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觉醒在此刻」5月的第一部分,谈想法、记忆和冥想,长约50分钟——
完整音频——
大家好,每一位朋友好,此刻咱们再次相聚,每个人来自不同地方、全球各地。这一刻咱们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去观察、去理解、去感悟,去看我们自己的生活,看这个人生,看这个世界。整个的外部世界都是这个内心活动的投射。
这一套极其复杂的神经系统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觉、感受,这是生活的内容,这是人生的内容,理解这个人生,就是亲自感受、体会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所带来的丰富的知觉感受,需要观察,需要体会,这本身就是过人生,过生活。
这个生活的滋味,就是来自于这个丰富的知觉、感受,但这需要一颗极其主动的心去感受、去观察、去体会,这样的人生真实,真实来自于这是神经系统整个神经元的活动,带来了直接的感受、感触。
去过这样一个极其真实的人生,那需要一颗极其鲜活的心,极其透明的心,极其主动的心,极其勤快的心,否则,这颗心就无法感受这样一个极其丰富的内心状态。
想法,把这颗心包裹,想法很容易,不是吗?随便一想,画面就出现,画面一出现,这个画面的反应也能够带来知觉,也能够带来些许的感受,这方便。
我可以在这个脑海里面重放,反复想,好棒,好爽。你看,想法很直接、很简单、很容易,大脑陷入想法,想法的反应也能够带来知觉。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还有各种各样的成人内容,这些画面能够反复播放,反复刺激这个感官,这比直接去感受容易多呀。
所以,这个世界想法风靡全球,我通过想法就可以反复播放内容来获得感受;但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人跟这个想法深度交互,陷入了想法,想法变成一个瘾。咱们常说吸毒的叫瘾君子,但这个想法也是瘾。
其实,几乎所有人都是瘾君子,对想法成瘾,我们得看到这样一个意识的世界,都是想法的活动,大量的画面在不断的制造,不断的重放,不断的刺激,这颗心变得极其懒惰,懒惰意味着被动,想法一来,想法可以唤起感觉,可以带来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颗心就很懒,总想被灌输各种想法,总想知道、总想确认、总是好奇,这么一看,这个想法好像是好东西,能够给我带来这么多的愉悦,能够唤起各种的感觉,这颗心特别“舒服、舒坦”,加引号,所以,我可以去看各种的娱乐节目,各种的内容、画面,能够让我觉得很快乐、很舒服。
但这样一个过程本身,让人不断的陷入想法,不断的跟想法深度交互,这个瘾是越来越强,这颗心是越来越懒惰,整个内心完全依赖于想法,那这样一个状态本身是被动的,充满了影响——被影响、被操控。
这颗心只在乎这个想法带来的感觉,这颗心变得极其的麻木,所以这样一个世界想法成瘾,我们都在这个想法里面去汲取各种的愉悦,找各种想法带来的感觉。
想法一在,这个内心一旦从想法中汲取愉悦,这个想法就把这颗心隔绝起来,可真的是与世隔绝,这个外部世界完全变成了这个想法的投射——
这个想法让我感觉舒服,那这个世界通过这个想法就是美好的;这个想法让我糟心,那这个世界透过这个想法就是悲观的,这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个自我充满了自我投射,都是想法的投射、想法的折射。
人这样一个状态,如此跟想法深度交互,有了我们所谓的文明,也有了各种的文学、艺术、音乐等等,都是跟这个想法直接相关。
想法有它的位置,想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有它的位置。但为何这颗心总是跟想法如此紧密的交织?
