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关于正念冥想的科学研究?

内容如下——



目前,关于正念冥想的脑科学研究,主要有三个关键词:灰质、默认模式网络、杏仁核。


灰质


研究者发现,长期冥想者的听觉和感觉皮层的灰质数量增加;他们的额叶皮层中有更多的灰质,这与工作记忆和执行决策有关。

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大量神经元聚集的部位。在典型的灰质,例如大脑皮质中,神经元之间存在大量化学突触或电突触作为通信途径,形成极其复杂的神经回路,实现多种多样的感觉、运动或中间信息处理。

研究表明,冥想平均20年的人,整个大脑的灰质较多。即便上了年纪的冥想者,和年轻的冥想者比起来,灰质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和不冥想的人相比,流失没有那么显著。

说白了,冥想能够延缓大脑衰老。


默认模式网络


正念冥想能够减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这个大脑网络对应着走神、和“我”有关的想法。

由于想法漂移和担心、多虑、焦虑、抑郁,都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减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能够缓解这些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冥想,通过对默认模式网络的“静音效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即便大脑又开始漫游,冥想者更擅长从中摆脱出来。


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评估危险和压力的部分,通常和焦虑、恐惧和压力密切相关。当人们有压力的时候,这个区域会特别活跃。

在8周正念冥想练习之后,对大脑图像的扫描显示,参与者杏仁核的活跃程度减轻了。


大脑扫描图像显示,在冥想之前,当参与者看到情绪化的内容时,杏仁核变得活跃(左图)。在8周正念冥想练习之后,看到同样内容后,杏仁核没有那么活跃了(右图)。

大脑扫描图像显示,在冥想之前,当参与者看到情绪化的内容时,杏仁核变得活跃(左图)。在8周正念冥想练习之后,看到同样内容后,杏仁核没有那么活跃了(右图)。

虽然这些科学研究都表明,正念冥想对大脑有好处;但是,正念冥想是一个科学能够完全解释的问题吗?


科学,仍是想法


J:怎么看待这些关于正念冥想的科学研究?

C:它可能只告诉你,冥想是好的,去做吧。

但是具体怎么好法,它有它的描述方式、论证方式,它的模型和观点。

如果一部分人特别信奉科学,那也挺好,至少它告诉你,冥想是个好事情。

如果你能通过这种方式来说服自己去做冥想,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对吧?

J:你在分享正念冥想的时候,也会用到神经元的说法。其实灰质就是大量神经元聚集的部位,二者联系很密切。那你的阐述和这些研究的阐述又有什么不同呢?

C:我的阐述更多是从哲学层面,结合每个人的感受来观察我们的大脑。

的确,大脑是由数以千亿级的神经元组成。我们的神经回路也是由神经元一个一个连接而成。它是一个循环,一种套路,恰好能够跟我们日常生活的感受完全吻合起来。

有过经历的人都会发现,很多事情就是个循环,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物极必反。这个跟我们神经回路的构造如出一辙。

但神经回路具体什么构造?什么形状?怎样一种位置?包括灰质在哪个区域,这些东西过于细化。

这些细节是否真的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吗?

我们是否需要知道这么细节的东西吗?

因为正念冥想也罢、禅修也罢,它是一种对内心的观察,我们能够感受到内心如何运转,这就足够了。

包括研究中提到的杏仁核的变化,它只是一种描述模型,但我们很难把它跟我们的内心状态连在一起。

每次我们想的时候,实际上它还是一种观点、一种想法、一种图像,其实无论杏仁核变大变小,结论就是说正念是有好处的。

如果你把它转化成一种观点、想法,一种描述、模型,那是一种所谓的意识上的探讨。

所谓的科学,实际上也是一种观点,一种描述,一种模型,它还是在意识之内探讨正念的好与坏,还是一种想法。

这些东西说得越细,越容易带来误解。

我们去观察内心如何运转,其实不需要用语言来描述,你观察到了,感受到了,就足够了。

所以,像这种研究,它通过非常具象的图像来描述它,很难说是好是坏。我们一旦付诸于图像想法,它可能会带来新的混乱。



科学 ≠ 科学精神



J:你的学科背景和神经科学很近,从数学、计算机、生物信息,到禅和正念冥想,那你为什么不去做脑科学相关的研究呢?

C: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误解——

科学不同于科学精神。

现在所谓的科学是个产业,就像娱乐界一样,这叫科学界。它跟我们所说的科学精神不一样。

大家之所以信奉科学,是因为大家欣赏那种科学的精神。但当今的科学界真正有多少科学精神,那是另外一回事。





J:你说的科学精神是什么?

C: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我们去观察某个事物,不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经验或知识,用一个非常新鲜的感觉去观察它,再加以洞察、整合,来理解整个事物的全貌,这是科学精神。

但科学界它是个产业。现在,从大学到研究院,发论文、评职称,这一整套是个产业链。

大家欣赏的是科学精神,但是因为科学界的名字也叫科学,所以我们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

本来我们欣赏的是科学精神,不巧变成了欣赏科学界。所以,我们需要在这里先指出这样一种混乱。

如果大家真的去做正念冥想,去观察内心世界的话,每个人都是相当具有科学精神的。

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不带偏见的观察,其实我们做科学,丝毫没有科学精神。



内心的规律如何验证?



