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觉醒在此刻」2022年7月的第四部分——
完整音频和文稿——
分段音频和文稿——
主持人:这个问题是,什么是智慧?
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需要看清,需要打开思路,需要明智的行动,这都需要智慧,智慧从哪里来?
Cico:智慧来自于一颗自由的心,它的灵光闪现。
自由意味着不陷入进去、清醒,这颗心在观察,完全没有这个“我”的视角,没有所谓的观察者,只有观察。
自由意味着这颗心合适的关注,深陷进去意味着不合适的关注,合适的关注意味着自由。
自由意味着这颗心能够自己生出智慧,这颗心不受压抑,这颗心的运作自然是为自由而活。
这样想法的移动必然去生发智慧,助内心解脱,“保持”,加引号,这样一个自由的状态,所以智慧是自由的守护“神”,加引号,守护者吧。
一颗自由的心,意味着在生活的每一刻去体会、去感受,去看清、推理、触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必然会有灵光闪现,让这颗心触碰到、看清什么是真的,让这个感知和真实的情况卯合起来,这样的状态,智慧从来不匮乏。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这颗心才可以自由的行动,让自由延续,这就是智慧。
所以智慧正如灵感一样,不可想,不可追逐,一追逐,灵感没了,智慧也没了。而这颗心没有任何的追寻、寻求,在每一刻观察、理解,这颗心自然变得非常的敏锐,也只有一颗敏锐的心,充满了灵感。
那一颗瞬间的灵感也是引导这颗心合适的行动,合适的关注,智慧,自然生发。这需要每一个朋友亲自去验证,亲自去体会,多么的对,多么的准,多么的切实际。
看到这个是对的,不是讲话者说它是对的,而是自己亲自看到这个多么对、这么准,亲自有这样一个确信感,智慧自然到来。
好,回答完毕,咱们看下一个问题。
主持人:好,咱们下面看一个文字的问题,“观察到自己很烦躁,重要的事情不想做,只想处理简单的事情,但是任务一直在,拖延的压力很大,压力呢也一直在”。
C:这颗心为何这么躁动?躁动意味着回避,意味着逃避。
可能一个人会问:我在逃避什么?我在回避什么?这么问本身可能会带来问题。当一个人去完全通盘的观察这一切,这颗心会发现,这颗心所逃避的和它需要面对的,不是一个事情。
尽管在语言上,我们往往认为我不应该逃避它,我应该面对它。这俩它指的不是一个它,或者说它是替罪羊,是个完完全全的替罪羊,而是这颗心能否不逃避,这个心能否看到是一个怎样的画面,让心产生恐惧。
这颗心一旦处在恐惧中,这颗心就想追逐愉悦,对吧?做这些简单的事情,能够在一种满足感、成就感,里面对症各种的愉悦。
所以此刻这颗心陷入了死结,有恐惧、逃避,通过做其他的事情来获得一种愉悦,能否看到什么想法滞留了,什么画面滞留了?
能否看到这个人在这一刻其实是被一个画面所劫持,能否看到这个画面是空的?
能否看到这样一个恐惧来自于一个画面,能否直接面对?
刚才咱们已经指出了,这颗心要「面对的」和「逃避的」不是一个东西,而这颗心能否这一刻去面对、去做,去亲自看看,当心面对的时候,心发生什么?
话又说回来,心为何要恐惧?是心在追逐什么?所以害怕得不到什么?追逐,带一种所谓的重要性,“这个事情特别重要,若我得到了它,我会怎样”?
