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觉醒在此刻」2022年6月的第三部分——

中国大陆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观看视频

完整音频——

audio-thumbnail
觉醒在此刻 · 2022年6月 · 第三部分
0:00
/26:15



分段音频和文稿——

audio-thumbnail
14 互动:看清新闻唤起的恐惧,不被劫持
0:00
/7:08

问:看到一些新闻也会唤起对人身受到攻击的恐惧,如何看待这种恐惧?

Cico:或者说如何看待新闻。

你看现在,整个媒体特别发达,人手一部手机,电视不用说了,各种的新闻资讯,可以非常便捷地推送到手机上来,那自然很多人把看新闻、读新闻,当作了生活的一部分。

但我们也得看到,这个新闻的载体是文字、画面,可能有图像、有声音,但总之是这个意识的活动。

这个新闻传播有其目的,对吧?要传得广,要有所谓的影响力,这个“影响”要加引号。那自然,利用人在意识上的恐惧变成一个公开的秘密,无论是东方、西方这些新闻,都在利用这些心理的问题来唤起一些恐惧,当然不能唤起太多,要不产生更大的问题。

但总之我们得看到,这个恐惧是来自于真实的情况,还是这颗心所呈现的画面?

这颗心自己想一个画面,这个画面可能来自于这些文字的勾勒,这些画面的描述,因为这些新闻报道,这种采写描述本身,是另外一拨人在进行,ta是否真的看清了问题?如果ta看清问题的话,可能就不用做新闻了。

若这个新闻只是做传话筒,只是做解读,那这个新闻可能没有太大意义,比如说喉舌,那没有意义,但整个世界的新闻媒体都这样。

事实和你听到的、别人所谈到的是两码事,这个事实究竟是怎样的,你无法完全通过这个文字语言来获得,那意味着这个恐惧,是否是实际情况,也就很清楚了。



这里面有大量的转述、解读,各种所谓的分析,还是来自于各种既有的机械性回路,假设、结论,这些都是机械性回路。

那问题是你能否看清这整个的本质,不是那个新闻所报道的事情的本质,而是这整个的本质 包括新闻本身,你才能把这些虚假的恐惧一锅端

否则,你认为新闻报道是真的,新闻说的是事实,这还是等同,对吧?就好比我认为这些语言都是真的,那我就不看事实了,不看实际在发生什么了,那这样一个过程还是等同、简化,在产生问题。

所以,看清不光是这个新闻内容,而是这个新闻本身的制作、新闻的传播,这都需要大量的观察。那自然看见之后,这颗心不再被这些新闻内容卷入进来,这一刻什么事也没有。



当这颗心完全在这一刻,在观察的时候,这颗心定能看到危险,看到危险的时候,这颗心果断行动,远离危险。这跟这颗心被想法内容所骗,被想法所唤起的恐惧劫持是两码事。

所以,一个人在看新闻的时候,能否观察自己为何要看新闻,图啥?这颗心是通过想知道些什么,来获得一种存在感,一种价值感吗?这颗心怕空吗?

一颗真正求实的心在观察。或许某些人的话有价值、有意义,可以参考,但这颗心独立在观察,否则这颗心完全依赖于新闻描述,图什么?

所以,我们得看到整个新闻行业所对应的各种各样的、机械性的、麻痹的回路。能否看到这个是危险?这个危险没看到,被这些内容所劫持,产生恐惧,岂不是很荒谬?所以这颗心能否即刻行动,看清,一切自然明了。




audio-thumbnail
15 互动:当恐惧来临,不逃避,和它在一起,看会发生什么
0:00
/8:19

问:有时知道某些场景其实是不害怕的,但是在那些特定的场景下,由于顽固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还是会有恐惧的强烈反应。

如何在强烈的反应里还能保持觉察,不被劫持?如何在强烈的反应里看清真相,可能随着对恐惧这种自动化反应理解得更加深刻,这种反应会自动减弱消失。可能现在大脑还不太相信生活中没有真正的恐惧。


