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Cico: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活动。
无论此刻人在哪里,心情如何,咱们一起放下所有的事情,卸下任何的负担。此刻咱们一起观察体会这内心的规律,无论多么繁忙,各种各样的事情,生活、工作、学习总有做不完的事情,这个大脑不愿意空着,总想填满,去寻求一种所谓的充实的感觉,能否看到这一点,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能否看到这样一种冲动,这样一种思维的倾向、趋势,能否不被左右?
无论怎样,人只属于这一刻。想法,总在活动。你看,这个人一旦活在想法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方向,所谓的目标、欲望、动机,这个想法层面的方向,导致了整个人生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围绕着那个方向,但想法中的方向非常的飘忽。所以你看这个人总是忙来忙去的,却不知道忙啥,观察意味着内心即刻放下这一切,没有方向才能观察整个想法的动态,想法的移动。
没有方向,不是说迷茫,而是内心不再有任何所谓的动机、寻求,在这一刻全然地观察。
当大脑总要寻求方向的时候,大脑就会困惑。所以很多人总想找到方向,好像找到方向,人才可以过得充实,都是自我追求那一套。正是因为大脑总是想要去寻求方向,所以才困惑。
先按这个方向走一走,没过多久,这想法一飘忽,方向就变了,结果是绕来绕去,原地打转,观察这一切,一个人内心此刻即刻停下来。没有方向,意味着没有寻求;没有寻求,内心才真正的踏实,完全跟此刻的情况为伴,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的判断。
这里所说的判断,是基于自我的喜好所做的论断——我喜欢这个,我不喜欢那个。放下这样的判断,没有正当化,不想当然,“别人都这样,好像这样是正常的,我也这样吧”。你看,给正当化了,想当然,那不行,这样也没法观察,谴责也不行,你看这样不行,那样不行。
一谴责,这个情绪一在,也没法观察,无论是正当化、谴责、评判,这都是内心有了方向,有了动作,就好比人看一个地图一样,如果内心有了想去的地方,这颗心就看不到整个地图的全貌,除非这颗心就待在这里,没有所谓的方向,才能看到整个地图的全貌。
这好比是观察内心,全然地观察,所以这样一个事情非常的反直觉,因为在想法层面的理解,跟内心的真相往往是相悖的。
你看大家有各种各样的寻求、方向、动机、目标,无论嘴上、心里怎么想,实际上内心都在寻求某种稳定、安全、充实,但内心真实发生的情况就是,一旦有这个寻求,反而内心感到不安全、不稳定。
所以全然的观察,就是要看到整个想法的动态所带来的问题,而不是只去解决想法动态带来的问题。你观察不到整个想法的动态,单纯解决想法动态带来的问题,无济于事。
所以,这是为什么市面上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技术、方法、窍门,希望能够在没有观察到整个想法动态的前提下,通过某些技术、技巧来解决问题,这还是大脑在寻求,还是那个套路的一部分,问题的一部分。若真的管用,若真的有效,若真的能够彻底解决问题,咱们也不至于去探索内心,理解自己。
文稿
好,现在啊,咱们一起把心都放下,把心都清空,Cico带领每个人去冥想,去观察,无论此刻内心怎样,完全跟它待在一起,别逃跑,别逃避。
就是此刻,静静地待着,安静的跟所有的问题待着,不要去指责,不要去演绎,也不要去评判。
慢慢的闭上双眼,想法的世界构成这样一个内部世界,当内心陷入这样一个内部世界,内心就被外部世界隔离、绝缘,此刻咱们把这堵墙拆掉。
全然的聆听,
或是心跳的声音,
或是周围的声响,
只是去听。
觉察大脑对听的反应,
可能会有画面的唤起,言语的唤起,放下,它继续全然的听,全然的听万事万物。
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回到呼吸上,
自然的吸气,自然的呼气,
全然的感受,全然的接纳。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
感受身体的膨胀,没有画面,只有感受。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
感受身体的回落,没有执着,全然接纳。
(罄声)
每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留意一下,内心是否有画面滞留。
若画面滞留,即刻放下,没有评判,继续全然的感受,全然的聆听,一切自然的切换。
(安静10分钟)
(每1分半响罄一次,结尾两次)
动动手指和脚趾,挤挤双眼,慢慢睁开眼睛。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产生于这种最为直接、最为真诚、最为谦卑的观察。
一个真正平静的生活,也一定是一个极其大气的生活。我在,只有小气。
好,最后还是那几个字,祝平静、快乐:)
文稿
冥想,是关于整个人生的方方面面,不藏着掖着,坦诚地面对,这意味着内心要放下各种各样的画面,否则画面一在,大脑就陷入到对各种想法、画面的反应中,也就无法直面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你看,一个人处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文化中、传统中,有各种各样的禁忌,各种各样继承的恐惧,这都是内心的各种各样的负担。这些传统文化所导致的禁忌,也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敏感话题,越是不去面对,越是不去思考、理解,越是敏感;越是敏感,人越是好奇,越容易胡思乱想,这样怎能变得坦诚?
