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Cico,你说的“有一段时间完全放下一切” 和 佛教里的“闭关”有什么不同吗?


佛教里的闭关,比如找一个住处,自己独处,止语,每天静坐、闻思,有时还需要人送饭。不带手机,不和外界通讯,闭关数天或数月。


Cico:首先要澄清,“先放下一切”,这是Cico结合个别人的情况,所提供的一个可能的方向,这是Cico 和提问者对话的时候,大脑当时感知到的。但是,我们把它泛化地谈,可能会带来问题。


外在环境的短暂隔离,绝对有它的位置,特别整个世界如此纷扰,人的意识活动,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诉求层出不穷,必要的时候,切断,给大脑空间,让它自愈。


但这跟一个人亲自捕捉到这个自愈的根本,还是两码事。这些外在的形式,理解它,有它的作用,但一个人能否通盘地观察,无为,然后大脑在安静、通盘的观察中,获得洞见。


这样的话,结合一个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形式、策略。所以,既能意识到外在闭关的位置,同时大脑能领略通盘的观察、全然意味着什么,那每个人一定会在ta的生活场域中,找到合适的策略。


问:Cico,你没有过那种极端的闭关,但生活中交互非常少。


Cico:没有想过那种形式。或许有些人大脑事特别多,情况特别复杂,需要一个相对极端的闭关形式,来冲抵那种状态,但最重要的还是大脑能捕捉到那种本质。


问:有时能看到关于高僧闭关的故事,甚至在山里一住多长时间。


Cico:这些东西说出来有很多困惑,有的人喜欢长时间的安静,也没法说什么。但一个人能领略通盘的观察,大脑能够洞见,进而直接解决问题,那种妙不可言,不可言说,需要每个人亲自去触碰它。


当亲自触碰本质的时候,当别人说闭关多少天的时候,也就不再相关了。


问:和“闭关”在一起,“入定”这个词也常出现,Cico 怎么看?


Cico:“入”这个字很形象,所以很有欺骗性,很容易抓耳朵,但实际上,“入”这个词,本身不应该知道。


一个人能否处在「定」的状态,干嘛非得用“入”这个词,好像定不是常态,不定是常态,所以要入定,暗含是一种体验。


那「定」能否是人生常态?


用惠能的话,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离相,内才定;
内定,才可以外离相,
所以内外无别。


关键是能否理解「定」,「定」就是大脑完全没有失序,不被任何的相困住,这能否是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