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不是一个容易的话题,但是面对创伤,是疗愈的开始,也是疗愈的结束。

面对创伤,关键是去感受,不做任何阐释、判断或演绎。

当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为何会受伤,也就知道了如何化解旧伤,避免新伤。

内容如下——




创伤是什么



创伤可能来自很多方面,亲友离世,情感挫折,各种意外等等。1000个人可能有1000种伤。透过种种表象,创伤意味着什么?

创伤,是不是一种内心的波动?

波动意味着大脑有很多额外的神经回路被唤起了,不同的回路在打架,相互冲突。

结果是我们感受到了一些症状,通常会用紧张、焦虑、难过、伤心、恐惧这些词汇来表达。

其实,有些感受无法描述,不需要描述,也不可能描述清楚;感受到了,就足矣了。一旦用语言去描述,就会出现简单化,绝对化。

在我们大脑中,有数以千亿的神经元相互连接,相互嵌套;神经元连接在一起,便形成了想法、情绪和各种内心活动。

每个想法、每个假设、每个偏见都对应着各种神经元回路。当很多想法集合在一起,便成了我们常说的期待,知识,经验,观念,习俗,文化,意识形态,信仰……

当不同回路冲突太剧烈的时候,就会激发出新的回路,这些回路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种情绪反应,糟心,难受,很难描述。一旦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就是创伤。

如何让神经回路和谐共存,即达到平静、快乐的状态,就是我们说的冥想。



为什么会受伤



过去两三千年,人类的物质世界发展得非常快,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的内心依然很原始,很幼稚。

过去2000年,人类的心智没有发生什么进展,一点都没有。老子、庄子在两千年前已经揭示了内心的本质,后人只是在用不同的语言在描述。

2000年前,古人的烦恼,至今还在不断地重复。这种人类心智上的局限,是我们经历各种创伤的前提。

当今这个时代,每个人都运行着一个「小我」,成就、事业、家庭、收入等等,一切都围着这个「小我」在转。这样一个心理上的「我」在支撑着整个内心的运转。

为了这个「小我」,我们在乎各种事情,对不对?健康、金钱、地位、名声、教育、孩子、家庭等等。

一旦我们在乎什么,什么就可能给我们带来创伤。

你介怀啥,啥就限制你。

你介怀啥,啥就支配你。

你介怀啥,啥就变成你的弱点。


你看,中产阶级特别在乎收入,钱就变成了命根子。

当我们特别在乎生死,生死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创伤。这次肺炎疫情中,无论在疫情前线,还是其他地方的很多人,都在经历创伤。

有人会问,难道生命都不值得在乎吗?

生死并非你能说了算。过好每一天,这是你唯一能享受的东西。我们尽量过好每一天,避免没有必要的生和死,对不对?

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终究会死。在这个星球上,我们体验的时间是有限的。

而且很多意外情况会发生,我们只能坦然接受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生活。

而你一旦在乎生死,你就会被这种想法所劫持,从你的行为方式就会完全体现出来,对不对?

因为恐惧死亡,我们会担心生病,会焦虑时间,总觉得生命太短,不要浪费。



为什么死亡会带来创伤



不论是周围亲友的离开,还是在新闻上远方人们的去世,死亡都会引发一种巨大的悲伤。

但是,这时候,我们要分清:

是死亡带来创伤,

还是关于死亡的想法,让你受伤?

是死亡带来创伤,

还是你对死亡的反应,让你受伤?

在恐惧死亡的背后,看似是对生命的眷恋。但是,在对生命的眷恋背后,又是什么呢?

是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执着?

当我们想要吃好的,玩好的,是不是都围绕一个「我」在运行着?

而当我们寻求愉悦和享受时,反过来又在加强「我」的概念,让我们内心对「我」这个概念产生一种非常强的执着。

你害怕你的消失,因为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就消失了。

所以,你害怕的不是死,而是自我的消失。

而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束自我的方式。

当我们从生中获得多少愉悦,便会从死中获得多少痛苦。

我们多么贪生,就有多么怕死。


愉悦和痛苦相伴而生。如果你定义了好的,坏的自然就有了。因为你做了划分,这半是好的,那另一半是什么?必然是坏的。

生死是最大的划分,如果你每天都在清空意识,你每天都在死;但恰好这就是你的生。

如果你能做到生死不分,那剩下的只有快乐。



我们真的能超脱生死吗



但是人们会问,我们真的能放下对生命的执着,坦然接受死亡吗?