给内心解除这些负担,就是坦诚地直面所有的问题,所有的话题,不回避,不通过画面来扭曲它、翻译它、转录它,而是直接面对这些话题,去理解为何变成了禁忌,为何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敏感话题。
在这个理解中,一切变得坦然,一切明了,这样的生活没有死角,只有自在、自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严肃生活的人必须得向内探索,理解,解脱,觉醒。
文稿
问:冥想和身心疗愈的关系是什么?冥想还分好多种吗?能疗愈的冥想,能怎样的冥想?
Cico:这个内心的世界,这个内心的领域,这个内心的产业鱼龙混杂。
各种各样的冥想,各种各样的伎俩,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个人都基于ta的感受、ta的感知来理解冥想。
但什么是冥想?需要你亲自去感受。若冥想只是生活的一个小角落,我要靠冥想减压,同时呢,我继续干那些产生压力的事情,那这个冥想就是自我欺骗,毫无意义。
我要花多少钱,请个大师,跟谁学学什么方法,能够让我赚钱不心慌,杀人不眨眼,这跟冥想无关。若冥想不是你的生活,若冥想不是你的人生,冥想就是自我欺骗。
当你的生活、你的人生就是冥想的时候,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打着冥想的旗号,也无法吸引你。
冥想是理解整个身心,理解自性,理解人生,走出影响。但你看市面上那些冥想,打着冥想旗号 各种吸引你,引诱你,来冥想这个减压,这让你快乐,这个让你找到和谐关系,要看到哪些都是自我欺骗,自我尔虞我诈。
这个自我总是喜欢用语言来粉饰自己,打着各种的旗号,所以很多时候,讲话者也不太愿意用冥想这两个字,被用滥了,都被污染了。
当讲话者说到冥想的时候,在你脑海里面,你想的是什么?
所以这个东西需要每个人亲自去观察,整个身心,整个人生。当你真的观察到了,真的放下自我,理解整个世界和你的关系,想法和你的关系,整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叫它冥想也罢,禅也罢,给它现取个名字也罢,不重要。
因为这个东西没有名字,只要有名字,就开始被污染、被扭曲,被各种自我的伎俩所粉饰。
所以 Cico在这里负责任的跟大家说,冥想是关于整个身心,整个人生如何完整的活,任何的分类、划分只是分裂,只是打着冥想旗号,但可能跟冥想没有关的东西。
真正的冥想就是自己去看清、理解、不被忽悠;去忽悠你的,那一定不是冥想。
文稿
问:什么是正念?
C:正就是纠正、矫正;念,就是各种的念头,想法,各种非常细微的东西。
那人活在想法里面,被各种的念头以及念头所带来的反应劫持,这些念头都是一些画面。正念,就是矫正这些画面,清空这些没用的画面。
当然,这个词啊,每个人理解不一样,咱有时候也说正念冥想,有时候也说禅,但本质上就是彻底清空各种的画面,不让这些画面滞留。
所以,「正念」这个词可能展现的意思就是合适地想,合适地关注,不让感知被想法扭曲,这样大脑才可以合适地关注,合适地想,念头才对,这就是Cico所理解的正念。
文稿
问:“Cico,你入睡前冥想时会感到更清醒,还是想睡,冥想和睡眠关系是什么?”
