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觉醒在此刻」2022年10月的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

完整音频——

audio-thumbnail
觉醒在此刻 · 2022年10月 · 第四部分
0:00
/28:10

分段音频和文稿——

audio-thumbnail
14 互动:关于努力和焦虑,过程和结果
0:00
/9:40

问:问题可能非常肤浅,关于越努力越焦虑。自己明知道需要享受过程,成功失败都是假象而已,但是却放不下。不知Cico所讲的看清和放下,在这个语境中,是否是一种没有目标和无所谓的态度。如果是这样,说实话,纯粹享受过程还是很难做到的。

Cico:首先,不要说这个问题肤浅还是不肤浅,这样的评判没有意义。为什么?任何问题只要能够看到真实的问题,都不肤浅,所以放下这个顾虑。

你怎么知道你需要享受过程?

“享受过程”这句话来自谁的影响?来自哪些人的影响,哪些人的灌输?为何我们总有这样一个“享受过程”的相?

享受,是谁在享受?

享受意味着有个享受者,享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愉悦、刺激、满足。若是这样,这颗心是否依然在寻求愉悦?

只是发现成功、失败带来的打击远远超过愉悦本身,所以我现在改成享受过程了——“各位,别拦我,我要享受过程了,我也不需要有目标了,我也无所谓了,我得享受过程”。

看到这颗心但凡在汲取愉悦,无论是享受过程还是成功失败,有区别吗?

什么叫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目标是一个静态的画面,对吗?

我要有更好的分数,我要有更好的结果,我要有更大的产出,我要变得更优秀,我要过什么级,达到几级,我要实现所谓的目标——它是一个静态的画面,这颗心总想去实现目标,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是让相滞留,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所说的目标,对吧?

这个目标里面有“我”,跟“我”的愉悦有关联,否则实现目标有啥意思,对吧?实现之后,我得有成就感、满足感。

所以,这个目标滞留意味着寻求,去实现它,反过来又加强自我,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必然有努力。

就像提问者所说,可能会经历各种的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害怕实现不了,害怕达到不了,害怕失败,害怕被人看不起等等……各种的恐惧、担心。

但能否看到,一个关于“我”的目标、“我”的愉悦在那个画面里,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意味着你无法真正地做事情,安心地做事情。此刻你可能想,Cico意思说啊,没有目标,如果你这么想,你就误解了。

首先,相——它不是替罪羊,对吧?你不能谴责这个相,不能谴责这个目标,而是看到这个目标背后的那些动机指向什么?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目标跟“我”无关,那去实现那个目标,不是来自于“我”追逐愉悦,因为那个画面的实现来达到满足;没有那些东西我依然做,做还得有方向,不能完全无向,那是走极端,对吧?

但那个相没有“我”,但我还做。

有没有可能存在那个状态?

意味着这颗心没有“我”,所以能量也不被这些“我”所耗散,也不焦虑了,也不恐惧了,也不害怕了,也不整天努力浪费能量了。

这颗心、整个的机体能量满满,它还得动,能量汇聚起来,必然要消耗,要动,能量不能停滞,这是事实。

你看,小孩子没有“我”,整天活蹦乱跳,对吧?有了画面滞留,变成了各种的躁动,因为画面在反复刺激行动,那个行动是另外一回事。

这里咱们说,心没有“我”,能量自然汇聚,能量得消化,也得行动。

有没有可能让这颗心触碰这个状态?这个时候我们还叫“目标”吗?或许就会带来一种歧义。

这颗心也有画面,但没有滞留,也可以实现,也可以不实现。但整个的过程没有“我”,自然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这一说,这么活本身就是成功。

如果非得定义什么成功的话,对吧?

所以,看这个问题不能完全把自己隔绝开来,光看自己努力,而是看你整个的环境,你在做什么事情,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面,有着怎样的影响,怎样的氛围,这些都跟“我”有关系——整个的场,不是光你自己内心,而是整个的环境都有关系,你得看清楚。

没有这个“我”,只有行动,也没有什么享受不享受这一说。这颗心没有冲突,自然开心,也谈不上享受。因为“享受”这一说是个意识行为,它是个画面,对应着愉悦。




audio-thumbnail
15 互动:发现真正喜欢的事
0:00
/8:08

问:想听听Cico分享一下,怎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我发现自己很难找到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最近发现自己喜欢养生,喜欢中医,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不够专注,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出来从事相关的职业,偶尔迷惑自己是出于真正的热爱,还是出于想给自己解决身体的问题才想学的?在未知的路上遇到迷茫,Cico是怎么做的?

