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的第65章,原文如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65章
0:00
/16:39

问:来看第一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通常解释为,古时候善于为道的人,不是让民知道这些智巧,而是使民诚实、朴素、敦厚,Cico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C:「古之善为道者」,你看老子的时候已经开始说古代了,可见人类的问题已经旷日久远,可能过去几千年、上万年,人的意识活动已经出现了问题。

「善为道者」才可以「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明」就是让这个意识活动变得复杂、扩大,这对应着各种的智巧、狡猾,各种的心机、诡计,所以,这会让一切变得复杂,事儿多了,为什么事儿多?因为「明」。

所以「愚之」意味着让这颗心质朴简单,那自然什么也都不复杂,「以无事取天下」,否则,意识活动越多,事儿越多。

反观整个人类,完全处在一个「明」的状态。所以这个事儿特别多,每个人都特别忙,为何忙?

不都是因为这颗心完全被意识活动所困,各种的琐碎,无休止的事情。

但前提是「善为道者」才能这么做,否则就是「民」,哎,有当官的说,“我是当官的,我不是民”,哎,搞错了。

只要你不为道,你就是民,官就是民,所以在那个场景下,在那个维度上,可没有「明民」这一说,都是民,因为整个意识活动都在那转着。

所以你看只要不为「道」,那这个环境都是狡诈、欺骗、隐藏、愚弄,这对应着各种的意识形态,对吧?这都是因为没有「道」,这个官以为跟民不一样,官本身就是民。


问:把这字里行间之外的意思说出来不少。「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里没提官,但是也有官的事儿。

接着往下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民众难以治理,是因为其智巧多。


C:还得看看是谁在说这句话,是官在说吗?还是为道者在说,所以一定得觉察这个说话者是谁,说话对象是谁。

刚才咱们说了吗?官就是民,民就是官,「民之难治」,也体现在各种的机构里面,对吧,各种所谓的政治团体、权力机构里面,都难治。每个人都在耍心眼,各种的窝里斗,所以「民之难治,以其智多」,适用于所有的不为道者。


问:这层意思还真是很难想到,就是说官民是一回事儿,对吧?


C:看看每个人生活的例子,各种机构里面的高层,斗来斗去的,普通人也在斗,高层也在斗,为啥,都是民。



问:好,接着往下看——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以智巧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贼,怎么理解这个「贼」,俗话说鸡贼,是指这个人……?

C:狡猾,极其地闪躲,极其地多变。

不妨把后面两句解释下,咱们一起看这几句话,或许能一起发现新的东西。


问:好,不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分,「不以智之国,国之福」,不以智巧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分。

C:「以智治国」意味着啥?意味着每个人都是民,这就出现了所谓的民粹主义,都是民嘛,纯粹的民,简称民粹。这样一个国家,它就是一个帮派,都是自我的活动,这整个国家鸡贼,是因为每一个人都鸡贼、狡猾。

但「不以智治国」,这个「国」就发生了变化。

你看,「以智治国」,那这个国就变成一个意识形态,所谓的国家主义等等等等;但「不以智治国」,这个淳朴,这个简单,这个状态才可以有国。

那这个国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人,那这是福分,所以都是「国」这个字。当「以智」和「不以智」的时候,这个国本身它的属性不一样,指向的内容也不一样。这颗心能否去亲自看到,哎,这言语之外,但的确存在的东西。


问:所以说,Cico你解读道德经是出于内心的这种感知,再来投射这些文字,是吧?仅仅是从这些文字当中,是很难读出来这些东西的呀,此国非彼国。(没错。)

好,接着往下看,「知此两者,亦稽式。」

哪两者呢,上面说的,「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

「稽」,有的版本写作楷,通常解释为公式、法则。通常这两句话会解释为,知道这两者可以作为一个准则来行使。

其实「稽」在古汉语字典里,还有一个意思,是「合」,古汉语里有这样一句话,「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里之所稽也」,道者,是万物原本的样子,是所有道理相合的地方,所以这个「稽」不太好理解。

再往下看哈,「常知稽式,是谓玄德」,Cico,怎么理解这个「稽」呢?


C:咱们就采用这一个相合的说法,对吧?

理解「以智治国」意味什么,「不以智治国」意味着什么,那这本身能够理解,深刻的理解。这意味着是相合,跟自然法则相吻合,所以「知此两者,亦稽式」。

所以「知此两者」已经不容易了,这已经对应着大量的观察。这颗心淳朴、质朴,才可以理解,所以「知稽式」意味着这颗心一直淳朴,一直清晰,才可以称之为「玄德」。

因为这是这颗心的品质,「以智治国,不以智治国」能否转换为内心的品质?

不是一个言论,此刻,或许一个人听了这些内容好像也明白了,但那个“明白”只是一个智识上的理解,你的整个「修为」是否跟这个契合,那个最重要,能够契合,那个就是玄德。


问:否则,智识上理解没有用,那Cico对这个「常」的解读,和道德经之前章节中传递出的感知也是一致的。

你看之前就说到,「正负为奇,善复为妖」(《道德经》第五十八章),正反复出现,是稀奇罕见的事情,善能够反复出现也是罕见的事情。


C:你看,老子还有一句话,「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一回事。

「常知稽式」,不可能作凶啊,「常知稽式」,不作凶,「不知常,妄作凶」。


问:第55章还有这么一句话,「知和曰常,知常曰明」,那如果说「知和曰常」,那不知常,就是不知和了。

好,接着往下看,「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深远,与万物反着来,然后「乃至大顺」,顺,有和顺、顺应、通顺的意思。

C:「玄德」意味着深,深意味着能够洞彻表象、穿透表象,所以这个叫深;能够穿透表象,自然是远。

你看前面老子也说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穿透表相才能触及大象,大象意味着这个意识活动清空,才可以无边无量,这叫「远」。

这样一个状态,才可以看到整个自然原本的样子,必然是「与物相反」,什么是「物」?想法是物,想法本身是一个物质的过程、物化的过程。

所以「玄德」意味着清空,意味着透彻、深入的理解,意识活动一清空,才可以无边无量,远矣。

那这样一个感知,才可以如实地看到事物原本的样子,自然是「与物反矣」。那这样一个状态没有冲突、没有问题,所以「大顺」。


问:好,第65章就解读到这儿,最后,再来回味一下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咱们下章再会。

C: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