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自觉和觉他。

Cico:自觉和觉他是一体的过程。
在觉他中,才会自觉;
在自觉中,才会觉他,
岂能分割?



2. 关于曼谛和Cico。

Cico:Cico什么也不是,曼谛什么也不是。

如果通过Cico的名字,一个人把Cico当成一个个体(individual),那就最好用曼谛这两字;

如果一个人通过曼谛,ta忘了Cico是个人,那就用Cico这个名字。

“大观”是曼谛助手的代号,帮助打理内容、交互等事务。

一切都是标签,望一个人亲自体会背后的用意是什么。



3. 关于严肃的冥想者。

严肃体现在一言一行上,当一个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子,那“严肃”这个词不夸张,它指向的是实际的生活状态。此刻也没法通过这个词去判断什么,但随着人与人的接触,一切自然展现。



4. 关于文字,可能方便交流,也可能带来误解。

Cico:太正常了,这需要一个人——也是咱们反复在说的——解决自己和语言的纠缠。能够会听、会读,不坠入文字,当这个能做到的时候,这不就是冥想吗?

所以,曼谛的文字和大家的交流是双向的,不是说,曼谛写什么,大家就听什么,而是每个人亲自观察自己,借由这些文字当作镜子,验证。



5. 关于“能否把冥想放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之上,已经是冥想的一部分了” 这句话是否暗含着比较衡量?

Cico:显然不是比较衡量。尽管语言上看似在比较衡量,谁在比较?自我在比较,自我有无数重要的事情,每个事情都对应着追逐、幻象、挣扎、满足,冥想没有空间的。

若把冥想放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上,意味着把自我灭掉;
把冥想放在最高优先级上,这意味着行动。

现在的问题是,大脑似乎进入一个概念化的状态里面,把冥想矮化成一个事情。我们得理解什么是冥想,冥想贯穿于我们生活的任何事情中,能够做到这一点,是把冥想放在最高的优先级上。

大脑始终意识到,清空的绝对重要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做事情,这时候,做什么事情,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那“做事情”,什么叫“事情”?这个我们得首先掰扯清楚。做什么样的事情,不会让这个意识活动,出现问题。

那这意味着我们整个人的活法都得调整,因为很多事情,明显是自我世界想法的造作,可能都碰不得,但这得一个人亲自去发现。

说白了,大脑能否解脱和文字的纠缠?大脑没有比较衡量,但它依然可以在文字上,通过构造一个比较,来制衡大脑比较的倾向。

我们人在内心里面,不能有任何的比较,但大脑是否把这个扩大化了、泛化了,把生活中,需要有类比、对比的地方,也变成了比较的禁区?不要泛化它,这个“比较”指的是心理上“我”的比较,或者任何能唤起“我”的活动的比较。

所以,理解这个“比较”是一个非常细微的事情,所以,千万不要变成一个结论,变成结论后,这个“我”又出来了。



6. 关于冥想和生活的关系。

Cico:“冥想”这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指代不同的东西,在「冥想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冥想」中,冥想是指整个人生;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停下来冥想」,这里指静观/打坐/调息等,无论叫什么。大部分人把冥想指向这个东西,所以,在分享中接驳大众词汇。

但「生活就是冥想,冥想就是生活」,这个「冥想」需要大家亲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冥想,才可以发现这个方法、技术,它的位置在哪里。

显然,大多数人,整天追逐方法和技术,“冥想”变成了这些方法和技术的代名词。

理解整个冥想在做什么,最终要把”冥想“两个字放掉。

如果整个看过去5年曼谛的传播,“冥想”两个字提的并不多。碰巧,SA看的这篇《重温呼吸冥想(2021)》,是过去几年,每年元旦前后,谈一次冥想技术的大文章,一年谈一次。平时零散的,也会谈,但总体上不多。为什么不多?因为大家的内心状态,还没到可以谈冥想技术的状态。

先谈冥想技术,实际上是去满足大脑想要寻求路径来解决所谓问题的幻象,越是满足,问题越多。所以,通盘的理解之后,才可以发现无论什么技术,它最终的作用和本质是什么,才不会走偏。



  1. 关于走神和回到全然观察。

Cico:一个人吃饭吞咽、抬脚、抬胳膊,是不是控制?

当大脑在那一瞬间,在act,在行动的时候,为什么要把它和“控制”联系在一起?

当想法在持续的时候,你要打破想法的连续性,这本身可能也对应着想法的活动,但是「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41章),这是想法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所以要采取明智的行动,让想法息止。这样看整体,没问题,但单揪出一点,又出现了之前说的泛化的状态——”是控制吗“?当整体上看,是「冲气以为和」。



8. 大观:“整体看完了这些问题,从整体上,Cico有什么要的回应吗”?

Cico:首先,这些文字也是3、4年前说的文字,此刻回应也是看到大脑的纠缠在哪里。

这些内容,必须看这些内容的对象是谁,自己不要轻易地对号入座,而是观察这些话指向什么,不要同意或不同意。

可能刚遇到曼谛的公众号,大脑也挺兴奋,可能想借这篇文章,有一个交互。但实际上,我们所有人最终要解除和文字的纠缠。

文字上,怎么说都不可能严丝合缝,大脑得亲自触碰那个状态,这个最为重要。

整个人类的意识活动,极其地复杂、琐碎、扭曲、造作,整个人类意识所制造的无数事情,都充满了问题。

一个人该怎么做、做什么,这需要大脑通盘地观察。

这对应着通盘的否定,完全的否定。

所以回到克里希那穆提,很多人认为这是克的思想,这本身是对这样一个东西的矮化,“我的自我的思想”,“你的克的思想”,这东西不是什么思想,老子在指向这个东西,惠能也在指向,克里希那穆提也在近百年用通俗简单的英语,更加明确清晰的阐述,面对这个世界造作的自我的活动。

最后一点,探究到底,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探得越深,大脑越容易不合适的关注,所以它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事情。

走的越深的时候,语言带来的干扰反而越来越大,你必须在任何一个时刻,能即刻放下语言。

再往深里走,怎么办?可能有些瓶颈,现在语言可能会让大脑原地打转。可能大脑要走出那个所谓“自觉”的世界,或许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

Cico没有任何的圈子,没有任何的熟人。
或许当一个人走出那个自觉的世界,或许也是这样子的。

现在有能量没地使,当真正去觉他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的事情。


出处:2024年1月29日,对SA留言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