请留意,如果我们一直在想,「这样能吗」,我们永远想不出来。

在乎生死、在乎一切、不在乎一切,是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是大脑神经元对整个事物、想法的一种反应,它在我们意识能感知的领域之外。

比如说,你现在有一种特别强的欲望,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这种欲望体现在意识之外的神经元层次上,表现为一种极度活跃,对特定事物的一种反应。

当你在意识上想它的时候,无非就是增强了这种欲望,“哎呀,我特别想要那样”,心跳可能会加快,情绪会激动。

所以,我们总是在「想」,「我真的能做到这样吗」,你还是在「想」。

放下一切想法,过好现在的每一刻。

你要意识到,这个「想」会反过来干扰我们的内心世界,干扰我们去看清楚内心世界的本质。

我们的很多执着,很多介怀,起始于我们的意识,也超出了我们的意识。我们长期受到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这些对意识的影响已经变成了无意识的习惯,非常强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们要去理解这些问题,不光要在意识上理解,我们需要让这种深刻的感受,在无意识部分展现出来。

当你真的感受到了自己对生的执着、对死的恐惧,你也就释怀了。

你在乎什么,

什么就容易让你受伤。

我们除了在乎生死,还会在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很多创伤是从这里来的。



在乎别人的看法,怎么办?



我们需要考虑一下,你是谁?我是谁?

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去反思的问题。

肉体上的我和你的确存在,但是当我们在谈论「我」和「你」的时候,它是不是只是一个概念?

心理上的「我」和「你」,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概念。在我们大脑中,一些神经元的运转,维持着「我」的一个概念和身份。





关于这点,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致幻药物的研究中,当一部分参与者服用致幻剂(psychedelic)后,在合适的引导下,会体会到一种自我瓦解的感觉,感受到一种爱和博大。

当冥想进入深度状态,有些人的「自我」这部分神经元的活动,也可能被平息。

当你在全身心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也会暂时地忘掉自我,感到一种平静和快乐。

自我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概念,却支撑了我们全部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欲望、需求、执着,是不是都是围着这个中心来的?

你的中心、我的中心,TA的中心,这个中心是不是就是一个概念?

中文叫自我,英文叫self或ego。





当问「我是谁」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这样描述自己:我出生在中国,我是谁家的孩子,谁的家人,读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

你注意到了吗?当被问「你是谁」的时候,你回答的却是你跟外界的关系,你跟他人的关系。

而所谓的国籍、关系、身份、名号,这些都是想法和概念。

如果放下所有的想法和概念,你是什么?

是不是只是一个人?属于人类而已。

你就是一个人,没有名字,匿名的人。





你发现了吗?当今社会的运行几乎都建构在「自我」的概念之上。

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画出一片区域,方圆多少里,这是我的地儿,于是有了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车辆所有权等等。

还有知识产权、版权,你发明的东西是你的,你创作的东西是你的。

在这里,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私有权的好与坏,存与留,而是你的觉察。你有没有意识到:人类发明了多少游戏规则,都是围绕自我的概念来运行的?

我们越在乎什么,越容易在什么上面受伤,当每个人都在乎自我的时候,这反而成了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围绕着自我,你啥都需要,结果就会产生冲突,可能表现为你自己内心的冲突,也可能外化为你和他人的冲突。

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你也不会受伤,也就百毒不侵,成就金刚了。

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你就接受此时此刻的你,你就是这样。当然,你还在变化中,但你要接受并欣赏这种人生的动态。

自我形象是一个画面,我们被影响着、被教育着,认为某个形象是美的。

但人生的动态才是真正的美,那是自然的规律,接受现在的你,这是让内心平静的开始。



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怎么办?



有的人总是很难接受自己,总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好:应该上更好的学校,应该做更好的父母,应该挣更多的钱,有更好的职业……

当你认为自己还不够好的时候,你还有一个概念——你应该是什么?

全是想法。

全是想法。

全是想法。

你总是在「你是什么」和「你应该是什么」之间纠结,这就产生烦恼了。

因为当你产生「你应该是什么」的时候,你的自我再一次被加强了。

放下所有的想法,也放下自我。

自我是一切精神冲突的唯一的来源。
从这个层面来讲,创伤就是各种精神冲突的结果。

当你以一种无我的心态,去过你的人生,怎能被创伤呢?

当你没有精神冲突的时候,怎能被创伤呢?

