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觉醒在此刻」2022年8月的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
audio-thumbnail
觉醒在此刻 · 2022年8月 · 第四部分
0:00
/18:43

分段音频和文稿——

audio-thumbnail
16 问答:寻求,让人错过真相
0:00
/7:47

S:组织下语言,因为这个月本来没有带着问题来,但是Cico提了一嘴,“这颗心无人问津”,然后就有一个点,想跟Cico交流一下——就是目前我所看到的,从古到今,我觉得并非是无人问津,相反很多人问津。

比如说,看看从前探索的人、求道的人一路留下来的,到今天能看到的痕迹,尤其是林立的宗教、经典、书籍,我觉得往这边走的人,甚至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对此,Cico有什么想说的吗?

C:你看,通过这样一个小点能够触发出你对这个事情的观察,发现,唉,好像好多人也都去问道、求道,去探索这个人生,有各种的宗教,各种的教义。但看似在探索,但确实可能也没有触动到真正的问题的根本。

首先,咱们这么理解这句话,就是说这颗心其实都很敏感,无论这个人Ta的自我多么大,这个生活有多么扭曲,这颗心作为整个机体的一部分,其实非常的敏感。

我们这样一个人类的生活,这样一个意识活动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这颗心其实很敏感的,产生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迫使这颗心去问道也罢,求道也罢,去探索也罢,去整各种的宗教,搞各种所谓的哲学探讨也罢,这颗心依然在寻求。

看似这颗心的确对这些问题有些反应,感觉到什么,但依然在寻求。在寻求中,一直在错过最核心的点,所以鲜有问津,无人问津。

看似有人在探索,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真正去触碰这个核心问题的能有多少?

这颗心总在寻求,总在去模仿,总在去求道、去问道,找到方案,问题在于这颗心本身为何要寻求?

这个讲话者说“无人问津”,千万不要着相,不是说一个人没有,整出那个相非常的凄惨,而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就是说,当这颗心在模仿、遵循的时候,这颗心在从众。

这个真正问津的人,ta一定要独处,亲自观察,亲自看到,这个世界哪怕有万分之一的人能够醒来,能够真正看到这些问题,能够真正去行动,这个世界也会发生巨大变化。

这个世界被各种的精英意识所控制着、统治着,对吧?从小到大,接受教育,到获得各种的学位,这个精英意识非常非常强,这个“我”的意识非常非常强,看不到问题,也看不懂问题,整了那么多公式,找那么多的这种书、学问,却无法理解自己。所以,这样一个意识的活动,充满了矛盾,我们在意识中是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实际上,人的生活很简单,就在这一刻,但整个世界都在推崇想法,想法变得异常重要,想法里面都是飘啊飘啊飘,各种的可能性来自于想法。

所以,这个大脑一旦被想法蒙蔽,被这个社会框架所蒙蔽,它就看不到什么真正可行,什么真正不可行,而是总是觉得这个一定可以,那个一定可以,这个欲望是无限扩张。

然后这些宗教,有的就过分关注内心的平静,也忽略了、也不再去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我只想自己平静,所以有了各种的方法、门派、路径,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去解决这个充满复杂问题的社会,去疏导、去彻底清空这个问题,我们却很少去看这颗心。

所以,这就是我们通过语言描述带来的局限,看似我们这颗心对问题都会敏感,这颗心也在找出路,但这颗心可能也在错失、错过、误读,看清这个真正的问题。

所以,千万不要被言语所困惑、迷惑,而是我们在这一刻,每一个人能否亲自看到问题的本质。

这些过去的很多人,他们通常的做法都是落于文字,文字一来,带来一种群的感觉,一群人的感觉,其实也是一个文字的幻象。

这一刻,我能否亲自去观察自己,清空这个自我,看清这个问题。

S:好,谢谢Cico,坦白说,我仍然不太懂得,还需要观照,但是谢谢Cico。

C:嗯,继续生活,好好的生活,在每一刻去观察,去触碰,去发现,亲自看到,亲自发现,你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audio-thumbnail
17 问答:冥想是做,是行动,观察也是行动
0:00
/10:55

问:这个问题是,“想要看清,想要改变,发现是自我想要,又看到这个所谓发现也是自我的把戏,文字想法全都是死循环。看到这个后就只剩了空,继续观察也就在发呆,之后要么发困,要么越来越无聊,被欲望带走,下一天又重新开始,又是一个死循环。说冥想就是去做,但自己好像从未做到真正的观察,放下后又觉得没必要问,但自己已经恐惧以后无法做到真正的观察。”

C:这颗心为何要去纠结自己是否在做真正的观察?这样一个纠结意味着这颗心在评判,在衡量,意味着这颗心没有在观察,不是吗?