我们很少去问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整个的生活环境中都是想法,想法太多了,太普遍了。这颗心想当然了,这是正常的。所以,这颗心从来不去质疑,不去挑战。
这样一个文化中,那些能够带来愉悦的想法不断的流传,继续框限这整个文化里的人,没有觉察。那对这种愉悦的追逐自然会让这个想法变得很黏,成瘾嘛。
但当我们遇到内心挑战的时候,这反而变成一个大麻烦。当这颗心完全被想法包裹的时候,这颗心其实充满了麻烦,充满了问题。只是这颗心在有愉悦的时候,那些问题暂时忽略,暂时看不到。遮掩问题,但不代表问题不存在。
当这颗心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那想法这个瘾,依然在制造问题。想法不光能够带来这些愉悦,想法能够带来更多的问题,各种的精神挑战。当这颗心依赖于想法的愉悦,来取代这颗心去主动感受,感受生活,感受自然的时候,那想法所成的瘾也必然会带来各种的麻烦。这也意味着愉悦本身对应着痛苦和问题。因为愉悦来自于想法,但想法也能带来问题,这是一体的。
有人说,“那,呀,想法不好,那我就不要有任何想法”,这是另外一个想法,走极端。去理解,去处理好想法和这整个身心的关系,那就是去理解这个想法的构架,理解想法的本质。
看清楚这个想法是什么,而不是通过控制,“呀,我不能有想法,大脑必须得空着”,你看,这都是额外的想法。控制本身也是想法,不是吗?控制意味着这颗心有个画面要去实现。那这个画面本身就是想法的内容,那这样还是跟想法纠葛。
去理解想法和整个身心的关系,那就是去理解看清想法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对这个人生的影响。看清意味着清空,看清本身就是清空。清空不是一个控制,“呀,我要清空这个大脑”,喊100遍也没用,对吧,都是口号。
但这颗心看清了想法在生活各个角落所带来的麻烦、荒谬,「看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清空想法的过程。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清空想法。否则这个大脑,总想去控制,总想达到。我要达到一个什么境界,达到一个什么状态,那这还是追求成功的老路子,还是寻求那个老问题,那个根本问题。
看清意味着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感受,这依然需要一颗极其主动,极其鲜活的心,否则这颗心总想从想法中汲取愉悦。汲取愉悦也会带来各种的麻烦,因为这个想法一成瘾,问题源源不断。所以,去看清这个想法的构架,这颗心得主动起来去观察,否则就被动。那中间没有中间态,要么主动,要么被动。
这个内心的活动非常的绝对,要么是0,要么是1,没有0.5,那个0.5 是自我欺骗,自己骗自己,只有0 或者1。这颗心要么主动的、全然的观察、理解,要么就被动的、被各种的想法带跑,这一点你是否在你的生活中已经看到。
这个内心的活动其实非常的绝对,尽管这个外部世界有大量的人在制造各种绝对的言论,但这颗心本身很绝对。因为毕竟每一条神经回路有它特定的路,每一个回路并不交织。这个跟言论的绝对性是完全的不一样——言论的绝对性、各种观点的绝对性,是在制造分裂,制造分割,制造假象。
你看,这个言语所带来的刺激永远是局部的,所以这种绝对的言论能够加强大脑局部的刺激,本身在制造分裂,但内心的活动必须得坚决果断,你看真是此绝对非彼绝对。
当一个人去亲自观察这样一个内心状态的时候,亲自体会这个内心规律的绝对性,内心的行动必须果断、坚决,不能含糊。当这颗心能够看到、深刻看到这一点的时候,那这样一个认真生活,严肃生活的紧迫性,自然到来。
内心犯懒,意味着内心被动,内心被动,也就没有行动。一切就不再坚决,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法就会来袭。去观察想法,理解想法,这颗心必须主动的、完整的去观察整个想法的动态。这个观察不是通过语言来观察,不是通过语言来分析。那意味着什么呀?那意味着依然是观察者,这个“我”在观察。
你看这个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关于内心的各种的描述的理论,的确,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把这些动态写成各种各样的故事,但这跟一颗心亲自去感受,是两码事。亲自感受这个“我”它不存在,这个“我”是各种各样的想法的结果。
咱们在这样一个社会的框架下运行,这个名字本身就是“我”的一部分,或者说“我”的中心,对吧?整个的其他事情都围绕这个名字,我的年龄、身高、学历、财产、家庭、职称、学位、外貌,等等等等。
这些能够带来一种“我”的感觉的想法,就是“我”的内容。这颗心得亲自观察,噢,当这些想法升起的时候,这个想法带来了什么的感觉。噢,我的感觉,好像我真的存在一样。那这颗心就得观察,噢,是这些想法带来的幻觉。
想法能够制造各种各样的幻觉,当这颗心懒惰的时候,就像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样,想法送上门。这颗心去依赖于想法带来的感觉,意味着这颗心坠入到幻象里面。那这样的生活就是假,真的很假。
想法带来感觉,幻象、幻视、幻听,总之是幻象。这个我也是这个想法运作的结果,这个“我”本身就是幻象。那全然的理解想法的构架,就得亲自看到,哦,这个我本身就是幻象。
“我”是幻象,这颗心才可以全然的观察,没有观察者那些言语的分析,充满了漏洞,各种的理论,都是坠入言语。但一个人去亲自观察、感受,那是两码事。亲自观察感受,这颗心才可以触碰真相,真实嘛。
所以一颗主动的心,一颗鲜活的心,亲自感受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那这颗心在触碰真相。否则这颗心,咱们今天说了很多遍了,极其懒惰,被想法包裹,汲取愉悦,遭受折磨,完全是坠入幻象。
所以,觉醒在此刻,此刻,每一刻,我们可以全然的观察,用心的体会,亲自看清,看清各种的幻象。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清空的过程,没有任何的控制。
这样一个过程既有通盘的理解,也有各种深刻的洞察,充满了乐趣。此刻讲话者这么说,但这个乐趣需要每位朋友亲自发现,亲自看到这个真实人生的乐趣,真实生活的乐趣。
真相就在这一刻,来自于一颗全然的心、主动的心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但对于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真相在隔壁——一墙之隔,这个由自我所构建的墙。
这个自我感到困惑、感到不解、感到迷茫、感到各种的冲突,除了整日忙着汲取愉悦,来做短暂的镇痛,这颗心也想找到真相,想要通过各种的方法、体系、法门、系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一劳永逸的状态——快乐,永远的快乐,没有麻烦。
费尽周折,但真相就在隔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呢?又建了更多的墙,这个墙变得更厚、更瓷实,但真相就在隔壁,这完全取决这颗心能否主动拆掉这个墙,就这么简单,但也就是这么充满了挑战。
为何不敢拆墙?为何那么容易去堆砌更多的墙?但却如此具有挑战去拆掉这些墙,这个想法、这个想法的世界,做加法特别容易,一个想法累积另外一个想法,但放手为何变得如此困难?
