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thumbnail
9-1 自由的人生没有选项
0:00
/1701.8192

文稿


此刻,咱们坐下来一起观察,一起感悟,一起理解,理解这个世界。我就是这个世界,世界就是这个我,这不是什么唯心论,各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学说,跟那无关。

而是这个我——内心所构建这个我,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投射。我所感知的、所感受的、所想到的、想象的,其实就是这个世界的所有内容,这个意识的所有内容。

观察、理解自性就是去理解整个意识的框架、想法的框架、我的框架。

观察意味着清空,否则没法观察,清空意味着自由,观察意味着自由,也只有自由才能观察。若内心塞得满满的各种的想法、观点、言语、结论,各种的应该是、不应该是,各种的是是非非、标准、衡量、成就、目标、愉悦,那这颗心就没法观察,自己太拥挤,无法环顾四周。

观察本身意味着内心不再执着于这些东西,不再依附于这些东西,不执着、不依附意味着自由。

所以你看这个观察和自由是完全一体的,在一起的,没有自由,没法观察,不观察,内心也没有自由。

这个自由不是一个想象的画面,我要自由,我要想做啥就做啥,那个是想法,是大脑从想法中汲取愉悦或者说意淫,从想法中汲取愉悦。

从自由这个概念里面去汲取愉悦 和 内心自由是两码事。我想象着我自由 和 我自由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自由意味着这颗心有魄力,果断的行动,果断的放下,果断的否定。

自由意味着一颗心能够全然的接纳,无所不包,也意味着一颗心充满爱,充满同理心。

一颗自由的心,意味着内心看清了我的构架、想法的构架,果断否定任何的我,放下这个我,也只有那样,内心才可以活动在一个无边无量的状态,这就是自由。


你看,纵观这整个意识世界,各种的概念,各种的选择,各种的选项,好像给你选项,你就很自由。在生活中想要吃米饭,还是馒头,还是面包,这个选择得做,当然吃啥都行。

但内心里面只要有选项,内心就困惑,在你的生活中,在你的人生中,只要有选项,大脑就困惑,不知所措。所以你看这样一个选项、选择本身在心理层面,它是一种束缚,让人丧失自由。

本来大脑可以自由运转,但却被局限在几个选项里面,通过各种的影响、宣传来欺骗自己,认为有选项才自由,但实际上真正的自由没有选项。

一个自由的人生没有选项。


有人会问,在我的生活里面,好像的确有很多选项,是工作,还是继续上学,还是怎样怎样。我们得看到当这颗心在完全遵循社会心理框架的时候,选项出来了,对吧?

有各种各样的选项,大脑也困惑了,不是吗?你在问,我要该去哪里,我该做什么,我应该如何做选择,当我们意识不到整个内心在遵循这个框架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看到自由的价值。

当内心完全抛弃这样一个框架,不是说不去玩这个游戏,而是内心不再依附于、执着于这个框架的时候,一个人会发现生活没有选项,只有自在。

在那种状态下一个人也不会纠结于这个框架里的选项。纠结只是来自于内心困惑的时候,内心有各种依附执着的时候,所以去理解自由,去理解这样一个内在的自由,需要每个人亲自去观察,在行动中观察,在观察中行动,去理解什么是自由。

自由不是画面、不是观点、不是想法,真正的自由是抽象的。

你的人生若完全在此刻,也是抽象的,所以抽象的事情,也就是那些指向内心真相的事情,需要咱们每个人去亲自感悟,亲自感受到这份美的存在,人生的美,内在美。



现在咱们一起冥想,把心放下来,清空一切,清空那些画面、言语,我们只在这一刻,也只属于这一刻,否则画面立刻进来,言语立刻进来,时间立刻进来,过去和未来那个画面也立刻进来。但画面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不是画面。


慢慢的,闭上双眼,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胸腔的膨胀,屏住呼吸一小会儿,3,2,1,慢慢的,尽量慢的,把气呼出来。

恢复到自然的呼吸节奏,自然的吸气,自然的呼气,没有控制,全然的感受,全然的接纳。


吸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吸气,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或是胸腔的膨胀或是鼻孔的微温,或是任意你能发现的感觉。

