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起来品读《道德经/老子》的第七十一章,原文如下——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audio-thumbnail
曼解道德经 · 第71章
0:00
/586.9712

问:来看第一句「知不知,尚矣」,尚通上,知不知是最好的,怎么理解「知不知」?

Cico:什么是「知」?

这个「知」不是一个局部的——我知道一点,而是通盘的、完整的知道。

当这颗心通盘的、完整的知道意识活动的规律,这个已知对大脑的影响,那这颗心放下所有已知,活在未知中,这叫做「知不知」。


问:那这个「知」和第56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一个意思吧?(C:没错。)

那个「知」也对应着通盘的知道,通盘的理解。这样的知者不言,ta整个内心的想法的活动就消停下来了,安静下来了。

C:没错。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再乱说话了,这个语言适得其所,所以叫做「知者不言」。

倒是这颗心没有通盘的观察,嘴就不听使唤,各种的乱说、乱表达。


问:下面这句「不知知,病也」,这什么意思呢?

C:「不知知」,当一颗心没有完全通盘理解观察这整个世界,自然是陷入在无数的已知中,这个已知变成自我的一部分,这颗心和已知等同,所以这颗心总是处在一个看似知道的状态,各种的傲慢、怠慢自然就出现了。

你看人类一旦陷入知识,跟知识等同,这颗心就不再谦卑。但实际上这颗心没有通盘地观察到整个意识活动的规律,真的无知,愚昧无知,这样一个状态,这样一颗心陷入已知,所以这颗心总爱表达,总爱制造各种的意识活动。这样的一些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正是当下这个世界的样子,无论在哪个国家,其实都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问:老子用词一直都是“稳、准、狠”,就用一个字「病」点透了,「不知知」是毛病。

往下看,「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以其病病」第一个病是动词,把这个当成毛病,第二个病是名词,指「不知知」这种毛病。圣人不犯这个毛病,是因为ta看到这个是毛病,把这个当做毛病。

C:把病当做病,自然没有了病,把病当做正常,这就是病。

整个社会之所以病态,是因为这个病态是常态,所以整个内心的活动完全基于这样一个病态的思维,完全被已知所困,构建无数自我的活动,整个的生活完全基于已知,这样一个大脑它意识不到,这是有问题的,所以不能「以其病病」,必然有病。

这颗心能否如实地看到社会原本的样子,这个病态的样子,看到这个病,看到了这个问题,如实地看到这个问题,这意味着这颗心需要「知不知」,通盘地观察,才可以「不病」。


问:你刚才已经把最后两句解释了,「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C:所以这颗心能否不病,意味着能否把病看作是病,如实地看到这个社会的病态,需要这颗心有魄力,意味着当这颗心如实看到社会原本样子的时候,那整个社会一切的问题自然展现。

那这颗心能否不再跟随主流,能否独处,能否不被这样一个社会的影响所席卷?

能否这颗心「不病」?无论这个社会多么有病。


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一个意思哈?

C:没错。

问:这句话又回到了否定的艺术,能看到这个病,否定这个病,「是以不病」。

C:如实地看到问题,这需要一颗极其安静的心,敏锐地观察,通盘地观察。


问:那这一章第一句「知不知,尚矣」和第十章的「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也是一个意思?

「明白四达」,什么都看得明明白白的,整个内心四通八达,它其实也是对应着通盘的看到和理解。

「能无知乎」,这样的情况下能不能无知?

C:没错。


问:最后再来回顾一下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咱们下章再会。


返回目录(曼解道德经)↗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