咱们仔细看一看,这样一个叫做冥想的过程,或者叫做内观的过程,或者叫做理解内心的过程,理解自性的过程,无论叫它什么,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是不是这个放手,放下。
这颗大脑不愿意放下,不愿意放手,费尽周折,希望能够找到方法来解决问题,但问题很简单,放手问题就没了,放手真相就来了。
所以去放手,它不是一个控制,我要放手,放不下,这颗心恐慌、难受、焦灼。去理解为何放手,放下这么难,那我们就得去理解整个想法的框架、想法的构架、想法的本质,这个想法的粘性、这个瘾性。
去看清想法的构架,看清的过程是清空的过程,是放下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观察、体会、洞察、理解。在生活的每一刻,每一个角落,总有的观察,总有的理解。
想法是什么?想法就是一些画面,包括听的、看的,总之各种东西,咱们都叫做画面,想法来自于哪里,想法来自于记忆,是对这个记忆的一个响应,没有记忆,哪来的想法?
想法的活动来自于整个内心对记忆的响应,记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想法是旧的,因为记忆是旧的,记忆不可能是新的,新的永远是不知道的,知道的永远是旧的。
所以,这个想法的活动本身,意味着这颗心活在过去,人这个大脑有记忆,整个神经系统有它的记忆,记忆是这个重要的功能,没有记忆,我们人也没法生活、也没法生存。
但这个记忆和想法中想象的记忆是否是一回事?
很多时候,一个人会记住过去的各种的场景,ta经历的事情,那这个是记忆吗?还是想法?在这样一个大众语汇里面,很多人认为这个是记忆,是这样子吗?
我们有没有仔细去观察一下,这个真的是记忆吗?还是它本身就是想法的活动,大脑想到了过去那些事情,想到了好像是回忆,但这个回忆的过程本身是想法的运作,然后基于这些想法,产生了新的想法,噢,这是我的记忆。
能否看到这个本身是想法的活动带来的欺骗,我们只能通过想法的活动,来推测这个所谓的记忆,但我们无法触碰这个所谓的记忆,因为记忆本身最终需要通过想法的活动来展现。
比如说咱们学一些技能,学一些知识,几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练习,唉,这个大脑能够自己做, 做的不错,比如说这个敲键盘,经过反复的练习,这个打字变得驾轻就熟。
你看,这里面的确有记忆,但我们不可感知,我们只能通过这个想法,只能通过这个外在来推测,噢,大脑对这个键位,这个键盘的这个键位,有了记忆,建立了所谓的神经回路,所以能够想到每个不同字母的时候,会敲击那个键,自动的完成,但回到这样一个人的视角,那些我的过去,我的各种的事情,我的经历,唉呀,我的伤痛,可惨了。
这个是来自于记忆吗?还是这个内心大量的想法的活动,那个记忆可能只是那个场景的一些简单的印象,但这样一个丰富的叙事本身,是想法的活动,还是记忆的结果?