全然的感受,自然的切换。


呼气的时候,意识到在呼气,全然的感受空气离开身体的感觉,或是胸腔的回落,或是鼻孔的微温,或是任意感到明显的感觉。

全然的体会,无所不包。

每当听到铃声的时候,留意一下注意力是否被各种的画面反应劫持。若的确如此,即刻放下,即刻回到呼吸上来,回到感受身体,聆听环境,立刻回到抽象上来。


全然的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感觉,或是鼻孔的温热,或是鼻孔的凉爽,或是任何你感到明显的感觉,全然的关注。


(罄声)


(罄声)


(罄声)


(罄声)


(罄声)


动动手指和脚趾,挤挤双眼,慢慢地睁开眼睛。


audio-thumbnail
9-2 冥想是理解整个想法的构架
0:00
/142.710719

文稿


问:观察自己先从观察念头(想法)做起吗?还可以观察些什么?


Cico:观察念头本身已经是个非常大的事情了,我们所有的行为、想法、感觉、情绪都跟想法有关系,我们甚至整个的生活方式,处事行为也都是跟想法密切相关,文化传统等等都跟想法相关。

这些想法在我们的脑海里面转来转去,其实都是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时内心呢,还不断地和想法越卷越深。

冥想本身就是去理解整个想法的构架,在观察想法中理解,在理解中观察。

所以,这个观察指的是理解,观察想法意味着不能跟想法交互,不能卷入想法,让想法改变自己的感知,这样就没法观察想法。

所以,我们在呼吸冥想中,比方说去观察呼吸,其实就是不让内心掉入想法,这样在观察呼吸的同时啊,才可以去感知想法的活动。但总的说来,这都是在观察想法,你看这个语言容易带来误解——

此观察非彼观察。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audio-thumbnail
9-3 冥想是内外无别
0:00
/171.2912

文稿


问:Cico之前所说,“冥想是内外无别”,对此能否再阐释一下。


C:内外无别,意味着内、外没有对立。

物理上、形体上,的确存在内、外差别,我的心在这里——在我的身体里面,这是内;相对于我的身体,周边的所有东西都是外,这个没有问题。

但当我去观察我的内心活动的时候,我发现为何内心也整出一个内外?这个内就是我的;这个外不是我的,你的、他的都是外,这个外面的声音, “外”加引号。

为何内心制造出这样一个内外的差别?为何有这样一堵墙?分出了内和外。去理解、观察内心,就是看这堵墙是如何制造各种各样的冲突、挑战和问题。

能否拆掉这堵墙?也就是能否真正地熄灭自我。自我构成了这个内部的所有内容,在自我之外,就是外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有你我之分,有各种各样的分裂、对立。

冥想,就是看清这堵墙,拆掉这堵墙,这样内心才可以游刃在这样一个无边无量的世界里面,没有冲突,也没有对立,内、外无别。

内即是外,外即是内。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audio-thumbnail
9-4 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体的,自我分出了内外
0:00
/212.4032

文稿


问:为什么说心其实没有内外之分,能否从神经视角来解释一下?


C:我们整个的神经系统遍布全身,这个世界的感知来自于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各种的感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还有想法。我们整个丰富的生活,丰富的内心世界——“内”加引号——都是来自于这整个神经系统的巧妙运作,和谐运作。

当整个感官完全和谐运作的时候,那整个的世界的感知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体的。

但我们人类在这样一个社会构架下,过度使用想法,让想法变得主导。想法一主导,那想法所构建的世界就变成了这个内部世界,同时也变成外部世界。想法的活动基于分裂、基于对立。所以,但凡我们的人生被想法主导,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对立,各种各样的分裂。

所以,想法的活动构建了自我,这个自我变成了“内”的一部分,跟我无关的变成了“外”的一部分。

这本身体现在神经元上,就是有神经元不同的活动、不同的模式对应的分裂,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我的感觉总是在,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内心总是有一种“我”的感觉,各种所谓的向内——这是我的,我应该这样,我应该那样。

这种分裂对立本身必然带来神经元层面的冲突和问题,所以整个神经系统是一体的,若没有一个感官主导其他感官,那整个内心所展现的世界也是一体的——内外无别。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audio-thumbnail
9-5 观察和答案的浮现
0:00
/350.7872

文稿


问:有人说“智者向内寻求答案”,这句话有道理吗?向内是以什么形式得到答案呢?