C:所以你看,讲话者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朋友亲自去行动,亲自做试验,亲自看看。

当这个内心被恐惧劫持的时候,能否彻底地无为,不再寻求,不逃避,就跟恐惧在一起,完全地无为,看一看会发生什么。

当这颗心亲自看到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回答了,也不需要讲话者去确认什么。

当这颗心亲自看到,当恐惧来临的时候,我就跟恐惧待着,我也不逃避,我也不演绎,我也不去正当化它,我也不去寻求愉悦,而是全然地看、观察,观察是哪些想法、哪些画面、哪些机械性回路所带来的。亲自看到,意味着问题自己消失了。

此刻还是讲话者在说话,当这颗心看到的时候,讲话者的话一点都不重要。

不要想象一个场景说,这个生活没有任何恐惧,为何要有那个场景呢?为何要那样想象?

当这颗心完全在这一刻的时候,这颗心完全活在未知中——不是说这个颗心啥也不知道,只说这颗心没有滞留、没有执着,这颗心在这一刻没有恐惧,那这个生活是有无数个这一刻组成。

所以,依然是回到这个最本质的问题——我如何过好这一刻?

这一刻是心真正可以行动的时刻,否则都是幻象。一刻一刻地过,意味着这颗心没有任何的寻求,不去寻求愉悦,这也意味着不逃避。

这个寻求和逃避是一回事,一个方向。没有寻求、没有逃避,也就意味着没有抵触。没有抵触,任何的机械性回路不会持续。

不追逐,不回避,意味着这颗心,在此刻全然地观察,任何的习惯都可以终止,在这一刻即刻终止。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颗心全然地观察。



你看,这个语言、想法,对应着各种的思维套路,机械性回路,包括当代的中文,已经被自我视角污染得不成样子了,很多语言已经完全错位,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意思。

为何咱们得「净语静心」啊,得理解这个语言原有的意思,看到当代人、这整个的人类对语言的误用,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

看到对方使用语言的错误,那我就不会被对方的语言带入进去;也看到自己使用语言的错误,看到自己这种错误来自于灌输,来自于长期的遵循、模仿。

当这颗心亲自看到的时候,这个机械性回路已经终止了,所以这样一个通盘理解的过程,就是看到各种各样机械性回路的过程,包括大脑对语言的反应。

看到我们整个人类,整个中文世界对中文的误用、滥用,在每一刻高度觉察这些语言的误用、滥用,看到各种画面所钩织的影响。

这一刻即刻清空、即刻放下,没有画面、没有恐惧,所以,这个大脑去亲自观察,亲自行动,亲自做试验,不亦乐乎。这样一个过程,这颗心自然能够收获到前所未有的确信感。

不要去想着去摆脱恐惧。非常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想着“我要去摆脱恐惧”,想着摆脱恐惧意味着抵触恐惧,意味着这颗心没有去观察恐惧。不逃避,意味着不抵触,不排斥,不想着摆脱恐惧。想着摆脱恐惧还是寻求嘛,不寻求,那这颗心才可以观察恐惧。

一观察,所有的问题都是见光死。

亲自行动,亲自做试验,亲自看到,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尽管从事科学的人里面,算作是科学家的人并不多,寥寥无几。这个确信感一定来自于你亲自的观察,亲自看到自己的问题。

好,咱们就先回答到这里。




audio-thumbnail
16 互动:如何看待出家和在家
0:00
/10:46

Shuntaya:想请问一下Cico,其实有一种分类——叫出家人和在家人,Cico怎样看这个出家和在家?

C:你看,这个语言非常容易去制造这样一个分类——出家和在家,但咱们每个人现在在家吗?什么是出家,什么是在家,为何要纠结于“家”这个字?

