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六十一章,原文如下——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1章
0:00
/12:06

问:来看第一句,「大邦者下流」,「下流」最初的意思是像水一样往下流,代表谦虚。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有的版本写作「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都不影响理解。

Cico:没错。

「冲气以为和」,越是大,那就得往相反的方向找补一下,否则失衡意味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大邦者下流」意味着越是大,越得谦虚,这样才可以在意识上达到平衡,不突兀;越是下,越是这样一个汇聚的位置,「天下之交也」。



问:好,接着往下看,「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牝(pìn),雌性。牡(mǔ),雄性。

C:你看动物里面,雄性有各种的好动、展示,但母性往往很安静,所以老子用了这样一个类比。你看雄性这么活跃,还得围绕着这个雌性转。

问:在这章当中,「下」是一个褒义词。

C:是,在这样一个意识的世界里面,一切是反着来的,追求这样一个高大上,追求各种的更好、更高级、方为人上人——这样一个寻求的状态,所以「下」自然变成了「众人之所恶」。

所以「下」就是谦卑,「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问:好,往下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后面这两句怎么理解?

C:大邦,只要真正的谦卑就可以取得小邦的信任;但反过来,小邦只能谦卑,且不能期望赢得所谓大邦的信任。「以」表示一定能发生,「而」表示不能有任何的期待,为何呢?

还是在意识活动中,这个平衡的状态——这个大邦本来就产生一种很强的威胁感。大邦只要谦卑,这种威胁感自然会立刻减少,带来即刻的反差。对小邦来说,这个是非常明显的事情。

但对于小邦来说,这个大邦往往容易傲慢,往往忽视小邦,所以即便小邦谦卑,可能无法引起大邦的注意。但无论怎样,这个「以静为下」总是好事。

所以对于小邦来说,「或下而取」,若不下,一定取不了。



问:接着往下看,「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兼”,聚起来。

“畜”,畜养。

大国不过是想把人都聚拢起来,小邦不过是想要融入大国,这么翻译?

C:「不过」什么意思?不过是不能过分吧?

问:确实有的翻译为“过分”的意思——大邦不要过分想统治小邦,小邦不要过分想顺从大王。

C:是,大邦有各种的傲慢情绪,各种的占有欲、进攻欲,想要控制统治他人。

小邦往往不自信,总是很容易顺从这个大国,这两者必须得保持平衡,不能过分,大邦得收敛,小邦也得收敛。



问:来看最后这两句,「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两国都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国宜谦下。

C:「大者宜为下」意味着「冲气以为和」,越是大,越得下。

「两者各得所欲」,欲的是什么?是不是和气,没有冲突,没有问题?

这个可不是指的那些金钱、利益、物质,不是那个所欲,而是看到实际上需要什么,就是和气,啥事没有。

这个「大、小」都是麻烦,它是个相,带来一种对比反差。跟大邦等同的人,这颗心容易傲慢,容易忽视他人,容易觉得自己了不起;跟小邦等同的人容易感到危险,感到害怕,感到恐惧,感到容易被欺负。

所以,看似是大邦小邦,都是意识活动的问题。大邦里的人有ta的烦恼,小邦的人有ta的烦恼,如何解决这个烦恼呢?

这段话就在指向这个解决方案,那就是——都谦卑,否则战事不断,大国永远想兼并小国,小国永远是唯唯诺诺的,充满了恐惧,充满了问题。

这些意识活动充满了各种的衡量、博弈、对峙,这颗心岂能平静?

大邦和小邦的关系也是在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资源不对等带来更多的反差,也带来各种意识上的问题。所以人能否谦卑,特别是那些所谓的有各种资源的人,特别应该谦卑。

所以看似是在说大国小国,其实也是在说人在这样一个社会框架中,意识活动该如何运作?

能否不等同,能否谦卑,能否看到真正需要的是和气?

平静、清晰、没有冲突。



问:好,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以上是曼解道德经的第六十一章,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