,看看这样一个选择本身是否会带来很大的波动问题、影响、冲突,甚至是暴力,这意味着我们得观察理解自心,观察理解周围人内心的互动、动态,而不是一味的说“我放弃选择”或“直接选择”,而是基于这些所有的内心动态,我们大脑会有一个非常客观的预判,前提是不要围绕着这样一个自我利益。
当你放下自我利益的时候,一切很清楚,该怎么选择也很清楚;
但一旦有了自我利益,这个选择就变得特别的矛盾,特别的纠结,大脑已经变得特别混乱,也就不容易看清。
文稿
问:预测是否也是想法,如何让这种想法适得其所?什么是预测?
Cico:预测意味着我要基于过去的想法,在此刻,来投射一个未来,那预测的结果,就是未来。
这个未来是什么?是不是过去的修改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未来还是过去。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心理层面,一颗活在过去的大脑,总在预测,想要展望未来,但未来还是过去的修改版,意味着自我深陷过去的圈套,越陷越深。
在现实生活里面,可能有些预测有它的作用,比如天气预报,明天是否有雨,可能会对你当下在这个社会的生活有帮助。比如说明天要出行上班,可能提前知道是不是有雨,带把伞,会解决很多问题,这在生活方面有它的作用。
比如预测地震,尽管只能提前10秒、20秒、1分钟的预测,这些可能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但反过来在内心层面各种的预测,只是另外一种自我欺骗。在这样一个社会游戏中,有所谓的未来,但依然是这样一套社会游戏整个过去的修改版。所谓的成功、所谓的收益,这都是在一个社会心理框架之内的游戏。
如何能够真正的预判?不是基于想法。那就是一个人要彻底理解自性,理解整个自我运转的套路。
这样,这颗心在跟世界交互的时候,才能够预判自我的行为。因为自我的行为是非常的机械的,各种套路;也只有机械的套路,重复运转的套路才可以预测,但那个预测的意思已经变了。
好,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文稿
问:观察自己和自我分析有什么不同?有时候分不清大脑是在分析还是在观察。
Cico:你看,观察自己和分析自己,它既有联系,也有不同,没有说这是一刀两断的概念。自我分析其实是通过意识的活动、想法的活动来分析自己,常见于各种的心理学理论,完全是一种意识的活动,想法层面的活动。这种分析没有止境,没有头绪,也很混乱,因为大脑没有分得清什么是真的现实,什么是幻象。
观察意味着清空,在清空中观察,在观察中清空。观察意味着内心去感知,去理解。这在意识之外。合适的感知,合适的关注。观察意味着没有观察者,观察者就是这个自我各种的画面的集合。你看这个学位、名字、地位、车、房各种东西,荣誉等等,这个自我一在,也就是观察者一在,所有的问题都变得极其肤浅。
你看这个分析也是这样子,分析有个分析者,分析者也就是观察者。从自我这样一个视角来分析,很多问题自然可以回避了。因为自我恐惧,自我害怕,自我总是非常狡猾地在回避一些事情。而观察,意味着放下自我,坦诚地面对自己,观察自己,理解自己。
我们既可以有意识上的活动,但感知在主导整个的观察。没有感知,就变成了自我分析,整个完全变成意识的活动,意识的活动就是我的活动。“我”没有熄灭,分析的意义何在?继续制造新的自我欺骗?
但无论怎样,最终还需要每一个人亲自去体会,观察。在意识之外,在言语之外,没有那些标签,没有那些评判,而是内心亲自去体悟、觉察、感知。
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文稿
问:为什么我们看别人的优缺点挺客观的,但就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缺点?
Cico:倘若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那我不可能客观地看到别人的优缺点,尽管可能觉得挺客观的。
但很多时候,当内心看到自己身上有这些问题的时候,内心自动在回避。一回避,那也就看不到别人的问题了。
所以你看,要真正客观地看到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你的问题”,意味着这个“我”必须得熄灭,我们得看到这个“我”为何如此的顽固。
你看,这颗心积累了各种各样关于“我”的话题。每个人都对这个自我特别敏感,一想到自己,各种的反应都来了。那些好的事情,那些荣誉、名声,一想特别的自豪,但各种其他的问题一想,反应来了,非常的巨大。
所以,这种状态观察自我就非常困难。看别人,内心往往会欺骗自己——那个不是我。在这种自我欺骗运行的情况下,观察别人好似容易。但很多时候其实也观察不到位,因为自己压根就没有理解自己。
真正的观察意味着一颗非常谦卑的心,看到问题的存在,不是谁的问题,这叫观察。
所以你看,我们谈到这样一个非常细微的问题。当我们这个“我”在的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观察往往是一种评论、评判,基于某些所谓的标准。
当我们能够真正的观察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意味着放下这些评判,放下这些标准,看清内心的动态。不是你的动态,不是我的动态。这样,我们才可以观察到每一个人。
当我们真正能够观察到每一个人的时候,包括自己的时候,会发现没有优点,没有缺点。因为“优”和“缺”都是基于一个标准,一个衡量,一个比较。
而恰好当内心在追逐这些所谓的优点、缺点的时候,也是这个自我构建的时候。
所以咱们得看到观察别人所谓的优点缺点,那是评判,不是观察。真正的观察,必须得清空这个自我,内心真正的谦卑。看到问题,看到各种的回路、套路、模式,但这个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
Cico, 作为一个人,不属于任何的圈子、组织、群体。跨越中西方现实,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