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加入「曼谛 · 空谈」。

在这里,我们从内心真相出发,谈人生,谈世界,无所不谈,无所回避。

今天,我们要谈一个不常触碰的话题,那就是如何面对亲友的离世。

只有理解这个问题的全貌,面对人生的真相,才能走出恐惧、伤痛、懊悔,重新出发,回到当下。

内容如下——


J:我们为什么要谈这样一个话题?

C: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非常庞大,但也无比实际。

你、我、所有人,都是地球上的过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只在地球停留最多100年。

这样一个短暂的旅程,既有开始的喜悦,也有告别的那一天,这不是一个想象,而是一个事实。

一个无论我们怎么去演绎它,想象它,回避它,始终存在的一个事实。





J:死亡是一个事实,但是当它发生在远方,出现在新闻里的时候,人们的感受并不深刻。

而当这个过程发生在亲友身上,会在人的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近距离地见证死亡,震撼到了每个人的内心。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C:今天,我们要谈亲友的离去,在这里,我们已经用标签做了区分——亲友。

抛开任何的标签,朋友、亲人、同事、等等,大家都是人,都会经历一样的过程。

正是各种关系,朋友、同事、同学、亲人,让我们每个人只把目光放在了周围人身上,放在那些只跟我们发生互动的人身上。

对于全人类,那些跟“我”没有交集的人来说,他们的离去,“我”毫无反应,似乎事不关己。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冷漠,是因为我们被各种关系所绑架,我们只关心关系中的那些人。

而关系是什么呢?关系是我们定义的一种概念,也是想法,对不对?

当跟我们有关系的人离去的时候,它必然会带来想法的反应,想法的搅动,这就演化成了刚才你说的那些问题。

尤其在中国和华人世界,家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亲情对应了我们很多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或者说是文化,有各种套路在里面。





抛开这样一个概念,亲人、朋友,的确跟其他人有些不同,因为这些人跟我们在互动。

亲人互动最多,对不对?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里面,你的生活习惯中,生活缩影中,有多少成分来自于亲人的交互?

当亲人离去的时候,你之前所依赖的那种生活状态被打破了,被搅乱了。

一种失去的感觉,一种想去互动,但再也无法互动,这种欲望被阻塞的感觉,带来了很多的情绪。

生活中少了一个互动的角色。

在这种情况下,人会进入对各种想法的反应中。

J:当我们和亲人之间的互动,因为一方的离开戛然而止的时候,我们会有巨大的失落和悲伤。

而从某个角度说,想要互动,也是一种欲望,是吗?我仍想和这个人互动,但是TA消失了。

C:悲伤、痛苦、难受,我们常常说成是为离开的亲人而悲痛,但这只是一个说辞。

当我们去观察内心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上人是在为自我悲伤。

因为我们对亲人离去这样一个事实,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反应。

过去,我们跟亲人一直在互动,在多个层面上互动,语言、声音、表情、动作等等。

这种互动,让我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很强的依赖。

这种互动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安全感,家的感觉,那是一种心理依赖;

可能互动有些小问题,所谓的原生家庭的问题,那也是一种心理依赖。

当亲人离去的时候,这种互动戛然而止,就好比是一种戒断反应。各种习惯拧在一起,突然被叫停的时候,内心会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变化中,非常容易唤起自我,进入一种自我防卫状态。

所以,看似我们在为亲人悲痛,实际上我们在为自我伤心。





J:当亲友离开的时候,内心至少还会发生两个显著的变化,一个是恐惧,一个是困惑,对生死的困惑,对人生意义的困惑。

当我们经历了亲人离开的过程,这可能会唤起对死亡的一种恐惧。

当一个亲人离开之后,可能会触发我们对其它亲人离开的恐惧,甚至触发对自己最终消失的恐惧。

这种恐惧可能会笼罩一个人很长时间,怎么才能走出这种恐惧?

C: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唤起自我,引起自我防卫。恐惧是自我的体现。

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亲人填充了你多少的内心?跟亲人的交互,种种事情,它占据了你内心的多大一部分,你心里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清楚。

当亲人失去的时候,这种交互戛然而止,这种失去感让你触碰到了「空」。

怕空的时候,也是自我被唤起的时候。

要走出恐惧,就要走出自我。

第二,我们在谈论那个非常永恒的话题——死亡。

我们面对死亡,其实没有啥,但问题在于我们对死亡的想法太多太多。

心里想的生与死 和 人生的生与死 是两码事。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

生,就是自我的延续,各种想法的延续。

死,就是戛然而止。

如果这样理解生死,当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怕自己的消失,怕一切的消失,也就是怕空。

因为人生正是被这些想法所填充起来,让你感到一种充实感。但此刻你发现多么不稳固,多么的空。





J:当亲友离开的时候,唤起了我们各种想法、反应和情绪,包括想见而不可得,依赖感的失去,安全感的缺失,对死亡的恐惧、困惑、甚至后悔。

C:对于很多所谓交互不是那么顺畅的亲人之间,过去有很多纠葛。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会发现那些纠葛毫无意义。过去记恨了这么多年,到最后才发现怨恨都不重要。


J:各种各样的情绪搅和在一起,所以一个人的大脑和内心会极度的不平静,这种想法带来的不平静,甚至会让一个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当身心经历了这样的波涛汹涌之后,我们怎么才能慢慢的平息下来?