这一点其实很重要,我们也得看清楚理解,理解这个记忆和“我的记忆”有着本质的差别。当这颗心有了足够的大量的观察,它必定会发现,其实真正大脑的记忆,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特定的场景的一个印象;而整个大脑的想法、叙事,让这个活动变得极其的复杂丰富。
有了各种的我的活动,我的过去,我的经历,当这个大脑把这个当成记忆的时候,就会出问题,因为这些想法对应着大量的反应,大量的自我的活动,错把这个当做记忆,意味着我们把这样一个过程给正当化,认为这是必不可免的,“这是我人生的一部分,这是记忆”,但实际上它是想法的活动。它是这个扭曲想法的活动,它压根就不是这个记忆的内容。它不是记忆的内容意味着,它只是想法扭曲活动的结果,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颗心,完全可以走出这个过去。
记忆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这个不可改变,很难改变,但这个“我的记忆”,它并不是记忆的内容,而是想法的扭曲,这个扭曲完全可以清除,也就是说“我的记忆”本身这个想法的活动完全可以清除。
这颗心完全可以走出这个过去,但这需要每一位朋友亲自看到这一点,深刻的体会到,深刻的看到,这个内心发生彻底转变的、完全的可行性。
这颗心看清的过程是清空的过程,也是真正理解什么是记忆的过程,这颗心才不会被糊涂,才不会困惑,才不会被人类所勾织的各种的概念所欺骗。
这个“我”本身是想法扭曲的结果,想法扭曲的感知,想法带来的错误的感知,围绕着我的叙述,我的想法、我的故事,这依然是想法的活动,它并非内心那个真正记忆的一部分。就像敲键盘一样,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那个记忆和这个“我的记忆”不是一回事儿,都叫记忆,但不是一回事儿,就像刚才咱们所探讨的,此绝对非彼绝对。
当这颗大脑看到这一点之后,看清这一点之后,这个大脑不再被欺骗,不再被这些幻象所欺骗。你能否亲自行动,亲自去验证?
这样一个验证的过程,本身也是清空的过程。亲自看到这个世界被“我”彻底沦陷,这个自我到处都是。看到这样一个由想法的错乱所钩织的各种的错觉,所制造的“我”。
这样一个“我”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世界,不是吗?
人,想一套,说一套,做另外一套,这不是错乱是什么?
尽管在一个同样的文化下,我们有相似的这个礼数,通过这些礼数来遮掩、来展现“我”很正常。但背后精神错乱,我们通过言语进行大量的修饰。你看,这整个人类过分依赖这个语言,做大量的修饰,大量的表达,唤起这些各种愉悦的表达,各种的恭维。
当我们这颗心都去执着于这个语言的时候,都去关注这个语言的时候,我们就看不到在语言背后这个内心的精神错乱。只要这个想法在控制这颗心,这颗心必然是精神错乱,这个“我”本身就是这个精神错乱的结果。
大部分人通过语言,通过这些所谓的礼数,这些文化中的部分来控制,来表现,来遵循。看似能够展现出一种正常的样子,但稍微一接触,只要这颗心敏感,必然会发现背后各种的精神错乱,各种的问题,这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你是否看清,你是否看到,这颗心能否没有任何的精神错乱,能否充满了秩序。也只有一颗真正充满秩序的内心,才不会被各种的精神错乱所错乱。这颗心充满秩序的时候,这颗心不需要任何的体面,不需要任何的礼数。
这颗心本身就是礼数,这颗心本身就是体面,真正的得体。
一个真正充满秩序的内心知行合一,想的、说的、做的是一体的。这是严肃的生活,认真的生活,也只有这个想法能够清空的时候,才可以这么做,否则都是错乱。
所以,看清想法的构架,去感受,去观察,全然的观察,这本身是清空想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严肃生活的过程。当然这里面不妨有各种各样的欢乐,需要每位朋友亲自看到,但这样的状态极其靠谱,极其稳固,坚不可摧。
这样一个状态本身,内心处在一个质朴、简单的状态,语言才可以适得其所。否则你看这颗心有各种各样的自我表达,各种各样的描述、陈述、叙事,这些自我表达本身,它在让这样一个扭曲的想法,在持续;这样一个感知的扭曲,在持续,在传播,在影响。
一颗真正能够看清想法构架的内心,清空这个想法,让语言适得其所,意味着没有这些自我表达,毫无用处,只会让这些幻象持续。
你看,放眼望去,这样一个庞大的世界,每个人都在做不同的自我表达,那个混乱,那个困惑,那个冲突。
所以,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活方式,严肃的生活态度,不是说不苟言笑,而是说这个内心非常的严肃,果断的行动,看清,清空,全然的观察,知行合一,生活才可以回归到原本的样子。
好,咱们刚才已经共同探索一个小时,接下来咱们休息10分钟,之后咱们回来继续一起观察,一起感受,稍后见。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ZZ,AB,WS)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