Cico:咱们得不断地强调语言充满了误解,充满了困惑、疑惑,所有人,但凡向内探索,就得理解这些语言的局限。

“向内探索”指的是观察自性,这个叫内,也就是物理的内外——这是内,这是外,物理上的确存在,所以我得观察我的大脑,这个向内是一个物理方向,向内意味着拆掉这堵墙——自我这堵墙,这样才没有内外之别。

物理上有内外,但心理上没有内和外。物理上向内探索,方向很明确,观察自性;内心里面观察没有任何的方向,否则就会产生内外之别。

大部分人总在向外探索、追寻,听这个人说两句话,听那个人说两句话,就是自己不向内探索,人生有各种各样令人琢磨不透的问题,令人头大的问题。

对于向外探索的人,也就是大多数人,总希望能够找到答案,所以总是寻医问药,问这个人问那个人,“答案是啥呀,告诉我呗”。

但向内探索,也就是一个全然观察的人没有方向,只是全然的观察,在内心里面,这个观察本身就是在获得答案,但是这种观察本身没有任何的寻求,不是说“呀,我得找到答案,所以我得全然的观察”,这依然是自我的活动,而是只是全然的观察,因为答案就在问题里面。

观察整个内心的活动,

观察大脑和各种画面等同,

观察大脑陷入到各种的画面的反应的表现,

观察各种自我的活动,

观察整个想法的构架、自我的构架,有的观察呢。

这样一个观察的过程本身,答案自然浮现。这个答案可不是一句话,不是一篇文章,但答案就在这里。

当一个人看清的时候,答案就浮现了,所有的答案都浮现了。

答案和问题是一个事情,否则问题和答案如果变成新的对立,你看向外探索、向外追求的人总是被各种的对立所框限。

若一个人真的严肃起来——不是说不苟言笑,绷着脸,而是内心特别的严肃——去向内探索,那ta得观察,ta必须得亲自一个人去观察,走出各种各样的影响。

所以,智者这句话可以改成——智者向内观察,答案自然浮现。


audio-thumbnail
9-6 有神论和无神论是意识上的对立
0:00
/339.0512

文稿


问:怎么看待有神论和无神论?


Cico:你看,这个有神论、无神论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在西方社会,在过去几百年、上千年,宗教特别的流行。在宗教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上帝、神。各种内心的问题、痛苦、挑战,通过“神”这样一个画面,来希望把这些问题解决也罢,合理化也罢。所以,在这样一个宗教的世界里面,神是一个不可撼动的信仰——我得相信有神。

你看,只要在意识中,意识形态中,到处都是对立。你认为有神是吧,我整一个“无神”,跟你唱反调,反着来,我这是无神论,我不相信有这样的神存在。但我的内心也困惑,也迷茫,也有很多痛苦。我认为没有神的存在,但我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你看,在很多所谓的无神论里面,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方式——比如说国家至上,“我要为我的国家献出我的人生”,其实这么想很舒服对吧?一种忘我的姿态。这个国家是什么?这个国家和神有什么差别吗?除了名字不一样。

所以,你看无论是有神论、无神论,它们都是在意识层面的一种对立,实际上在纠结这个神的名字叫“神”还是叫其他的,内心的问题、困惑没有任何的解决。这就好比很多人认为“禅”神秘是一个道理,是一回事,不是吗?

所以一个严肃探索内心的人,会彻底否定这些没有意义的对立。看到无论这个“神”是哪种画面,如果这个画面不否定,来纠结它的名字叫神还是叫其它的,毫无意义,纯属自我欺骗,非常的幼稚,不是吗?

所以一个严肃探索的人,彻底否定这些画面,否定这些画面所产生的幻象,而是亲自观察理解内心的困惑、问题、挑战。只有向内探索、观察才可以一目了然,豁然开朗。否则就会陷入到各种意识上的对立中,无休止的对立中。除了制造分裂、不和谐,毫无意义。

所以一个严肃探索、理解、过好人生的人,彻底否定任何的意识形态。看清它,自然就是否定它,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只有这样,内心才可以安然活在这一刻。一个看清了内心,没有困惑,一个看清的内心自在,在这一刻。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audio-thumbnail
9-7 爱,不在想法层面
0:00
/306.2192

文稿


问:爱本身是不是一种想法?渴望给予和获得爱,算不算一种欲望或者想法?如果没有欲望,又如何获得激情和爱?