C:你看,在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里面,人很容易困惑,困惑于ta无法去分清哪些是ta真正喜欢的事情,哪些是ta想要做的事情,这个“想要做的事情”和“真正喜欢的事情”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恐怕是这个提问者背后真正的问题。

“想要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究竟是否一样,能否一样?

“想要做什么”可能意味着欲望,想要去实现一个画面,也可能意味着这颗心受制于各种的影响,这个影响变成欲望的一部分——“别人也在学中医,挺好的,我也想学”,比方说啊。

可能一个人想要做的事情来自于各种的影响、氛围、文化。“这个职业好呀,能够帮助很多人,这个画面挺好,如果我能做相关职业的话,我也能帮很多人”,这个画面挺有愉悦的,带来一种自我的成就感、满足感。

这么一弄,看这个“想要做什么”又变成了一个我的活动,“我”来自于各种的影响,追求各种的愉悦、满足。尽管这个画面可能是说我要帮助人,我要当救世主,我要救这个救那个。因为画面本身依然是带来满足,带来愉悦,这还是一个意识的活动。

这是咱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对吧?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想要做的事情,很难持久,因为这个影响在变。

“我”非常得多变,你看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充满了欲望、愉悦,还有各种的问题,极其多变,所以这个想要做的东西很难持久,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个成语估计是在说这个事情,所以我只有想要。对吧?所以,“我”所做的事情都是“我”想做的事情。

自己真正喜欢做什么,意味着这颗心必须把“我”空掉,真的没有这个“我”,这颗心才可以去触碰什么是喜欢的。

这个喜欢的东西,意味着能够继续让这个无我的状态延续,无我状态最稳定,不是吗?

无我不需要坚持,坚持才有了“我”。那只有“我”不在的时候,这颗心才可以让相适得其所。或许在那个状态下,“想做什么”和“喜欢做什么”才可以合一。

所以,讲话者没有去说中医怎样,养生怎样,那些都是外在的。而是这颗心能否真的没有“我”。这样这颗心才可以发现,想做的和喜欢做的是在一起,因为想做的是基于这颗心的感知。

这样做是持续善的状态,持续好的状态,这种平静、这种善,徒生欢喜,才出现喜欢嘛。

否则,这个“我”在,根据“我”的愉悦来选择做的事情,无论这个画面多么高尚,多么崇高,多么伟大,它还是愉悦。只要有画面的滞留,它总在变。

今天是这个滞留,明天是那个滞留,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面临的挑战,那就是能否熄灭这个“我”,在生活的每一刻。只有这样,这颗心才可以发现,也才可以做到,它想做到和它喜欢做的合一。

所以,人的困惑都是来自于这个“我”——

“我”是万huò之源,困惑的惑,也是灾祸的祸,解决这个“我”是最实际的问题。

这个“我”熄灭,“我”放下,不去遵循,不去跟随什么流行、趋势。

或许当这颗心真的没有“我”运行的时候,这颗心才可以重新定义什么是养生,才可以重新理解什么是中医也罢。学习养生也罢,不是从教科书开始,而是从理解自己、理解自性开始。

这个问题咱们就回到这里,祝这位朋友一切走好,谨慎行动,勤奋观察。




audio-thumbnail
16 互动:面对选择,为何纠结
0:00
/10:28

问:做选择的时候,各种相浮现出来,这时候的相还是假相吗?有时候选好了一条路,但会有其它路的相萦绕心头,会对现在的路产生怀疑,这个怎么看待?

C:为何要做选择?选择的背景是什么?是这颗心在遵循这样一个框架?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前面有好几条路,你该怎么选?

这个路是别人走过的路,有了一个可以通过画面、相来描述的过程、前景等等。

那这颗心做选择是怎么做?是基于这个画面能够带来多少愉悦为主要的指标,是吗?这个事情好啊,能够带来什么什么,能够让我怎样怎样,选这个吧,这个好像也不错,也行,是这样吗?