C:无论什么时候冥想,冥想都是让内心变得极其清醒,清醒跟睡不睡觉没有关系。当大脑清醒的时候,大脑依然是甘甜的入睡,依然安然的入睡。
在睡眠中大脑依然清醒,没有各种所谓的梦,不是说没有梦,而是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梦。
一颗清醒的大脑在睡觉时候清醒,在醒的时候也清醒;一个不清醒的大脑,在睡觉的时候大脑未必放松,醒着也更不用说了,各种的事情。
所以,要让睡觉能够变成身体恢复、大脑恢复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式,意味着大脑不能乱了马脚,不能失去秩序,大脑必须得清醒。
但你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睡觉和醒着是一个分裂的状态,好像睡觉就是要特别的困,那个叫睡觉,不困,好像就是醒着。
但当一个人严肃的探索观察内心,ta一定会发现,很多人困和不困ta都睡着——内心困惑,白天醒着也好比睡着,一颗清醒的大脑睡觉不再是一个问题,也不再是一个值得谈论的话题。
因为当一颗大脑极其的清醒,睡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在无时无刻的发挥作用,整个的生活跟自然完全是无缝衔接,无论一个人生活在哪里。
但相反,当一个人无法保持内心的秩序,陷入到各种意识的问题、想法、画面的时候,内心总想休息,想放松,结果就对睡眠着了相,把各种的希望都寄托于睡眠上,让睡眠变得异常的重要。这反过来反而影响了一切,也影响了睡眠,徒增各种的压力、焦虑、问题。
所以冥想就是让一个大脑极其地清晰,让整个身心完全活在自然中,这样的状态,一切适得其所。
一颗能够清空自己意识的大脑,是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大脑。
文稿
问:催眠和冥想有什么本质不同?Cico愿意分享一下观察吗?
C:本质上非常的不同,一说到催眠,各种神奇的现象就会浮现在脑海里面。
社会上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催眠的消息、信息,甚至还有各种的催眠东西,能够进入到综艺节目里面去、电视里面去。
催眠和冥想究竟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从催眠的技术来看,其实就是让大脑去卯住一处——所谓的一种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进而产生一种隔绝的状态。
你看很多时候催眠得通过语言来实现、来诱导,来让人进入一种特定的状态里面,但这本质实际上就是集中注意力,这种特定的诱导的催眠,跟我们日常生活中人陷入画面想法,真的有本质区别吗?
观察。
你看人陷入到各种的想法,各种的画面、信仰、教条,各种自我欺骗中,这些不是催眠吗?
所以在大众意识里面,那种所谓的催眠,实际上就是不同于这种大众的共同的催眠,通过诱导关注另外一个不同的事物、想法、画面,让大脑进入到另外一种跟大众不同的状态。
但我们得从本质上来看的话,只要大脑陷入画面、陷入想法,整个的思维、行为完全基于画面、想法,这本身就是自我催眠,无论诱导的还是不是诱导的,即便不是诱导的,你看各种各样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洗脑,这都在变相地促成各式各样的自我催眠。
冥想跟催眠是完全的相反,意味着冥想不是集中注意力,而是全然的接纳,无所不包,内心不让画面滞留,不让想法滞留,这也意味着内心不被任何的画面、想法所裹挟,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脑极其的清醒。
一个清醒的大脑绝不触碰任何催眠的东西,看清了催眠的本质,压根就不碰,不让大脑进入到那个状态里面。所以一个清醒的大脑要看到这个意识世界的危险、诱惑、勾引。
清空这样一个意识——以“我”为中心的意识,内心才可以真正的自在,也只有一颗清醒的心,才可以自在、平静、快乐。
文稿
问:观察内心的活动,有什么可以帮助自己入门,不走偏的,每天都练,每天都会练习,不知道方向是否正确。
Cico:为什么感到不确信?答案是观察不到位。
这两个问题咱们挨个回答。
第一个,观察内心,什么叫观察?为何会担心走偏?若内心担心走偏,意味着内心其实不知道什么叫观察,该怎么观察,否则这颗内心非常清楚该怎么观察,这颗内心丝毫不担心走偏。
观察,也就是全然的观察,全然意味着完整的样子。完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种观察是极其客观的。
客观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心不做分裂,不做对立。若内心处在对立中,这是好的,那是坏的;
客观也意味着内心不能正当化,也就是说不能想当然,一想当然,内心就盲目了,就看不到;
内心也不能谴责,“你做的不对”,这么一说,内心也没法观察。
你看这些对立、评判、正当化、谴责,意味着内心是透过一些画面来观察,你做的不对,好像这颗心知道什么是对的,好像有个画面,根据那个画面来说这个不好,那个好。
这些都不是观察,观察意味着内心放下画面,不被画面所劫持,内心才可以客观,才可以观察。
一颗不被画面所劫持的内心岂能走偏?所谓的走偏,也就是说内心被另外一些画面所劫持,这些画面不是大众所熟悉的画面,大部分人被同样一个画面所劫持,大脑认为这是正常的,结果大脑被另外一个画面所劫持,跟大众的画面不一样,就这么自己走偏了。
我们仔细看一看,只要不放下画面,没有观察这一说,大家都在岔道上,只是一帮人都在一条岔道上,还是每个人在各自岔道上的区别,但总之都在岔道上。
理解内心,咱们是不走岔道,而不是纠结于跟多少人在一条岔道上。
▸
你看说到这里就跟这第二个问题也有直接关系,内心感到不确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内心在寻求确认、确信,这跟很多人在一条岔道上有什么差别?能否看到这种底层的各种寻求。寻求意味着内心想要找一个画面,从这个画面中去感到确信。
所以为什么讲话者说观察的不够,没有看到寻求,没有观察到内心在不断地寻求,这意味着这颗心它过往的生活基于各种各样的寻求,内心没有看到。
你想一想,这话不对,你亲自试一试,如果你不寻求确信,你是否还感到不确信?