C: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因为每个人有TA自己的方式来去处理这样一个危机,精神世界的危机。

话又说回来了,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能否直面人生的真相。

如果你能在这种事情发生之前,一直在观察内心,拥抱真相。我想,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一定会有自己非常明确的解决方案。


J:对于很多人来说,往往是通过非常残酷的现实,在不得不面对的时候,去经历。最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就淡化了。

C:清空所有的想法,包括自我,让大脑自己痊愈。

你看,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备受打击,最反直觉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最反直觉的方法,就是清空想法;

只有清空想法,大脑才可以最快的速度痊愈。

清空想法的过程,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为。

想法,让我们的体验延续,意味着想法让这些痛苦延续着,想到过去亲人的画面,想到自己跟亲人的种种交互,想到死亡,想到各种事情。

不断的想,意味着人会不断的有反应,意味着各种痛苦,会一直持续着。

如果人能够清空想法,立刻清空想法,大脑是非常强韧的。





J:你提到,立刻清空想法,清空已经是一个有意为之的动作了,怎么是无为呢?

C:「无为」指的是保持自然的状态。

想法,破坏自然的状态。

所谓的无为,就是要让内心恢复成自然的状态。

无为不是不作为。

当我们清空想法,意味着我们不让想法去破坏内心的自然状态,内心自然能够恢复,这是无为。

无为,而无所不为。

当你内心处于自然的状态的时候,内心坚不可摧,便无所不为。


C:清空想法,不代表压制情绪。你要哭泣,哭吧,但想法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很多人能够早一点去观察内心世界的话,当这种危机来临的时候,你仍然能够带着觉察来及时调整内心状态。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危机来临的时候才是被迫去调整内心的时候,确实会有很大的周折。

因为在那个状态下,很多人都难以区别,什么是想法,什么不是想法。

无论怎样,接受那个状态,尝试放掉想法,尝试去观察,能观察多少,观察多少。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每个人的调节方式不一样。总之,原则就是不想,跳出想法,面对事实。





J:为什么死亡总是让人震惊?

C: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就是一直在,只有到死那一瞬间,生和死才交替。

在这种看法下,生就是想法的延续,而死就是想法被迫终止。

我们生活在由想法所钩织的幻象中,称之为人生。

但如果我们抛开任何想法看生和死,实际上,生就是神经元的活动,不断的活动,不断的产生想法、感受,这叫生;死就是神经元活动的息止,想法的消失。

对于每个人来说,真实的状态是生和死每时每刻都在交替。

如果你愿意换一种生活方式,去实时清空你的想法,回到此时此刻,你会发现,

这一刻你正在死亡,

这一刻你也在重生。

想法的产生和消失,

那就是生和死相互交织着。

当你感受到这种生与死之后,你会发现亲人最终的离去,只是TA肉体的消亡,仅此而已。

我们能否去拥抱这样一个事实,为什么要拒绝它?不要再想象着TA应该继续活着。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人很难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一直拿着这样的想法,TA应该继续活着,TA怎么离开了呀。

当我们一直执着于这种应该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拒绝了是什么,反而延续了这些痛苦的状态。

人活着就这些事儿。但我们却用各种想法做了各种演绎,对生和死做了各种的解释。





J:当亲人离开之后,我们可能在很长时间,仍然不停地梦到离开的亲人。

对于这种梦,民间文化里有很多的诠释,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梦?

C:梦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可以在单独讨论,在今天的节目里,咱们可以简单说说梦。

梦,是白天那些未完成体验的延续。说白了,还是我们对人生的困惑没有完全解决掉。

当一个人能够深刻理解到这些想法的局限,和这些想法的影响的时候,我想,TA不会对这些梦介怀,既然不介怀,什么事没有,对不对?





J:亲人离开之后,我们脑海当中的记忆,可能会时不时的浮现出来,会让我们的情绪发生巨大的波动,怎么理解这个过程?

C:这里,我们还需要稍微细致一下,记忆总会有,这是我们作为生物的本能。你总会记住某些事情,跟亲人多年的交互,必然有很多的记忆。

而当记忆被唤起,便成了想法,想法是对记忆的响应。

所以,问题不是有没有记忆,这不重要,而是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想法被唤起,进而你对想法有了反应,带来各种问题。


J: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要让一些情绪释放出来呢?比如说那种悲伤,这种悲伤里混杂了很多的东西。

C:哭,没有错;悲伤,没有问题。

不是说走出想法之后,你连哭都不哭了,你连情绪都没有了,跟木头人似的。不是这样子的。

情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人生一种体验。哭吧,悲伤吧,没问题。

一旦你认清了这个真相,你认清楚了哭、悲伤,也是内心本质的一部分,带着这种觉察释放你的情绪,没有任何问题。


J:哭的时候,也带着觉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哭?

C:没错,当然「带着觉察」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描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能够去觉察到自己这些状态的起伏,情绪的起伏。

无论面对亲人的离去,还是其它所谓重大的人生事件,观察自己,懂得自己,才有真正的解决方案,来应对一切。

还是回到那句话——无为,便无所不为。

呵护好内心,保持内心自然淳朴的状态,这是无为;正是这种无为,这种自然的状态,才会让内心变得强大,能面对任何的挑战。


C:希望更多人能够向内走,开启内心探索之旅,拥抱真相,跟真相为伴,这样我们才可以感受生命的真谛。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平静但又快乐。

J;好,那以上今天的空谈,我们下次再会。

C:下次再会。


(收听节目音频,亦可转至微信公众号Mindiverse的页面 ——  《空谈 · 面对亲友离去》     《空谈 · 死亡,创伤,痊愈》



返回空谈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