没有我,也就没有所谓的伤害。

个人形象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幻想而已,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在动态变化,而形象是一个固定的画面。

如果我们为了维持这样一个固定的画面,而不顾内心的动态变化;这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带来烦恼。

如果我们要解决这个烦恼,就要深刻意识到,我们对个人形象的执着。

画面是静止的,人是动态的,那你是选择做画面呢,还是做人呢?当你意识到这个倾向的时候,你就有了选项。

能否放下个人形象,顺其自然,过好每一天,接受你,此时此刻的你。我们人本来就这样,为什么要把自己钉在墙上,像画一样欣赏呢?

人生的动态,不就是一种美吗?



接受自己,还要改变吗?



改变来自你的行动,不是你的想法。大家总是把「想法」跟「行动」混淆,这是两个轨道。

有些人老是在想,我要提升自己,我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想,在想,还在想……最后把精神能量消耗得差不多了,也没有力气去行动了。TA把行动的画面和行动混淆起来了。

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轨道,就是行动的轨道,当你不想的时候,反而是你行动力最强的时候。

当你行动的时候,你享受到的是此时此刻,享受的是每时每刻你的行动的状态和过程。



逃避,会再次受伤



当我们已经有了创伤的时候,常常做什么呢?跑掉,忘掉,或是不去想。

但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语言的使用,人际的交流,还有各种导火索,很容易让你再次联想到这些创伤。每次想到之后,我们都会产生反应。

所以,回避显然不是办法。当你的创伤越来越多的时候,回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了。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人变得非常古怪、与众不同,很多原因来自不断地逃避创伤。而这种逃避扭曲了我们的内心世界。

逃避,意味着在乎。

你在乎什么,什么就会让你受伤。

你在乎创伤,它就会再次让你受伤。

这是一个旋涡。

假如说,你不在意这个创伤,你还会逃避吗?


能不能从源头上放下对任何事情的在乎?

包括生死,包括别人的看法,也包括创伤。

这种放下是心理层面的,放下不是放弃;

放下是不在乎,不介怀,不执着。

你可以采取行动,但心理上要放下。


比如我们要在心里放下对生死的在乎,但不意味着不行动。如果生病了,可以去治疗,这是你的行动,但心里不要执着。

如果有创伤,就去疗愈,这是你的行动,但是心里不要在乎创伤。这是两码事。



去「看」,没什么大不了



如果我们要不在乎创伤的话,就要去「看」这个创伤,不带有任何的判断。

那样可能会很痛心,很难受,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是新习惯和旧习惯的扭打。

在这个状态,没有人能帮你。如果你自己不行动的话,你还会被原有的反应所绑架着。

能否观察你的创伤,不带有任何判断,不带有任何演绎、逃避。

就去「看」,哦,这是我的创伤,它对我的影响是这样子的,我哪些行为也是被这个创伤所影响着……

能否觉察到这些影响?不去解释这个创伤,只是去「看」。



疗愈,涉及到整个内心



当因为创伤而难受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去看电影,看综艺,出去玩,心情好像暂时平复了。而当我们直接去面对创伤的时候,内心反而很不平静,刚开始可能非常的伤心、难过。怎么看待这种状态呢?

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

我们内心的波动,神经元的活动,有非常强的适应性。

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因为神经元的连接一直在动态变化,所以你的想法和感受也在动态变化。动态,即不永恒。

大脑有极强的适应性,当你去直面创伤的时候,去观察它对你的影响。这种不带判断的观察,本身就是在改写神经回路,来调整对创伤的反应。

我们现在这样说,可能会简化这个过程,比如说生死带来创伤,你不光要去面对这个创伤,还要去深刻理解生和死的关系。

可以这么说,我们要去治愈创伤,不仅是创伤本身,还要去调整我们整体的内心世界,调整我们的底层假设和偏见,这样才能疗愈创伤。

比如,前面说到生死创伤,自我形象的创伤,如果我们不能深刻理解生死的幻象和自我形象的幻象,光谈这个创伤没有意义。

看似是我们在一个问题上受伤了,看似是一件事让我们受伤了,但如果要解决它,一定要从整体上去调整你的人生观。

这就是内心的「整体性」,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你的内心世界。这种整体性才能给你带来清晰的认识,带来解决方案。

而且,没有人能帮得上你,只有你一个人能观察到你的内心世界,去调整它。

观察是最好的理解。
观察是唯一的理解。


如何观察?



在创伤的疗愈中,我们反复提到要去「观察」,怎么个观察法呢?

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观察,但没有观察者。

你能否观察内心世界,同时没有「我」这个概念?