所以你看整个理解内心是个细致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一个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在每一刻观察放下所有的画面,放不下画面,意味着寻求,寻求本身意味着大脑想要坠入画面中。
总之语言描述有限,希望大家亲自去实践,亲自去验证,究竟是不是这回事。咱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文稿
问:“冥想是否有阶段一说,对于判断自己修行到了哪一阶段,这种做法怎么看?”
C:这个阶段,既有也没有,如果一个人亲自去观察,去理解,随着ta观察的深入,理解的深入,必然能够意识到自己整个身心的变化。
这看似是有阶段,但对于还没有开始如此严肃探索的朋友,当听到别人说“阶段”的时候,这个阶段就变成画面了,好像有这么一个标准,我得去追寻,去符合这样一个标准,达到这样一个标准,所以总是在看“我现在到什么阶段了,什么段位了”。
你看,这样一个检查自己属于什么段位的状态,什么阶段的状态,本身还是一个唤起自我的过程,这意味着内心还在去追寻某个标准,某个所谓的阶段,那些都是所谓的画面。
这意味着内心没有独处,没有亲自去探索,按照别人所刻画的阶段那些画面来观察,这还是观察吗?
所以,能否放下这样一个所谓的阶段的概念,而是亲自拿出所有的能量,在此刻、在每一刻去观察,全然的观察、理解,变化一定会发生。
这个变化本身是一个人亲自感受到,而不是通过阶段的描述能想象的。
你看,画面和现实是如此的容易混淆,亲自感悟和按照一个结论的画面,那是两码事,这需要咱们去仔细甄别,仔细观察。
文稿
问题是问给自己的,内心的观察是一个独立的观察的过程,合适的发问意味着去让自己合适地关注那些内心的问题、回路、模式,不是那些具体的画面。
通过合适的发问,唤醒自己合适的感知,唤起觉察,不让自己陷入想法,陷入永无息止的画面生成中,画面的反应中。
所以合适的发问本身就是在觉察,这种发问不是为了去寻求答案,而是看清问题,内心即刻行动起来,在行动中答案即刻展现。
内心没有行动,总是想去回答问题,可能没有答案,想法中的答案不是你人生的答案,人生的答案只在每个人的亲自的行动中实践中。所以,发问不是为了去寻求答案,观察我们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心态。
发问是让自己去观察,去觉察,有问题就问,没有问题就没有问题。大脑一旦关注的不合适,关注到各种的画面、想法,这些问题那就可能把人给带偏。
所以怎么发问,如何合适的发问,本身需要一颗心全然的观察,保持觉察,不一定非得问。
文稿
大家好,无论这一天你多忙,有多少事情、有多少交互,此刻能否完全放在一边?
完全地放下,意味着内心看到这些事情一点都不重要,也正是这些事情本身让这颗心无法安住当下。人类过度活跃的意识活动统治了全世界,不是吗?
