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老子》的第七十二章,原文如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问:来看第一句,「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一个「威」,通常解释为统治者的镇压和威慑。
Cico:当民不害怕威权的时候,意味着民已经受不了了。所以,要反过来把政权灭掉,所以「大威至」。
问:「大」在《道德经》很多处都是褒义,「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以这个「大威」是指来自民众的那种能量。
Cico:没错。
问:好,往下看,「无狎其所居」,「狎」通常有两个解释,一是逼迫、狭迫,不狭迫民众的住所;还有的把「狎」解释为玩弄,不玩弄民之所居。
C:总之就是欺压,不是什么好词。
问:「无厌其所生」,古文中经常通压力的「压」。「无厌其所生」,不压迫民之所生。
C:首先,这个统治者本身是一个自我的活动,非常容易压榨人,对吧?
「狎其所居,厌其所生」,当这两点出现的时候,民众可能就不再去害怕这个威权了,因为他们的居所、生活,最基本的生存已经受到影响了。
一旦物理安全受到影响,那整个的身心就会去保证物理安全,这个「大威」就出现了,就会出现反叛、反抗,把这个政权灭掉等等等等。你看在历史上,这种事情屡见不鲜,是因为当政者自我的活动也是肆无忌惮。
问:物极必反,这自我的活动太大了之后,老百姓都承受不了了,那就得把它反掉了。
好,往下看,「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厌」也通“压”,通常解释为,因为不施加压力给民众,所以老百姓也不感受到压迫,或者是说老百姓也不厌恶统治者,Cico怎么理解这两句?
C:可以这么理解,把第一个「厌」列为“压”,第二个「厌」为“厌恶”。
这颗心只要受到压迫,这颗心就会厌恶,出现逆反心理,没有压迫,那这颗心自然也就不会出现逆反状态。只要出现了这样一个厌恶状态,那意味着生活受到扰动,则会出现「不畏威、大威至」。
所以你看,人的内心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方施加压力,那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满情绪。反过来,这股不满情绪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反给之前施加压力那一方。你看人的意识活动的这个动态,这个一体性,这需要每个人亲自看到,否则就非常容易越位,越位越界就会适得其反。
问:「知止不殆」(《道德经》第44章)。
往下看,「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自知但不自我彰显,自爱但不自以为贵,因此把「自见、自贵」去掉,取「自知、自爱」。
C:没错。自知也就自爱。
问:这个和最近Cico提到的一句,理解自性的过程是让爱自己填充的过程,和这里是完全相通的。
C:自知也是自爱;自见也是自贵,把自己当回事儿,看中自我的重要性,自然会出现这样一个自见的状态。
所以,自知自爱,不要自见自贵。
问:好,最后再来回味一下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以上就是曼解道德经的第 72 章。
C:咱们下章再会。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