一颗追逐的心充满了恐惧,害怕得不到,害怕实现不了,害怕失败,等等。所以,这个重要性是基于心看清了,这个很重要,如果这颗心真看清了,那这颗心没这事儿,还是这个“我”认为很重要,基于“我”的喜好,“我”的寻求,“我”的梦想,“我”的雄心壮志,“我”的理想,等等等等。若是我在追逐所谓的重要东西,我得拥有它,我得实现它,自然我本身就是恐惧,我本身就是狂躁。
当“我”完全息止的时候,意味着心不再追逐,那这颗心再看一看,这个事情是否重要,真的是否重要,意味着这颗心得亲自看到这颗心对它的反应。这个反应是不是对应着欲望,对应着寻求,对应着贪婪等等,所以问题是,这颗心能否没有我,没有“我”的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真正重要意味着真实,否则这个我所认为的重要的事情,我所认为特别重要的事情可能是个幻象。
所以提问者得观察自己,这个问题背后它的目的是什么?
是这个“我”想要去完成那个“我”认为重要的事情,还是这个问题背后没有任何的目的,只是去观察自己,理解自己。
所以,这样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人通盘的理解和观察。我们得看到,绝大多数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都在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不幸的是,这个想做来自于社会心理框架的灌输,我应该这么做,哦,大家期待我这么做,或是被影响,我要成功,我要实现自我,成就自我,等等等等。
“我想做的事情”和“我爱的事情”,可能不是一回事儿,我总在追逐,遵循社会框架所灌输的价值观、标准、衡量,这颗心没有去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这可能是很多人这些大的纠结背后的问题。
当一个人真正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时候,没有这些事的。
所以看清这个我,理解这个我,看到这个“我”在制造如此多的假象,看到我的欲望和需求如此的强烈。
看清楚,真正看到这些问题,那自然这颗心便可以找到所谓的出路,看清自由,才可以生发智慧,来改变现状;或许做这个事情会改变现状;或许这个现状需要来自于通盘的调整,总之这需要每个人去亲自看到,而不是被“我”的幻象所劫持。
回答完毕。
主持人:好,咱们来看今天最后一个问题——把握观察的锚是不是不离开此刻?
C:什么是观察?观察意味着不坠入言语,不坠入想法。观察这颗心它的反应,对想法的反应,对言语的反应,观察这整个想法的移动,无论别人怎么说,包括讲话者怎么说,这颗心能否去听到、看到这颗心对这些话的反应,而不是一下子被这些话内容带跑。
这种观察,在当下这一刻全然的观察,不知道这个词合适不合适。
讲话者用这个词来描述它就是扁平化,这颗心观察对想法的反应,而不是被想法陷入进去,观察对言语的反应,而不是被言语所左右。
也只有这种观察,我们才可以通盘的推理,它不需要假设,不需要结论。因为看到了,眼睛雪亮雪亮的,看到了不需要假设,不需要结论,不需要理论。那自然这个想法的移动,它就是推理,周围的声音,这颗心也能够感知听到,身体的感觉也能感知到,一切自然的切换。
那在这样的观察中、感知中,想法也在动,这个想法停留在合适的位置上,因为这一刻是扁平的。
但一旦大脑陷入到想法里面去,内心立刻变得立体,各种的想法、画面、人事纷争、纠结、想要做选择等等,这是大部分人的世界。
立体特别容易,不需要觉察,随便一想就进去了,所以才出现了各种各样不同的事件。
现在这个世界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立体的世界都是由想法所钩织的。你看,整个的社会构架也是各种的非常立体的想法,这样里面它有主人公那就是自我,对吧?
在这样一个叙事中,总有主人公,那就是自我,生活真的是扁平化的时候,意味着这个“我”没有空间,因为压扁了,所以能否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暴力的世界上,充满混乱的世界上,意味着这颗心能否游刃在所谓的立体的世界里面,同时能够保持这样一个扁平的状态。这个扁平化本身是自由的根基,智慧的源泉。
所以在每一刻观察清空,看清自我的活动,这一刻观察在,这颗心完全在这一刻,此时,此刻,此地,此景。
这个问题咱们就回答完毕了,也祝愿每一个人在每一天继续行动,继续观察,继续理解,让自由在每一刻展开。
守好这份自由,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把能量汇聚起来,随时一起做事情,随时让人性的美绽放。
好,咱就结束本次的活动,在以后不同的节目中继续相聚,列位,晚安。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ST,DG,LSJ)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