大脑运行在各种各样的叙事中,各种的悲欢离合都围绕着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自我。把所有的东西放下,所有的想法、各种事情放下,意味着能量不再浪费和耗散于这些没有尽头的东西。只有这样,能量才可以汇聚于当下。
这种能量的汇聚,在这一刻,意味着自由。我可以自由地观察、理解,观察整个想法的动态,观察「我」究竟是什么,否则能量用于各种各样的琐事——家庭、工作、生活……事无巨细,各种的忙,各种的劳碌,就是没有时间好好理解一下人生。
▸
你看,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你看这些人过得很现实。这句话怎么理解?什么是现实?现实是事实吗?现实是真相吗?过得现实意味着过得实际吗?
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每天有各种的言语从耳边飞过,各种的形容词、各种的标签,若不被这些东西影响,意味着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究竟在说什么。
什么是现实?一个人的现实来自于整个神经系统运作的结果。放眼望去,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被想法困住,过度活跃的意识活动主宰了整个神经系统。这意味着现实被这个意识活动所主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幻象、各种各样的心理构架。
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教育、文化、传统、习俗、意识形态,中国社会呈现出一个如此强大单一的现实,这么多大脑、上十亿颗大脑,运行着一个类似的现实,我们在一起生活、生存,大脑共同依赖于这些现实,以至于大脑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真实。或者说对于这样一个大脑,现实成了真实,整个的思维活动、行为、想法完全依托于这样一个现实。
大脑在不断地遵循这样一个社会构架,这其中有愉悦,没有所谓的外界冲突,跟周围的人一样,有即刻的愉悦和满足,但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冲突、挑战和问题。
这么多人分享如此一致的现实,这些冲突、这些问题从一个个人问题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人活在一个一样的现实下,有高度相似的感知、高度相似的问题。说一个人过得现实,不就是指的一个人完全深陷这个社会心理框架?
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容易的生活,只需要不断地遵循、追寻、适应、挤进去。从上学到工作,一切都看似很容易,但内心各种的冲突、矛盾、抑郁、困惑都在积聚。人过得很现实,但不快乐,有愉悦,但没有欢乐。
所以为什么咱们要观察理解内心,触碰内心的真相,戳破各种各样现实的假象,去理解自己的现实。因为这个现实构建了「我」,「我」就是这个现实,不是吗?在这样一个现实下,这个「我」有它的特征,然后贴上一个标签——中国人。同样的,美国人、什么国人。
过得现实,不代表一个人过得实际。实际,意味着内心得看到什么是真的——通过亲自看到什么是假的。
我可以过得很现实,但我深知内心有各种的矛盾、冲突,我并不快乐,我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实际的生活,或者说这种生活并不实际,但我不想摆脱这个现实,同时想解决我这些问题。
换句话说,我就是想法子让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生活变得实际,但最终我依然很痛苦,因为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生活变得实际,是一个真真正正地不切实际的事情。大脑总在追寻这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自然会产生各种的问题、冲突。
所以我得拿出魄力亲自去观察,我也不求解决我的问题,我得看明白内心究竟是咋回事,为何如此容易不切实际?我能否亲自探寻,去过一个真正切实际的生活,再回来解决这些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
也就是说,我能否先让我内心没有问题、内部没有问题,再来处理极其复杂、混乱、充满各种问题的外部世界?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观察内心、理解自性。理解、看到各种内心的失序、混乱,过一个内心极其有序的生活,这是一个严肃生活的人,ta的生活的基础。
一切的生活从内心有序开始,内心有序意味着清醒,意味着明智,意味着有爱,意味着行动,意味着内心完全的独处、不受影响。内心否定各种的文化传统,看清里面的荒谬,一切亲自观察,不盲目遵循、追寻,真正的生活从此开始。
因为这样一颗心充满了秩序,理解了ta跟整个外部世界的关系,没有自我这个绊脚石,这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
好,咱们现在一起冥想,一起清空内心。
把整个的关注点放到身体的感觉上来,
听觉、视觉、触觉,
无论什么感受,
全然地观察、自然地切换。
(30秒)
慢慢地闭上双眼,自然地呼吸,无需控制。
(30秒)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
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
或是鼻孔的凉爽,或是身体的膨胀,或是其他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感受最明显的地方;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
感受空气离开身体的感觉,
或是鼻孔的微温,或是身体的回落,或是其他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感受最明显的地方。
(1分钟)
每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留意一下注意力是否还在呼吸或者身体的感觉上。
若想法已经把你带走,没有关系,即刻放下,即刻回来,什么事也没有,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放下,不断地回来。
(完)
Cico, 作为一个人,不属于任何的圈子、组织、群体。跨越中西方现实,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