你看,在中国的文化里面,这个家承载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人的意识活动里面,家占了非常大的一部分。这个家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事情,上有老下有小,有各种各样的意识的交互,意识的问题、人的问题。

各种的亲戚,各种所谓的家庭关系,因为咱们是亲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捆绑、交互,对应着大量的意识活动,大量的纠结、大量的矛盾。

什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见在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单位所构建的这样一个意识活动,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有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问题,说白了都是自我的活动。

因为这些应该是的画面,咱们是一家子的,咱们得在一起搅和,那自然这颗心不得安宁,一颗心去全然地理解这一切,去全然地观察自己,那一定会看到,这个自我本身是危险,那这颗心,陷入到这样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这样一个场合里面,依然是各种自我的活动。

那这颗心一定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全,危险是自然。这颗心否定这样一个家的概念,不是说没有家,而是这样一个意识活动叫做“家”,加引号的家。那这颗心,即刻否定、即刻行动,这叫出家。但这个跟去寺庙剃度,换身衣服未必是一回事,那样做只从一个家到另外一个家,逃避一个家,进入另外一家。

对于那个,大家有个画面,叫出家;但那个跟这颗心是否独处是两码事。即便是那个所谓的出家,在寺庙里面,真正理解透彻的所谓的高僧大德也是寥寥无几,比例不高于这个大众人口。那这种形式出家,得看清楚它的本质,看清意味着——这颗心亲自观察。



这个出家、入家,主语是谁,是我吗?我出家,我入家,我在家,那这个“我”熄灭的话,还有没有这一说?

由这个问题,Cico也突然想到了之前,也有朋友问入世、出世,这两组词很相似,是谁出世、是谁入世,是“我”吗?

但你能否看到这样一个自我的视角,可能会带来欺骗。但是咱不是去否定寺庙,不是去说那些怎么怎么着,而是说我得懂得自己、看清自己,这颗心能否独处?

未必需要去寺庙才可以独处,而是这个心能否独处,能否熄灭这个自我,但这意味着——这颗心需要大量的观察、大量的理解。

在这样一个相似的文化环境下,大家使用非常高度一致的语言情况下,这颗心很多时候泛滥,那很多人无法经受、忍受这些问题,就选择了出家、去寺庙,换一个活法,远离这样一个世俗社会。

这东西也无法去评判,因为这都是外在的,但内在就是这颗心能否独处。即便到了寺庙,这颗心不能独处,问题还在。

但这颗心只要能够独处、能够看清这一切,这个出家在家,就已经变得毫不相关了。所以这个心,在这一刻全然地观察,也得看到整个人类的文化意识,文化氛围,对这些偏见的加强,各种书,各种媒体都在说这些东西,那大脑一旦遵循就会上套。



所以,去理解这一切需要这颗心高度地敏锐,一点懒都不能犯。亲自去观察、理解,什么事也没有。

这个世界,这个人生最大的福分就是这颗心能够独自一人,无论周围有多少人,这颗心独自一人,也只有这样一个状态,“我”完全不在,“我”在,那就不是一个人了,对吧?那就有成百上千人,来自各种的文字、语言的影响。

“我”不在,这颗心才是独自一人,那这颗心自然触碰真相,自然也不再会被这些别人的说法,出家、在家,这些说法的恐惧、焦虑、反应所劫持,自由自在,在这些对立之外。

好,那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Shuntaya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S:没有,谢谢Cico。高度的敏锐就是高度的勤奋,想法上,心一偷懒,就马上就陷入一片混乱了。

C:不犯懒,不受影响,勤快,一切都不是问题。


字幕制作 / 文稿编辑 X-Y,EVE


返回 觉醒在此刻 · 2022 · 目录




‌Cico,曼谛悟思创始人;洞悉中西方现实,涉猎数学、计算机、生物、人工智能、神经科学、哲学和认知领域;以简单、质朴的中英文,阐释内心本质即禅的精髓。看清即平静,看清即行动。