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予:可是我们社会一直在倡导说要专注,这是问题吗?

Cico:这是问题啊。

涵予:但是比如说你投入在了解意识活动,这也是一种专注,不是吗?

Cico:刚才可能咱们对这个现象做了个总结,它是个概念,不是专注。

涵予:我的意思是,比如你很投入在这个事情上面...

Cico:“这个事情”本身这种说法就把这个事情给矮化了。它是通盘的,完整的,不能说用“一个事情”来取代它,那就会跟其他事情等同:这是一个事情,这是另外一个事情...

涵予:好,如果不以事情去概括它,定义它。我的意思是,比如说,Cico在这个事情里面很投入,这不是个好的品质吗?

Cico:话怎么说也会带来误解。一个人先别说Cico怎么样,因为你说Cico怎么样,它就会变成个体的事情,也会带来一个误解。一个人他能够去触碰全然,专注才可以适得其所,但是如果没有全然的品质,专注一定出问题。

涵予:OK。

Cico:很多人完全被意识活动卷进去之后,他就没法去体会什么是观察感受,观察感受让意识活动能够息止下来。

我们在需要意识活动,在做事情的时候,合适的关注才可以发生,而不至于陷进去。但你看咱们现在所说的专注容易陷进去,沉溺进去。

涵予:那很多的艺术家非常投入在他的创作上,像我看过的一个纪录片,叫做《寿司之神》,一辈子做寿司,那这种状态呢?

Cico:如果有机会,我可能会问这个人,你在逃避什么?

涵予:为什么?

Cico:因为大脑如果没有逃避的话,它不会进入那个状态里面去。那种状态可能会带来一种平静,在这个体验中,大脑同时也逃避它的问题。所以那个状态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他一定是有恐惧,有逃避,有在追逐什么体验,那种平静不是咱们所说的寂静,而是在那种状态下大脑变得不敏感了。而寂静是整个大脑整个感官,对外界环境,对内心有非常敏锐的捕捉和感受。

涵予:难道没有所谓的一通百通吗?就是说一个人透过研究一个事儿,从而获得了一种通透跟通达,然后...

Cico:只有观察能做到这一点,只有观察意识活动,其他都不可能。

涵予:如果他也在观察大脑的活动,然后他就没有办法说,好,我一生投入在比如说捏寿司上,你觉得这个是没有办法行得通,或者说他就不会愿意做那样的事情,是吗?

Cico:应该是没有必要,我能够闲下来静下来,那么做,没有必要。一生一直在做一个事情,它好像没有必要了。

涵予:如果他感受到很大的乐趣,不断的在精益求精...

Cico:那他一定有烦恼痛苦,一定得躲避。老子说过一句话:甚爱必大费。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过分投入他所谓喜欢的东西,一定会出现大的问题。

看似大家都应该(学他)那样专注,不是那样子,他大脑有问题有挑战,但他不会跟你说,大家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看到那一点之后,不能羡慕,那不是正常状态。

涵予:可是好像我们的社会都在赞美这样的一种品质,这种非常的专注、投入、精益求精。

Cico:没办法,大家都是在传递一种错误的引导,或许传播者他没有意识到什么是对的。而且那些东西很容易去表达,很容易去宣传,通过这种语言、相来展现它非常容易,但都是假象。

(在那种专注的状态下)大脑可以获得一丝的平静,但是一旦停下某些事,大脑立刻乱,所以他不敢停,他有太多事情在回避、逃避,希望那样一个专注能够把其他事情屏蔽掉。

如果没什么需要逃避的,谁会那样做事,多累啊!如果一直在专注,大脑会受不了,除非他有那么多可逃避的,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一直在强迫自己。

涵予:如果他乐在其中呢?

Cico:乐不是那个东西。

涵予:是吗?你非常确定?

Cico:非常确定,那不是乐,乐跟那也没关系。他那种乐是愉悦,来自意识活动,他一定有恐惧。

涵予:所以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任何恐惧?

Cico:当然可以了。大脑先没有恐惧然后再做事情,再过生活、过人生,不是整天生活都有恐惧。能否先让大脑完全没有恐惧,这是我们生活的基石。以此生活,没有恐惧,做啥事你能看得清,拎得起放得下,大脑没有恐惧是完全可以的。

但一个人得亲自拿出魄力去发现它,触碰它。

涵予:一个没有恐惧的人是不是也就不会选择投入到很多社会性的事情里面?

Cico:说不准,对吧?或许他也可以投入,那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可能变得非常的强大。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能够没有恐惧,能找到空间,在这个时候做事情对社会的影响力非常大,也有着真正的意义。

涵予:可是你没有去探索这样一条路。

Cico:我希望能够辅助更多人,能够唤醒自己的这样一个状态。

涵予:所以就不把自己放在某一个社会职能里头?

Cico:先不进去。因为现在似乎感觉到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这样的人能够多出现几个,整个社会可能就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在一些关键的部门或职位上,有人能够醒来,整个大脑智能能够完全打开。

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人能否致力于让大脑静下来,他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此时此刻,我们能不能静下来?这样的人才自由。

涵予:我看之前帖子上写,十一假期如果有人来,你会带大家冥想,有做这个事情吗?

Cico:有做,但是是先聊过几次之后,才会说可以来做冥想,来静一静,但这只是辅助的方式。只有观察和基于观察的感知,以及一个人用心的推理,这是关键。冥想、静观有它的作用,但一定得看清那只是辅助作用,但很多人包括很多体系里面整天在静坐,那也是问题。

涵予:静坐难道不会有助于大脑静下来吗?

Cico:没有把握要领,没有把握本质,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只是跟随那个体系。真正的静坐其实就是全然,全然的时候你不需要静坐,可能你躺床上也可以静观,或者你做任何事,你在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即刻静下来。

涵予:全然放下,放松。

Cico:只是说某些时候大脑比较乱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呼吸辅助一下,但不是去大刀阔斧的去谈论它或者把它体系化。

涵予:是,好像有点太多了,是不是?

Cico:太多了,你看整个社会整个人的意识活动总是在某个地方过分的关注。

涵予:是,身体层面的练习也非常多。

Cico:很多,这些东西有它的缓解作用,但是一个人一定得触碰本质,如果不放下这一切,做身体扫描,又做冥想,只是暂时的放松一下,但是能起什么作用呢?

所以一个人得致力于去回应这个本质问题,同时发现这些方法都可以试一试,没问题。但不至于去整天谈论它,那些东西都是辅助的次要的,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用心,能够有魄力,这一刻真的能够做到。

这种东西它没有体系,是直接做,你分析判断也做不到,去观察为什么这一刻你做不到,这是观察。

//

对话者:
涵予,归心之旅主理人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