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五十八章,原文如下——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58章 · 全
0:00
/17:08
audio-thumbnail
58-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0:00
/4:41

问:来看第一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闷,宽厚温和。

察,繁琐精明。

道德经第二十章也提到过「闷闷」和「察察」——「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Cico怎么理解这几个字?


C:你看「闷」这个字,心在门里面,去理解什么是「闷」,你无法想象,想象的都是假象;而是去理解什么是「察」的状态,算计、精明、非常小气的状态,各种的细枝末节,追求各种的细节,追求各种的完美,充满了衡量比较,所以去体会「察察」的状态,想必每个人都不难理解。


问:那「缺缺」呢?字典里,缺是指器物破了的意思,引申为不够,现在常说缺德嘛。

C:反正就是脑缺了,脑——什么了,对吧?一回事儿。

「缺」意味着不完整,一颗完整的心不缺,正直的心不缺。

「缺」意味着狡猾,各种的智巧来应对「察察」,所以咱们可以用一个字来代替「察、缺」这两个字——贼。

所以这颗心亲自看到什么是「察」,不光是外界的「察」,也看到自己的「察」。

能否「闷」,这是生活的艺术;能否无为,能否清空,这是艺术。所以「其政闷闷」意味着没有这些没有必要的意识活动,自然人很淳朴、简单,这个「政」或许才可以适得其所,否则都是苛政,对吧?时代不一样,「政」是一样的苛刻。

因为这个人「察察」太容易了,「闷闷」需要一个绝对的品质,需要这颗心通透的观察、理解。能否清空所有这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的、没有意义的东西,这是关键,也是我们整个探索内心的根本。



audio-thumbnail
58-2 福祸相依……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0:00
/6:57

问:好,咱接着往下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C:「福、祸」本身都是极,是福是祸都是这个心、这个意识活动所定义的,都是相,对应着愉悦或者愉悦的反面,所以这些定义本身意味着极,「极」意味着意识活动的延续。

可以这么说,人的意识活动充满了「极」,数不胜数的极端。

比如说丢了一个东西,丢了就丢了,但你不要去定义是祸还是福,但这颗心往往认为它是祸,对吧?

因为丢东西之后心有扰动,但事实是东西已经丢了,所以这颗心能否跟事实为伴?跳出这样一个福祸的范畴,因为福祸都是我们的意识活动,都是极端。谁知道究竟是福还是祸呢?孰知其极嘛。


问:「其无正」是什么意思呢?

C:一个充满极端的意识活动,不正啊。

「正」意味着清空,清空所有的极端,居于环中,意识自然清空。

有极端就有追逐,围绕「极」展开意识活动,都是邪,邪意味着无正,所以「其无正」。


问:接着往下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妖,在古代是指反常怪异的东西或者现象。

C:「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个意识活动充满了套路,充满了循环,那个不是「复」,那个都是机械性的。

「正」和「善」是在意识之外,绝非机械性,意味着这颗心、这个意识活动能够清空自己,才可以是「正」,「正」则「善」,所以「正复」就是「复正」,循环往复的复。

「正」能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稀奇;

「善」循环往复,如同妖怪一般,极其罕见。

所以这两句话在说「正、善」这样一个状态,难能可贵,极其罕见。


问:在一个充满失序的世界里面,完全活在秩序当中,这变成一个极其罕见的东西了。

对这两句话,有的版本解释为,“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

C:那说明这颗心没有真正触碰「正」和「善」的状态——「正」没有反义词,「善」没有反义词。

你看,这个解读者本身依然在这样一个意识活动中——这个意识活动充满了对立,就是「极」嘛,有正有邪。

但这颗心如果真的是在意识之外去解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它会看到「正」没有反义词,「善」没有反义词。


问:你刚才说在意识之外,那你也在用语言去解释这些东西,这不也是意识的内容吗?

C:当这颗心能够清空意识的时候,它才可以让这个意识适得其所。因为这颗心能够清空意识的时候,它的意识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它才可以准确地使用语言,就像老子一样。

所以不是说这颗心没有意识,而是这颗心能够触碰意识之外的东西,自然咱们在一起解读老子文字的时候,才可以还原到这些文字真正所指向的地方。



audio-thumbnail
58-3 方而不割
0:00
/3:28

问:好,接着往下看,「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困惑持续的时日已经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方正但不会把人割伤;

像镰刀一样有刃,但是不会划伤;

直率但不放肆;

光明但不耀眼。

C:这颗心有分寸,有真正的原则,但也圆润。

因为这颗心看到了整个意识的起源,整个意识的构架,看到了整个人类因为这个意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个状态本身意味着慈悲,意味着同理心,意味着爱,意味着关怀。

「方、廉、直、光」镇住自我;

「不割、不刿、不肆、不耀」不唤起自我。

问:这个分寸感就和老子之前谈「兵」很像了,「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果而不得已,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C:这颗心通盘地观察,通盘地理解,自然能看到自我既需要被镇住,也要保证不要唤醒自我。

问:Cico,在克里希那穆提的整个分享当中,分寸感是怎么体现的?

C:咱们这里只是用非常有限的语言去指向这个分寸感,但无法去说什么是分寸。

克里希那穆提的分享,从克的整个语气、语言,整个内容的阐述,本身是分寸上的皇冠,但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它。

这就像老子的语言一样,分寸感就在那里,但你无法去描述老子语言的分寸感。

需要每一个人亲自做到有分寸,自然能够感知到这里面是有多么大的关怀。


问:好,最后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好,以上是老子曼解的第五十八章,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