说白了,就是要结束自我。

结束自我,意味着深度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

结束自我,意味着在每时每刻我们没有被「我」这个概念所困扰着。


所以,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死亡;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重生。

因为没有「我」,你不需要有这种连续性;

因为没有「我」,你不需要有这种一致性;

因为没有「我」,你不需要通过一致性来构建一个自我形象。

觉察内心世界的变化,觉察影响,最终就是要觉察到自我的存在和影响。

今天,看似在讨论创伤,之前我们也讨论过时间,最终都回到「自我」这个话题上来了。



无我的时候,最强韧



有人会问:当没有「我」的时候,别人的批评、诋毁,这种言语上的攻击,可以不在乎;但如果对方在身体上伤害我,那总得还手吧?

该行动还得行动,那是你的智慧。

首先,当你「无我」的时候,这种不善不会在心理上给你留下创伤;第二,对一些不善的行为,我们要去回应,那是我们的行动。了解内心的规律,反而会帮助你更加有效的行动。

假如说,你被这些不善给创伤了,内心受伤了,可能你连行动都没有了。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

一个是「有我」的轨道,当别人攻击我们的时候,心理上的自我就会受伤。然后我们一直陷在自我和想法当中,行动不起来,因为精神能量都被消耗了。

但是在另外一个「无我」的轨道里,别人攻击你的时候,就像一拳打在空气中,你在心理上没有受伤,同时你还要在行动上去做出回应。

这恰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轨道,非常反直觉。

当你有自我的时候,你一直在想法的轨道里,不但脆弱,而且缺乏行动力。

当你没有自我的时候,你变得愈发强大,而且行动非常果断。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必须得观察你的内心世界。

所以,「无我」是解决创伤,避免创伤的终极方案。



如果大家想过一种平静快乐的生活,充满创造性的生活,那就是一种无我的生活。

先觉察到「我」的存在,才能「无我」。

疗愈,不是去抚慰你的自我;

疗愈是要深度觉察到「自我」在你生活方方面面的显现。

当你觉察到了,这个「自我」就不再影响你了。

而这种深度觉察就是真正的冥想,无论何种形式。



时间会治愈一切吗?



如果什么都不做,时间会治愈一切吗?

首先,咱们之前讨论过时间,它有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我们容易把这两个概念混淆。

如果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立刻采取精神行动,清空你的意识,意识到自我,去观察内心的活动,去检索你的底层偏见,对各种想法的反应,对各种想法、形象的执着等等……

当你每时每刻在采取这些看似细微的精神动作的时候,实际上你在加速创伤的痊愈。

这个过程需要物理时间,因为你的神经元需要调整,需要变化,变成一个稳定的回路运行着,它需要物理时间来调整。

但如果你什么也不做,寄希望于时间,那你仍然在想法中,所谓的「过一段时间就好了」,这就是心理时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时间帮不了你!

因为你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精神行动,你只是寄希望于时间能够治愈,那只是一种想法。

所以,「时间能够治愈一切」,这句话并没有对错之分,看你怎么理解。



帮助疗愈的「精神动作」是指什么?



我们常说的行动是指物理行动,肢体动作,但是精神动作发生在大脑里,不是给别人看的,别人也看不到。别人总会误解你,放心吧。

它可能是一个想法,一个念头,一种企图,一个心思,一次觉察,这都是精神动作。

包括对生死的看法,对很多人生问题的看法,都是一些精神动作。

如何觉察到偏见,这个觉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的动作。

精神动作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

真正的行动是从你的心开始的,俗话说「心想事成」,心理动作特别重要。

但现在,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权威,总是基于外部事物来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搞反了。



创伤,未必是坏事



调整内心可能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需要多长时间呢?

首先要注意,这里需要的是物理时间,而不是心理时间;

需要你立刻行动,而不是在想法里打转。

至于需要多长时间,要依照你的经历,依照你的悟性。如果你有着丰富的经历,很高的悟性,可能是顿悟,一下子你就明白了。

但是有时候你还需要去经历更多,从生活当中,去观察和积累智慧,当量变达到质变的时候,那一刻终究会发生。

所以,生活经历绝非坏事。如果用它作为你的正念教科书,那是极好的内容。

无论以往我们经历过什么样的挫折、伤心、痛苦,甚至是苦难。当你有一天觉醒的时候,它们都将成为你觉醒路上的助缘。

体验过什么是混乱,才知道什么是秩序;

体验过什么是痛苦,才知道平静是福。

所以,无论你此时此刻,有怎样一个人生状态,拥抱它、珍惜它。



问:好,以上就是本期的「空谈」,非常感谢大家在空中加入这场对话,也谢谢Cico的分享。

答:不客气,能和大家袒露心声,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我们下期再会。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创伤(2020)》  )



返回空谈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