Cico: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人来说,“爱”就是一个概念。你看商业概念、各种的概念都在用“爱”这个字。在中国社会里面,在各种各样所谓的人的关系的定义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爱的定义。在意识层面上,谈论这些所谓的爱都是概念,也自然都是想法,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一个非常浩大的主题,但它不在想法层面,不在意识层面,也只有一颗自由的心才可以去理解、去亲自观察什么是爱。真正的爱是自由,自由才会有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给予。

一个人所渴求的、所渴望的,跟爱无关,自我想要舒适,想要被抚慰,被安慰,这是自我在追求愉悦,干嘛非得跟爱扯上边?

若一个人想要获得爱,没有门,没有任何的门,这个世界缺的就是爱,每个人都在想要获得爱,谁给啊?要看清这样一个供需关系,真正的爱在想法之外,需要一个人严肃地彻底地理解自性,这整个的过程中内心充满爱,所以才会不断地给予爱。

爱是给予。当你在给予的时候,你的内心不正是充满爱的时候吗?当内心充满爱的时候,你还会索取、想要所谓的爱吗?

所以你看,人生的困惑,极大的困惑,这是问题的根本症结,能否即刻停止任何的索取?

能否真正拿出魄力去理解自己,理解自性?

这整个真正理解的过程是爱自己填充的过程,也只有这世界上每一个人内心真的充满爱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不缺爱。

爱,要么自给自足,要么每个人都在疯狂地索取爱,这就是这样一个非常现实残酷的愚昧的世界。

好,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audio-thumbnail
9-8 对生命的信任,是清空
0:00
/603.1232

文稿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活动,一起安静,一起观察,一起冥想,一起放下。每个人生活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各种各样的互动,但此刻咱们能否都放下?

放下是一种信任,不是信任谁,而是对人生的信任,对这一刻的信任。否则大脑总是抓住不放,好像抓住不放才踏实,但实际上抓住不放,大脑充满了问题,失序、混乱,甚至丑陋不堪。

对此刻的信任,对生命的信任,对整个神经系统的信任,这种智能的信任,那就是清空、放下。否则各种的抓住,各种的想要,各种的寻求,让这个自我特别的活跃,压制了所有的身体的智能、整个神经系统的智能。

讲话者所说的不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需要每个人亲自去验证的真相。一个没有信任的人生极其的悲催,想守住这个,想抓住那个不放,想要获得一种永恒的安全感、稳定,这反而是对人生的极大的不信任。这样的状态,这样的人生,充满了各种的信与不信。我信你,所以我信任你;我不信你,所以我不信任你——信的只不过是个画面,想从这个画面中寻求一种确认安全感;不信的也是画面。

一个被画面所包裹的内心没有信任,尽管嘴上在说我信任你,但实际上这个内心在寻求确信感、确定,跟信任毫无关系。真正的信任没有对象,不是说我信你,那有信任,而是整个人生完全处在信任中,淡然、坦然。在每一刻,这颗大脑在全然的观察,没有信,也没有不信,这才可以有信任。

信任意味着清空、放下;信任意味着不再寻求,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这颗心,不再寻求。一个活在信任的心,是一个简单的心,是一个果断的心,是一个不随便起心动念的心。这颗心一直在观察,一直在看,看清即行动。所以你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全然地观察,观察各种的寻求、想要,特别是追求各种各样的安全感,这都在破坏这种信任。只要内心想活在已知中,内心就无法信任未知,而整个真实的人生总是未知的,没有画面。

所以一个没有信任的人生被各种的画面、教条、信念所包裹,其实都是自我欺骗。一个真正充满信任的人生,不是说信某个人,而是整个内心完全处在信任中,这颗心非常的透彻清亮,没有自我欺骗。

一个在观察的内心,在全然地观察、感受、理解的内心,它不需要任何的信仰,不需要信什么,也不需要不信什么,而是在这一刻观察。行动来自于合适的感知,不是想法、画面所带来的反应,我应该做这个、我想成为那个、我要有那个、我不喜欢这一个,你看全是想法、画面所产生的反应。

可以这么说,有我在,信任不在;信任在,没有自我。


返回目录 · 冥想初探 · 简问简答


‌Cico, 作为一个人,不属于任何的圈子、组织、群体。跨越中西方现实,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辅助更多人理解自性,过一个清空有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