这个“我”总在去评估,对吧?这条路好,那我走这条路吧。

开始走之后,这颗心还在评估,这个愉悦没我之前想象大,我之前想还觉得挺好,现在觉得一般了,早该选那条路了,那条路更好,是这样一个情况吗?

你看,这样一个社会框架,一代一代的人,一波一波的人,走过来,走过去,产生各种所谓的路径,各种的路,已经走过的路,否则哪能叫路,对吧?

为何叫选择道路呢?路已经被人走过了,所以有了这么几条辄、痕迹,我得选。

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本身都是基于这些路所对应那个相,所有人都在遵循那个相,都在走同样一条路,所以那个相不断被加强,不断固定。

所以,这些所谓的固定的相,作为社会框架的一部分,对应着未来、前景、结果,这些都是作为选择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考究、考量。当这颗心在遵循的时候,那这些相就看不到它们是假相,遵循的前提就是这些相作为前提,不是吗?

所以,我们才可以遵循,才可以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去实现,一个步骤接着一个步骤去走到。所以你看,一颗遵循整个社会框架的心,必然会有选择,充满了选择。

听上去,“选择”带来一种所谓的自由的感觉,当一个人真正在做选择的时候,困惑、相太多,每个相都可以产生好感,所以总想捡西瓜,捡芝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捡了西瓜、丢了冬瓜,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一个问题,对吧?

整个的生活被愉悦所主导,相对应着愉悦。你选哪个相,都是根据你的愉悦,但是当你真正去实现那个相的时候,大脑在变,心在变,愉悦在变,所以这颗心觉得不对劲了,“我感到没那么有意思了,哎,那个相不错”。

所以你看,这颗心总在衡量,总在渴望,而且这颗心总在遵循。心能否不做选择,没有选项,能否去踏荒,能否去拓荒,去开拓,能否踏出一条路?

拓荒没有选择,选择意味着有选择者——“我”,基于愉悦。

真实的生活没有“我”、没有选择,真实的生活空间广阔,能否去拓荒,亲自走路,而不是走别人的路,走别人的路意味着遵循,有画面,得看着路标,别走错了,亲自走,亲自看,亲自实践,去触碰,去发现这些在已有的相之外的东西。

这意味着这颗心没有任何固定的相去遵循,去亲自看,亲自发现,就像这颗心在每一刻全然地观察,它没有选择,不是说这一刻我观察,下一刻我不观察了,那个不是全然。

全然意味着这颗心没有选择,没有选项,只能观察,也就在那个状态,这颗心才可以明智地行动,去开拓、开创。

这个创造不是选择,在选择中没有创造,尽管可能有各种所谓的微创新,自我欺骗嘛,对吧?

创造需要这颗心完全放下“我”,没有“我”的时候,生活极其实际,没有什么选择,就像生活面对危险一样,人面对危险一样,没有选择,你得先把危险解决掉,处理掉。

你遇到一头饥饿的狮子,你需要选择吗?没法选择,狮子不听你的。所以当这颗心放下这个“我”才可以看到这个人生充满了坑,充满了危险。

面对危险没有选择,我只能是解决危险,也就是因为这颗心被“我”所困,所以没有看到危险,没有看到这个世界实际上在发生什么,没有看到真正挑战是什么。

所以,这颗心遁入想法,坠入到各种的想法、选项中;当这颗心真的放下这一切,生活变得非常实际,面对危险,面对挑战,迎接它,解决它,不逃避,哪有选项?

当你这么活的时候,你已经走了自己的路,已经有了你的“方向”,加引号的方向,这个问题也就不再相关了。

所以这颗心需要全然地观察,看到这个人在整个的社会背景下、环境中的存在——ta的存在的问题。

要亲自看到真实的、切实际的人生没有什么选项,无论你做什么。

无论你在体制内、体制外,无论什么时候,这些外在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能否切实际?

真的切实际,其实没有选项,也自然就没有纠结,自然才可以过得一切安好,才可以让善意在你的整个身心中展现、延续。

好,这个问题咱们就先回答到这里。

今天的活动就进行到这里,然后祝大家晚安,也希望大家都能够继续观察,继续体会。

咱们在未来的节目中继续相见,继续一起探索,一起深度理解。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DG

返回 觉醒在此刻 · 2022 · 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