J:现在的科学研究,通常是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来验证它。那你分享的对大脑和内心规律的观察,有没有去验证的必要呢?

C: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我们也需要去做深度的哲学思考。

在过去几百年,当科学最开始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我们做的是天文学、物理学。

这些实验非常容易去实施,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我们人的内心世界,它是相对客观的东西。

比如说,研究电荷的关系,研究各种粒子的关系,研究重力的作用,它是大家可以共同观察的。

你观察到了,我也可以观察;我写论文,你能看懂。

但是一旦涉及到我们内心的东西,就出问题了。

我知,你知,天知,地知,就是说不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心本质。

我们的观察,怎么验证呢?

你的生活来验证。

但你无法把你的观察分享给任何一个人,因为你一旦要分享,就要使用语言。关于我们的内心状况,语言没法去描述它。

所以,关于内心规律,每个人需要去观察自己的内心,TA依然具有非常强的科学精神。

但是,关于内心世界的研究,放到所谓的科学界来说,不合适。

因为它已经超出了当今科学界所定义的这种范畴。

正念冥想不是一个科学界真正能够解决的问题。因为科学研究者也是人,也受内心规律的支配。

现在所谓的科学还是在意识之内的东西。然而,我们的内心世界包括意识和意识之外。

如果你在意识之内,去研究一个意识之外的东西,那是有局限的。



都叫正念冥想,但内涵不同



J:你怎么看,冥想能够息止大脑默认模式网络的活动,减少走神,白日梦,和自我有关的想法呢?

C:在这个研究中,如果我们把「冥想」换成泡澡、推拿,是不是也适用?

对于这个研究结论,我不怀疑,但它可能没有太强的指向性。可能任何娱乐项目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J:正念冥想和娱乐项目的区别在哪呢?

C:如果大家要放松,减压,正念冥想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看电影、泡澡、推拿、吃吃喝喝,都可以做到这个事情。

在这种研究中,把正念冥想窄化成某种特定的形式,比如呼吸冥想。但冥想,不止于此。

但如果我们是要了解内心真实的状况,去过一种没有烦恼的生活,去透彻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或者说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内心自由、精神自由,我们可以考虑正念冥想。

放松减压,只是正念冥想的一个副产品,它肯定会有这种效果。但如果你去为了追逐这种效果的话,不如去推拿一下,来得更直接。

J:你说的正念冥想和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正念冥想,貌似不是一个东西。看似都叫正念冥想,但不是完全一样。

一些科学研究中采用的正念冥想练习,是基于美国正念导师乔·卡巴金研究的正念减压8周课程(MBSR);

另外,我们常说的正念冥想,涵义更广泛一些,是对整个内心和人生的理解。

C:对。



整体观 & 局部观



J:我们看欧美一些科学研究,能感觉到,东西方不同的认知习惯。东方偏整体,偏抽象,西方偏局部,偏具象。

C:过去2000年,佛学和老庄哲学在东方盛行,对东方人的思维体系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西方完全是另外一种方式。

怎么讲呢?东方的思维习惯,非常的整体化,一切从大局出发,从整体来认识内心世界。绘画也是这样子,看上去很朦胧,但该有的都有。你不缺什么信息。

但西方就非常的具象,TA会关注一个小点。绘画也是如此,看似很形象,但是你放大之后发现,过于具象,就会造成分裂。


分裂在于,所谓的科学研究,非得把正念冥想分出来当作一个研究对象。
但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就是正念冥想,你怎么分得出来?

所以,这种偏见已经把这个问题扭曲化了。

在西方的科学界中,把正念冥想从我们内心里面,从我们人生里面分割出来,变成一个具体的东西。

然后再把具体东西作为一种研究对象,这已经人为制造一种分裂,这种划分必然会导致冲突。

在某个阶段,这跟我们观察内心世界是一样的。在西方世界,大家观察内心的时候,容易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以为「你」观察「你的内心世界」,「你」和「内心世界」是两码事。

这种偏见导致了各种冲突和问题,那不是正念。

而我们在正念中观察内心世界的话,是要从整体上观察内心,但没有观察者。

我观察我的内心,我就是内心。


J:你说的「观察,但没有观察者」,听上去很容易让人发蒙。我的体会就是说去感受。

C:去感受,但没有你,忘掉自己,忘掉自我,去全然感受我们整体的内心状况。没有「我」这一说,「我」不存在。

这是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非常不同的地方。但要想认识内心世界,必须从整体出发,这种分割化的研究意义不大。

所谓的很多科学观点,它只是观点,大家不要轻易的当作真理,需要带着觉察,去观察你的内心,而不是被这些科学结论带偏。

大家一定要有科学精神,来对待各种科学结论。

J:好,那今天就聊得差不多了,感谢大家的参与,下期再会。

C:下期再会。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正念冥想 & 科学研究》



返回空谈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