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一个非常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让人感觉特别近,但想方设法去触摸的时候,又什么都摸不到。这就是我们内心的状态,智慧也是如此。

智慧不是语言能够传递的,当用语言传播的时候,字面意思并不重要;如果意会到了,文字就可以扔掉了。

内容如下——




聪明和智慧的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聪明,那个人智商高,或受教育程度很高,是硕士、博士或教授,当用这样的术语去描述别人的时候,其实常常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智慧。

当今社会的教育体系过分关注了所谓智商和知识的教育,但似乎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智慧的启迪。

我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活,生活需要智慧。而只有我们在做特定事情的时候,才会使用智力。

即便是那些被人们认为智商很高的科学家,仍然需要智慧,来合适地看待工作和生活。

比如一位科学工作者也意识到,“我的实验室现在基本上不太招纯生物背景的了,其他的比如说材料科学啊化学啊特别多……你关注的问题,可能对那个领域根本就是nothing。”

如果从正念视角来看,这个科学工作者在她的领域也感受到了一种「空」。意义只在特定的现实里存在,当在一个领域钻研到足够深度,看似积累相当成果,但对其他领域的人来说,意义可能相当有限。

如何合适地看待做事的意义,也需要智慧。

智商是人类发明出来的东西,但是智慧不是。

智慧深藏在每个人内心的最底层。



智慧是什么?一个神经角度的解读



今天,我们要从神经元层面,为智慧提供一种解读。从这个角度谈智慧,要从想法开始谈起。

什么是想法?无论是好的想法,还是糟糕的想法,无非就是一群神经回路在运转。

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有一个天然的特性,就是特别容易对环境产生反应,这种反应是不可控的。

因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神经元不断在跟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正是这种特性,让我们非常容易产生想法。

某些事情唤起了一些神经回路,当这些想法进入到意识层面,我们就有了这些想法。非常容易,也非常直观。如果你想有什么想法,你只要一想,它就来了。

但问题是,当某些回路运行起来之后,如何让这些回路平息下来?如何让这些想法停止?这个地方出现了分歧。

当我们想让想法停止的时候,它反而不停止了。因为你还在想它,还在关注它。这个地方就变得反直觉了。

比如说,我想到什么糟心事,让自己很难受,哎呀,不想了。但是,当你不想的时候,想法还在。

你可能想回避想法,就去看会视频。但是看完视频之后,想法可能又回来了。

为什么想停止想法很难?因为这个「想」本身是一个新的欲望,欲望又唤起新的神经回路。当这种欲望不被满足的时候,又产生了新的情绪。

结果是,旧的回路没有停息,新的回路又产生了,我们的大脑开始过度活跃,这便容易产生各种精神挑战。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使用一些策略让这些回路停息,让想法停止,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智慧。

比如,当我们有这些想法的时候,要接受它的存在,任它来去;不反应;要深刻意识到一切都不是永恒的,想法的存在也不是永恒的,这已经是在正念。

通过正念的状态,我们实现一种不介怀,当不介怀、不执着的时候,想法没有得到我们的关注,自然就停止了。这就是一种智慧。

从这个想法产生、消逝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让想法产生是符合直觉的,但是让想法消逝是反直觉的。很多时候,智慧都是反直觉的。

如果我们要真正的体悟智慧,需要正念,需要意识到内心是如何运转的,意识到智慧如何在发挥作用。



谚语里的智慧



我们来看几个关于智慧的习语。不同的语言中,都有类似的习语,来点拨智慧。





汉语有个成语叫「欲速则不达」,越想快,越快不起来。

英语也有类似的表达,Haste makes waste,什么事情做得太快,反而会犯一些错误,导致时间、精力和物料的浪费。

这和正念里说的「不努着去做/non-striving」是一个道理。越努着去做,内心能耗越大,做得越慢。

所以,当我们想要赶快完成某事的时候,就要留意了。觉察这种想法的出现,别跟着这种想法跑,继续专注于该做的事。能够不理会不合适的想法,也是一种智慧。





再比如,汉语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英语说 Let's cross that bridge when we come to it,到了桥头再过桥。事到临头肯定会有解决方案,提前担心焦虑也没有用,徒增心理负担。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

不去多虑,而是感受当下。不合适的想法出现了,任它来去,不予理睬。





再来看一个例子,汉语说「万变不离其宗」,法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Plus ça change,任时间流逝,总有些事物依旧如初。比如,人类内心的规律便是如此。

2000年前的人,生活方式和现在非常不同,但是2000年前,人的内心规律和现在是一样的。当今的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太容易被各种事情吸引,选择不关注什么,也是一种智慧。

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够合适地想,合适地关注,合适地选择,便是一种智慧。



智慧只存在于爱的语境中



关于智慧,还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它只存在于爱和友善的语境中。

在正念状态下,我们希望把爱和友善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获得快乐和平静,而智慧的运用也是本着这样的大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我所困,总是围着自己的利益在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会有压力和痛苦。正如克里希那穆提所说,自我是一切精神冲突的唯一来源。更多关于自我的探讨,可以参见之前的空谈。

当有些人带着自我去做事情,或者带着一些邪恶的念头去做事情的时候,用的那些策略都不叫智慧。那些人是我们使用智慧的对象,我们得用智慧去制衡那些歹念。

每个人在生活中,脑子里都会有歹念出现,我们对自己的歹念,也要察觉和修正。



智慧的习得



首先要正念。

在正念状态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日常行为和表现都被各种反应所绑架了。大脑对外界事物不断的反应,让我们始终处在一种冲动的状态中,这种冲动让我们难以施展智慧。

通过正念,我们训练大脑,降低和避免没有必要的反应。这样才能冷静和沉着。只有我们在冷静和沉着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想到并使用智慧。

你看,如何获得和使用智慧,答案也是反直觉的。我们没办法努着来,只需要先保证我们能够平静和沉着,然后智慧就来了。

正如有句成语说的那样,虚室生白,虚是空,室是心,白是智慧,意思就是,心无杂念,自然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

正如《禅的故事》一书所说:

方法靠示范,

知识靠传授,

智慧靠启迪。

每个人只能自己去感悟智慧,来化解自己的烦恼。

如果大家正念的话,「悟」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困难,相反,很容易捕捉到那些东西。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智慧》



返回空谈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