观察来自于行动,能否清空这个心?这颗心不清空就会乏味,就会无聊,就会进入新的欲望的循环。

观察,它不是一个能够想象的画面,而是这颗心能否在这一刻、每一刻在行动中去感知。毕竟人是活物,一个大活物,这个能量很满,当想法不去耗散能量,能量也留不下来。

生命因为能量可以延续,所以当能量不再被这些想法耗散的时候,这个能量自然用于行动。

所以,人怎能在那里发呆的观察,观察的发呆呢?这整个的身心只要没有行动,那能量自然会进入想法的活动,意识的活动。

所以,这颗心能否行动起来?行动,做冥想,是【做】,不是做冥想。

冥想就是做,行动起来,这个能量用于行动,不是用于想法的耗散。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这颗心自然可以觉察,在每一刻全然的觉察,那这是观察的根本。

所以,我们得看到这整个身心的运转,看清本身它不是一个意识活动,看清来自于整个身心的行动,能量用于行动,而不是能量用于意识活动产生死循环,产生这些机械性回路。

行动。

当这颗心看到这样一个无可奈何的世界,这样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这颗心否定了这个世界的构架,不是拒绝,不是回避,是清空、放下,这个身心自然会有新的行动。

如果这个行动没有发生,意味着这颗心在拖延,在阻碍,在抵触什么,那意味着这颗心依然被某些意识活动所劫持,这个“我”依然在。

所以能否过一个鲜活的人生?这个清空的状态本身是冥想,意味着这颗心在每一刻全然的觉察,清空这个自我,那这个生活才可以简单有序的进行,充满了行动,行动用来做正确的事情,否则做不正确的事情,大脑又开始犯嘀咕,这都是观察的一部分。

观察本身是行动,它是一体的,不是说我做在这,发呆、观察,那不是观察,能看啥呀,什么也看不了。

而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动态的世界中亲自行动,亲自看到行动带来的变化,冥想它不是一套手段,而是在这一刻、在每一刻能否清空的活着?

当整个的身心没有行动,或者依然在拖延,能否看到这颗心在恐惧什么?害怕什么?回避什么?

所以当这颗心真正在行动的时候,它不会去纠结于这个冥想,这颗心完全活在未知中,stay unknown(保持未知),这是生活的根本,人生的根本。

这颗心能否stay unknown?

能否清空关于冥想的一切,清空包括冥想的一切,这些概念,这些术语,这些讲话者的讲述,能否清空?

能否通通的清空这一切,这是冥想。真正清空的时候没有恐惧,只有行动。

的确,这个社会框架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各种各样的制度,各种的恐惧、抵触、控制。

但问题是,这颗心能否真正的彻底否定这个框架,心里面?

去亲自找出路。

这颗心没有被任何的框架所束缚的时候,这颗心空间大得很。当你真的这么生活,真的这么做的时候,真的是充满了行动的时候,这个生活充满活力的时候,洞察源源不断。

当你亲自观察、亲自看到的时候,讲话者无论说什么其实不太重要,因为你亲自看到了,所以这个清醒来自于一颗心亲自的行动。

当这颗心感到无聊,感到发困的时候,这颗心必然会敏感——什么想法在劫持大脑?

我能否此刻、即刻清空所有的想法、画面,这样一个观察是非常的细致、敏感,不是去求“是什么”,怎么了,而是这一刻能否看到问题。

感知即行动,英语就是 perceive and act。

也只有这样这颗心完整,不受伤,看得清,充满了活力,这个“我”压根就没有空间,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

这颗心才可以真正展现这个「善」,既是善良的善,也是善于的善,总之是善。

好,咱们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

清空,放下,只有彻底无为,行动自然发生。

对于咱们在这整个的活动中所分享的东西、所说的东西,如果是说这颗心在这一刻没有完全听懂,没有关系,也不是问题,不求听懂,但求听进去,亲自观察,不要去同意或者不同意讲话者所说的,而是亲自观察。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场景不一样,最终每个人的生活,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展现真相还是假象。

所以,一切随缘,在每一刻好好的活着,全然的观察,自然到了合适的场合、契机,这个洞察,啪,展现给你。

列为,咱们在以后的节目中继续相见,清空,放下,你我活在这一刻,活在真相中。

好,晚安,列位。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DG

返回 觉醒在此刻 · 2022 · 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